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一分鐘瞭解一段歷史

    事實上南宋的幾位皇帝都並不昏庸的,比如宋孝宗趙昚,是一個非常想要積極開拓進取的皇帝,為岳飛平反就是他,只可惜宋孝宗或者更準確的說南宋命不好。

    宋孝宗是一個想有所作為的皇帝,可惜手上以無可用之人了。

    最近看百家講堂,袁騰飛說北宋缺將,南宋缺相,我覺得這句話不準確,嚴格的說應該是在北宋和南宋交接處才湧現了一大批名將,真正的南宋149年可以說既缺相也缺將,更準確的說就是缺人才。

    反到是幾位皇帝都不錯,可惜沒有可用的人了,就拿趙昚來說吧,趙構留給他的爛攤子,等他即位的時候,抗金名將老的老死的死,就剩下個老將張浚,張浚是個什麼東西大家都知道,表面上是南宋中興四將,但實際上說難聽點,軍事才能真是稀鬆平常,到是為人事故圓滑,善於明哲保身,(構陷岳飛就有他的份,不過他也是南宋主戰派的主力之一),可趙昚也只能用這樣的人,因為沒辦法,沒人了呀。當然,這也與秦繪的迫害有關,南宋時,遭到秦繪迫害的將領可不止岳飛一人,而秦繪對南宋的危害並不僅僅是殘殺主戰派將領,最主要的是培植起一個主和派勢力,導致即使以後的主戰派將領想要在戰場上有所作為也怕萬一戰局不利又或者自己身居前線,主和派在自己背後拆臺,所以事實上南宋後期的將領都顧慮重重的,沒有認真打仗的(在也沒有岳飛那樣的愣頭青出現了)還有件事就是秦繪貌似對岳飛非常仇恨,《宋史》載,秦檜因為憎惡嶽州(今湖南嶽陽市)和岳飛的姓相同,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改為純州,直到元末寫《宋史》時仍然叫純州。而且秦繪晚年更加殘忍,屢興文字獄。  

    結果致使北伐失敗。另一方面,太上皇也給他掣肘,趙構1107-1187年,趙昚1127年-1194年(其中1162年——1189年在位,1189-1194當太上皇)可以看見趙昚其實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趙構太上皇的壓制之下,而趙構我也想不通為什麼,趙昚上臺後曾多次談論北伐之事,結果趙構越聽越不耐煩,來了句,等我百年之後你想怎麼幹在怎麼幹吧。可事實上趙構我也實在想不通怎麼活了那麼長時間?(一般來說古代皇帝都是很短命的)可以說趙昚大部分的執政時間都在趙構陰影之下。而且我也想不通為什麼趙構對北伐那麼厭惡?按理說,那時候他父親哥哥早就死了,沒誰來奪他的政權,更何況,他這時候已經傳位給趙昚了,他還怕什麼?    

    其實有時候國家為難的時候出現一個傑出的軍事人才真的非常的幸運,可如果一個國家不懂的珍惜,才確實是一種悲哀,後面南宋的幾位皇帝確實都想勵精圖治,可惜在也沒有一位傑出的軍事人才誕生了。(包括後面的文天祥,空有報國熱情,軍事才能稀疏平平)

  • 2 # 羽61493141

    北宋缺將?可為何北宋還能一直處於擴張狀態,直到滅亡前一年。南宋缺相?宰相管理民生,可從為聽說南宋的經濟民生就輸給了哪個王朝。

    在君主專制的時代,國家的發展,人才的任用往往都是君主憑藉自己的意志所支配的。

    北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偃武休文,典型的文治王朝,人人以從軍為恥,富足的生活,誰願意拋頭顱散熱血。

    南宋南渡,除宋孝宗外,幾無北伐之君,所任用的宰相必然以主和派為主,而壓抑主戰派。而皇帝自然不用自己站出來反對主戰派,宰相自然就背當槍使,宋高宗,秦儈跟岳飛就是典型的例子。而百姓飽受國破家亡,靖康之恥的羞辱,人人銳意北伐,自然全民皆兵,而主管內政的宰相卻壓迫主戰派,自然無法獲得民心,南宋缺相的謠言自然就出現了。

