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讀《三國演義》,諸葛亮居山野之地,不讀報不看新聞聯播,他是如何知道天下大勢,又是如何做出《隆中對》的?
3
回覆列表
  • 1 # 比禾觀史

    古代隱士分類:

    小隱

    小隱隱於野,最典型極端的要數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裡的那一群村民,他們為了躲避亂世,遠遁深山,過著與世脫節的生活,不知大漢,更不論魏晉。像這樣的小隱,通常的訊息來源渠道有下面幾種:

    遠親,友朋登門拜訪,帶來一些新聞實事;自己出門辦事,路上聽到、看到一些新聞實事。

    對這類寧願居住在深山的人來說,他們選擇避世,就是想苟活於亂世,天下大勢,實事新聞於他們如浮雲!

    中隱

    中隱隱於市,這類人大多居住在鬧市,或者郊區,他們不算真正的隱者,他們蟄伏於此,等待時機,一飛沖天。諸葛亮就是這樣人。他們關心時勢,積累人脈,時刻準備在最佳時刻,用最好的方式投靠一個主人。他們獲得新聞訊息的來源是什麼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朋友間的交往,用現在的話講就是高階論壇,這類人通常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一群狐朋狗友時常見面聊天,互動訊息;流連酒肆,酒肆人員混雜,三教九流,是社會訊息互動的最佳場所;青樓,勾欄,能去這些地方的通常都是達官貴人,酒後吐真言,很多高階秘聞都可以在這裡打聽到;情報人員,通常會培養一些情報人員投入到社會中,替主人收集情報

    上面就是這類假隱們的主要訊息渠道!

    大隱

    大隱隱於朝,這類人通常都是世事通透練達之人,對名利,地位已經看淡。把自己的高超能力隱藏起來,謀一個閒缺,過著逍遙自在,衣食無憂的生活,古代很多王爺都是這樣的人。他們的訊息來源的主要渠道都有哪些呢?請看下面:

    官方渠道,身在官場,可以瞭解第一手資料,他們表現得人畜無害,通常容易獲得新聞訊息;這類人可能是酒肆、青樓等的幕後老闆,啥訊息得不到?

    大隱,身處中心,又跳出中心

  • 2 # 歷史評說

    應該這麼說,古代時期的所謂隱士很多並不是真的與世隔絕。有些隱士之所以隱,是為了更好的出山,正所謂玉在匣中求善價,他在等那個真正懂她,真正在心靈上和他match的那個主公。

    所以很多隱士根本沒有與社會脫節,反而是訊息相當靈通。既然不是真的隱居,而是為抬高身價,那肯定要與外界接觸。許多隱居人士,他們有自己龐大的社交圈子這些人就是他的情報員和水軍。

    這些人人員數量不少,而且質量還很好,要知道真的上隱士的人往往都是學問出眾本領高強,他們身邊物以類聚往往就有很多學問很好,家庭出身也很好的朋友。

    就以諸葛亮為例,他身邊的朋友個個都是幹才,後來幾乎人人都成了州郡一級的大官。可以說諸葛亮的朋友圈是真正做到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的。這些人家庭出身好,他們的眼界寬闊,以及他們的人生經歷豐富,他們聽到的看到的情況,都成為了諸葛亮分析當時社會情況,天下形勢的重要參考。

    當然,諸葛亮適當的要對這些情報進行分析,去除一些帶有感情色彩,有失公允的看法,去蕪存真。而這些人為了被推薦做官,抬高自己的身價,他們也會把這個隱士朋友宣傳的神乎其神。這種商業互捧,對大家來說其實是雙贏的,既提升隱士的知名度,也從側面吹噓了一把自己,事半功倍。

    當然,作為一個隱居的人,要想了解天下形勢,光靠著滿座高朋還是不夠的,他們需要自己家族的助攻,以此來提升情報的廣度和深度,準確判斷實事形勢打下良好基礎。

    我們依然以諸葛亮為例,諸葛亮的家族可不是什麼小門小戶,是琅琊諸葛氏,這在當時數得上中國最大的世家大族之一,他家的族人分佈極廣。在三國時期,魏蜀吳都有諸葛家的人才,這些諸葛家的人他們也會互相有書信來往。

