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伢不耐撕
-
2 # 乾隆田黃
100萬買信託風險比較大,有可能有去無回,血本無歸!有錢人都喜歡投資田黃,又叫投資“軟黃金”,可以抵禦通貨膨脹(疫情期間,中國和美國都在大量印鈔放水),避開風險,穩賺不賠,躺著賺錢!
這100萬如果投資田黃,根據田黃的升值功能,三年內可能變成300萬,十年內可能變成1000萬,比銀行利息、理財、基金回報大得多!這可不是吹牛的,是由古玩古董這個暴利行業因素決定的。
我做了二十多年田黃生意,賣出十幾枚田黃石,價格區間在幾十萬至幾百萬,因而在廣州一線城市買了4套房子,三線城市1套房,共5套房,按現在房價什算,總價二千多萬,而且買的房子基本上都是一次性付款的,不用供樓。所以說,要買房,先買田黃後買房!
因為田黃是升值最快的收藏品,也是熱門古玩收藏品,從來沒有跌過價。田黃從1995年的5千元一克,升值到現在2019年的20萬元一克,再過10年可能升值到100萬元一克。而黃金價格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沒什麼變化,同田黃的距離越來越遠,根本追不上。
2017年1月,福建廈門一次拍賣會上,一個重達1725克的田黃石,拍出3.92億元的天價,單價22萬元一克,田黃的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另外投資田黃是安全可靠風險低的專案,不會像其他什麼股票、期貨、實體店等行業那樣虧得一塌糊塗,一無所有,一點不剩,負債累累變成“老賴”!因為田黃在你手裡,始終有翻盤的機會,始終不會虧!如果留給子孫後代,那個回報可能是成千上萬倍呢,你的兒女會感恩你留下大筆財富給他們,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不慌,掌中有寶氣定閒!
下面這個是現在價值1300萬元的帝王級壽山田黃石【皇太極】,十年後價值可能超億元!這枚以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名字命名的純天然田黃極品,同金光閃閃的龍袍顏色一致,皇氣十足,霸氣盡顯,值得具有王者風範的成功人士所擁有!
-
3 # 曦光生活家
信託安全嗎?風險大不大?這一問題,簡單來講7,就是融資方不還錢或者還不上錢。對於這個風險,信託公司一般都會進行比較嚴密的風控措施。
1、考察融資方的資質、實力以及信用情況等。
3、信託公司會要求融資方提供足夠的增信措施,也就是風控措施。
控制風險的措施一般包括:實物抵押、實力強勁的第三方公司、專案公司股權質押、優先列後結構化設計等。
-
4 # 度小滿金融
很多信託產品的投資門檻要100萬元起,如果100萬全部購買信託產品,有沒有風險呢?
信託產品本身的風險所謂信託,其定位為“受人之託,代人理財”,屬於較高風險的金融理財產品。
① 產品風險:
根據不同信託產品的分類不同,其風險也不同。比如期貨類、私募股權投資類信託產品的風險較高;而一些就基礎設施、房地產信託會有抵押物,風險相對稍低。
② 市場風險:
受政策影響大,如果財政政策、監管政策有變,或者行業發展狀況不好,很可能會影響到信託計劃的收益,甚至會造成本金損失。
④ 流動性風險:大部分信託產品的投資週期在半年到一年,這段時間的資金流動性會受限,無法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
資管新規打破剛兌,投資者需自負盈虧以往的信託產品彷彿成為“無風險”的代名詞,是因為信託產品採用的是“剛性兌付”的策略,信託公司會為產品兜底,保證投資者的本金安全與收益。但需要注意的是,今年出臺的資管新規,已經明確信託產品要打破剛性兌付,所以以上所說的幾種風險,全都要投資者自己擔負,需要正視投資風險。
無論做何投資,都不能孤注一擲也就是常說的“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因為任何投資都有風險存在,如果題主有幾百萬的理財本金,是可以考慮用100萬購買信託產品,但如果僅有100萬財產,還是不建議全部購買信託產品,否則一旦出現產品虧損,資金損失會非常嚴重。
綜上,信託理財是一種高風險的理財產品,用全部資金去購買信託產品也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行為,建議題主將這筆資金,合理分配至“高風險+低風險”的投資組合中,分攤投資風險。
-
5 # 信託者
看了下問題,反問你一句:為什麼不會損失呢,
各位既然是信託投資者了,相信或多或少 都會關注 在投機構的年報吧。
其實在年報上,往往每家公司都會有類似的公告——公司在經營中可能遇到的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 操作風險、法律風險、合規風險、聲譽風險等。
既然信託機構 都很坦誠自己會遇到風險,那作為投資者的你,購買信託 是零風險,這話,誰信!!!!