  • 3 # 摳數碼的人

    北宋缺將:其實北宋將領中在歷史留下盛名,廣為人知的就一個“狄青”,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和當時北宋立國基礎有關,北宋是趙匡胤黃袍加身,從將領妙變皇帝的,害怕自己的手下將領有樣學樣,也來一個“黃袍加身”,所以也就抑制武將,而北宋又富有,因此能用黃金白銀,絲綢錦緞解決的事情絕不打戰爭,只有在真正到不得不用的時候才會啟動武將。

    南宋缺相:放在歷史的大環境中,此時南宋已經偏安一隅,靠黃金白銀已經無法解決戰爭了,只有啟動將領來維護國家的皇權。此時的皇帝只想保護自己的皇權,不在乎收復北方,朝中官員如果一再鼓吹北伐,相信很快就是丟官流放的後果,再加上貪汙腐敗,爭權奪利,也就造成了南宋缺相的局面。

  • 4 # 安興小技術員

    這種說法不太正確,北宋和南宋其實在開國的時候都不缺名將。

    你比如北宋初期有曹彬、潘美、楊業這些身經百戰的名將,中期有狄青、後期有宗澤這些名將,看起來不多,其實也是不錯的。

    北宋軍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宋太祖和繼任者實行的制度有問題,沒有好的兵源,還有就是皇帝瞎指揮導致貽誤戰機,將帥缺少自主權,所以幾乎沒有辦法去打勝仗。

    南宋其實不光缺相,也缺將,前期是中興四將和吳氏兄弟,劉琦這些將軍,採石磯大戰的時候也就是一個虞允文,再往後確實沒有什麼太有名氣的將軍了。

    北宋確實不缺相,不管是前期的趙普,寇準,范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還是後期的王安石,司馬光,至少都是一心為了國家,即使意見不同也是老成謀國,很少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南宋卻幾乎沒有什麼名相,不管是汪伯彥,黃潛善還是韓侂冑,賈似道,都是一些結黨營私,一心打擊報復的奸賊。僅有的幾個名相,幾乎都是戰爭中出現的,李綱,文天祥,陸秀夫。

    所以說這種說法欠妥。

  • 5 # 摸金校尉博爾術

    北宋缺將南宋缺相,這種說法在,中國宋代歷史上是存在的,而且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在北宋時期,出現過許多,著名的丞相如李剛,司馬光,寇準等,這些丞相,在對抗金和遼的戰爭中,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華,但他們制定的方略方案,在戰場上少有武將能夠推行,武將在戰場上,節節敗退,無法與金遼等少數民族對抗,最終導致北宋的滅亡。到了南宋,出現了岳飛,韓世忠等中興之將,一度打得金人無力還手,但朝中,卻多是秦檜之徒,戰場上的勝利成果,無法在朝中轉換為宋朝中興之事。最終這些忠義的將領,都被丞相嫉妒,陷害,最終使得北宋無將可用,導致其滅亡。

    這是我的一點看法

  • 6 # 蜀山筆俠

    “北宋無將,南宋無相”這句話出自於哪裡,我們不去追究了,總之是個名人。我們今天的主要目的是分析這句話怎麼去理解。

    從字面上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北宋沒有良將,南宋沒有良相。

    這話要是被北宋的種家將、折家將、楊家將、狄青聽見,不跳出來跟他拼命才怪。

    種家將,山西名將世家。第一代,種世衡,受范仲淹提拔,鎮守北宋西北門戶,抗擊西夏;第二代,種詁、種診、種諤,合稱“三種”,繼續與西夏人、吐蕃人戰鬥;第三代,种師道(《水滸傳》裡的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為北宋的抗金事業灑出了最後一滴熱血。

