-
1 # 說說歷史那些事
-
2 # 文藏
(網路配圖)
秦國的大將白起,可以說是戰神級的人物了,一生經歷大小七十多場戰役,為秦國攻城略地無數,從無敗績。史書上記載的白起殲敵數量,每次都是以萬、十萬為單位,伊闕之戰、鄢郢(yānyǐng)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等,都殲滅了各國規模龐大的有生力量,韓、楚、魏、趙從此一蹶不振。
(網路配圖)
白起建功立業,成功引起同僚的嫉妒。長平之戰的第二年,秦國兵分兩路繼續攻打趙國。韓、趙兩國十分害怕,就派縱橫家蘇代到秦國去遊說。蘇代用重禮賄賂秦國相國范雎,說:“趙國如果滅亡,秦王就要君臨天下了,武安君白起因功應該能封為三公……古代周公、召公和姜子牙的功勞也超不過白起。到時候,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嗎……不如趁機讓秦王答應南韓、趙國割地求和,別白白把建功立業的機會留給武安君。”
於是范雎跟秦王進言:“秦國士兵太勞累了,請您應允南韓、趙國割地講和,暫且讓士兵們休整一下。”
秦王聽從范雎的建議,答應韓趙兩國割地,雙方停戰。白起知道是范雎從中作梗,與范雎開始不和。
(網路配圖)
可是,很快秦國再度發兵攻打趙國邯鄲,白起因病無法出征。被秦國派出去的主將王陵能力有限,敗給趙國。秦王想讓白起去,白起不願出征,就用了范雎那套說辭:“邯鄲不易攻下。而且諸侯的救兵每天趕往趙國,他們對秦國積怨已久。現在秦國國內兵力空虛,卻派兵遠行千里攻打趙國,趙軍與諸侯軍裡應外合,一定能打敗秦軍。這場仗不能打。”
秦王非要讓白起去,白起稱病在家,不肯赴任。秦王只好改派王齕代替王陵,可秦軍仍舊傷亡甚多。白起抱怨秦王不聽他的意見,結果秦王大怒,免去他的官爵,把他貶出咸陽。但白起確實身體不好,就一直沒有啟程離開。
(網路配圖)
之後三個月,秦軍一直連連敗退,秦王只好再請白起出徵。白起勉強帶病上路,剛離開咸陽十里路,就有使者追來。原來,秦王已經厭煩他多次拒絕出征,再加上范雎離間,秦王徹底惱怒了他,派使者賜給他一把劍,勒令他自殺。
白起自殺時,仰天發問,而後嘆息長平之戰坑殺幾十萬趙軍是不義之舉,理應以死謝罪。一代名將,自刎而死。
-
3 # 血色逐鹿
白起嚴格意義上,不算自殺。
白起起于軍事,死於政治,功高而表現過於自大,為政敵范雎所迫害,秦昭襄王為了避免不被重用的戰神白起投敵,逼死白起。
-
4 # 史鑑一說
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年)十月,武安君白起兵分三路,大舉進攻趙魏韓三國。趙軍一路潰敗,陣地接連失手,眼看著秦軍就要直取國都邯鄲城。唇亡齒寒,皇帝不急太監急,韓魏一看,這不行啊,它趙國完了不就是輪到我們了嗎。這倆國便派蘇代用重金去勸說應侯范雎(時任秦國丞相),範睢這個人雖然比較有才幹,但私心很重。蘇代很是瞭解範睢的這一缺點,便以此為突破口,來鼓誘他道:“秦國滅掉趙國正式稱霸天下後,白起必然會位列三公(最高軍事長官,秦國三公之一),到時候你肯定不會甘心你的地位會屈居於白起之下吧?你也知道,現在天下人都不願意臣服於秦國。一旦趙國滅亡,趙國百姓肯定會四處逃散到其它國家去;那到時候你就只能喝西北風了。所以還是聽弟弟我一句勸,你不如現在乘機多去攻佔趙國的土地,然後就此作罷;你們撈到好處收手後,白起這個孤家寡人還能在趙國掀起多大浪呢?這總比白起吃肉你喝湯要強到不知哪裡去了吧!”
