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書聲
-
2 # 瀚墨尋夢
二胡原本是民間樂器的一種,後變成一種伴奏樂器,上世紀初,劉天華立足於民族音樂,借鑑西洋樂器小提琴,把中西拉絃樂器技法融匯加以創造,大大豐富了二胡表現力,創作了多部二胡獨奏曲,將二胡提高到可獨奏的地位,能正式在音樂會上演奏,並在高校設二胡專業,編寫了教本和練習曲,他是現代二胡藝術的開拓者,從此二胡這種俗樂器進入高雅音樂殿堂。
二胡藝術另一最重要人物就是阿炳了,他是一個天才的民間音樂家,早期是從宗教音樂、江南絲竹、曲藝評彈中吸取養料,後來拉的是經過頭腦琢磨自創的曲子,不過他的樂曲都在頭腦裡,沒有樂譜記錄,也沒有樂曲曲名,1950年,由楊蔭瀏、曹安和用剛進口的錄音機搶錄下來幾首曲子,可惜搶錄工作沒抓緊,後因病體急劇惡化,許多作品就此失傳,二泉映月搶錄成功,此曲經後來的演奏家演繹,深得人們喜愛,我就十分喜愛此曲,透過電視、碟片和網路,聽看過眾多名演奏家的演奏,"二泉映月"樂曲也走向世界,這中間日本指揮大師小澤征爾起了重要作用。
1978年,小澤征爾聽了17歲的音樂學院附中學生薑建華演奏的二泉映月,一曲未畢,淚流滿面,他對姜建華說,二胡甚至比小提琴、大提琴更具感動心靈的力量,你的二胡最能表現那種無言的痛楚和失落。他表示要將二胡介紹給世界。第二年,他擔任指揮,姜建華與潑士頓交響樂團和舊金山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第三年,世界指揮大師卡拉揚訪問中國,被姜建華的演奏所感功,稱其演奏是世界最感動人的音樂。
姜建華在演奏"二泉映月"
宋飛在演奏"二泉映月"
於紅梅在演奏"二泉映月"。
-
3 # 藍色點唱機
在二胡界只要提起阿炳,大家馬上就會想到《二泉映月》,阿炳原名叫華彥鈞,八歲就隨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因為患眼疾而導致雙目失明,被人稱為瞎子阿炳。他的一生共創作了200多首民間樂曲,現存世上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
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般充滿了跌宕起伏,正是這些磨難成就了他那些動人心魄樂曲,透過二胡這種音樂形式來揭露當時的黑暗。他把自己對痛苦生活的感受透過二胡反映出來,產生了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阿炳利用自己的創作天賦,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絃、催人淚下的音符,讓聽眾在旋律中產生共鳴。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愛並引為經典。《二泉映月》是阿炳真實生活的寫照,是他情感宣洩的傳世之作。也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一首享譽海內外的優秀作品,是中國民間創造的樂曲瑰寶之一。
當我們傾聽《二泉映月》的時候,慢慢品味其中的滋味,便能感知到它的回味悠長。在這憂傷而又意境深邃的二胡樂曲中,流露出了充滿傷感和昂揚憤慨之情。全曲時而深沉,時而激揚,同時隨著二胡本身娓娓道來的音樂故事,使阿炳所要表達的情感得到抒發,深刻地展開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同時也表達了他內心對生命的豁達和對新生活的無限嚮往。
1979年著名導演嚴寄洲把阿炳的故事拍成了電影《二泉映月》,在電影的結尾,阿炳在琴妹的墳前拉起了這首傳世經典之作《二泉映月》,值得一看。
-
4 # 塞北平生
很遺憾,因為家境的緣故,自己從來沒有學習過任何一種樂器,也沒有唱歌的天賦,但這並不妨礙我對音樂的喜愛和欣賞。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 欣賞音樂時,往往是自己的心情決定了你對音樂的理解。當心情愉悅歡欣時,任何的音樂在自己聽來都是美妙動聽的,而心情低落煩悶時,即使是欣賞花好月圓、喜洋洋、步步高和恭喜發財這樣的音樂,心裡所思所想的也是為什麼別人都這樣高興,卻獨獨自己如此憂傷不幸。這和一個孤兒看到別的孩子被父母雙親疼愛而倍感悲傷是一個道理,強烈的對比更加突出了另一方的心理感受。
音樂原本就起源於生活和勞動,然後又成為人們用來反映情感和生活的工具。如同言為心聲一樣,音樂是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
所以阿炳的二胡聲大概就是他當時心境的一種寫照和表達吧。或許某一天的某一刻,阿炳先生漫步於花好月圓夜,曲折豐富的人生經歷和生活的大起大落使得他突然想拉奏一曲,而那曲子卻與歡喜毫無關係。
當我回到家鄉和父母在一起時,周圍的環境於我並沒有特別的含義,可當我離家千里在外地生活,連谷歌地圖上的家鄉那小小一塊的圖片都成了思鄉符號,每每想家時,總是忍不住會開啟看上一眼,以解思鄉之情。
如果我會拉二胡,此時我會拉一曲思鄉曲。
我的家鄉就是第四張圖片的樣貌,有綿綿的遠山,明亮的日光,當然最重要的是那裡有我的父母和親人,因為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鄉。
-
5 # 許科雲
阿炳的二胡聲代表著什麼?
