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我要穿褲子

    對與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追溯道儒家思想的創立。孔子弟子千人,周遊列國,為的是恢復周禮,傳播其思想,以正天下大亂之局面,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禮”,但由於當時,諸侯混戰,孔子思想不合時宜無法完成天下和平統一的任務。在孔子死後,其弟子將其言行編纂起來,傳遺後世,這就是《論語》。之後又經歷孟子仁的學說,荀子的學說,等的不斷完善儒家的思想就已成型,後因秦始皇崇尚武力和法家思想,焚書坑儒,儒學受到打壓。漢代吸收秦亡的教訓,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理論依據。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儒家學說也不斷的落後與時代,儒學的興盛得以被歷代儒家學者所考慮,因此出現了宋明理學,宋明理學是吸收當時佛教,道教思想而形成的,其中代表人物,為宋代二程,朱熹,明代王陽明,他們的中心觀念都是把“理”當做世界的本源,把“理”說成產生世界萬物的精神的東西。王陽明的心學也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為的是發展儒學以謀求儒學政治上的地位,當然,結果很成功,但是越來越與當年孔子早期儒家思想遠離。陽明心學,《論語》從產生角度來看同為時代背景下的產物,符合不同時代的要求,而有同屬於一家學說,根源相同,有其相似,又有其區別,可以互相借鑑著看,不能全部用一個理論去解釋另一個理論。

  • 2 # 九門提督1980

    ”立德 立功 立言”是儒家學派所推崇的聖人古訓。縱觀王陽明的一生,他的:言 行 功 無不在詮釋這三種狀態。所以我覺得他的“致良知” 他的“知行合一”都是對儒家思想的詮釋 繼承和發揚。陽明汲取了孟子“心”思學說中的後一種,即“心”之良善,在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包含在其中,“心”即是“良知”。就是仁 是義 是智,做到了”知行合一”就是:禮和信。中國哲學的特點是高度的概括,經常把最智慧的用一個字來概括,最高階的智慧往往就是一個字。例如: 道家的“道”。正因為如此 ,儒家的哲學思想也呈現出這樣 概括起來就是:仁 義 禮 智 信 。

    我們中國的智慧大都是講一個“悟”字的,需要不斷的揣摩和碰撞。例如孔子所說的:仁 在王陽明這裡悟的就是:良知。良知和仁不衝突,兩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所以說,在我看來,陽明心學把儒學闡釋的更容易學,但智慧還在儒學的框架裡,就像王陽明自己說的,“不是發明了個道理,只解釋本來就有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愚孝是因為思維模式仍停留在童年時美好的願望之中,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