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的國學熱中,一些培訓機構和學校在講授《孝經》,以前沒聽說過還有這樣一部經典。只知道有《詩經》、《道德經》啥的。請有對此研究的老師給介紹介紹。
8
回覆列表
  • 1 # 讀一世界

    第一部分

    在儒家經典“十三經”中,《孝經》是較為古老的一部。據《漢書·藝文志》,漢文帝時,“《論語》《孝經》皆置博士”。“置博士”就是在大學裡設專科教授。可知西漢初《孝經》已經廣泛流傳並受到推崇。

    《孝經》託名於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其書本文與先秦古籍相因之處很多,如《孝經·三才章》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明顯襲用《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裡的句子,只是把其中的“禮”改成了“孝”;《左傳》宣公十二年的“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孝經·事君章》中與之相同;還有僅改動個別詞句者。

    《孝經》也有襲用《孟子》的地方,對此,清人陳澧進行了對照研究,在他的《東塾讀書記》中已經指出。

    將《荀子》與《孝經》對照,則發現《孝經·諫諍篇》大多襲自《荀子·子道篇》,其中有些字句不是完全相同,有的只是提取了基本意思,然後根據需要添加了可用詞句,但承襲的痕跡還是很明顯的。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孝經》的成書應該在《左傳》及《孟子》《荀子》流行之後。

    第二部分

    那麼,《孝經》最晚成於何時呢?

    經過查詢,發現最早引用《孝經》的文獻是《呂氏春秋》,該書的《察微篇》記:“《孝經》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這段文字明確指出引自《孝經》,並且的確與今本《孝經·諸侯章》文字完全相同。

    此外,《呂氏春秋·孝行覽》曰:“故愛其親,不敢惡人;敬其親,不敢慢人,愛敬盡於事親,光耀加於百姓,究於四海,此天子之孝也。”這段文字與《孝經·天子章》雖有個別的字不同,但也很有可能引自《孝經》。

    因此清人汪中《經義知新記》認為:“《孝行》《察微》二篇並引《孝經》,則《孝經》為先秦六書,明。”秦始皇統一前,呂不韋集門客作《呂氏春秋》,而當時《孝經》應該已經流行。

    第三部分

    《孝經》是一部論述封建孝道、孝治和宗法思想的著作。

    全文不足1800字,分十八章,是“十三經”中最短的一篇。

    《孝經》繼承西周尤其儒家提倡孝德的衣缽,不僅把孝看作宗法道德規範的核心,而且把孝的地位和作用拔高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孝經》第一章就假託孔子表明了孝在各種道德中的地位,認為孝為先王的至德、要道。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並把孝抬到了“天經地義”的高度,認為天地之間以人最為尊貴,而人的行為最高尚者莫過於孝了,即使是聖人,他的人倫美德之中,也不會有加在孝德之上的。因此,孝統率諸德,是倫理道德規範中的至高至上者,萬萬動搖不得,否則就是最大的罪惡,所以說“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如果“不孝”就應該受到最重的刑罰。第四部分

    那麼,怎樣才算是孝呢?

    《孝經》概括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事親就是要愛親、敬親。自己的身體髮膚是從父母那兒得到的,它們還屬於父母,並非己有,不能隨便損壞,這是孝的最基本的要求。

    而對父母本人,更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似地服侍,在平時飲食起居的照料過程中要表達出自己對他們的尊敬,贍養他們要使他們快樂,他們病了自己要表現得憂慮、擔心。

    即使他們不幸死了,做兒女的還要繼續表達孝心,服喪時要表現得哀婉、痛心,祭祀祖先時更要嚴謹、肅穆。總之,應當一切聽從父母的,一切以父母的意志為轉移。

    《孝經》概括了先秦儒家關於孝和忠關係的理論,把“事君盡忠”歸納到孝的範圍內,認為“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子就如同君臣,事親就能事君,“以孝事君則忠”,而“忠可移其君”,這樣忠孝一體。

