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三十六說史

    因為這是世代老百姓心靈深處對社會要求的一個最為樸素的願望,那就是現實社會中需要有真正能主持道義的公正、清正廉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需要能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為老百姓說話的人。而包拯,正是歷代老百姓最為樸素思想寄託的化身。

    他是歷代做官的典範。他斷案,“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又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理性分析,機智處理,使盜賊“驚服”。他為官,“徙知端州,遷殿中丞。端州產硯,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他知曉端硯為價值連城之珍寶,但從來都對自己很苛刻,清正廉明,絕不假公濟私,以權謀私,“歲滿不持一硯歸”,真正做到了兩袖清風一身輕的精神境界。

    他外交,“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謂拯曰:‘雄州新開便門,乃欲誘我叛人,以刺疆事耶?’”面對契丹的無理取鬧,當面羞辱,他針鋒相對,義正詞嚴的進行了駁斥:“涿州亦嘗開門矣,刺疆事何必開便門哉?”既委婉打擊了契丹的囂張氣焰和腌臢的伎倆,又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他執法,“權知開封府”,晉封京城,面對諸多皇親國戚,朝廷要員,他依然 “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正是這一點,他得到了當時普天之下的老百姓的絕對的讚譽,“人以包拯笑比做黃河清”,這裡的“人”,就是最普通的老百姓的一個最大的集合,這一句也代表了最廣大的老百姓的心聲。他的執法嚴明,得到了空前的支援和擁護,“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廣泛流傳的 “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這句話是用閻羅來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任何老百姓,只要有冤屈,不是“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的規定,而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他給了老百姓伸呼冤屈的最大的自由和權利。

    他做人,“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他嘗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他的嚴於律己、忠誠厚道、不巧言令色,讓讀者讀出了一個剛正不阿、為人清廉的封建官吏的最為可貴的形象。

    宋史還記載他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後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朝廷多采納施行。正是因為他擁有這諸多美德,他走進了老百姓的心中,他成了一個正義的化身,從八百年前的北宋,一直走到了今天,走進了永遠的歷史之中。

    他不僅僅是典範。在他身上,凝聚的是儒家文化“達則兼濟天下”、“天下為公”、敢於為民請命的一個有歷史可查的最真實的典型,他的所作所為是儒家文化中為官做人的最佳表現。他要給普天之下的老百姓最美麗的可以等待盼望的藍色的天空。民間的小說戲曲中把他描寫成了剛正嚴明、不畏權勢的絕對清官的典型。這是歷史人物在正史和民間流傳的最佳結合。所以,從這個角度上分析,他已經從典範上升到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儒家文化。

    老百姓喜歡這樣的青天,社會更需要這樣的青天。這樣的青天情結,會一直伴隨著歷史的發展,永遠永遠。

  • 2 # 魯原5127181

    本質的問題是東方的文化走不出支配和被支配的思維怪圈,當災難和不公降臨的時候,期盼青天大老爺就成了唯一寄託,西方也曾和我們一樣,經歷過同樣的時段,只是在一二百年前,精英們探索並選擇了不一樣的題知,改變了自甘奴役的社會基礎,所以說結束包拯時代是社會文明的體現。

  • 3 # 國家人文歷史

    包拯一生,除了眾所周知的明察秋毫、斷案如神以外,他還有很多高貴品質:

    首先,直陳時弊,敢於諫諍。在包拯的奏議中,有一半以上為具體的改革主張或除弊措施,有 55 篇指責了本朝人物,被指名道姓的腐敗庸碌者竟有 64 人之多。他敢仗義直言,實話實說。包拯七彈酷吏王逵、彈劾庸碌無能的而依靠其身為貴妃的侄女而得到重用的張堯佐、彈劾為相七年而碌碌無為的宋庠都是這方面典型的例子。

    其次,公正無私,光明磊落。宋仁宗時期朋黨之爭空前激烈,而包拯一直沒有參與,他能站在公正立場上發表見解,而且敢做敢為。慶曆朋黨風潮過後,一般臣僚心有餘悸,處事瞻前顧後,惟恐遭到中傷攻擊,個個明哲保身,不敢積極作為。包拯在 《論大臣形跡事》一疏中,尖銳批評了這種士風。明確地說道:“臣伏聞近歲以來,多有指名臣下為朋黨者,其間奮不顧身,孜孜於國,獎善嫉惡,激濁揚清之人,尤被奸巧誣罔,例見排斥。故進一賢士,必曰朋黨相助;退一庸才,必曰朋黨相嫉。遂使正人結舌,忠直息心,不敢公言是非,明示勸誡,此最為國之大患也。”

    第三,關心百姓,主張仁政。包拯認為:“民者,國之本也。”安民之道,“則必薄賦斂、寬力役、救荒饉”。在包拯看來,愛民即愛國,仁政即利國惠民之政。包拯多次上書請求皇帝下詔削減賦稅,裁汰政府冗員,減輕百姓負擔。