你想呀 你100萬投資信託,一勞永逸的,本金沒有虧損,收益穩健增長,這世上有多少人有多少個100萬呢,你想不虧損本金,別人就不會投資投資信託嗎,人人都不虧,這錢是幹嘛去了,什麼樣的資產 能保證本金一直不虧損,而且8-9%的收益,這一定是悖論!!! 不明確這一點,我覺得個人去理財是件很可怕的事兒——投資者有理性的思考,這比擁有百萬更為重要!!!
正常的投資邏輯——資金投向資產,如同清水灌溉了良田,假以時日,良田迎來了豐收(即資產得到了增值),這樣投資人才能收會本金以及穩健收益。
既然是資產,一定有好有壞,為了防止壞賬的發生以及壞賬佔比的過高,信託機構會引進增信措施——應收賬款質押,實物質押或者其他等價物,質押的金額足以覆蓋本息全額,這樣即使發生壞賬,變現資產從而保證了本息的收回就只是時間問題。
明白上述投資邏輯了嗎——先找到靠譜的融資方(優質的金融資產),接著有個專業的信託機構(嚴謹的風控體系),加以之有效的增信措施。這樣一來 確定你的資金是真實投向該專案(靠譜的投顧,資金不被挪用,規避了道德風險),那事實上,你的風險是可控的,收益穩健是可觀的。如果上述環節 有一環甚至不止一環出錯了,那你的資金不發生虧損,收益安心到手,您自己相信嗎??
簡而言之,一句話——不要妄想投資零風險,而是追求規避風險,管控風險!!!
回覆列表
信託有風險,產品本身是不承諾剛兌的。前些年行情好基本沒出過問題。從2018年起信託產品暴雷的可以上網搜,比比皆是。有的甚至是相當不錯的大公司。
我最後一筆信託是去年10月份到期的,當時很擔心會被延期兌付。因為是個地產專案信託,去年暴雷的非常多,還好到期的時候連本帶息痛快地打回來了。去年底跟一個爺爺吃飯,他就不那麼幸運了。本身是個資產很雄厚的人,名下有房地產公司、投資公司等等。現金當然也不少。他當年買了6000萬的信託,結果拿不回來了。也不是說沒了,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給。老爺子氣的心臟病都快犯了。因為這筆錢到期取不出影響了公司流動性,還要跟我們小輩開口借錢。也是很慘。
我當時那筆信託到期的時候,問理財顧問還有沒有合適的推薦。結果他直接勸我不要再買了。現在的風險太大,他也沒有把握會不會出問題。因為信託本身利率也不是太高,沒有必要拿幾百萬的本金冒險。所以我就不再買了,手裡的現金買些理財和基金股票對沖。整體收益也不會太差。
其實方法論大家都有,說出來一套一套的。但這個世界上最沒意思的就是統計學。哪怕他的安全係數是99%,讓你趕上那1%,對你來說就是100%。今年這個行情不言自明,多少企業保命都成問題。整個社會的能效都下降了,各行各業的利潤率也降低。所以我不主張買信託,建議你考慮其他的投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