    也就是說,孝不僅是家庭成員對家庭必須履行的義務,也是人們作為社會成員必須履行的責任。反映了中國社會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宗法家長制與君主制的統一性。

    所謂“終於立身”,《孝經》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以上所作的事親、忠君,都是為了留名後世,顯耀父母。“不虧其體,不辱其親,可謂全矣”,只有不辱沒父母,才是全孝,所以“孝子”追求最終立身,其一行一動都應從孝敬父母出發,使他們後世顯名。華人喜歡追溯名人的先世先祖,從這點來講,應該是有道理的。

    《孝經》還進一步把孝等級化,提出所謂五等之孝: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對不同等級的人,孝的內涵和要求也不同,只有恪守其位,各盡其道,做到“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才能“民用和睦,上下無怨”,達到先王“以順天下”的目的。其中著重強調的是“天子之孝”,並從而推衍出“以孝治天下”的主張。所謂“以孝治天下”,其實質是使天下都心悅誠服地服從統治者,統治者以孝教化民眾。在“十三經”中,《孝經》是唯一一部在成書之初就以“經”來命名的。它宣揚孝道,倡導“以孝治天下”,適應了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因此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青睞和尊崇。漢代就標榜“以孝治天下”,自惠帝以下,諡號中皆加一個“孝”字。後來,梁武帝、唐玄宗、清順治、雍正等還親自參與對《孝經》的註疏,因此2000多年來,“孝”成為支配人們行為的準則和評判人德行的標準,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 2 # 宋建華8026

    《孝經》是儒家的重要經典。傳說是孔子所作,也有人認為是後人所作。總共十八章,其中“孝,德之本也”的句子是本經的核心思想,從各方面以及各階層都要行孝來論述,是瞭解中國孝文化的理論依據。學習國學必讀經典。很多推廣國學的機構都選擇了他,大約是看到時代變遷,傳統文化逐漸流於表面,很多人不知道要孝順,出現很多人倫悲劇,甚至有人為一己私利竟殺害父母,走上犯罪道路,讓世人不恥。也有人知道孝順但不知道如何去孝順,造成了種種煩惱,大眾所關注的如婆媳矛盾,親子問題等等的種種問題,皆是傳統孝文化的缺失,以致有了假孝,愚孝,自以為孝的孝。造成了很多煩惱。所以學習《孝經》,是非常必要的。

  • 3 # 華夏山河

    《孝經》是以孝為核心,對儒家倫理道德思想進行闡述的經典著作,與其它經典,如《論語》、《詩經》、《孟子》、《左傳》等,都是儒家十三經的組成部分。

    《孝經》的作者,最初流傳為孔子所作,後經學者考證,大概有七種可能,孔子,孟子,曾子,以及他們的門人或弟子所作。據新出土的文獻,現在較為認可的說法是,最可能是荀孟一派的弟子所作。有學者認為是子思所作,都是據史料推測,難以定論。

    能夠肯定的是,《孝經》繼承了孔孟關於禮,孝的內容,在思想上有深厚的淵源關係,作者應該不出儒家一派。成書時間應該在戰國時期。

    《孝經》顧名思義,是以孝為核心的,所謂“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人所必須遵守的規範。孝還是所有道德思想的根本,“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於孝”。

    具體行孝的標準,“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是從對自己身體的愛護,即自愛開始。“立身行道,揚名與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也就是要一生有所成就,能夠自立自強,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是孝的終極目標。

    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孝經》還把孝親和忠君結合在一起,認為忠是孝的擴充套件和表現。其實這是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出於統治的需要,而有意進行的闡發和宣揚。也是我們在學習時,應該加以辨別和摒棄的內容。

    現在有學者認為,孝就是道,也不無道理。百善孝為先,孝順的家庭更容易和睦,孝道盛行的社會更容易和諧。家合萬事興,整個社會和諧了,自然就能夠和平穩定,繁榮富強!