    種家將

    折家將,也是山西名將世家。第一代,折從阮,為中原鎮守邊關,抵抗契丹;第二代,折德扆(疑為佘太君的父親)、折德願,再抗契丹;第三代,折御勳、折御卿;第四代,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都是邊關名將;第五代,折繼世、折繼祖、折繼閔,抗擊西夏;第六代,折克行,隨種諤抗擊西夏,屢建奇功,讓西夏人喪膽;第七代,折可大、折可存、折可適、折可求,第八代,折彥質、折彥野,均為抗金悍將;

    折家將

    楊家將和狄青就不說了,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

    兩宋之交,這些將門世家隨宋廷南渡,結果在江南的水土上銷聲匿跡。

    南宋無相嗎?你讓張浚、文天祥、陸秀夫這些人情何以堪?

    張浚,南宋抗金名相,注意:不要把這個人和南宋“中興四將”之一的張俊搞混淆了。這個張浚是四川人,張良的後代,三國的時候,就有一支已經遷到四川來了,就是大名鼎鼎的“蜀漢小五虎”張翼。張浚在北宋川陝路的抗金上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然四川早就淪陷了。他啟用了抗金名將吳玠、吳麟兄弟。

    張浚

    文天祥和陸秀夫雖然是宋末才出現,但好歹也是一片丹心、青史留名的一代名相。

    所以,“北宋無將,南宋無相”這句話怎麼也說不過去呀。其實,我們換個方式來理解,就豁然開朗了。

    北宋雖然良將也不少,但相對來說,它們的良相更多,且分量更重,比如趙普、寇準、王安石等。這是因為北宋是靠武力篡位得來的天下,所以它們對武人控制得很嚴(杯酒釋兵權),文人反而走上了政治舞臺的中央。

    寇準

    而南宋則正好相反,它們的天下是在亂世中建立起來的,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戰爭,所以他們不得不啟用武人。金國、西夏、蒙古,輪番的向南宋挑戰,南宋的基調就是抵抗外侮,於是,南宋雖然大權還是掌握在文人手裡,但其光芒就被岳飛、韓世忠等一干武將完全掩蓋了。

    岳飛

    所以,“北宋無將”實際上是指的北宋的武人沒有文人閃光;而“南宋無相”則是指南宋的文人掩蓋不住武人的光芒。

  • 7 # 桃花石雜談

    其實這種說法是一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說法,把問題過於簡化了,而且完全沒有看明白問題真正的癥結所在。

    北宋不是缺將,而是缺馬

    翻看歷史書,大家都會有一種感覺,北宋軍隊的戰鬥力真的是極差。特別是在北宋後期,基本上金兵只要一出兵,北宋無論有多少軍隊都無法抵抗,直接就能讓對方直搗汴梁。比如公元1125年到1127年,金軍兩次南下攻宋,北宋軍隊幾乎沒有組織起任何有效抵抗,整個過程基本除了求和就是屈辱,最後落得個靖康之恥的悲慘下場。

    這種過程就讓人覺得北宋缺將,不然北宋立國就以禁軍護衛首都聞名,“八十萬禁軍”的名聲稍微對歷史文學有點興趣的人都會有耳聞,而金軍每次南侵都只有幾萬人,即使北宋後期存在軍隊不滿員的情況,但即使打個對摺也還有四十萬人,那麼多軍隊怎麼每次金軍幾萬人馬往南一衝就如入無人之境了呢?

    幽雲十六州的丟失,使北宋在軍事上先天不足

    但其實這是個挺大的誤區,要知道,軍隊和“軍隊”是不一樣的。首先北宋是一個先天不足的王朝,這個不足就是指從北宋建立時開始,就失去了幽雲十六州,也沒有佔領河套地區,而這兩個地區,是除了草原地區外,中原僅有的能夠的著的戰馬產區。所以北宋的軍隊裡,騎兵是絕對的稀缺品種。終宋一世,歷史記載宋朝出動騎兵最多的幾次,人數也基本只有1萬人左右,這基本就是宋朝全部的騎兵家當了。

