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骨折術後,如果僅是簡單的骨折型別,如單純外踝或內踝骨折,且內固定穩定堅強,可以不用石膏固定,早期開始主動功能鍛鍊。
如果是雙踝或者三踝骨折,骨折較為粉碎,內固定堅強程度不夠,建議石膏外固定3-6周,具體時間應按照骨科醫生要求確定。
現在你已有40天了,不知你的骨折是那種型別,但在不負重的情況下進行下蹲練習,只要你能做,就可以,前提是別再摔倒就行。
踝部骨折術後的康復訓練,我這有更全面鍛鍊方法,你參考一下吧
康復訓練(保護期,術後1-3周)
內固定穩定,術後去除外固定後,就可以早期開始踝關節主動活動。
1.踝泵運動:主要目的為加強踝關節蹠屈及背伸活動度,除此之外,踝關節的主動活動有利於消退肢體遠端的腫脹。但對於踝關節骨折術後的踝泵運動,活動的次數不應過多,建議每天進行3次,每次15-20個即可。
2.踝關節內外翻活動:即足面朝內及朝外方向的活動,主要目的是進行脛距關節及距下關節的活動度訓練。該活動可改善距下關節活動度,避免該關節僵硬而導致的不平地面行不穩現象。建議每天進行3次,每次15-20個即可。
3.踝關節環轉運動:用腳趾進行劃圈、寫“米”字或寫字母(如ABC等)活動。做運動時以足大踇趾為導向。該活動為踝關節複合運動,早期進行可避免脛距關節及距下關節僵硬。
4.髖部近端力量訓練:透過臥位下的下肢各個方向的上抬訓練,可以有效的加強下肢近端力量訓練,有利於患者轉移能力及下地時的肢體控制。訓練時患者可在避開踝關節的位置加上沙袋或者彈力帶,進行早期抗阻訓練。每天可進行3-5組練習,每個練習15-20個動作。
早期活動以踝關節關節活動度訓練為主,患者進行以上訓練時需注意活動的程度,一般以出現輕微疼痛為限,在該位置點上維持數秒,每個動作都要緩慢進行,循序漸進。
訓練後若出現明顯的次日不可緩解的腫脹、疼痛時,需要減少甚至停止訓練,必要時定期複查X線瞭解骨折的情況是非常必要的。
訓練前可以進行熱敷,訓練後可以進行區域性的冰敷。
康復訓練(術後3-6周)
1.繼續踝關節關節活動範圍訓練,循序漸進,注意加強踝背伸的訓練,避免踝關節僵直在蹠屈位。在進行被動踝背伸練習時,以感覺到跟腱及小腿肌群被牽伸到為宜,每次牽伸維持30秒,每天三次。
2.開始抗阻下的力量訓練,建議用彈力帶進行訓練,循序漸進。每天建議每組訓練20-30個,每天三組練習,隨著踝部力量增長增加抗阻的強度和次數,如果出現次日無法緩解的疼痛和腫脹,減少或者暫停訓練,必要時複查X線。
3.足趾夾布訓練,主要目的為訓練足趾關節的關節活動範圍和足底肌群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步行中並非只有踝關節存在活動,足趾關節的活動在步行及其他日常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踝關節康復中不能忽視足趾的主動活動訓練。
4.拄拐下步行轉移訓練,包括去廁所、輪椅和床的轉移。最開始需要拄雙柺進行活動,並逐漸控制自己的活動範圍,不要在能力未達到之前隨意增加行走的距離和範圍。
5.逐漸開始嘗試健側單腿負重站立,訓練的目標是為了加強健側下肢的負重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訓練時保持平衡避免摔倒,訓練過程中也要避免患足的負重。早期可選用雙柺輔助下進行(或者扶牆或欄杆),可從1-2分鐘開始,一天內3-5次,逐漸延長時間,循序漸進。
康復訓練(術後6周-3月)
6周時於創傷骨科門診複查,決定是否可以開始部分負重。
拄拐下行走,轉移,並逐漸擴大活動的範圍和持續的時間,過渡到完全負重。
可按照下圖進行不同方向的踏步訓練(見圖1)。
(圖1)
加強踝關節的力量訓練和關節活動度訓練(見圖2)。
(圖2)
逐漸開始部分負重位下的踝關節訓練,包括踝關節的本體感覺訓練,根據情況循序漸進.可藉助欄杆或椅子進行,循序漸進,根據骨折癒合的情況決定患肢負重的程度,若不能完全承重,患者可在懸吊、減重、他人扶助等狀態下接受專業人員訓練。
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睜眼、閉眼、軟硬程度不同的地面,也可以是墊子或摺疊好的浴巾(圖3)進行訓練,逐漸增加難度和時間。仍然要注意負重程度和時間,避免次日不可消退的腫脹和疼痛,循序漸進。
(圖3)
康復訓練(術後3月—6月)
1.創傷骨科門診複查,瞭解骨折的癒合情況,是否可以完全棄拐。
2.根據行走的穩定度,從雙柺逐漸向單拐、手杖過渡,直至棄拐。
3.逐漸提高行走的速度,一般不建議3月後開始體育活動,術後6月後開始為宜。
4.增加負重及單腿負重下的鍛鍊,單腿站立及跨步訓練。
5.繼續加強肌力及踝關節本體感覺訓練。
適應不同的行走環境,如社群、馬路、超市或山地。
6.開始適應工作環境,逐漸恢復工作,逐漸瞭解環境中存在的障礙,避免二次傷害,根據自身情況逐漸增加工作時間及強度。
最後祝你早日康復!
