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旅行者的心77245605
-
2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吳瓊燕:
性和愛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攻擊則令關係疏遠,給自己留出足夠的個人空間,獲得自由。
攻擊性有我們容易看到的直接拒絕與憤怒,心理學裡也有被動攻擊,被動攻擊是迂迴曲折地表達拒絕與憤怒,例如拖延、冷漠、遺忘等。
憤怒,是對自己的界限被入侵的直接反應,告訴我們需要捍衛自己的界限,每個人都有憤怒。攻擊是捍衛自己界限、企圖讓自己安全的自我防禦方式之一,當人們有過多的憤怒被壓抑,憤怒並沒有走,而是到了潛意識,則可能無意識地表現出以攻擊性為主,滿足內心被忽略的需求。
從心理學的意義上將,透過攻擊去發洩或拒絕,或無意識地將憤怒轉嫁到類似的場景或類似的他人身上,對自己意義不大,而真正理解攻擊與憤怒的究竟背後是什麼,探索是怎樣的經歷(或創傷)造就了自己總是憤怒和帶有攻擊性,才開始解救了自己。
攻擊、憤怒的部分,還往往需要與脆弱、無助的部分對話,透過深層的挖掘,深深地理解自己!
弗洛伊德說:“一個人能否合理表達自己的攻擊性是健康與否的重要標準。”
我們是否能夠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憤怒與攻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懂得表達的人遠比從不憤怒(實際為壓抑憤怒)的人更能維繫長遠的良好關係。托馬斯.摩爾得到朋友的忠告:“你最好只和那些會表達憤怒的人做朋友。”
憤怒與攻擊性並不像它表面看上去那樣就是憤怒、攻擊,帶著開放與好奇對其背後進行深層探索與關懷,能讓這股能量向好的關係流動起來。
-
3 # 廚娘夏拉
你感受到了攻擊性,首先想想自己有沒有過於敏感,或者內向,受不了太外向的人。排除此因素,咱們聊聊具有攻擊性的人吧.這樣的人會產生,是有原因的。
首先,眾所周知,攻擊型為主的人是受過傷害的人,內心害怕受傷,敏感,脆弱,更容易用攻擊性來保護自己。這樣的人,我們如果看出他內心的脆弱和不自信,給予包容,讓她知道你是絕對不會傷害她的話,這樣的人是很好的人,很好說話,很善良,很心軟,很包容,而因為性格上的敏感和攻擊性,朋友不會太多,所以你如果是他朋友的話,這段友情應該是對你非常好的,具有排他性。
其次,還有一種人,如果我們也這樣想,就很慘了。中國傳統,忍讓是美德。大多數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會在很多事情上選擇忍讓。曾經有種觀點,說不要和垃圾人計較。結果呢?垃圾人越來越多。為什麼。大多數人忍讓了,那壞人的攻擊性就更強了。他知道攻擊性強,很多人防禦力都很低,甚至丟盔卸甲,這樣他的戰鬥值會增加。攻擊性成為了他解決問題的手段,反正絕大多數的人會忍,讓。攻擊性管用,才會攻啊。這樣的人遇到了,需要制服他。中國古代以柔克剛的手段也很多,比他有攻擊性的人也一定會有。但大多數場合,都是有用的。
大家把防禦做好。不要怕這樣的人,要麼實則脆弱,要麼是手段,該不忍的時候就不要忍。
-
4 # 般若心靈驛站
我有一個31歲了還沒有找物件的朋友,她喜歡懟人,喜歡用攻擊性語言懟人,尤其喜歡懟自己熟悉的人。
我覺得這樣的人內心也有善良和溫柔的一面,估計她喜歡攻擊性懟人行為來自她從小受過的傷害吧。應該在心理方面受過傷害或者打擊。攻擊性的對待別人,也是對自己一種下意識的保護。
有時候被她懟的時候,心裡真的不舒服。可是我又覺得可憐她。這個年齡不願找物件,她心裡一定很孤獨吧,但是還不會和別人分享。真的不知道她們這樣的人,這一生能否走出自己的內心那個屏障。
-
5 # 暖心理
有些人做事總是帶著攻擊性,可能是一種原始的本能動力在起作用。那些在大自然中生存的動物們,遵循的法則就是弱肉強食,誰更強大,誰就能吃到更多的肉或食物。而最能體現強大的方式無疑就是展示更多的攻擊性,用咄咄逼人的樣子使得競爭者知難而退。而人類最初也是遵循這套叢林法則的,而且恰恰是因為人類很好地適應了這套叢林法則,才在眾多的動物之中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成為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這種經過漫長歲月累積出來的經驗,最後會成為一種本能儲存在人類的潛意識深處。