    北宋戰馬奇缺,基本所有軍隊都是步兵

    所以宋朝的軍隊,基本全是步兵。而宋朝又沒有了幽雲十六州,這意味著宋朝不但沒有了戰馬來源,而且還失去了長城的庇護。從北宋都城汴梁到遼朝的南京(今天的北京),雖然距離有一點,但地勢卻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是最適合北方遊牧狩獵民族的騎兵作戰的區域。在平原地區作戰,騎兵對步兵是具有壓倒優勢的,所以北宋軍隊才給人以缺乏良將,戰鬥力極差的感覺。但其實,這確實有點冤枉北宋的將領們了,在很多時候,他們的失敗確實是良將難為無馬之戰導致的。

    金國騎兵,步兵打騎兵,很多時候就像現代的步兵打裝甲部隊,一旦沒有地利優勢,被屠也是常態

    南宋不是不缺將

    許多人看到北宋在金軍面前完全不堪一擊,靖康年間毫無抵抗力的速敗。而南宋建立後,不但能夠抵擋住金軍的南侵,而且最後在抵抗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大軍時還抵擋了幾十年,就覺得南宋良將很多,只是因為沒有良相,政治上出了問題,最終才被元朝滅亡。但其實這也是誤會。

    其實金軍並沒有想過滅亡南宋,開始甚至連佔領北宋故地都很謹慎。靖康之恥之後,金軍把北宋皇室擄走沒錯,但同時自己也北撤了,汴梁還是在宋朝的控制之下,所以才有了後來岳飛跟著宗澤留守汴梁。只是後來金軍發現自己的軍事優勢實在太大,才又一步步南侵,而且還是先透過建立傀儡政權,再直接佔領的方式,逐步的佔領了中原。

    至於江南,金軍進去的主要目的也是抄掠搶劫,而不是佔領。這裡答主不是要講地理決定論,但客觀地說,地理在古代軍事方面,很多時候確實能夠直到決定性作用,特別是長江這個天塹。中國歷史上,無數次決定了國家命運的戰爭最終結果都是長江所決定的,比如大家熟知的赤壁之戰和淝水之戰。

    中國河流分佈圖,可以看到中國南方明顯河流密度比北方高

    到南宋時期也一樣,當時金軍有幾次雖然突破了長江,但長江以南河流湖泊密集,北方騎兵的作戰優勢茫然無存,來自北方狩獵區的金軍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幾次南下也都是流動作戰,根本沒有過安定下來建立政權的意思,而且即使這樣,兀朮(完顏宗弼)還被韓世忠困在長江上的黃天蕩40多天,險些命都沒了。

    所以南宋在軍事上顯得強一點,主要原因還是地利的因素,南方的地勢不適合北方騎兵作戰,北方政權的軍事優勢大大縮小,才是南宋軍事上不顯得太弱的原因。而後來蒙古人透過繞道雲南,先滅大理再取道大理攻宋,繞過長江主線之後,南宋其實也只是在襄陽憑藉漢江進行了有效抵抗,而在襄陽失守之後,元朝僅僅三年就佔領了南宋首都臨安,也是一樣的將其皇族被擄往北方,其實跟金滅北宋的過程也差不了太多。

    所以綜合來講,因為戰馬的缺乏,兩宋的軍事弱勢都是一樣的,南宋並沒有比北宋強,只是長江以南的地利原因,使北方騎兵的優勢大大減少,這才延緩了南宋的滅亡,給人造成了南宋軍事不弱的假象。

  • 8 # 情懷歷史

    首先,從字面上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北宋沒有良將,南宋沒有良相。進一步來說,也可以引申理解為北宋有不少良相,而南宋則擁有相對較多的良將。一方面,就“北宋卻將(但是不缺良相)”來看,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相對於唐朝、漢朝、明朝等朝代,北宋具有“重文抑武”的特徵。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將領趙匡胤在開封附近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為了防止此類事件的再次上演,宋初的皇帝對於武將自然是倍加提防,比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等。