    最後,性格嚴峭耿直。有一次,包拯被召回京,所住的地方與宰相呂夷簡的住宅很近。呂夷簡認為包拯一定會親自登門拜訪。然而,後來包拯授命天長知縣, 並未登門造訪,這令呂夷簡感到吃驚。這位相爺哪裡曉得包拯的為人呢?包拯是不會奔走權門謀求加官進爵的。

  • 4 # 莫啦啦

    中國曆代以來的清官名錄中,包拯無疑是名聲最大威望最高、貪官最忌憚、老百姓最喜歡的人之一 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聲譽,這一方面當然是由於包拯自身行得正、坐得直、始終剛正不阿, 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包拯心底無私,只有江山社稷和百姓冷暖,讓老百姓找到了依靠,老百姓才會如此景仰他。所以,從清譽方面來說,歷代官員無人能出其右。那麼,為老百姓做了那麼多好事的包拯,

  • 5 # 冰凝ice1975

    因為他是正義的化身,不畏權勢。履行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還能夜審陰間日審陽間,典型的案例有狸貓換太子、鍘美案、烏盆記。他大公無私,清正廉潔。

  • 6 # 費玉山

    為民除害懲貪官,

    正氣凜然藐王權。

    明斷是非用重典,

    鍘刀三尺定忠奸!

  • 7 # 歷史哈哈哈鏡

    一分為二的看,包拯形象的出現對統治者和老百姓都有利,可以緩解社會階級矛盾。老百姓需要包拯的存在來尋求內心不平的出口。統治階級需要藉以來維護社會穩定,所以包拯的留芳百世也有官方助力的影響

  • 8 # 灬埖塮丶誰哭淇9

    謝謝邀請,對於百姓為什麼喜歡包拯,我想包大人是百姓都喜歡遇到的官,舊時代不會像現在這樣講究明主主義、人人平等,那時候的社會是封建迷信社會,有錢人變高人一等,貧苦的窮人卻收不了皇權的保護,唯有像包大人那樣不畏皇權只為民請命的人能保護貧窮的人得到真正的保護,而當人民受到了不平和壓迫想到的也是包大人那樣的人來主張正義

  • 9 # 懷疑探索者

    包拯由於性格剛直,在大宋官場上起起伏伏,升遷的速度比較緩慢。包拯不願意依附任何一方勢力,絕對沒有“後臺”,他之所以升遷,完全依靠的是個人的政務能力和絕佳的口碑。很多人說,包拯其實就是一個四品官,品級不高。這也有道理。在包拯漫長的仕途之中,長期擔任三四品的官,確實並不算高官,後來做了龍圖閣直學士,其實也不是特別顯赫的職位,而是一種榮譽象徵。不過,包拯最後是做到了樞密副使,這是名副其實的高官,當年韓琦就是這個職位,可以說,包拯已經進入了大宋最高的決策核心層,相當於副宰相這個級別。可惜,沒有多長時間,包拯就去世了,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

    包拯之所以被民間老百姓喜愛,就是因為他這個人有三個特點:清廉,不畏強權,為民申冤。是一個標準的清官+幹吏。史書上記載包拯斷案就一件,不過民間故事也未必全是虛構,說明包拯斷案確實是很有水平的。包拯這樣無私正直的人,是我一輩子學習的偶像。

  • 10 # 大頭的幸福生活

    為民除害懲貪官,

    正氣凜然藐王權。

    明斷是非用重典,

    鍘刀三尺定忠奸!

  • 11 # 大川愛剪輯

    主要是清廉。在官僚社會,正所謂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官僚的腐敗,政治制度的不完善,導致百姓一直處於被壓迫狀態,怨聲載道。而包拯卻以民文字,這就迎合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百姓自然擁護。

  • 12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提起“包青天”包拯,可謂童孺皆知,包拯的名字顯然已經成為了清官的代名詞,被世人傳頌著。

    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他是典型的官二代,他的父親考中了進士後做了知縣。相傳包拯剛出生時,膚色較常人黑,父母嫌他樣貌粗鄙,便把他遺棄在路邊,後被他大嫂抱回家撫養長大。包拯長大以後,大嫂把他的真實身份告訴家裡人,包拯的父母決定重新認回他。但包拯的二哥二嫂卻想置他與死地,因他們害怕包拯與之爭奪財產,便設計讓小包拯跳進一口枯井中給他們撿一個髮釵。幸而包拯福星高照,只是頭部受了創傷,後來包拯頭上的傷口痊癒了,但是留下了一個小傷疤,月牙因此而來。

    在父親的薰陶下,包拯從小立志好好讀書以考取功名。29歲時,包拯考中進士,後被朝廷任命為建昌縣的知縣。後因父母年高體弱,於是,包拯做驚人之舉,辭去官職在家中侍奉父母。五年後,包拯的父母去世了,他又能為父母守孝三年,這才離開家鄉去天長縣做官。

