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
2 # 宋律師法說水滸
還是用我舊文作答吧。
水滸中說:“為甚做吏最難?那時做押司的,但犯罪責,輕則刺配遠惡軍州,重則抄扎家產,結果了殘生性命。”
宋江等做吏的自然得有了做吏的智慧,一來要預先安排下躲藏的地方、逃跑的去路;二來為了不因為連坐連累父母兄弟,提前讓父母告子忤逆,斷絕父子關係,另立戶口,搬到外面居住,這些手續還要到官府去辦,開具正式法律文書,以絕後患。
-
3 # 老D90405271
這個問題的提出說明沒讀懂水滸,宋江有孝義黑三郎之稱,證明宋江是孝順的。但宋江胸懷大志,又兼刀筆精通,文武雙全,他是想做一番大事業的。他選擇做刀筆吏,同時又廣泛接觸江湖人士,遊走於紅黑兩道,江湖上有“及時雨”之稱。宋江這樣做就是積攢各方人脈,為有朝一日干“大事”作準備。因為他深知未來的風險,所以他先把父親兄弟做一切割,以免使家庭受到他的連累。所以父子演了個雙簧以蒙敝外人。事實上宋江上梁山坐穩後,立即把父親和弟弟接上山享福去了,也未見宋太公有半點反對的意思。
-
4 # 光頭馬影視
問題中有兩位人物,一位是宋太公,一位是宋江。
首先說一下宋太公,他是縣裡知名的鄉紳,這一點從雷橫的態度可以看出;宋太公在官面上關係應該還可以,要不宋江也不會進去官府去做刀筆吏。
這就說明宋太公是富裕的、有社會關係的、有一定追求的、有封建思想的大家長。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們都可以加官進爵,光宗耀祖!可是,最有希望的兒子宋江,沒有在官府這條路走下去,而是加入黑社會,成為梁山大賊頭!很快從希望到絕望!曾經還裝死想把宋江騙回家進行挽救,但也事與願違!所以宋太公看宋江是不成器的逆子!
再看宋江,人稱孝義黑三郎,對父母那肯定是孝順百倍,然而江湖又人稱及時雨,為兄弟們兩肋插刀,對朋友講義氣。這就體現出宋江的矛盾體了,為了兄弟不得不落草梁山,做了一寨之主!這邊老父親的殷殷期望也無法實現,最後有了招安的路子,也落了個毒酒索命的下場。
總結:宋太公看宋江是逆子,也是又生氣又可憐,氣他落草為寇,憐他兄弟情深,無法回頭!說到底,是愛大於恨!
回覆列表
宋江父親宋太公是個有忠義思想的人
先回答問題,宋江為何在宋太公眼裡是逆子?我的回答是宋江的父親宋太公是個有忠義思想的人,他認為宋江不該去當強盜。
宋江的父親宋太公,在《水滸傳》中寫到的父母們當中,是最有權威的父親,他的兒子宋江,被人稱為“孝義黑三郎”,應該是最孝順於他的。事實也是如此,宋江不管在何處,都以父親為念,在帶領花榮等人投奔梁山時,一見石勇捎來的兄弟宋清的書信中報的是父親亡故的噩耗,便哭得昏迷,拋下追隨他上梁山的兄弟立即回家奔喪。這卻是宋太公怕他落草為寇,設下的騙局。被騙回家的宋江被捉拿,刺配江州。前往江州的路上,梁山請他上山,他以父命難違拒絕,真是父子情深。可是在外人眼裡,他們卻是關係最冷淡的父子:
宋江殺了閻婆惜之後,張文遠要求知縣捉拿宋江之父宋太公和宋江之弟宋清,限他們追捕宋江。
領了公務的公人到了宋家莊,宋太公卻說:“不孝之子宋江,自小忤逆,不肯本分生理,要去做吏。百般說他不從。因此老漢數年前,本縣官長處,告了他忤逆,出了他籍,不在老漢戶內人數。他自在縣裡住居,老漢自和孩兒宋清在此荒村,守些田畝過活。他與老漢水米無交,並無干涉”,並有前任知縣的出籍文書為證,讓人覺得這位父親為了兒子傷透了腦筋,他們父子真的一點瓜葛也沒有了。