    而中國的讀書人是最喜歡對時政發表議論的,所以在這些書信中肯定少不了對時事的分析。所以在和家裡人的交往中,諸葛亮也能夠掌握第一手的資料。要知道諸葛家的這些子侄很有可能是在某個機關中擔任要職的,他不經意流露出來的情報,可能就是別人窮極一生都不可能接觸到的機密。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諸葛亮雖然過著隱居生活,但是他的資訊的廣度絕對夠可以的。不僅是諸葛家的情報,他還有自己老婆家的情報。黃承彥也不是一個普通人,他的家族也是很有勢力的。

    諸葛亮還有個非常強勢的姐夫家族,諸葛亮的一個姐姐嫁給了蒯家,這個家族可是當地荊州屬的上等大家族,家族裡的人在荊州深度參與荊州事務。透過與姐夫家庭的接觸,諸葛亮也能夠獲得許多關於荊州的秘信,情報的深度也有了。

    透過綜合統籌分析這些情報,再加上作為一個隱居的人,多的就是時間研究這些事情,所以久而久之再配合諸葛亮超人一等的腦子,一個偉大的戰略,就在他的心中逐漸成形那就是隆中對!

    由此可見,古代有不少隱居的人士他們非但沒有與社會脫節,反而訊息極為靈通,他們往往能夠利用這種資訊不對稱做出作為準確的判斷,讓人歎為觀止,給人一種半人半神的感覺。

  • 3 # 成武暢通

    古代隱士高人很多很多,我們就拿諸葛亮為例!

    三國時期有許多謀士,每一個都是異常聰明的,而諸葛亮就是其中一個。這些謀士的腦袋裡有許多東西,畢竟多讀書也可以使自己的眼界開闊。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古時候的通訊技術並不發達,沒有手機,也沒有汽車,為何他們的訊息還能如此靈通呢。比如說諸葛亮吧,他隱居的這幾年裡幾乎從來沒有外出過,又怎麼會知道天下的事情呢?

    放到現在來說,哪怕我們有手機,要想了解全天下的所有事情也並不容易,但是在那個年代,他只是坐在家中還可以瞭解時事,讓人覺得很疑惑。不過他知曉資訊的渠道,其實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複雜,他之所以能瞭解天下大事,主要也是因為他的關係網特別龐大。諸葛亮在還沒有出茅廬的時候,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人,在東漢也可以說得上是一個人物,所以他的人際關係網很大。

    說到諸葛亮就不得不提另外一個人龐德公,他非常喜歡諸葛亮,而且為了表示自己對偶像的喜歡,給自己侄子取名臥龍鳳雛。龐德公是襄陽的望族,有了龐德公的這層關係,諸葛亮自然也可以結識許多名門豪族,這樣他們之間的關係也會格外密切。有這樣一層關係在,要想了解天下實事,就會變得異常簡單,只要有機會有時間,他就可以利用身邊的人去探聽訊息。

    所以說雖然沒有手機沒有汽車,但他有足夠強大的關係網,這也是他足不出戶,能夠了解天下時事的原因。

  • 4 # 漫譚古今

    人獲得資訊就是兩個途徑:視覺和聽覺。無論多麼神奇的隱士,關閉視覺:不能看文字,不能看環境,不能看一切東西;關閉聽覺:不能聽任何語言,不能聽所有聲音。隱士也不可能瞭解天下事的。

    所謂隱士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必定透過閱讀相關資料,聽來訪的朋友述說天下大勢。否則,他也就是一個閉門讀書的先生而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在故紙裡,“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當年諸葛亮未出茅廬,就把天下大勢分析的頭頭是道,必定是他有各方朋友不斷給他提供資訊,他也和朋友們一起縱論天下大事。他在和朋友們談古論今時,往往有獨到的見解,朋友們對他刮目相看,他預見的一些事得到實現,朋友們更是佩服有加。所以,才會有人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隱士的確不出門,但是各路資訊都向他的門湧來。

  • 5 # 豫北老崔

    如今科技發達,我們透過一些報紙電視手機等途徑獲知一些奇聞怪談和天下大事,可是古代卻沒有這些,在我們印象之中古代的那些隱士足不出戶,又沒有電視報紙,對天下大勢瞭然於胸,出現這樣的情況很是讓我們驚奇,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們要知道報紙最早可以說出現在唐朝時期,可是當時的條件有限,這樣的報紙傳播速度並不是很快,這就是早期的報紙原型開元雜報。唐朝之後的隱士足不出戶在沒有電視報紙的情況下可以根據這些雜報來了解天下大勢,唐朝之前的隱士同樣可以透過方法來了解天下大勢。比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久居山野之地,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把天下大勢分析的頭頭是道,還有著名的《隆中對》傳頌至今。