    我們現在學習古代的傳統優秀文化,不是一定飛要穿著漢服,拿著很多人已經看不懂的繁體豎排書籍,搖頭晃腦,朗朗有聲。離開課堂後又忘得一乾二淨。

    文化的作用不是應付考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潛移默化的培養和薰陶,需要融化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只要把傳統優秀文化的精髓,與日常生活無縫對接,才能夠真正的吸收和繼承,優秀文化也才能夠真正的發揮作用,最終把我們的文化發揚光大並一代傳承下去。

  • 4 # 每天學點兒國學

    一、《孝經》主要內容

    《孝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以孝為中心,集中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

    全書一共18章,將社會各階層人士,上自天子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分5個階層,根據地位與職業的不同,分別闡述他們踐行孝道的法則與途徑。

    孝經是儒家所有經典當中最短的一部經典,卻深深影響了中國社會文化兩千多年。清朝末年,大思想家章太炎說:“《孝經》是國學之宗。”就是說:孝經是國學的根本。

    二、作者與成書背景

    關於《孝經》的作者呢,學術上一直有些爭議。宋代大儒邢昺認為《孝經》是孔子作的。

    那麼,孔子為什麼要作這部《孝經》呢?

    我們知道,孔子所處的那個時期是春秋末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大分裂時期。 當時,周天子權力名存實亡,基本沒有能力統御那些被它分封的諸侯國。諸侯國的勢力越來越大,拿周天子也不當回事兒,不再去朝見周天子。諸侯國內部,卿大夫勢力也越來越大,經常發生以臣弒君的事兒。

    據《太史公自序》記載:“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總之,當時社會秩序非常混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人倫顛倒,不講倫理綱常,所謂禮崩樂壞。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孔子刪述六經,就是編纂整理古代文獻資料,修《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作《春秋》。希望以此來來正本清源,為後世垂示法則,闡明道德仁義,正君臣、父子之法,釐定社會倫理道德規則。

    六經編完後,孔子還是有些擔心。漢代大儒鄭康成《六藝論》裡面這樣記載: “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源。” 就是說,孔子認為六經所闡述義理不同,思想體系龐大精微,各有側重,所以他擔心後世學者智慧深淺不等,在學習領悟、傳承過程中上有所偏失,離經叛道,背離了根本。

    那怎麼辦呢?“故作《孝經》以總會之”。所以又作了《孝經》來總會六經義旨。讓後世學者明瞭《孝經》是六經之根本,是六經義理的源頭所在。

    孔子自己也很重視這部經典,他說: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志在《春秋》,是指《春秋》這部書蘊含了孔子的全部政治理想,是用於分別善惡,辨定名分,彰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關係的。所以歷史上有“孔子成《春秋》,亂臣賊子懼”的說法。

    為什麼說“行在《孝經》”呢?就是指《孝經》為力行六經的基礎,讓人們在學習“六經”、修學聖賢之道的時候,有一個方便踐行的依據,也就是有一個切實可行的抓手。

    在孔子看來,治國理政與行孝修身在道義上是相通的。以孝修身,能使人身心和悅;以孝齊家,能使家庭和睦;以孝治國,則國泰民安。

    三、《孝經》影響與地位

    兩千多年來,《孝經》這部經典一直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

    漢代的時候,不僅王室子弟、公卿貴族要學習這部經典,同時還在民間大力推行,規定兒童識字後的必須讀《孝經》。 漢文帝的時候,《孝經》成為一部當時所有官員必讀的教材,並且設立《孝經》博士這個官職,專門研究學習孝經。 漢光武帝的時候,朝廷下令所有的儒生都要讀《孝經》,就連宮廷衛士也要學習。 在民間,老百姓曾一度把《孝經》神化,說讀《孝經》可以治病,可以抵禦災難等等。這些情況,明代馮夢龍在《古今譚概》裡進行了記載。

