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先秦簡史
-
2 # 開天行道
光明之心,內聖外王。翻譯成現代化就是:人性的底層架構原始碼。在聖人眼裡,馬雲,王健林,特朗普,乞丐,普通職員,黑幫老大,殺人犯,既是凡胎又是聖人。所以,聖人可以以最優美的方式,不喜不悲的,安如泰山的看待和處理人性有關的任何問題。達到這個境界的人,無論是銷售,管理,交際,學術,用兵,治國,都能夠達到這個人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
-
3 # 史記sj
王陽明先生作為兩個聖人之一(中國幾千年才出現兩個半聖人,孔子為其一,曾國藩為半個)。
自有其高明之處,真三不朽功業就不說了,先生在龍場悟道,悟的是什麼呢?
先看下先生臨終前留下最後的什麼遺言呢?
大家不妨去翻書查一查,留下的是“自性光明,夫復何求?”,這麼了不起的一個大德終其一生也就是留下了這八個字的遺言。自性自心本來光明,還整天往外尋求什麼呢?我們會看到許多道場寫著莫向外求。道即是心,心即是道。心外無一物,“悟”的此心就是道,這個心是不是很神奇呢?想不想找到自己的真心呢?
普通人是很難的,陽明先生這樣具有上等慧根之人也是經過不斷修習成長,快到四十歲才真正悟道,既然說悟道就是悟到了“真心",在這之前是用的什麼”心“呢?妄心,因為凡夫一直追求外在的東西,導致內心妄動,而時刻被外物牽引著,不能自主,這就叫”心隨物轉“,陽明先生悟道後變成了是”心能轉物。"
借用佛家名言則是叫:聖人是“不變隨緣”,凡夫是“遇緣就變”。
-
4 # 青篋
1508年王陽明被貶到貴州龍場做驛丞。他反思自己以前經歷,為什麼沒好報。他對正統理學提出了質疑。頓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道理,史稱龍場悟道。
朱熹的理學對認識未知事理一般都是查經典、問自然、儘量問外界來推導新知,也叫格物致知,追本溯源搞清事理的來龍去脈,以求得到真知。
王陽明早期也努力這麼做了,可他搞不懂自己那麼優秀努力落到今天下場。他反思,聽說鄰村小二家桃子熟了,鄰居家桃子為啥沒熟?其實他兩家桃子熟不熟,對我很重要嗎?如果我家決定明年種桃樹,只管自己桃樹就可以了,如果我做過嫁接,或許可以去小二家,去看看是否可以拿來做嫁接。若是朱熹,他會去兩家仔細檢視區別,先弄懂桃樹然後再去自己種桃。顯然理學自我找麻煩。王陽明悟出自己的才是最適宜最好的選擇,而不是眼去外界挑選。這點陽明心學在找物件方面很實用,對吧。
陽明心學還有一點,怎樣做到真知足。他是信孔孟之道的。用聖人再世心待人接物處事,把自己拔高標準,見性是聖,一顆和善心做事,知行合一,致良知。自己做事對得起良心,對他人對事都是好的,當然反饋也肯定不錯,這樣當然心安自足了。但太理想了, 現實情不得已,兩害相伴,身不由己,得罪人等等事太多了。比如,請王老師用心學怎樣解決:小沙彌長大該不該碰女人?
