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宴
-
2 # 風箏有線嗎
晉武帝司馬炎滅吳終統一。《資治通鑑》評論:帝宇量宏厚,明達好謀,容納直言普,未嘗失色與於人。對司馬炎的評論還算中肯,對於選擇繼承人和廢太子妃賈氏大是大非問題缺乏果決。導致權力的轉移,楊俊,司馬亮、衛權,司馬瑋、孫宏,岐盛,郭槐、賈后政治集團之間圍繞權力相互之間的廝殺。賈后為代表的外戚最終獲得權力。無不顯示司馬衷權力的旁落。王彰“武帝不唯社稷大計,嗣子既不克負荷,受遺者復非其人,天下之亂可立待也”。對當時的情況而言 確實如他所言,只能是亂而非其他啦。
-
3 # 李康滿183397530
對歷史稍有興趣的朋友都知道,三國歸於晉,公元265年,三國魏的權臣司馬炎廢除魏帝,奪取政權,建立晉朝,史稱西晉,西晉280年滅吳:統一全國,但時間僅僅維持了36年,一些政權紛份建立,晉被迫偏安一隅,史稱東晉,國家重新陷入分裂狀態,為什麼一個貌似強大的統一國家僅僅存在幾十年,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上層統治者腐朽不堪,甚至還出現了一個奇葩皇帝――低能兒晉惠帝,士族官僚不學無術、生活奢侈,以炫富為榮;二是取仕制度嚴重缺陷,由於士族的專制統治,一些才華出眾的庶族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三是對底層民眾和少數民族竭盡壓榨之能事,激起了眾怒。在內憂外患之下,西晉王朝搖搖欲墜,國家走向分裂就是在所難免的事了。
-
4 # 真誠地看著你
三國西晉其實還是東漢的延續,統治階層依然是士族階層。到西晉時,士族階層已經徹底腐化,耽於享樂,失去了進取心,文弱風氣盛行,因而放鬆了對北方異族的打壓,異族做大,漢族羸弱,於是發生五胡亂華,漢人成了兩腳羊。西晉被攻破,南遷,北方陷入異族爭奪,分裂。
-
5 # 飛天ZY漫雪
西晉統一以後,西晉的官僚地主殘酷地壓迫內遷的少數民族,統治集團迅速腐朽。第二代皇帝晉惠智力低下,無力治理國家,西晉的皇族更是紛紛起兵爭奪皇位,奮戰十幾年,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耗盡了西晉的國力。也因為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陸續內遷,西晉初年,內遷的人數達到了幾百萬。長期與漢族雜居,民族界限的影響,內遷各族更是趁西晉內亂,起兵反晉,316年,西晉被內遷的匈奴人滅亡。西晉亡後的第二年,皇族司馬睿重建晉朝,歷史上稱為,東晉。至此,東晉王朝誕生,西去東來!
-
6 # 紋豪733
①統治集團的腐朽。統治集團過著一種奢靡的生活
②社會風氣下降,整個西晉社會上瀰漫著一股清談虛浮之風,很多官員他們擔任了重要官職,卻仍然玩世不恭,導致政事荒廢。而且整個社會盛行著一種拜金主義,甚至互相炫耀財富
③制度落後。選拔人才方面,實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逐漸演變為門閥世族壟斷官場,選拔人才不再以賢能作為標準,而是看出身、門第。 另一方面,晉武帝認為曹魏的滅亡跟宗室力量太弱有很大關係,以至於司馬懿奪權時,曹魏無一諸侯王起兵討伐,所以在西晉建立後,晉武帝恢復不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的分封制,大封宗室為王,並且給予他們很大的權力,並罷除州郡兵備,為八王之亂埋下伏筆
④民族政策不開放導致民族矛盾尖銳。西晉統治者對內遷少數民族實行殘酷的壓迫政策,大量的少數民族都被淪為奴隸。當時少數民族大量南遷,對首都洛陽已形成半包圍態勢。
-
7 # 歷史大學堂
公元265年,司馬懿之孫,晉武帝司馬炎成功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了晉朝。咸寧六年(公元280年),晉朝又滅亡東吳,使得九州大地歷經漢末三國混戰後再度歸於一統。
統一全國而春風得意的晉武帝司馬炎和那些被大肆封賞的功勳貴族們所想不到的是,西晉朝廷的統一不過是曇花一現,他們眼中的繁華盛世在接下來不到五十年的時間裡便煙消雲散。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西晉的統一不能長久的維持下去呢?
