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懸壺小郎中

    針灸是中醫外治的一種治療方法,古文獻有“砭灸術”的記載,距現在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針灸逐漸在中醫經絡的理論上發揚光大,成為中醫治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皇甫謐《帝王世紀》:伏羲氏“嘗百草而制九針”。

    在古代,當人們某個部位有病痛或者癰腫時,患者經常會本能的用手按揉,或借用打造過的尖銳石片刺壓區域性,或者刺破癰腫,排出膿血,以便緩解病痛。

    所以,早期的針灸也僅僅侷限於“以痛為腧”的單一治療模式。

    以痛為腧,簡單理解就是哪個地方疼痛就針哪個地方。疼痛的位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阿是穴”。

    阿是穴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來歷。病人某個部位疼痛,去找醫生看。醫生按住疼痛位置,病人“啊啊啊”的大叫,醫生問:是這個位置嗎?病人說:是是是。後人就把某個部位的痛點稱為阿是穴。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裡(果)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處,即雲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

    故阿是穴沒有固定的部位,是根據疼痛的位置而定。

    阿是穴的主治

    《靈樞·經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阿是穴主治經筋的疾病,如某部位筋肉疼痛、拘急、弛緩等。

    大部分的肌肉疼痛都可以作為阿是穴用來治療,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區域性治療,效果確切,有時候會有針到痛消的效果。

    臨床上遇到有的病人,莫名出現上肢或者下肢某部位疼痛,直接在疼痛部位找到最痛的位置,針刺加灸法,取針後立馬減輕。

    針刺時的注意事項選擇適當的針具:可根據病人的性別、年齡、胖瘦、體質、病變部位等因素選擇適當的針具。保持合適的體位:針刺前,先把體位擺好,因針刺後留針,需要防止暈針、彎針、滯針、斷針等情況的發生。嚴格規範的消毒:其中包括針具消毒、針刺部位消毒和施術人手指的消毒。選擇穴位時,如果面板破潰,有感染或某些特殊部位,嚴禁進針。患有精神問題、傳染病等疾病的患者要慎重用針。過飢、過飽、身體極度虛弱時嚴禁用針。另外,經外奇穴中的闌尾穴、膽囊穴等,也是以壓痛敏感點為依據,用“阿是穴”的方法取穴。但是,經穴與奇穴的應用,與取阿是穴的意義並不相同。

    綜上所述,針灸紮在疼痛的部位是有用的,如果是單純性的疼痛,效果還是不錯的。如果是某個病症引發的疼痛,那就需要綜合治療了。

  • 2 # 醫匠

    你好! 講一個小故事;

    相傳在古代有一位中醫為病人治病,但一直不得其法,偶然有一次無意中按到病者某處,病者的痛症得到舒緩。醫者於是在該處周圍摸索,病者呼喊“啊... 是這裡,是這裡了。”醫者加以針灸、推拿等治療,果然使病程轉好,於是把這一個特別的穴位命名為“阿是穴”。

    而中醫的阿是穴,又名不定穴、天應穴、壓痛點,它們是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位置,主治功用也不十分明確,但對病症的治療有效甚至往往還有奇效,它的含義是由《內經》發展而來,但“阿是”這一名稱最早見於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

    目前臨床上醫生根據按壓時病人有酸、麻、脹、痛、重等感覺和面板變化等而予以臨時認定為阿是穴。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為腧,即人們常說的“有痛便是穴”。

    而在中醫針灸推拿臨床治療過程中,阿是穴既能反應疾病,又能治療疾病。如《千金方》說:“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裡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雲阿是,灸刺皆驗。”又如《玉龍歌》中說:“渾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細審詳,有筋有骨須淺刺,灼艾臨時要度量。”

    比如醫者利用阿是穴反應病候的特點,可以明確病在髒、在腑、在經、在絡以及病情的輕重。因此在按摩與針灸都是須進行循經觸診,尋找疾病反應的阿是穴,根據經絡的循行,在病變的周圍、受累的部位、放散的範圍、傳導痛與麻的沿線、功能障礙的肢體、或病變經脈的遠近端、施以按、壓、撥手法檢查時當患者反應疼痛或醫者手指感到皮下有結節,此處為阿是穴,也可認為是疾病在體表的反應點,再結合其它診查,可用於診斷疾病。比如在足三里下1~2寸間有明顯壓痛,結合臨床右下腹部疼痛等體徵,有助於闌尾炎的診斷。

    阿是穴是由於病理反射及病變部位的經脈氣血不通而致,即中醫所說的不通則痛,透過對阿是穴的刺激,如針灸、按摩等,可以宣散氣血,通絡止痛,因此阿是穴在臨床治療方面,最常用於治療痛症,比如落枕,壓痛點(阿是穴)常在胸鎖乳突肌上,透過針刺阿是穴配合遠處取穴,常能獲得較好的療效;比如治療腰肌勞損,透過推拿腰部壓痛點,可快速緩解症狀;再比如膽囊疾患引起的膽絞痛,一般在第8、9胸椎旁可尋找阿是穴,針刺治療可用於緩解疼痛;

    阿是穴是中醫學發展過程中對於疾病認識的經驗總結,在中醫臨床中廣泛用於各種疾病的診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數字經濟時代,面對新技術變革,企業資訊化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