    到了魏晉六朝時期,很多皇帝熱衷於講孝經。比如:晉穆帝、晉武帝;宋武帝、宋文帝;梁武帝;北魏宣武帝、孝明帝等這些帝王都曾親自宣講《孝經》。

    唐代也十分推崇這部經典,唐太宗親自去國子學,聽那裡的主管官員孔穎達去講這部經,宋代皇帝宋仁宗也在崇政殿聽大臣講《孝經》。

    歷史上,還有一些皇帝讀完《孝經》後,按照自己的理解也做了不少註解。唐玄宗就親自為《孝經》作注。還有比如:晉元帝、晉孝武帝、梁武帝、北魏孝明帝、包括清朝的順治、康熙、雍正等皇帝,都為孝經做過注。

    可見,《孝經》自問世以來,一直和《論語》一樣,被許多士人和官員視為立身之本。著名歷史學家司馬光說:“《孝經》、《論語》,其文雖不多,而立身治國之道,盡在其中矣。”

    四、《孝經》傳承與發揚

    以德治國,以孝治國,不僅適用於封建社會制度,而且適用於各種社會形態。

    處於現代社會,我認為宣講《孝經》,教化公民行孝道,是提升國民道德素養的根本。

    在目前市場經濟體制下,有些人受拜金主義的影響,道德有了不同程度的滑坡。而且,目前中國正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必須大力弘揚尊老孝親的社會風尚。

    這些都需要我們加強《孝經》的學習與傳承,把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思想發揚廣大。

  • 5 # 楊朱學派

    現存於世的今本和古本《孝經》都是後人偽造的。真正的《孝經》毀於焚書坑儒了。

    不過開篇第一句應該與原本相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事也。

    秦朝沒存在幾年,就滅亡了。《孝經》開篇這一句話,即使記憶力普通的人,十年,二十年,人們也忘不掉。

    原本的《孝經》是曾參根據孔子遺教編著而成。說《孝經》的作者是孔子也可,說作者是曾子也可。

    儒家的道德核心是親親之愛,即父母有慈,兒女有孝;兄長有愛,弟妹有敬;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孝經》的核心內容,是將親親之愛中的孝道。

  • 6 # 木凩的話

    《孝經》儒家十三經之一。以議論為體裁談論孝之道。

    1 有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

    2 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成書於秦漢之際,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

    自古以來,註解者涉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皇帝注,可見,唐玄宗也對文學涉獵吶。

    全書共分18章。

    該書觀點: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用人們所不理解和武逆的天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諸德之本,認為“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

    •《孝經》首次將孝與忠聯絡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規定。但在實際生活中,自古忠孝不能兩全,這是具有理想意義的一個生活觀點。

    《孝經》講述的觀點,不可否認,深深地紮實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是我們儒家觀點的體現,約束或者完善著我們,如今稱為我們優秀傳統的一部分,成為美德的一部分。在古代,有孝悌制,魏晉南北朝時期,沒有科舉制的年代,人們憑藉孝走上仕途之路,當然,還有著名的,可以和《出師表》並列讓人淚涕的《陳情表》。在《紅樓夢》中,寶玉捱打,也是在老祖宗的命令下,才免得被打死,賈政對老祖宗的孝,也是寶玉受寵的原因。

    另外,《孝經》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

    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係與為君主服務聯絡起來,認為“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孝經》主張不同的身份差別其行“孝”的不同也內容,也就是能力大小的不同,同時,這一點有擴大孝的範圍,講求政治性。

    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於其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要求“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 7 # 考古系大師姐