圖1 司馬炎(236年-290年)
提起導致西晉滅亡的原因,人們可能首先想到的便是八王之亂。話說司馬炎建立晉朝後,有感於曹魏因宗室諸侯力量薄弱,使得司馬家很容易的就取而代之,為了避免再上演一出“禪位”的戲碼,司馬炎便有意改革分封制。覺著外人(士族)不靠譜只能靠親戚的司馬炎一口氣封了二十七個自家的諸侯王。並且一反漢朝削弱地方諸侯的做法,不僅給了諸侯王們行政之權,還令其掌握大量軍事武裝,為後來的動亂埋下了伏筆。
等到晉武帝司馬炎一死,這一波自家人便立馬鬧騰了起來。先是司馬懿的兒子汝南王司馬亮同司馬炎的岳父楊駿火拼,然後司馬亮又被司馬炎的兒子楚王司馬瑋所殺,緊接著司馬瑋又被賈南風(賈后)所殺。沒過多久,賈后又想殺掉非其所出的太子司馬遹,心懷鬼胎的趙王司馬倫則藉機引誘賈后殺掉太子。
太子被害後,他又以賈后害死太子為名帶兵入宮,盡殺賈氏一黨,自己做了皇帝,而其他各地手握重兵的宗王們自然不服,於是戰爭烈度更強的八王之亂的第二階段便開始了,諸王們紛紛參戰,使得西晉的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以至於祖逖不禁感嘆道:“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藩王爭權,自相誅滅,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
圖2 司馬衷(259年-307年),即晉惠帝
而晉武帝在繼承人選擇上所犯的錯誤,更是加劇了西晉朝廷的混亂。因為,他的繼承人便是那位在歷史上因“何不食肉糜”而出名的晉惠帝司馬衷。司馬衷本是晉武帝的次子,其母為武元皇后楊豔。他的智力有些問題,但因武帝長子司馬軌早夭,所以司馬衷九歲時便被早早的立為皇太子。
《晉書》曾記載,說晉武帝曾出題考太子,太子妃賈南風就請人替太子擬好答案,晉武帝看到後就覺著自己兒子雖然不聰明,但基本能力尚可,就放心傳位與他。試想一下,晉武帝也算是一代雄主,難得真的不瞭解自己兒子有幾斤幾兩嗎?其傳位於司馬衷,或許是因以下兩個原因。首先,司馬炎也曾感到司馬衷“不堪奉大統”,心裡很是沒底,但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皇后時,指望著“母以子為貴”的楊皇后用一句“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便頂了回去,司馬炎對這個老傳統也無可奈何。
圖3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其二,司馬衷雖有些痴傻,但他卻有一個很聰明的兒子司馬遹,晉武帝曾在上朝時誇他有高祖司馬懿之風,並且說:“此兒當興我家”。晉武帝做了這樣一個判斷,即太子痴傻不要緊,等到皇孫繼位後國家就會振興。然而晉武帝的想法太過於理想,忽視了那位貌醜性妒的太子妃賈南風。果不其然,日後賈南風因擔心非其所出的司馬遹會危害自己,便誣陷他謀反並將其害死。
得位不正,讓司馬家的朝堂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妥協。司馬家本身就是世家出身,司馬懿透過高平陵事變逐漸掌控了曹魏的朝政,但曹魏中的一些實力派對此並不買單,甚至多次起兵反抗。因此,後來的司馬師,司馬昭一方面對於反抗的勢力予以鎮壓,另一方面,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不斷地透過封賞來拉攏人心。於是,等到司馬炎建國後,除了給予這些士族門閥採取更多的封賞外,還對他們格外放縱。使得奢侈腐敗之風大行,同時手握大權,無所顧忌計程車族們不再關心國事,反而好起了清談之風。
圖4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倫,小名齊奴