    包拯做官剛正不阿,又善於斷案,很快便在北宋的官場中鶴立雞群。

    在正史的記載中,包拯只斷過三大要案:“割牛舌案”、“匿金案”和“真假太子案”。其中宋朝第一大案——“真假太子案”的告破,讓包拯的一夜成名,包拯贏得了“斷案神探”綽號。據史書記載,宋仁宗皇祐二年四月,東京汴梁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一個叫做冷清的小夥子宣稱是“皇子”,要求認祖歸宗,引起軒然大波。

    當時的開封府尹錢明逸隨即下令逮捕一老一少的冷清及全大道,並且對這兩個人開始了審理。

    因為當時的宋仁宗是沒有兒子的,所以開封府尹錢明逸審理這個案子也十分小心,生怕出錯。在剛開始升堂時,自稱皇子的冷清非但沒有下跪,還對這個開封府尹進行恐嚇,呵斥錢明逸為何不對自己下跪拜之禮。

    此後的審理過程當然是一波三折,開封府尹問及冷清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自己是皇子時,冷清拿出一塊龍鳳繡的肚兜,說這塊肚兜就是自己母親做宮女時受到臨幸收到皇帝贈送的證物。

    開封府尹也不敢怠慢,只好將這個肚兜遞送皇帝,請求皇帝聖裁。當時的宋仁宗收到這個肚兜後,也大吃一驚,畢竟自己沒有兒子,突然天上掉下一個這麼大的兒子,對他來說確實是件好事,所以下令錢明逸一定要嚴加審訊,查出真相。

    錢明逸知道僅憑一個肚兜是無法追查出更多真相的,可是又不敢得罪這個“皇子”,因此,案子陷入僵局。

    宋仁宗於是決定換人來審這個案子,最後將目光放在了包拯的身上。

    包拯接案後,能夠很快便梳理出了案件的要點,然後自己逐一去排查證實。在摸排過程中,包拯逐漸掌握了案件的真相。原來冷清的母親年輕的時候確實在宮裡待過,並且也確實得到過皇帝的臨幸,只是這個冷清並不是皇家血脈。因為當時皇宮發生過一場火災,皇帝為求上蒼原諒,同意放一批宮女出宮,這其中就包括冷清的母親。

    冷清的母親出宮後,很快嫁給了一個叫做冷緒的人,並且在生育冷清前,他的母親還生過一個女兒,也就是說即使和皇帝有關係,也應該是這個女孩,而不應該是冷清。除此之外,包拯還親自入宮去調查皇帝的起居記錄,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冷清不是“皇子”。

    而製造這場騙局的幕後推手就是那個和尚全大道,原來全大道就是一名罪犯,本名叫做高繼安。曾經被髮配到湖南做苦力,後來花錢買通勞役,來到了開封,便搖身一變成為了和尚,整天招搖撞騙。在遇到冷清後,得知其母親原來是一個宮女,於是策劃了一場驚天大騙局。

    案子告破後,包拯連夜上書皇帝,要求斬殺冒充皇子的冷清以及幕後黑手全大道。最終宋仁宗同意判決冷清及全大道斬首示眾。

    正史雖然只記載他只斷過三大案,但他秉公執法、鐵面無私,深受仁宗皇帝的寵愛,更因為明察秋毫,破案無數,被老百姓稱之為“包青天”。

    除了斷案,耿直的包拯只要是有利於國家的措施就要支援,只要是不利於國家的措施就要反對。因此,他的官越做越大,但他的抨擊之言也越說越多。他的一生都在彈劾其他官員,據後人統計,因他彈劾而丟官罷職的官員多達三十餘人。這三十個人很多都是炙手可熱的高階官員,其中,甚至包括了宋仁宗的國丈。

    宋仁宗最寵愛的妃子是張貴妃,為了討她的歡心,將她的伯父張堯佐連升四級。這時,一直冷眼旁觀的包拯忍無可忍,馬上上書彈劾。宋仁宗這一次非但無視了包拯的上書,而且還將張堯佐再次升官。

    宋仁宗看到上書後默不作聲,包拯見彈劾沒有效果,直接進宮面見皇帝,與皇帝當廷辯論。宋仁宗再也無法迴避,於是,只能硬著頭皮和包拯論起理來。

    兩人爭辯到激烈之處,包拯口若懸河,吐沫星子直接噴在了宋仁宗臉上。宋仁宗的舉動人令人震驚,只是用衣袖拂去口水,並沒有治包拯的罪。

    事後,宋仁宗騎虎難下,不知該如何是好。好在張堯佐是個聰明的人,他主動當了和事佬,——請求辭去一些官職,這才給了宋仁宗一個臺階下。

    這件事過後,包拯敢於彈劾之名朝野皆知,“包彈劾”之名也是世人皆知,而對包拯更加景仰了。

    包拯死後,後人給其8字贊評:杲杲清名,萬古不磨。其“包青天”之美名流傳千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專科生去年畢業,現在想考研,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