一個人孤獨久了,越是思考越容易極端化,過了這個境界就突然醍醐灌頂了。於是喬達摩王子有了慈悲可以普渡眾生,王陽明老師有了我心就是宇宙的至聖名言。
以上只是個人膚淺理解。沒有對兩位聖賢不敬,他倆是佛學心學開創者。一個重在悟善,一個在修心。
-
5 # 魅力音樂無極限
大家都知道隋唐好漢程咬金,做個夢,見到神人教授武功,半夜起來坐在板凳上揮舞大斧,把神人交給他的東西都學會了。那個叫什麼?再說王陽明,悟道以後,能文能武。沒任何人教他,結果上馬就能帶兵打仗,揮舞著寶劍照樣殺人。沒功夫行嗎?他那裡來的功夫?這就是我上面說程咬金的故事的原因。現在很多人根本不相信這些東西。其實儒家過去是要打坐打禪的,儒生也要打坐的。也要有修為的,不是說只有佛家出家的人才打坐的。那你說打坐是幹啥的?長期的打坐,長期的參悟儒家的經典,裡面很多的妙語其實是一層法的表現,你說是參悟佛法也行。久之能沒有功夫嗎?只能說到這裡了。當然得是真正把心思放到這上面的人才可以悟道。像現在某些穿著袈裟然後摟著女人的,就別想了。
-
6 # 壹學安心
由山腳到高山之巔,層次井然。
無善無噁心之體,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有善有惡意之動,起用之時儒釋道千差萬別
知善知惡是良知,清明覺知猶在
為善去惡是格物,積功累德不懈
-
7 # 浩然之氣40
龍場悟道,悟出了什麼?這個問題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自古以來,悟道成道者廖廖無幾,以凡夫之心真的是無法揣測。據說釋迦牟尼佛悟道後,能洞察天地宇宙一切真相,並說出"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本相,只因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怔得"。據說王陽明悟道後對弟子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也許只有自己修行悟道後才能知道悟出了什麼!
-
8 # 向前看xqk
王陽明是一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體系思想家,“知行合一”!所以很多人都很欣賞他!
理論與實踐角度的關係
在每個時代都在發生變化,環境不斷地在變,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出現,不斷的去更新理論體系,去加以在環境中實踐才是所謂說的真理!
其實哪有什麼真理所在呢?環境中的時間角度發生變化以前的真理拿到現在環境的角度中實踐還有用嗎?
經常有朋友問我說角度老師應該怎麼去教育孩子呢?我們能把上萬人員工能管理的這麼好為什麼連自己的孩子確管理的這麼失敗?孩子不感恩,不聽話、、、等等孩子馬上面臨選擇專業了實在不知道怎麼讓他學習什麼?
我當時半天沒說話,最後開口說孩子需要被引導,你鼓勵他什麼,你就會朝哪個方向去發展,就像小樹苗一樣你往你想讓他長歪你就拿一條繩子把樹苗拉下去;你想讓他找直你就給樹苗背一顆竹竿!在於你去引導!我說你們老想讓孩子按照你們的思想去生活!你們都是那個樣了,還讓孩子聽你們話懂感恩!可笑!我說孩子不聽你的話不按你的思想來說明你孩子還有點悟性有點智慧的人!如果聽你們話不就直接把孩子培養成你了嗎?
我說教育孩子應該把孩子交給社會人類的角度,應為他長大是要在社會中生活與工作與人產生互動!
我說以未來孩子的教育程度,中國還缺商人嗎?經濟的角度發展沒有大空間嗎?他好像聽明白了什麼說機會太小了!我接著問那以後未來社會環境發展機會像你當年下海經商一樣的機會!他說航天領遇!未來孩子機會才大,我們在一起碰撞了航天領遇的機會後,回家直接做了個動作每到假期陪孩子到航天展覽館去玩各種航天模擬的玩具,給孩子潛意識深深的植入了航天二字,剛好適合時代的發展,這樣感堅持引導二十年,孩子會是什麼樣真心的感說有點無可估量!
有點跑題了!要說的是知行合一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是時代不斷在發展不斷地在發生變化,理論也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更新,加以實踐!