可是,閻婆卻揭開了這個底:“誰不知道他叫做‘孝義黑三郎’,這執憑是個假的。”
知縣只得差朱仝、雷橫前去搜查。果然,朱仝在宋家的佛堂下的地窖裡找到了宋江——當然,這個訊息本身就是宋江透露給朱仝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朱仝並不是來拿宋江,反而是來為宋江通報訊息的。
原來,宋家告宋江的忤逆,只是一個幌子。這是為了一家的平安而早就安排下的退路:告了宋江的忤逆,卻在家中安排下地窖,將財產放在家中,如果出了事,以出籍為名,家中的人就可以不受牽連。
想出這樣的計策的,應該是宋江,可是,將這樣的計策付諸實施,卻需要宋太公的大力配合。
明明將宋江藏在家中的地窖裡,宋太公卻還做出一派恨兒子不成器的父親的樣子,嚴詞訴說宋江的“忤逆”,特別強調自己和他是“水米無交,並無干涉”,而在朱仝、雷橫二人再次前來時,宋太公更是強調:“老漢是識法度的人,如何敢藏在莊裡?”讓朱仝、雷橫:“都頭尊便,自細細地去搜”,他越是顯得坦然,就越能掩人耳目。他的出色演技,再加上朱仝、雷橫二人的故意放水,宋江有驚無險,度過了這一關。
宋江和兄弟宋清一起出逃,宋太公自然為宋江上下疏通,使得官司“慢了”。這時的宋太公,也不顧自己曾經告過宋江忤逆,將他“出籍”了。
接到兄弟宋清報告父親亡故的書信之後,宋江火速歸家,才知此信是父親讓宋清所寫,宋太公強調:“是我每日思量要見你一面,因此教宋清只寫道我歿了,你便歸來得快。我又聽得人說,白虎山地面,多有強人,又怕你一時被人攛掇,落草去了,做個不忠不孝的人。為此急急寄書去,喚你歸家。”
風燭殘年的父親,想要見逃亡在外多日不見的兒子,也是人之常情,重要的是,這位父親更害怕兒子“被人攛掇,落草去了,做個不忠不孝的人”,時時關心的是兒子是否做忠臣孝子的問題。即使明知兒子回來以後,說不定還會被拿,會被流放也顧不得了。
回家後的宋江,被拿入獄,宋太公看中了江州是“魚米之鄉”,特地花錢為宋江買來了流放江州的機會。臨別時,特別囑咐宋江:“你如今此去,正從梁山泊過。倘或他們下山來劫奪你入夥,切不可依隨他,教人罵做不忠不孝。此一節牢記於心。”
這才是知子莫若父。對於宋江平日裡的所作所為,宋太公肯定是瞭然於心。對他的那些朋友,宋太公大概也是有看法的。他更明白兒子的那些朋友是幹什麼的,可能平時也沒少教訓他的兒子不要和“不忠不孝”的傢伙來往,更怕兒子真的上了梁山,入了夥,成為他所說的“不忠不孝”之人。同時,他也瞭解自己在兒子中的地位,所以才在此刻突出這個問題。對於宋太公來說,只有宋江和他的那些朋友劃清界限,才可能“早得回來,父子團圓,弟兄完聚”,這也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父親的最美好的理想。
果然,在梁山將宋江接上山以後,宋江以父命難違為理由,拒絕了晁蓋、吳用等人留他在山上的美意,執意前往江州,可見得宋太公確實有先見之明。
當然,宋江最後還是上了梁山,也將宋太公接上了山。上了山的宋太公,還是得為宋江的事操心:林沖生擒了扈三娘,宋江命:“連夜與我送上梁山泊去,交與我父親宋太公收管,便來回話。待我回山寨,自有發落。”後來,宋江又讓扈三娘認了宋太公為義父,以義兄的身份將扈三娘嫁給了王矮虎。如果不是有宋太公作為扈三孃的義父,宋江要為扈三娘亂點鴛鴦只怕也沒有這麼容易吧?
宋江滿腦子的“忠義”思想,日思夜想的只是招安,最後終於葬送梁山大業,大概也是受他爹宋太公的影響的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