1⃣️阿炳的二胡拉出了《二泉映月》、
2⃣️而《二泉映月》被收錄到了世界吉尼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二泉映月》曲子,成了會拉二胡人的必修曲!
3⃣️《二泉映月》打入了國際樂壇,鄧建棟等二胡演奏家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西洋樂為《二泉映月》伴奏,獲得了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4⃣️《二泉映月》成了世界名曲,在外國,只要《二泉映月》一響聲,外國友人都會豎起大拇指OK!China!如今二胡曲《二泉映月》在國際上已成了象徵中國的代名詞!
5⃣️知道《二泉映月》成為世界名曲,就要知道阿炳的貢獻,是1950年夏楊蔭瀏等先生為阿炳用鋼絲錄音,建議命名的《二泉映月》。
6⃣️日本指揮家小澤徵尓評價《二泉映月》要跪著聽,可見曲子的悲愴和憤懣,寧折不彎,旋律含蓄深情,情緒高亢激奮,這是中國民族音樂寶庫中極為珍貴的財富之一!
7⃣️《二泉映月》在中國廣為流傳後,七幾年敬愛的周總理又把《二泉映月》製成的唱片贈送國際佳賓,如今《二泉映月》成為世界名曲,在世界樂壇成為中國的象徵!
-
6 # 小山頂的歌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在二胡界只要提起阿炳,大家馬上就會想到《二泉映月》,阿炳原名叫華彥鈞,八歲就隨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因為患眼疾而導致雙目失明,被人稱為瞎子阿炳。他的一生共創作了200多首民間樂曲,現存世上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
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般充滿了跌宕起伏,正是這些磨難成就了他那些動人心魄樂曲,透過二胡這種音樂形式來揭露當時的黑暗。他把自己對痛苦生活的感受透過二胡反映出來,產生了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阿炳利用自己的創作天賦,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絃、催人淚下的音符,讓聽眾在旋律中產生共鳴。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愛並引為經典。《二泉映月》是阿炳真實生活的寫照,是他情感宣洩的傳世之作。也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一首享譽海內外的優秀作品,是中國民間創造的樂曲瑰寶之一。
當我們傾聽《二泉映月》的時候,慢慢品味其中的滋味,便能感知到它的回味悠長。在這憂傷而又意境深邃的二胡樂曲中,流露出了充滿傷感和昂揚憤慨之情。全曲時而深沉,時而激揚,同時隨著二胡本身娓娓道來的音樂故事,使阿炳所要表達的情感得到抒發,深刻地展開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同時也表達了他內心對生命的豁達和對新生活的無限嚮往。
1979年著名導演嚴寄洲把阿炳的故事拍成了電影《二泉映月》,在電影的結尾,阿炳在琴妹的墳前拉起了這首傳世經典之作《二泉映月》,值得一看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7 # 醉美樂坊
阿炳,他是一個道士,他也是一個盲人,他更是一個華人,而且是經歷了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碰撞融合時期的華人。
他主要是較好的傳承了很多的道教音樂,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後來,《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他,長久地生活於社會和人世的黑暗低處,他的琴聲自始至終都代表著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對生活的無限希望,哪怕是很短暫,對於他來說也是無限的光明。
-
8 # 江南樂阿雲
江南無錫瞎子阿炳的二胡聲究竟代表著什麼?這問題大多數人先想到阿炳其人,他的代表作《二泉映月》響譽世界,飛向宇宙太空的飛船中帶的金曲就有《二泉映月》。無錫廣播電臺的夜間最後一曲也是《二泉映月》,幾十年來天天播放。為什麼聽不厭呢?二胡聲代表著什麼呢?我認為是代表著人類美好的音樂。音樂的旋律節奏,人的靈魂的共鳴發出來的聲音。最優秀的樂曲,最優美的音樂。