-
9 # 讀書不求人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構建其心學體系的標誌性事件,在中國歷史上成為一段佳話,就王陽明而言,龍場之悟道是其自身良知自悟,是其成聖路上的關鍵之悟,反映了王陽明獨特的個人氣質,也帶有濃厚的心學底色。
王陽明畫像
龍場位於貴州省貴陽市以北約八十里的修文縣,在明朝這裡尚未開發,人煙稀少,偏僻閉塞,散居著一些言語難通的苗彝等土著。龍場的環境十分簡陋、艱苦,據記載王陽明初至龍場時,自己動手搭建房屋,“結廬而居”,不過他苦中作樂,在這裡過上了遁世生活。他不但不鄙視勞動生產,反而親身勞作,開墾荒地,自耕自食,透過完全平民化的生活實踐,也讓他的成聖追求有了一個堅實的根基,謫居龍場三年的時間內,王陽明不斷闡發出新的體會,開始走出彷徨探索的階段。
王陽明講學(網路圖)
龍場悟道的發生時間現在已不可考,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悟道是發生在夜晚寤寐之中,自此王陽明找到了成聖的人生路向,其“致良知”的思想也醞釀於此。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出了對“格物致知”的新解,朱熹認為“格物”的真諦是透過格物窮理以致其知,而王陽明卻悟出了“格物”的實質是重在“致良知”,透過良知推廣至事事物物,“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此外,王陽明講“知行合一”,強調“要在事上磨鍊”,這種寓“道”於“倫常日用”中的觀念是對儒道思想的繼承,這些觀念也與龍場所悟不無關係。
王陽明雕像
除了悟“道”,龍場所悟也讓王陽明的個人心態發生了變化,他不再計較於個人官場得失,而是積極去追求生活世界的意義,發現“孔顏之樂”,他的“樂”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安而樂之”,無屋可居,王陽明就自己動手搭建草菴,自給自足;二是“自然之樂”,在龍場的三年裡,王陽明享受於農業生產之樂,過著簡單、樸素、返璞歸真的生活。因此,龍場悟道也可視為王陽明“重生”的起點
-
10 # 代用名
道:亙萬古而至今朝。
王陽明悟道什麼?可以用他人生最後一句話來說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才是真悟道之言…物來順應,該取則不棄,該棄便不為。有何可說的明明白白。
他還說過另一句話,你若真懂了也就悟得差不多了。原文就是“惡人之心,失其本體。”為什麼?很多譯文解釋得並不恰當,雖然可以解釋得通但不透也並非真正意思。所以儒家心學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要看“原文”一點一滴去研讀還要體察念慮才能真正明白!王陽明真是至聖之極了不起。
惡人之心,失其本體。乍一看格格不入這是什麼道理感覺並不太合理啊,你如果沒有探究過《傳習錄》你是不會理解的,即便有看過也未必能弄懂他的原意所指,有如譯文所述就是這樣。但你沉思細究若“道與術能自辨瞭然於胸”你會由衷感嘆的確是如此你會恍然大悟王陽明乃真聖人。
-
11 # SundaySeventeen
就是悟到皇權代表穩定,穩定是第一道義。不能用到今天,事實證明最代表穩定的是生產力是科技,不是什麼皇權,時代不同了。
回覆列表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聖人之道是什麼,就是良知。所謂良知,在王陽明看來,就是人人生而有之的判斷事情對錯是非的標準。
所謂“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用句時髦的話說,就是“心外無理,心外無物”。
很顯然,這與常識不符。
弟子們對此感到迷惑不解,就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
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是不是很玄乎?!
然而,在今人看來,這是大大的唯心主義。
其實,王陽明犯了兩個錯誤:
首先並不存在人人本有的良知。也即,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並非人人本有,而是需要經過學習思考後,才能獲得。
其次,所謂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不可能的。物與理,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然就在那裡!或者說,花開花寂,與你看不看,沒有任何關係!
至於龍場所悟之道,能否用到今天,我覺得是不可能的。
可以說,良知與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王陽明的理論大廈的根基,一旦根基虛無,整個大廈,也就不存在了。
當然了,概念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會隨著時代演化的,只要稍微修改下內涵,還是可以繼續用來構建理論大廈的!當然也就可以在今天拿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