    在此基礎上,北宋確實有不少才能的武將,比如楊家將、狄青等,但是這些將領不僅沒有受到當朝皇帝足夠的重視,其可以發揮的舞臺也無法和漢朝、唐朝時期的武將相媲美。而提到北宋的良相等文臣,則可以列出王安石、寇準、司馬光、富弼、范仲淹等一大串的名單。進一步來說,因為“重文抑武”的基調,北宋的文臣非常出彩,而武將則有些黯淡了。當然,正是在“重文抑武”的基調下,北宋文化繁榮,宋詞影響千古,卻在戰事上敗多勝少。

    另一方面,就“南宋缺相(但是不缺武將)”來說,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這一歷史階段,因為金國佔據了北方中原地區,並且對南宋朝廷的生存形成了巨大的威脅,由此,不管是奪回北方中原地區的需要,還是維護自身王朝的安全,南宋朝廷自然不能像北宋初期一樣極度壓制武將了,而是需要藉助各地的武將來對抗來勢洶洶的金國。在此背景下,有四位軍事統帥抗金功績最為突出,分別是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並稱為“南宋中興四將”。

    最後,在南宋的將領中,前期有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等人,而即便到了中南宋後期,也有孟珙等良將,就孟珙來說,在抗擊蒙古鐵騎上獲得了多次勝利。和北宋相對應的是,南宋卻幾乎沒有什麼名相,不管是汪伯彥,黃潛善還是韓侂冑,賈似道,對於南宋朝廷來說,秦檜等奸臣當道,不僅讓忠良的文臣難以成長,更是對岳飛等抗金將領進行了迫害。只有到了南宋後期,也即生死存亡之際,才出現了李綱,文天祥,陸秀夫等錚錚鐵骨。