晉朝的腐化奢侈,最有名的莫過於石崇王愷二人鬥富,但晉武帝司馬炎不但不加以制止這種惡劣風氣,反而採取鼓勵放縱的態度。據《世說新語》記載,除了和王愷鬥富外,石崇還曾在舉辦宴會的時候用美人勸酒,公卿們若飲酒不盡,就要斬美人。有一次丞相王導和大將軍王敦出席酒宴,王導不能喝酒,但為了不讓敬酒的女子被殺,還是喝了下去。王敦本身就能喝酒,卻偏偏不喝,即“每至大將軍,固不飲,以觀其變。”沒想到石崇因此連斬三人,王敦卻“顏色如故,尚不肯飲”。一旁的王導不忍心看女子們被殺,便勸王敦喝下去,結果王敦卻說:“自殺伊家人,何預卿事。”(殺的都是他的人,和你有什麼關係)
如果公卿貴族們奢侈成性,但卻勤理政務,西晉也許尚不會如此快速滅亡。但當士族們大權在握,無所顧忌的時候,他們一方面享受著奢侈的生活,一方面又開始大談“玄風”。個個以清談為榮,恥與辦理政務。以至於後來西晉滅亡時,清談派領袖,重臣王衍被害前感嘆道:“嗚呼!吾曹雖不如古人,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
圖5 西晉版圖
最後,錯誤的民族政策加速了西晉滅亡的程序。自東漢末年起,塞外的少數民族們便開始內遷,主要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族。內遷的少數民族人數很多,他們遷入後與漢人雜居,雖然很多部族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漢化,但在內遷諸族中有一些還尚處於野蠻狀態。經過若干年的繁衍,到了西晉時,已經達到了“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狀態。
但當時的漢人公卿士大夫們卻將這些內遷諸族當做奴隸使用,甚至當時很多官員貴族大量擄掠胡人,賣到東部當奴隸。後來建立了後趙並稱霸北方的羯人石勒就曾被幷州刺史司馬騰抓住賣為奴隸,這都使得胡漢矛盾異常尖銳。當時的匈奴左賢王劉宣非常向往漢文化,曾刻苦學習,精通《詩》,《書》,但在那種情況下,也曾說:“晉為無道,奴隸御我”。至於底層胡人更是“怨恨之氣,毒於骨髓”。而八王之亂導致北方漢族人口大量減少,司馬家的諸王又紛紛引用異族的力量,終於導致了內遷各族的全面反叛,西晉由此快速滅亡,五胡亂華的時代悲劇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文:李光彩
參考文獻:《晉書》
回覆列表
因為秦漢帝國的這套統治體制到魏晉時代已經開始失靈了,加上西晉王朝的一些措施失策,導致整套體制崩潰,國家也因而崩潰。
秦漢帝國的幾個配套措施,一是苛暴的法家之治,二是配套的神學化儒學,三是嚴密的社會控制體系,四是社會財富的相對低下和平均。這四項經過兩漢數百年已經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那種嚴酷無情,由文法吏像機器一樣執行的法家之政,隨著儒家成為意識形態,日益受到牴觸和反對。儒生秉持著高尚的情操,施政方面講究仁政,跟法家苛酷之政完全兩樣。但是初期的儒生會存在缺乏治政才能的情況,後期儒生與文法吏合流以後,儒生也兼具了治政才能,總體上來說政治比法家之政要柔和不少。
其次讖緯儒學經過兩漢的變遷日益破產。讖緯儒學是儒學與陰陽家、道家等學說綜合以後的產物,是一種神學化的儒學,認為地上發生的很多事體現了上天的意志,利用人民的信仰來維持統治。但東漢以後神學的解釋權被皇家拿走,而且隨著上天意志體現在人間以後,總是沒有發生應該發生的反應,就逐漸破產了。人民不信仰讖緯神學,自然就難治了。
第三個,嚴密的社會控制體系隨著地方豪族的興起,日趨破產。豪族控制了鄉村的大量地盤,在他們控制範圍內,秦漢對地方的嚴密控制體系就失效了,這樣就收不了稅,也缺少了服役的人,國家的力量就下降了。
第四點,兩漢幾百年發展,社會貧富差距增大,豪族無數,豪族很多又透過與政治結合,吃掉很大的政治、經濟資源。另外貧富差距擴大帶來的商業的發達,是專制國家很難控制的,所以專制國家就鬆動了。
在這四點發生變化的背景下,西晉王朝還想維繫秦漢那種統治,不但十分費力而且幾乎不可能。所以西晉要大封諸侯王來加強控制,但中央又不給力,於是造成諸侯王混戰,直接玩完,中國的政治體制從皇權專制進入士族門閥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