-
9 # 長城外古道邊
《二泉映月》是中華民族的心聲,是日本人應該跪著聽的東方音樂,慷慨悲歌,激越昂揚,低緩旋律處,是黃河兩岸民眾的悲歌,高亢激昂處,是中華民族奮進的號角。
一個人聽時會落淚,兩個人一起聽時,會把酒話桑麻,眾人聽時,會群情激昂,它是中華民族音樂的經典,是民族樂器的精華。
-
10 # 懷舊金曲匯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華彥鈞,出生於無錫市,民間音樂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阿炳刻苦鑽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 [1] 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3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2] 阿炳現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般充滿情節的跌宕。
據說他生平唯一留存下來的影像,只有一張日偽統治無錫時期“良民證”上的標準照。相片裡那個帶著盲人眼鏡,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頂破氈帽下面的面孔,透著生活的艱難和滄桑。也許命運給阿炳的磨難,正是成就他那些動人心魄樂曲的緣由。這個華清和的私生子,生來就被剝奪了家庭慈愛的權利。當他的生母無奈地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抵抗世俗的歧視,這個孩子性格中一些隱秘的部分已經可見端倪。在外寄養幾年的少年迴歸生父華清和的身邊,他的眼光所見之處,也許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從資料中知道,他是叫著“師傅”來到當道士的父親身旁。華清和自號雪梅,精通各種樂器。阿炳勤學苦練,不久就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絃、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此刻阿炳還當自己只是個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兒。然而當他長到21歲時,阿炳突然在華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阿炳用的最多的樂器,仍是那把家傳的紅木胡琴,經常拉的樂曲,也仍是那首象徵了自己一生命運的《二泉映月》——溫柔、悽苦、文雅、憤恨、寧靜、不安諸多情感相互交織的宛如夜之皓月一般的樂曲。他將此曲視為自己的眼珠一樣重要。他仍在不斷地修改它,對樂思、節奏加以潤色,他要在自己的遭遇上再追加上一段遭遇:音樂的遭遇!同樣,他也想在痛苦上再追加一種痛苦:音樂的痛苦。
在他出入酒肆茶樓所用的節目單上,這首曲子暫時用的題目是:《惠山二泉》——一直到他臨終的前半年,他才以一名創作者的勝利的口吻,向外人宣佈,它的名字叫《二泉映月》。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 ,後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臺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週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後來,彭修文將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絃樂合奏曲;丁芷諾、何佔豪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絃樂四重奏等等。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製成唱片,暢銷海內外。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
11 # 最帥小平哥i
在無錫錫惠公園的龍光塔下,有一口泉。泉流清澈,泉水甘美,被譽為“天下第二泉”。泉前有一座惠山宮觀。20世紀初,觀裡有一個小道士,名叫阿炳。