    其實這些隱士在沒有電視報紙並足不出戶的情況下依然能瞭解天下大勢的,他們既然是隱士自然在當地是比較出名的有才學之人,諸葛亮也是如此。這樣隱士這般有才學勢必經常接觸一些遊歷天下的飽學之士,他們在一起會探討一些天下大勢。作為遊歷天下的飽學之士自然是見多識廣,而隱士也可以根據一起探討的事情加以分析,以自己的才學來判斷天下。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乃是一介布衣,其實歷史之中的諸葛亮並不是普通布衣,而是出身於名門望族,其關係網也是異常龐大。諸葛亮有這些關係做基礎肯定經常接觸一些名流雅士,這些名流雅士對天下大勢都一定的瞭解和見解,諸葛亮透過接觸這些名流把從他們口中得知的天下大勢進行整合,加上自己獨到的分析,讓我們感覺諸葛亮身居茅廬就可三分天下。

    我們要知道當時的世家大族有一個特權,就是可以向朝廷推薦才學之士入朝為官,諸葛亮隱居之地當時也有諸侯雄霸一方,諸葛亮家族要麼給漢室推薦人才,要麼給當地諸侯推薦人才。在推薦人才之後,漢室和諸侯勢必要對人才進行考核,世家大族肯定也會在場而考核的內容或許有對天下大勢的分析,諸葛亮可以以這樣的條件做基礎,從中瞭解到天下大勢。

    再則就是諸葛亮書童的功勞,諸葛亮雖然久居茅屋很少外出遊歷,可其書童卻能外出辦一些雜事,書童在外出之時自然也會聽聞很多天下大事,回來之後肯定會說於諸葛亮,諸葛亮自然也會對天下大勢有一定的瞭解,在加上自己獨特的見解,可以說是對天下大勢瞭然於胸。

    最後就是諸葛亮結交的人的原因,透過《三國演義》我們也知道的交際圈子全是那些心繫天下的人才,比如徐庶、水鏡先生甚至諸葛亮附近的一些農者也對天下有獨到的認知,顯然他們之間會經常討論這些。諸葛亮久居山林,可他的一些朋友卻活躍於民間,他們得知一些天下大事經常與諸葛亮一起進行探討,在探討的同時也就是諸葛亮獲取一些天下大勢的資訊。

    綜合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古代那些隱士足不出戶,又沒有電視報紙,他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交友圈子,自己的關係等途徑來獲取天下大勢,加上他們本身的智慧,形成獨特的見解讓我們誤認為他們如半神般的存在。

  • 6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這和古代的資訊傳遞有著密切聯絡,諸葛亮因為自身的身份比較高貴,能夠接觸到上層圈子,所以能夠知曉天下大事。

    古代要人命的資訊傳遞速度

    先講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和三國沒有太大關係,和劉邦有關係。

    劉邦是楚地人,而他最喜歡的就是學習劍術,尤其是在13歲14歲那個年紀懵懂又衝動的光景拿著一把劍,便從楚地跑到了齊地,因為他聽說齊地有一個劍術大師,非常的擅長耍劍。

    可是當劉邦到了之後,才知道這個人已經死了好幾年了,連墓葬都已經變成了平地。

    這是一個小故事,小故事能夠說明什麼呢?能夠說明古代的資訊傳遞是非常慢的,你聽到這個訊息的時候,那邊早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等你再過去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老百姓們不靠譜

    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古代為什麼講究三人成虎?這三個人說有老虎,所有的人都信了,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資訊傳遞非常的閉塞。

    老百姓們因為見識短,可能連當今皇帝是誰都不曉得,連自己的縣府的衙役是誰也不曉得,這就是資訊閉塞所帶來的最大困難。

    但是古代的上層貴族他們不一樣,他們每個月都會寫信,每年都會飛鴿傳書,他們有著自己的資訊脈絡和資訊網路。

    諸葛亮的資訊脈絡

    首先諸葛亮有水鏡先生這一層關係,就能夠了解部分天下大事。

    但這僅僅是開始,不要忘記諸葛亮三兄弟分別服侍三個地方,分別是曹魏東吳和蜀漢,這就意味著諸葛亮可以隨時隨地瞭解三個國家的大事情,而這三個國家在後期基本已經變成了天下大事。