  • 9 # 流星68421911

    說到這個問題,人都有一個錯誤的看法,老是說趙匡胤“重文抑武”。其實宋朝既不重文,也不重武。宋太祖的真實本意是文武相互制約,相互制衡。只是後來以致於文官強大,武將衰弱。觀察兩宋300多年的歷史,太過畸形。北宋一朝文官集團的勢力太過強大,壓的武將看起來廖廖無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黨爭和北宋一百多年的和平年代造成的。宋太祖960年建立北宋王朝到宋真宗時期和遼國簽定“澶淵之盟”也就是公元1004年。這一時期共四十幾年宋王朝處於統一天下,北據契丹的時期。戰爭比較多。武將在這期間有名就比較多,楊家將三代將軍,楊業,楊延昭,楊文廣。慕容延昭,王全斌,曹彬,潘美,党進,楊光美。宋朝中期有,狄青,韓琦,范仲淹等等。這裡說一說范仲淹。這是一個文臣,更是一個武將,而且是個名付其實的帥才。他是北宋仁宗朝的西北邊關主帥。由於西夏李元昊的強勢倔起。西夏連年進攻北宋西北邊鎮,對北宋虎視眈眈。北宋邊關守將在戰爭中屢次失利,西夏越來越強。范仲淹的出場,徹底斷送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雄心霸志。李元昊認識到宋朝的國力和人才,都不是西夏可以比的,從此以後和宋朝簽定盟約,不再為敵。“澶淵之盟”以後,宋朝迎來將近一百多年的和平時期。中間沒有發生太大的戰爭。這一時期,文官的數量比武將的數量大大增加了。而在沒有戰爭的和平時期,武將沒有了施展的舞臺,慢慢的走向衰弱。尤其是地位的降低和國家重視承度下降。武將就顯得沒有幾個有名的。由於沒有戰爭,有相對比較和平的環境,再加上宋朝從宋太祖趙匡胤起就注重商業發展。後期宋朝的商業繁榮,經濟發達,國家有錢,人們就生活富裕,沒有生活壓力,頭腦開放,對文化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就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人們都去學文化做高官,光照門庭,誰還去學武。就造成了文人天下的北宋時期,這時候出的有名的文臣宰相就比較多。武將也就沒人去關心了。到南宋時,國家經歷“靖康之恥”。再加上當時北方強國金國雄心勃勃開拓精神,屢次南侵,這時國家處於急需用武將的時期,就出現了像宗澤,岳飛,韓世忠,張俊,孟供,餘階等等的名將。其實從北宋末期,武將的身影就不停的出現。只不過那時候還沒出名。比如說宗澤,要不是金兵屢次入侵,造成“靖康之變”,誰還知道有宗澤這個人。而且宗澤實際上是個文臣,是半路才學武的。這和宋王朝的和平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南宋從公元1126年到1279年一共一百五十三年。和金朝打了35年。從此和平40幾年,這期間,南宋人糾結了40年,有愛國熱情的人都想收復北方故土,而想安逸的人反對北伐。這時開始了歷史上的“開禧北伐”。這時金朝皇帝是金章宗,南宋皇帝是宋寧宗。兩個國家都出了兩個不怎麼英明的皇帝。“開禧北伐”以南宋失敗而告終。最後南宋增加給金國“歲幣”六十萬。宰相韓侘冑是主戰派,是“開禧北伐”的主要負責人,由於軍事失利,宋寧宗為了和金國議和,朝廷的主和派就設計殺死了韓詫胄。南宋朝唯一的一個敢北伐金國,收復失地的宰相就這麼沒了。南宋王朝也許運氣不好,剛殺了宰相,蒙古高原的成吉思汗以經倔起,之後聯蒙滅金到抗元,一直到滅亡。這期間戰爭幾乎沒有停息。大的,小的都有。南宋的後期將領好多都是文臣出身,都能文能武。就是皇帝昏庸,不能用,比如,辛棄疾,孟珙,餘階等等。這些人都有宰相之才。但都成了武將。尤其餘階,文人出身,厄守四川釣魚城,與蒙古軍大小三十六戰。戰果極佳。蒙古軍始終不能前進。總的來說,南宋一朝處於和平時期短暫,造就許多名將。而好的宰相卻幾乎沒有。有宰相才能的人都當了武將。沒有才能的確當了宰相。南宋一朝就是文臣和武將的鬥爭。武將太多,文臣就嫉妒打擊。致使好的宰相沒有,好的武將一大批。從北宋後期,國家吏治敗壞,貪腐成風,一直到南宋滅亡都沒有改觀。雖然經濟繁榮,但國家的凝聚力,戰鬥力在下降。北宋前期,有太多文臣宰相把國家治理的太平繁榮,武將沒有用武之地。到了南宋,國家處在危亡之際,文人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主要是武將大顯身手的時候。所以朝廷上就沒有特別有才華的文臣宰相。以致於留給後世的就是“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其實在那個年代裡,有才華,有能力,的人應該很多,就是沒有被發現,就是發現了也不一定有舞臺上展現的機會。

  • 10 # 古地出土

    說“北宋無將、南宋無相”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全面。宋太祖趙匡胤利用武將的身份和兵權奪取了柴家的江山,在登基之後極力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致使武將受排擠,文臣地位大幅度提升,這也是鑑於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奪權,武人統治社會黑暗的現實。透過這種政策北宋文化高度發達,出現了一大批名相如劉摯、范仲淹、王安石,寇準、韓琦、司馬光、趙普、李沆、陳恕、富弼、呂端、文彥博、呂蒙正、曾公亮、畢士安、曹利用、李昉等,他們在中國宰相史上都熠熠生輝。

    而南宋自南渡起,就面對北方金人的威脅,由於整個國家飽受戰亂的摧殘,皇帝和百姓都需要將軍守邊疆保境安民,時勢造英雄,此外外部的戰爭環境和南方複雜的山嶽水網的地形也給了將領表現的機會,南宋湧現出以岳飛為代表的將軍集團,此外孟珙、吳玠、韓世忠、劉錡、虞允文、餘玠等將軍,在抗金或抗蒙古的戰爭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成為著名將領。