阿炳從小就喜愛大自然的音樂。山頂龍光塔上的鳥叫,觀前百年大白果樹上的蟬鳴,觀後“二泉”流水的淙淙,紅色宮牆下秋蟲的唧唧,都給了他很大的樂趣。每當清晨醒來,只要他聽見遠村的雞啼或惠山周圍水田裡的蛙聲,他就會感到一種安慰。老山林,古宮觀,和他一起沉浸在靜夜中,一種細微的感覺使他好像聽見草兒在微風下輕輕地吟詠,“二泉”在月光下低低地歌唱。
後來阿炳開始學習民樂,拉二胡。阿炳練二胡,胳膊經常腫疼得整夜難眠。手指磨破了,揪心地痛,但他咬緊牙關,一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二胡。
不久,他患了嚴重眼疾,又沒錢醫治,眼睛最終瞎了,人們叫他“瞎子阿炳”。
因為眼疾,阿炳被迫離開了道觀,在街頭流浪,靠拉二胡討飯度日。夏天的夜裡,銀河已經西斜,他冒著露水,仍然坐在田野上諦聽著鳥叫,諦聽著蛙鳴,他在沉思;秋天的夜裡,在清冷的月光下,他穿著單薄襤褸的衣衫,站在龍光塔邊,遠遠地諦聽著那久已不許他接近的“二泉”的流水聲,他在沉思……
自然界的聲音給了阿炳無限靈感,他的技藝越來越精湛。他的感情,他的希望,他的理想,流蕩在他的十指間,流蕩在他的琴絃上,流蕩在人們的心坎裡。人們聽著聽著,有的沉思,有的嘆息,有的流淚,有的唏噓……
終於,阿炳成了當地著名的二胡琴師。
有一次,一個富豪“請”阿炳去他家給老岳母拉二胡祝壽,被阿炳拒絕了。這天夜裡,富豪派人把阿炳打得遍體鱗傷。
正值深秋,阿炳住在一間破草屋裡,臥床不起。從早到晚,除了幾個窮家小戶的好心人給他送來一碗薄粥,一個鄉下老醫生給他煎藥敷傷外,陪伴阿炳的只有一把二胡。他抱著二胡,一次又一次地深情地撫摩著它。因為傷病,他已經很久沒有拉二胡了。他感覺到惠山街上千萬隻眼睛在望著他,千萬只耳朵在聽著他。
經過一個寒冷難熬的冬天,阿炳的傷勢好轉。春天,他想起惠山宮觀前那棵古老的白果樹,這時一定開花了;惠山宮觀後那清澈晶瑩的“二泉”,也該湧溢位春的氣息了。想到這裡,阿炳猛地拿起他的二胡,走出了破草屋……
惠山春天的月夜中,夜風忽然送來一陣清越而激盪的聲音,這聲音多麼熟悉,多麼悅耳啊!惠山街的人們發出了驚喜的呼喊:“阿炳的二胡!阿炳又拉二胡了!”
於是人們從四面八方奔向惠山腳下,簇擁著阿炳走進了惠山觀,密密匝(zā)匝地把阿炳圍在“天下第二泉”泉邊的巨石上。
阿炳顫抖著雙手,在這春宵月下的“二泉”邊拉起了他的二胡。阿炳的二胡聲,是如此激越,如此悲憤,如此蒼涼!月色朦朧,偶爾從雲縫裡灑下來一縷清輝,月光雖然只是剎那間映照在“天下第二泉”的閃動的水波上,卻給予人們無限光明與希望……
-
12 # 千里傳音訊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阿炳的《二泉映月》從作曲到演奏,可以說是二胡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經典金曲,是他人生從繁華到沒落的真實寫照,他自幼身處衣食無憂的富貴人家,有著得天獨厚飽讀詩書和學習攵化技藝的機會,文化修養及人文感情極其豐富,所以把中國的傳統二胡拉的爐火純青。
然命運多舛,荒誕無度的私生活把自己推到了萬丈深淵,從天堂到地獄的二重天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冷暖,所以從二胡曲的創作中充分體會到了,他豐富感情的表述。
他痛恨自已痛恨冷酷的社會,讓他過著人不如狗的生活,他欲哭無淚,欲喊無人應,只好用自已的二胡旋律,演奏出他內心無限的憤懣和悲痛,驚天地泣鬼神的哀怨是他生活的生部,他飽經風霜的切身經歷,給後人留下了切腹之痛的經典金曲。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回覆列表
說阿炳的二胡聲代表著……。似乎提問者已經形成了概念。如同紅色代表著革命,白色代表著恐怖,“二人傳”代表著低俗,小提琴代表著高雅。認知到了概念化的狀態,也就深入不下去了,呈現出的就是淺薄,簡單。阿炳當年拉的二胡,是絲弦,比現在的鋼弦,銀弦,要晦暗些,加上當時成形的二胡獨奏曲很少,似乎只有劉天華的創作的十首曲子。而這些曲子很難普及到象阿炳這樣的民間樂手中。所以,阿炳只能拉些民間小曲,不過,他小時候接觸過道貫生活,一定還會些道家音樂。現在我們聽到的“二泉映月“,也是在當時的民間小曲基礎上加工,再創作才形成的。類似的民間小曲都短小,流暢,起伏不大,流傳於街坊酒肆,以及溝欄瓦舍,且極富地方特色。新中國發現了阿炳,留下了他的二胡聲,要說代表了什麼,我覺得是過去了的一切,其中表現了無奈的,難堪的,晦澀的情緒;但也有低迥婉轉的,不卑不亢的,沉吟悠遠的,意味深長的,靜謐幽深的;和不叫囂,不嘶吼,不張揚,不雕飾的自然心態。總之,那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所能說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