    而在初期的時候,諸葛亮又因為和劉表有著這樣那樣的關係,從劉表的嘴裡面也能扒拉出一些資訊來。

    在古代如果你是一個窮小子,一個普普通通的讀書人,一個非常聰明但是沒有任何人脈的人。再聰明你也不可能掌握天下大事。

    而諸葛亮僅僅是把自己的智慧運用到極致,透過自己的智慧瞭解天下大事,透過自己的人脈網路綜合天下資訊罷了。

  • 7 # 蘭臺

    古代“隱士”,足不出戶能知天下大勢的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 隱士其實訊息非常靈通

    以諸葛亮為例,大家都覺得諸葛亮“躬耕”在南陽,訊息肯定不靈通,但事實上諸葛亮訊息靈通程度可能超過我們的想象。

    這是因為諸葛亮本身就是東漢儒家士族一員,他的兩個姐姐,一個嫁給了荊州士人集團大家族蒯家,劉表主要謀士蒯通就是這個家族出身,另一個姐姐嫁給了荊州士人集團另一個大家族龐家,龐統就是這個家族出來的。

    更何況荊州位於南北匯通之地,本來就是四通八達,資訊傳播速度和密度都不是一般地區可以相比。

    所以諸葛亮雖然“隱居”在鄉間,但是他獲得資訊的密度和速度應該是超過我們想象的。

    這裡我們還可以舉一個清朝乾隆帝的例子,一般認為清朝皇帝都是閉關鎖國愚魯之輩,但事實上我們透過翻譯西方相關史料才發現,原來在乾隆帝時期,在京師有一群西方傳教士活躍在宮廷裡,這些傳教士以法國以及葡萄牙人為主,他們透過教會傳遞訊息,所以乾隆帝透過西方傳教士非常瞭解歐洲的訊息。

    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半年後,乾隆帝就透過傳教士瞭解了這次革命的整個過程,他訊息靈通程度甚至超過了不少東歐地區訊息閉塞的中小貴族。

    第二, 隱士瞭解的事物發展的規律,而非具體事件

    另外一些隱士,他們雖然可能確實訊息閉塞,但是他們透過長期學習,早已經具備了一種“格局感”和“大局觀”,他們不需要了解所有已經發生的事情,只需要知道一些大事件就能大致瞭解某一個國家乃至地區的走向。

    他們也許不知道某一件事具體在哪一年會發生,但是他們肯定知道某一種事件肯定會發生。

    這裡我可以舉一個例子,歐洲著名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大家都不陌生,阿西莫夫的外公就是我所說那種具有“格局感”和“大局觀”的隱士。

    阿西莫夫的母親也是俄裔猶太人,她的父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就敏銳觀察到沙俄瀰漫著對沙皇不滿以及渴望變革,支援布林什維克的人也越來越多。於是阿西莫夫的外公果斷的在一戰結束時就從沙俄跑到了德國或者奧地利。

    但是很快的,德意志地區也爆發了水兵起義,而且德國普遍對凡爾賽和約表達的不滿,讓阿西莫夫的外公覺得不安,他又帶著阿西莫夫的舅舅一家人從中歐去到了美國。

    就這樣,作為一個俄籍猶太人,阿西莫夫的外公成功躲過蘇聯成立之初對猶太人遭遇的嚴苛的甄別,以及二戰時德國對猶太人的屠殺。

    阿西莫夫的外公本人就是一普通知識分子,他也沒有什麼特殊訊息渠道,他只是根據他鑽研歷史這麼多年形成的“大局觀”和“格局感”敏銳的發現了潛在風險,提前避險。

    、(孔祥熙)

    這還有一個人可以提一下,那就是孔祥熙家族。

    雖然孔祥熙在抗戰末期就已經失勢,但是孔祥熙夫婦敏銳觀察到常凱申以及他的政府看似“烈火烹油”,其實“內囊已盡”,所以兩口子從1945年就開始甩賣國內資產,開始投資美國以及南美洲。

    結果,1950年後常凱申小朝廷多少當年不可一世的要員如喪家之犬一樣跑到香港、東南亞乃至美國當菜農,艱難度日,而孔祥熙夫婦提前5年佈局已經初見成效,在美國紮下根基,依然過著奢靡的生活。