    《孝經》可以說是一本古代社會的行為準則。原著已佚,現在比較普及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整理的。玄宗在為《孝經》所做的序裡就寫了:當時的《孝經》有諸多版本,他把市面上主要的六個版本找來,大家寫得一樣的,留下,有些寫了有些沒寫的,那就按需求來,能連上使語句通順,條理更清晰的留下,可有可無的句子就都刪掉。最終整理出來了他想要的孝經,還親自手書在石板上,並在宰相李林甫的組織下,刻成了一塊碑《石臺孝經》,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孝經》的核心思想其實並非孝順父母,而是忠君愛國。開宗明義章第一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下一句寫的是:“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也就是說孝順父母只是孝的基礎,要做到“大孝”需要“立身”。怎麼立身呢?像孔子、王陽明那樣“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然而這樣的大孝,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

    所以它後面的幾章寫了每個階級的人的盡孝方式:

    比如天子的孝,要自己做表率,身體力行的為四海做榜樣。

    天子的下一個階層是諸侯,諸侯之孝是身居高位不能驕縱、不能奢侈等等。

    卿大夫不能穿不合乎禮法的衣服、也不能說不合乎禮法的話、要按先代聖明君王的道德準則要求自己,專心的為天子辦事。

    士要像愛自己的父親一樣愛自己的母親,要像敬重自己的父親一樣去崇敬君主。

    普通人要好好學會種地,勤儉節約、照顧好自己的父母。

    也就是說這些孝的主要要求是:在什麼地位就應該做好自己這個位置該做的事,守好自己這個位置該守的規矩。

    從第七章到最後一章是說了這些盡孝具體該怎麼做,還有舉例說明。

    在很長時間裡,《孝經》都是古代學子的必學重點教材之一,古代統治階級也需要這樣的教材讓每個人都遵守道德規範。

  • 8 # 飛天ZY漫雪

    所謂孝經,就是討論教道真義的書,內容為記載孔子對弟子曾參論孝的情形。全書也只不過一千八百餘字。全書十六章,自古即備受推崇,視為封建道德倫理的主體。書中內容有,開宗明義章,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人章,庶民章等。不過,傳說,孝經,是孔子自己作的或曾參和他門下弟子作的。但事實上,卻是到了戰國時期,由曾子學派的人們編著的,這本書雖然不包括在儒家基本文獻的,五經,之內,但如同孝經緯上所說的,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一般,它和,五經,同樣受重視,歷代皇帝都把它當作治國,教化的要具。而唐玄宗更是將兩種版本,文孝經和古孝經,的優劣,拿來讓各家學者加以議論。以今文為中心,採用古文的解釋,親自加以註釋,使其廣為流傳,這就是被包括在十三經注疏裡的御注孝經。後來曾有一些迷信的傳說,就是唐玄宗受難於安祿山之亂時,一般人更認為這是他排斥古文孝經的結果。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在農民起義時,地方官只要當眾宣誦,孝經,即可鎮壓住。雖然只是一種流言,卻正顯示出,孝經,被當作治亂根本所受到的尊祟!

  • 9 # 歪嘴兒一笑

    百善孝為先,我們每個人或者家庭的不幸、災難,十有八九都是來自於對祖先、父母、師長的不敬、不孝、忘本和忘根,只有我們懂孝、行孝、祭祖連根、知行合一,才能讓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富有強大,繁榮發展,一個家庭的和睦才能讓子孫後代百事諸順、自律自強、出人頭地。

    孝道和孝制是中華民族的魂和根,做人不能忘本,飲水必須思源,《孝經》,效法天地;孝親孝國,通達四海;祭祖連根,國強民安。

    《孝經》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部文化經典,也是傳世經典,共修《孝經》可以讓我們一經通,經經通,讀經學經的目的在於經世致用,在於解決生活中碰到的問題,為生活提供智慧的源泉,通經者,通生活亦通天下。