    北宋實際上也有才能卓越的將領,如狄青。狄青出身貧寒,十六歲時,因其兄與鄉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他精通騎馬射擊,早期是隸屬於御馬直的一名騎兵,後選做散置。後西夏李元昊反叛,任命狄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當時宋軍屢次被西夏打敗,士兵多畏戰,狄青身先士卒,前後大小打了二十五場戰鬥,攻陷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殺砽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部族,焚燒西夏儲備的糧食數萬石,收繳帳篷二千三百隻,俘虜五千七百人。他臨敵作戰時,披頭散髮、帶銅面具,出入敵軍中,西夏軍均望風披靡,沒人敢擋。

    南宋也有名相,如李綱。宋朝皇室南渡以後,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1127年,宋高宗起用李綱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右相)。李綱竭盡思慮,為高宗籌劃重整朝綱,組織抗金,並同高宗周圍的汪伯彥、黃潛善等投降派展開尖銳鬥爭。他反對投降,主張"一切罷和議",嚴懲張邦昌及其他為金兵效勞的宋朝官員,以勵上節。為加強抗金斗爭的力量,他推薦堅決抗戰的老臣宗澤出任東京留守,去開封整修防禦設施;又力主設定河北招撫司和河東經制司,支援兩河軍民的抗金斗爭,並推薦張所和傅亮分別任河北招撫使、河東經制副使。他還針對北宋以來軍政腐敗,賞罰不明等情況,頒佈了新軍制二十一條,著手整頓軍政,並建議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帥府,實行縱深防禦。李綱整頓軍政的設施,有助於宋朝廷支撐局面。

    總的來說“北宋無將、南宋無相”這話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兩宋的真實情況,但是不全面。北宋時皇帝重文輕武,澶淵之盟後戰爭較少,沒有給武將多大發揮的舞臺,而與此相反北宋時文化高度繁榮,范仲淹、王安石,寇準、韓琦、司馬光、趙普等名相輩出,在政治舞臺上大放異彩,掩蓋了武將的光輝;南宋時時刻面臨外族入侵的威脅,戰爭頻繁,給了武將極大的舞臺,岳飛、孟珙、吳玠、韓世忠等將領在各自戰場上充分發揮聰明才智,譜寫了中國戰爭史上的壯麗篇章,他們極大地彰顯了個人魅力,將宰相的光輝遮蓋。

  • 11 # 歷史兵說

    這是一種很片面的說法。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北宋時期,在那個外族環伺的年代,沒有武將還可能有北宋的繁華嗎?雖然,北宋刻意採用推崇文官的地位的策略,但那些傑出的武將也是十分光耀奪目的!你比如,山西名將世家的種家將和折家將,還有父子二人效力國家的楊家將,哪一個不是錚錚鐵骨?!

    其次,說南宋無相也不對。歷史上的秦檜不但不是奸臣,而且還十分優秀!同時,南宋還有張浚、文天祥、陸秀夫這些難得的相才,怎麼可能南宋無良相呢?!

    北宋和南宋之所以被滅,原因很多,不過,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歌舞昇平,戲子當道” 才導致繁華落盡!

  • 12 # 梅里一了

    謝邀,這話不知誰說的,但基本上象現代的網路語,抓個表面現象,湊個順口溜,好記,但並不準確。因為宋朝的疆域形勢,不可能重文輕武,北宋時期,北方有遼國,西夏,漫長的邊境線,沒有重要的關隘把守,只有靠重兵佈防。南宋時期雖有長江天塹,但從西至東幾千公里,哪個點都不能疏忽。宋朝確實是透過兵變上臺的,對武將的權力有所限制,但這不是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宋朝建立時,北方就己形成了統一的大國遼國,力量強於北宋。南宋時,新興的金和後起的元,都是虎狼之師。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宋朝混了三百多年,無將無相怎麼可能。兩宋的敗亡,根本的原因還是在外交上錯誤的估計了國際形勢的變化,北宋聯金滅遼,南宋聯元滅金,都是打破了戰略平衡,圖一時之快,葬送了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親爸爸,怎樣做到帶好女兒,還能上班掙錢?有什麼好的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