    孔祥熙這個人貪汙腐敗能力平庸固然不足取,但是他有一點和諸葛亮這些歷史上著名的謀士一樣,那就是他具有很好的“格局感”和“大局觀”。

  • 8 # 味哎兒

    周朝已有烽火臺通緊急戰報的通訊方式了。

    中央王與地方諸候有官方驛道驛站,用歇馬不歇人方式傳遞加急加密資訊指令,用一驛一驛換馬換人不停信的方式傳遞通訊政策要務等。民間也利用官道通訊及買賣販運外,莊與莊,村與村之間道路也連城及帝都的,是可販運通訊的。

    帝王.諸侯.大員.吏仕間是有公務公文來往的,皇帝公告天下的法度政策決議決定及情事通告,是張帖各地城門村頭的。

    王與官的調動處置安排政績是有報告冊籍的,且傳致秀才級人士處的。

    另一個是販運賣藝乞討人的各異地見聞。

    各家戶遠方親友間通訊,也是資訊流通方式。

    周朝彙編的詩經,都採集於民間雅詞,巫文祝詞,廟堂誥詞,所以分風即民風,雅即祝讚,頌即廟堂誥。

    各文章體式,源於無文字時代的史詩,史詩由口傳沿可達幾萬年,且帶韻。從而挖掘史詩才形成各文章章體章法格式。

    現代無文字民族及人群仍用史詩及故事傳延自歷史的。

    無科舉制前各告文傳至仕,有科舉制後傳至秀才,而學童有書院文章傳於手中的。所以李白之詩詠於全國,得詩家第一位的。

  • 9 # 胖哥侃歷史

    真正想歸隱的隱士,不可能會有名字流傳到現代,被你我熟知。所以,這些人都不是真的想歸隱,只是想找個登上高位的捷徑罷了。

    拿諸葛孔明來說,他選擇隱居的地方就大有學問。《漢晉春秋》中提及: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這地方離荊州首府襄陽近的很。東漢末年,征戰四起。但荊州在劉表的統治下還算是安全。且荊州地處南北分界,南來北往的客商,逃難到此地的難民,都能帶來大量的戰爭訊息。諸葛亮隱居的這個地方是不缺乏訊息來源的。

    再者,諸葛亮娶了本地大族黃氏的女兒。據說這女子長得很是一般,而諸葛亮生的身高八尺,又帥又有才華。諸葛亮圖的是什麼?顯然是她背後的勢力。黃家和荊州主人劉表是姻親,諸葛亮的岳父和劉表都娶了蔡家的女兒,用現代人的說法是“連襟”,論輩分諸葛亮應該稱劉表一聲姨夫。可以說諸葛亮是能接觸到荊州的上層人物的。有了這層關係,諸葛亮獲取的訊息來源就更多了。

    還有,諸葛亮的隱居可不是足不出戶,這位是經常出去“遊玩”的。按照給諸葛亮看門的小童的說法,諸葛亮經常外出尋訪朋友。劉備前兩次沒能見到諸葛亮,就是因為諸葛亮外出了。遊歷天下也增長了諸葛亮的見識,怎麼能說諸葛亮足不出戶呢?

  • 10 # 老蟲

    任何結論都是建立在資訊的基礎上的,諸葛亮之所以隱居南陽臥龍崗,還能做出《隆中對》這樣謀天下的決策,肯定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諸葛亮也有著強大的資訊網路,再加上他自己的真知灼見,才總結出來的。

    諸葛亮可不是足不出戶,劉備三顧茅廬,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書童都是說諸葛亮出去遊歷,回來的時間不確定。像諸葛亮這樣的人物,在臥龍崗隱居就有沽名釣譽之嫌,所以他不會真的只是出去玩耍一番。