    愛構成一,三心相問:我心與人心相問,我心與天心相問,天心與天心相問,從而建立起經典的邏輯和聖賢的思維模式,立體的懂,豁然貫通,領悟經典的邏輯,感思經典的生命。

    孩子們從開始樹立人格時就應該懂得百善孝為先的道理,這是天性,這也是潛意識裡教育最為智慧的方法。對孩子的教育,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比什麼都重要,我們能夠和孩子共同共修孝,對培養美德和健全的人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學孝、懂孝並不是孩子們要去專門修行的, 更是我們成人要去學習、共修和反思的。因為孩子的不孝是我們成人的影子,都是因我們父母而來。父母這個根壞了,孩子們就把我們壞了、爛了的果子、葉子呈現給我們看。我們在意識到孩子要懂孝學孝的同時,我們得意識到我們自己更需要去懂孝、學孝和踐行孝。

    成人在繁碌生活中很容易疑慮、迷惑。那麼,孝作為人的根本,對世人影響最為深重,從中延伸出的孝道又被視為人生重要的行為準則。作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從中解疑答惑,相信是最直接、便捷的路徑。

    《孝經》在儒家經典中是字數最少的一部,其經文部分只有1778個字,然而遠在漢代,《孝經》便已成為經學的入門參考讀物。由於孝道是家庭中主要的倫理關係,是與人相處最基本的家道之法,從人倫親情中引匯出孝制的觀念,更是把孝道擴大到治國、平天下的境界。

    家人們,我們現在在生活中的迷茫,對子女教育的不得法,對自身困惑,無法走出困境,在工作、婚戀、健康方面種種的不幸,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是否該去洗滌、淨化我們的心靈?所有的教育並不是只針對孩子而言,成人是榜樣和原件,你們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是什麼樣子的影印件。一個失敗的教育方法、一個失敗的教育案例、一個教育失敗的孩子,反映的都是我們成人失敗了,反映的都是我們成人從根子爛了,壞了。

    所以修行、共修,懂得孝、善、仁、愛、義、信、禮,這些並不是僅僅抓娃娃一代,而是父母和子女應該共同提升的。我們不從根上去反省、糾正,只糾正葉子,最後葉子一樣被我們所汙染。

    我們在不斷的前行時,孩子也要在好的環境和氛圍中去感悟和反省,單靠我們的影響太渺小了,所以走出來吧!在孩子的假期不要再排的滿滿的補習班:補數學、物理化、英語……補那些各種各樣的特長,能補成什麼樣呢?孩子人格缺陷了,他的未來會因為一個戀愛就得神經病;會因為一個考試失敗就去自殺;會因為工作中的一點挫折就發生很極端的事情;會因為他扭曲的人格給我們家長帶來嚴重的痛苦和傷害。

    到那個時候,我們會發現曾經我們認為特別重要的這些知識變得無比的蒼白。一個不正常的人,他掌握再多知識有什麼用呢?甚至會更危險。我們會用一個脾氣暴烈、性格怪異而且狂躁易怒的人去工作嗎?即使他是個天才,我們敢和這樣的人有婚戀嗎?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真的有特長。你會發現那些有特長並且能揚名立萬的人,都是有一個良好的性格品行的人。即使他是一個智商低下的人,只要他的人格品行端正,道德觀建立,他照樣會被人們所接受,照樣會像金子一樣發光發亮。

    我們反觀自己為什麼這麼多的失敗?其實最根本的是我們根本不懂孝道在社會中的應用,不懂孝對一個人的成功有多麼的重要,而且從來沒有反觀過我們錯在哪。我們只是知道自己的失敗,給自己的都是抱怨和痛苦。但是你不知道,這一切為什麼都是你承擔?是因為你活該呀!為什麼你活該?是因為你真的從來沒有明理,你明的那些理都是假象,都是自欺欺人的東西,都是跟別人辯法的理論。真正能夠有說服力的,是你到底是否幸福?是否快樂?是否過好了?

  • 10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當前國學很熱,一些國學班如雨後春筍,而國學裡面孝是很重要的一課。那麼古人是怎麼講孝的呢,你知道《孝經》嗎?《孝經》又是一本怎麼樣的書,是怎麼流傳的呢?

    據說真正的《古文孝經》孤本曾經到了日本,你信嗎?