範睢仔細一想,哎呀我糊塗了,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不就是在自掘墳墓嗎?蘇代這個好小子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範睢隨即便向秦昭王進言:“秦兵已經疲憊不堪,請允許南韓、趙國割地求和,讓將士們暫時休息一下。”範睢是秦昭王非常倚重的親信,秦昭王自然應允,便同意割南韓的垣雍、趙國的六座城後講和。正月,雙方都停戰罷兵。白起這個身經百戰的大帥,自然是對範睢這個延誤戰機的舉動深表痛恨,於是二者自此有了怨隙。
周赧王五十七年(公元前258年)正月,秦國雖然與趙韓倆國講和,但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後,此時已是強弩之末,秦昭王那是個越想越不甘心。就想一勞永逸,一舉滅掉趙國,一統天下;因為白起生病不能前往戰場,秦昭王便派王陵再次進攻邯鄲,幾次失利,秦王又派更多的兵力去支援王陵,王陵損失了五校,仍不能勝。這時武安君白起病癒,秦昭王想派他去替代王陵。在長平之戰中,秦國雖然大獲全勝,但自己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且秦國這些年來連連征戰,國庫日漸空虛。如果現在又再次長途跋涉地去圍攻邯鄲,肯定也不是一時半會的事,到時候趙國與其他國家來個裡應外合,來個麵包夾牛奶,秦國那可就危險了。基於此,白起把自己心中的顧慮告知秦昭王后便斷然推辭了秦昭王的請求。 秦昭王見自己的面子不管用,但又不甘心,因為打仗的話還是白起在行,就又讓應侯范雎去勸說白起。白起有著自己的原則,知道什麼仗能打什麼仗不能打,所以始終以病堅決推辭,不肯前去,於是秦昭王只好派王齕去代替王陵。白起終究是白起,這場戰事的結果可想而知。王齡圍困邯鄲許久也無法攻克,與各國救兵幾次作戰,也均失利。武安君白起聽說後說:“大王不聽我的建議,現在怎麼辦?”白起這話傳到秦昭王耳中那可正如同是天大的諷刺,他身為國君,雖然說能力不是很強,但也是個極其看中面子的人。惱羞成怒的秦昭王以國君命令強令白起前去統兵,但白起也是個有脾氣的人,我說不會去就不會去,你嚇我也沒用。仍是以病推辭,不肯起身。
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十月,因邯鄲戰事的接連失利,秦國威勢不復榮光。越想越氣憤、越想越羞愧、越來越忍不住同時也想為自己的過失找一個替罪羊的秦昭王便把氣都撒在了白起身上,免除白起一切官職,把他遷到陰密。十二月,秦昭王調動更多士兵駐紮在汾城旁以隨時支援王齕。被貶為士兵的白起因病,未能出征。在此期間,各國援軍數次敗退王齕,告急使者往返於秦國,秦昭王羞惱難忍,於是又派人驅趕白起,不讓他再滯留在咸陽城中。白起起身出了咸陽西門十里,到達杜郵。秦昭王恨不得直接殺了白起,但又苦無沒有什麼好的藉口,如果就這麼殺了他害怕寒了其他功臣的心,遭人詬病。在這種情況下,秦昭王雖然沒明說,但還是會有很會替主子“分憂”的人,這人自然是潛伏在暗中等待機會已久的範睢,就在秦昭王會見群臣時說:“白起離開時,很是不服,還有別的怨言。”有了合適藉口的秦昭王便立即派使者前去賜給白起寶劍示意他自殺,於是白起就這麼死了。
可幸的是,戰神白起終究是戰無不勝的神。他殺人無數,也有無數人想要親手了結他;但誰也沒能親手宰了他,他是死在“自己”手裡的。 白起,有人崇拜他是戰神,也有人痛恨汙衊他是個毫無人性的屠夫。但一個人就是這樣,特別是那些有過璀璨事蹟的人,死後功過是非,沒有誰能完全準確的定論。
白起死後,秦華人民都認為他很可憐,城鄉百姓都一直祭祀著他的靈位……
-
5 # 像一陣風吹
1、長平之戰後,秦昭王又要起用白起為將攻打趙國,白起不願意。後來秦軍吃了敗仗,秦昭王親自上門請白起出山挽救危局,白起還是不同意。秦昭王惱怒,加上范雎的挑撥,秦昭王把白起革除軍職,流放外地。
2、在流放外地途中,范雎挑撥道白起這種戰神不為秦國所用,萬一被六國所用,對秦國很危險。最終秦昭王不放心留白起,就賜死了他。
-