    諸葛亮的另一個姐姐嫁給了蒯祺,而蒯祺是蒯家的代表人物,所以諸葛亮也能從蒯祺手中得到訊息。

    諸葛亮的妻子是黃月英,黃月英的老爹就是黃承彥,黃承彥是荊州黃家的代表人物。所以黃月英回趟孃家,就能給諸葛亮帶來不少情報。

    此外,諸葛亮也有不少同學、朋友,像石韜、崔州平等,也能從他們哪裡得到情報。

    最後就是自己的遊歷,在遊歷途中,耳聽目染,也能得到不少訊息,不過這就要加以分辨,因為江湖傳聞往往可信度不高。

  • 11 # 西山講歷史

    大多數隱士都是草包,都是沽名釣譽之徒。諸葛亮不算是隱士,他在南陽待著只不過是一種待價而沽的手段。

    隱士的重點是隱,目的就是要讓大家不知道,但是一個隱士要是隱的讓全天下都知道他,這個隱就不單純了,所謂的隱世就變成了一場行為藝術。

    古代所謂的隱士一般都是出現在漢代,到隋唐開始出現科舉制度以後,所謂的隱士就消失了。說白了,隱士就是一種求官的手段。

    漢代選拔官員用的是“舉孝廉”制,就是靠地方官推選,所以很多聰明人為了表示自己志向高潔,就假裝不能呆在俗世,要去山裡隱居起來,然後還要不斷做出各種驚人的舉動和發表奇怪的言論,讓自己隱居地周邊的百姓幫助宣傳自己,最後被地方官聽聞後,能讓地方官推舉自己入朝做官。

    到了隋唐以後,想當官就要考科舉,隱居這個手段已經騙不到官位了,所以在隋唐以後就幾乎沒有隱士了。當然元朝沒有漢人科舉,所以又出現了隱士,不過在明朝建立後,隱士就絕跡於歷史了。

    諸葛亮隱居也能熟知全國的時局變化,靠的是他的家族,諸葛亮所在的家族叫琅琊諸葛式,是魏晉時期赫赫有名的大士族。諸葛家族在三國時期翻雲覆雨,諸葛家族的人在魏蜀吳三國中都擔任高官,所以像諸葛亮想知道天下大勢變化,只要寫信問一下自己在魏國和吳國當大官的親戚就行。

    歷史沒有什麼神機妙算,就是諸葛亮牛逼親戚多,能打聽到核心的訊息,所以他才能準確判斷時局變化,寫出《隆中對》。

  • 12 # 井夫子

    如今科技發達,甚至連古人覺得十分難得的報紙新聞這樣的資訊“利器”也被我們認為傳播緩慢,行動網路的崛起,幾乎讓訊息可以無縫的推送到我們的面前,正可謂足不出戶,天下皆知。

    那麼古代的資訊傳播速度又是如何呢?舉個例子,如漢朝始祖劉邦在年少時候,由於喜歡劍術,便從楚地跑到了齊地,只是因為他聽說齊地有一個劍術大師,非常的擅長耍劍。可當劉邦到了之後,才知道這個人已經死了好幾年了,連墓葬都已經變成了平地。由此可見資訊傳播之慢。

    但是,我們卻又時常在一些故事甚至是史料之中,得知古代有那麼一類人,明明在資訊傳播如此不發達的時期,卻依舊可以足不出戶,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如果說到古代諮詢傳播的方式,其實還是離不開報紙,而報紙最早大抵出現在唐朝時期,雖然這是一種瞭解資訊的方式,不過傳播速度並不是很快,即便如此,唐朝之後的隱士也還算是可以足不出戶來了解天下大勢,只不過有時效性的問題。

    那麼疑問又來了,唐朝之前的隱士又是用什麼方法來了解天下大勢的呢?如《三國》中的諸葛亮久居山野之地,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把天下大勢分析的頭頭是道,還有著名的《隆中對》傳頌至今。

    其實說起來,所謂的隱士並不是我們想象之中那般,隱士,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士。

    也就是說隱士是“士”階層的成員之一。那些嚮往入仕但卻無機會無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隱士,那些沒有文化的農夫樵子細民野老也不是隱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獨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權勢、具有超凡才德學識、並且是真正出自內心不願入仕的隱居者,才能被稱之為隱士。

    那麼這時候,就能明白一個道理,作為這樣的一個階層,大抵多數人是世家大族的,而這樣的大族本身還有一定的交友基礎,縱然自身足不出戶,但是所得到的資訊未必就少,甚至可以說,遠比普通百姓要多的多。

    另外一則,在當時的趨勢之中,所謂的天下大事便真的就是大事,但凡一些現在時常看到的新聞,在當時來說,甚至都很難傳播出去,即便隱士知道,可能來求教隱士的人也未必知道,這樣的話題不提也罷,只要知道真正的大事,並且憑藉自身的分析來做出判斷,就已經可以給人以足不出戶,卻聞天下事的感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生代女明星中跳舞最好的有誰,除街舞,女團以外?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