    我們還是從頭說起吧。

    《孝經》是儒家經典之一,記錄孔子與曾子的問答。

    書中論孝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裡把孝提到治國的高度,對以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孝經》中的文字很多引自《詩》《書》,體例也與《禮記》相似,確是曾子一系的儒家作品。《呂氏春秋》也引過,說明成書於先秦。

    那《古文孝經》是怎麼出現的呢?

    漢朝初年的《孝經》本來是河間人顏芝所藏,由其子顏貞獻出。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後倉等人家中所傳的,經文也都相同。這也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載的《孝經》一篇十八章。後來魯恭王壞孔子宅,從壁中發現了《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書,共十篇。孔安國得到這些書。漢昭帝魯國三老獻《古文孝經》,衛宏校之,即《漢書藝文志》所載《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一般的,十八章就是今文字。二十二章就是古文字。

    古文與今文孝經的流傳。

    這兩種本子都流傳下來了。今文字的鄭玄的註解。古文字則有孔安國傳。三國時,王肅作《孔子家語後序》記述了孔安國有《孝經傳》三篇,為“壁中科斗本”。南朝是,兩種本子都立為國學。而孔傳亡於梁亂。到隋朝,又發現了古文字,劉炫作《孝經述議》兩種本子再度並立。到了唐朝,玄宗讓儒生們重新審定兩本經書,兼採眾家之長,合成一本,就是《孝經》御注,不過,大體上用的是今文經,古文經亡佚。後來宋朝的司馬光,寫過《古文孝經指解》,不過他認為其文則非,也就是不承認當時流行的那本古文經。從唐朝以後,古文經一直沒有得到復興。

    日本《古文孝經》的傳入與版本。

    一直到清雍正年間,1732年,日本太宰純刊刻了《古文孝經》孔傳,然後傳入了中國收入到《知不足齋叢書》,直到此時,消失一千多年的《古文孝經》才得以重新流傳。那麼這是不是真正的《古文孝經》呢?後人考證,這本書確實是隋唐時期傳過去的,是劉炫本,文字較宋朝的那本《古文孝經指解》可靠。另外與北京圖書館所藏的《孝經》殘卷對比,劉炫的本子還是比較可信的。日本儲存的古抄本,有好多的版本,其中有的還比較早且完整。

    那為什麼日本會有古本呢?這反映了什麼呢?

    本來在唐朝,唐玄宗規定,《孝經》御注頒行,古文和今文同時廢止。這事影響到了日本,702年規定的學生治經必兼修《孝經》《論語》,而《孝經》用的孔傳和鄭注,也就是兩本同時並行。到了806年,又規定以唐玄宗御注立於學宮。但同時又說,由於我們離聖朝太遠,大家博學是件好事,可以兩本同時採用。這樣古本在日本就流傳下來了。

    日本考古,發現了中國唐朝的《古文孝經》,是怎麼回事?

    日本有一個地方叫膽澤城,1983年考古發掘出了中國的《古文孝經》,震驚了世界。那為什麼會在這裡發現呢?日本學者就說,膽澤城是一個鎮守府。古代各國府都要舉行釋奠,什麼釋奠呢?釋奠就是古代在學校設定酒食以奠祭先聖先師的一種典禮。當時要輪流講《七經》,於是,《古文孝經》就傳到了這裡。

    日本學者就發現,出土的漆紙文書,是墨筆楷書,非常工整,共228個字,屬於《古文孝經》及孔安國傳,包括《士》《庶人》《孝平》《三才》四章,與其它本子相比,僅有個別的不同。

    寫在最後

    《孝經》是一本什麼書,他是中國的國粹,是東方傳統文化的精粹,一直在中國和日本民間流傳,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思想,是一種積澱,我們從清雍正年間的日本《古文孝經》的傳入就可以看出,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他都在人們心中紮下了根,他將永遠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珍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你想回到哪一天?你最想改變過去的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