6 # 一千個哈姆雷特之一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這種結局是大多數功臣的宿命,他的存在對主人就是威脅,各種跡象和資訊應該不斷的引導他該結束了,無奈但沒的選擇。
這是其一。
還有因為殺的人太多,也許最後頓悟啦,戰爭後遺症,深陷自責中不能自拔。
-
7 # 風動藤動銅鈴動
戰國時期,“人屠”白起不是自殺,而是“被自殺”,和普通自殺不一樣的是,秦昭王還送給他一把劍,白起只能用秦王賜的這把劍自刎這才符合正宗的君臣規矩;用自己的劍就有可能成為“畏罪自殺”了。
有的說秦昭王要奪取白起兵權,有的說是白起功高蓋主,封無可封,有的說怕白起被六國所用反攻秦國,所以才被秦昭王賜劍自裁。
我們看史實,雪藏不用白起七年容易,換將代替白起領兵作戰容易,最後賜死白起看起來也不難,難道削奪白起的兵權就那麼難,以至於要前後花費近十年直到邯鄲失敗前後的時間嗎?應該不是這樣。
白起是有功高蓋主,但他已經孤臣。除了有領兵打仗的軍事才能,沒有別的自己的勢力和盟友,反而在朝中樹立了一些敵人。功再高也蓋不過秦王和應侯範睢,範睢雖然心胸不那麼寬廣,但很多對內對外平天下的大戰略出自他手,對秦國的統一大業貢獻也不小,秦王也很信任他。
白起能被六國所用嗎?積攢了六國這麼多的哀怨,六國中惟趙楚尚有與秦一戰之力,這兩國也是視白起為最大惡人的;其餘四國用他也白搭,國力擺在那裡;而且白起的戰法用六國之兵也不合適。即使是長平之戰,離開了秦王親自動員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男丁參戰並督運糧草供應大軍,也很難取得勝利。
所以說,白起死非其罪,但又不得不死。除了秦民有人同情他之外,其他的人恐怕還都比較高興。
回覆列表
秦昭襄王時期,秦名將白起,一生經歷大小70餘戰,未有敗績。然長平之戰後三年,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被秦王賜劍自刎於杜郵。
一、一代名將為什麼會被賜死呢?這要從長平之戰後說起。公元前260年9月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坑殺了趙降卒45萬,震驚了六國,也使六國實力中唯一能與秦抗爭的對手趙國瞬間崩塌。之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但秦相應侯范雎收了南韓和趙國重金後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白起自此與范雎結下仇怨。後秦王復攻趙,幾次三番派白起出戰,白起稱病不能,遂派他人攻趙,由於戰事不順,使范雎求,白起亦不出,加上攻趙慘敗,王更怒白起,命強出,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范雎諫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故秦昭襄王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范雎何許人也?乃一睚眥必報書生,深得秦王之心,想我堂堂丞相上門求你白起,你卻不給我面子,叫我情何以堪?這點也正符合秦王心意,再加上范雎從中攛掇,秦王一則擔心白起功高震主,起兵謀反;二則擔心白起逃走他國,為他國所用,日後成為秦東出的絆腳石,故要賜死白起。
二、白起為什麼不逃亡他國而要選擇自殺呢?作為秦國一代名將,一生為秦而戰,攻韓、魏、楚、趙,大小70餘戰,掠城無數,殺敵百萬,尤其秦趙長平之戰,坑殺趙俘45萬,六國恨其可謂咬牙切齒,試問誰還會收留白起?誰還敢收留白起?一代英雄名將最後竟落個無處可歸,還君臣反目、以死相逼,豈不悲哉!心痛之餘,白起想到這也許是自己一生殺戮太多,上天給予的懲罰吧,故引劍自刎。
白起之死,在一定程度上多少延緩了六國的滅亡時限,然而卻為秦東出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此後六國再沒有任何單獨一家能與強秦抗衡了,加上白起後幾十年六國再無大的革新與進步,被秦吞併也只是遲早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