所以,哪怕如今已經不需要拿著刀槍劍戟去森林裡打獵了,可一旦遇到與競爭情境相似的情境,就會重新啟用內在的本能按鈕,以攻擊性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強大,以期獲得更多資源。當然,這其實是一種不符合人類文明進度的一種體現,畢竟長期這樣下去,會使得周邊的人際關係變得緊張。周邊的人可能都會覺得這樣的人很不好相處,稍有不如意就有被攻擊了。都儘量地敬而遠之。那最終這樣的人就有變成孤家寡人的危險。畢竟,人類越是進入文明社會,就越發地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其實不是像原始森林中的動物一樣,非得爭得頭破血流,爭得你死我活才能贏得想要的東西。其實大家可以選擇合作的方式,以雙贏或多贏的方式去得到自己想要的,皆大歡喜。
-
6 # 希樸羊
每個人的為人處世方式會受到本人的心理特徵的影響。個人的心理特徵會受到很多的因素的影響。比如家庭環境,比如個人的成長經歷,比如個人所處的環境。
很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相處的狀態可以使用“相愛相殺”來形容。心裡明明很愛對方,但是表現出來的確是不斷地指責和抱怨。理由是,現在把你的缺點指出來,你未來就不會吃虧。這是很多深愛著對方的人經常乾的傷害對方的事情。因為太在乎,所以害怕失去,害怕所愛之人(物)受到些許的損傷。變得步步驚心的看待孩子的所有行為。這種發自內心的愛慢慢的就開始以不斷地指責為表象的傷害展現出來。就形成那種以愛為藉口的傷害。這時候孩子的世界裡感覺到的不是那種濃郁的愛,而是處處存在的攻擊性。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學習這種攻擊性的處事方式。以至於會影響到孩子成年後的處事方式。一句話不攻擊別人就覺得哪裡缺點什麼似得。
有些人早年的時候被人攻擊過,甚至是長期有預謀的攻擊。但是卻沒有得到合理和及時的保護以及心理上的撫慰。這樣的結果就是他們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他們潛意識裡對這個世界是有攻擊慾望的,但是他們又害怕自己的攻擊會導致世界對他們的報復。這樣的迴圈下,使得安全感更加的不足。為了使得自己感覺更安全些,他們就可能處處攻擊周圍,以換取內心稍微的安全感。就像一隻小狗見到一條大狗,非常兇狠的吠叫,其實是自己非常害怕被攻擊,只有裝著很兇保護自己了。
-
7 # 心理諮詢師四四
攻擊是一類人群的表達方式,他們無論是與人交友還是平常與人溝通都帶著攻擊性,這種攻擊源自他們過去生活的經驗。攻擊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外在形式。比如,犯錯後,又沒勇氣承擔自己錯誤的人,就會先發制人,先把責任轉嫁他人身上,撇清楚自己的關係,讓自己看起來無關,並且經常用攻擊的語言和語氣向反駁他的人回擊。
還有一些從小生長在攻擊性溝通的家庭環境中,耳濡目染的,將攻擊性溝通預設為正常的溝通方式,也就會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攻擊性溝通的方式對待他人,並且把這種方式當做正常的溝通方法,很難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傷害。比如,有些人特別喜歡用冷嘲熱諷的語氣評論他人,聽起來像兩個人之間有過節,其實只是這個人習慣了用這種語氣和態度對待所有事情。
還有一些人,脾氣暴躁,缺乏耐心,在溝通不順暢的時候,會暴露出自己攻擊的特性,對他人惡語相向,企圖用自己的憤怒讓對方配合自己。這一類的攻擊性溝通是個人性格使然,有時他們能意識到自己的脾氣的問題,更多的時候他們是容易讓自己的情緒失控的。
文·開火車的老溼機
關注開火車的老溼機,get更多有趣的戀愛/溝通/情緒知識。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人天生就具有攻擊的本性,因為我們天生知道我們是弱小的個體。群居就是最好的我們有自知之明的現實考證。淺意識中我們又認為攻擊是強大者、勇猛者的現實行為表現!我們的動物本性更加深刻刻畫了這一點。理性是後天學習、感悟、反思的結果,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更得心應手的是本性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