踝關節骨折術後,如果僅是簡單的骨折型別,如單純外踝或內踝骨折,且內固定穩定堅強,可以不用石膏固定,早期開始主動功能鍛鍊。
如果是雙踝或者三踝骨折,骨折較為粉碎,內固定堅強程度不夠,建議石膏外固定3-6周,具體時間應按照骨科醫生要求確定。
現在你已有40天了,不知你的骨折是那種型別,但在不負重的情況下進行下蹲練習,只要你能做,就可以,前提是別再摔倒就行。
踝部骨折術後的康復訓練,我這有更全面鍛鍊方法,你參考一下吧
康復訓練(保護期,術後1-3周)
內固定穩定,術後去除外固定後,就可以早期開始踝關節主動活動。
1.踝泵運動:主要目的為加強踝關節蹠屈及背伸活動度,除此之外,踝關節的主動活動有利於消退肢體遠端的腫脹。但對於踝關節骨折術後的踝泵運動,活動的次數不應過多,建議每天進行3次,每次15-20個即可。
2.踝關節內外翻活動:即足面朝內及朝外方向的活動,主要目的是進行脛距關節及距下關節的活動度訓練。該活動可改善距下關節活動度,避免該關節僵硬而導致的不平地面行不穩現象。建議每天進行3次,每次15-20個即可。
3.踝關節環轉運動:用腳趾進行劃圈、寫“米”字或寫字母(如ABC等)活動。做運動時以足大踇趾為導向。該活動為踝關節複合運動,早期進行可避免脛距關節及距下關節僵硬。
4.髖部近端力量訓練:透過臥位下的下肢各個方向的上抬訓練,可以有效的加強下肢近端力量訓練,有利於患者轉移能力及下地時的肢體控制。訓練時患者可在避開踝關節的位置加上沙袋或者彈力帶,進行早期抗阻訓練。每天可進行3-5組練習,每個練習15-20個動作。
早期活動以踝關節關節活動度訓練為主,患者進行以上訓練時需注意活動的程度,一般以出現輕微疼痛為限,在該位置點上維持數秒,每個動作都要緩慢進行,循序漸進。
訓練後若出現明顯的次日不可緩解的腫脹、疼痛時,需要減少甚至停止訓練,必要時定期複查X線瞭解骨折的情況是非常必要的。
訓練前可以進行熱敷,訓練後可以進行區域性的冰敷。
康復訓練(術後3-6周)
1.繼續踝關節關節活動範圍訓練,循序漸進,注意加強踝背伸的訓練,避免踝關節僵直在蹠屈位。在進行被動踝背伸練習時,以感覺到跟腱及小腿肌群被牽伸到為宜,每次牽伸維持30秒,每天三次。
2.開始抗阻下的力量訓練,建議用彈力帶進行訓練,循序漸進。每天建議每組訓練20-30個,每天三組練習,隨著踝部力量增長增加抗阻的強度和次數,如果出現次日無法緩解的疼痛和腫脹,減少或者暫停訓練,必要時複查X線。
3.足趾夾布訓練,主要目的為訓練足趾關節的關節活動範圍和足底肌群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步行中並非只有踝關節存在活動,足趾關節的活動在步行及其他日常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踝關節康復中不能忽視足趾的主動活動訓練。
4.拄拐下步行轉移訓練,包括去廁所、輪椅和床的轉移。最開始需要拄雙柺進行活動,並逐漸控制自己的活動範圍,不要在能力未達到之前隨意增加行走的距離和範圍。
5.逐漸開始嘗試健側單腿負重站立,訓練的目標是為了加強健側下肢的負重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訓練時保持平衡避免摔倒,訓練過程中也要避免患足的負重。早期可選用雙柺輔助下進行(或者扶牆或欄杆),可從1-2分鐘開始,一天內3-5次,逐漸延長時間,循序漸進。
康復訓練(術後6周-3月)
6周時於創傷骨科門診複查,決定是否可以開始部分負重。
拄拐下行走,轉移,並逐漸擴大活動的範圍和持續的時間,過渡到完全負重。
可按照下圖進行不同方向的踏步訓練(見圖1)。
(圖1)
加強踝關節的力量訓練和關節活動度訓練(見圖2)。
(圖2)
逐漸開始部分負重位下的踝關節訓練,包括踝關節的本體感覺訓練,根據情況循序漸進.可藉助欄杆或椅子進行,循序漸進,根據骨折癒合的情況決定患肢負重的程度,若不能完全承重,患者可在懸吊、減重、他人扶助等狀態下接受專業人員訓練。
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睜眼、閉眼、軟硬程度不同的地面,也可以是墊子或摺疊好的浴巾(圖3)進行訓練,逐漸增加難度和時間。仍然要注意負重程度和時間,避免次日不可消退的腫脹和疼痛,循序漸進。
(圖3)
康復訓練(術後3月—6月)
1.創傷骨科門診複查,瞭解骨折的癒合情況,是否可以完全棄拐。
2.根據行走的穩定度,從雙柺逐漸向單拐、手杖過渡,直至棄拐。
3.逐漸提高行走的速度,一般不建議3月後開始體育活動,術後6月後開始為宜。
4.增加負重及單腿負重下的鍛鍊,單腿站立及跨步訓練。
5.繼續加強肌力及踝關節本體感覺訓練。
適應不同的行走環境,如社群、馬路、超市或山地。
6.開始適應工作環境,逐漸恢復工作,逐漸瞭解環境中存在的障礙,避免二次傷害,根據自身情況逐漸增加工作時間及強度。
最後祝你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