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筱說歷史666

    一、實力不同

    蜀漢處西部邊陲,偏安一隅,兵微將寡,後繼乏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孔明六出祁山,遇到的最頭痛問題的就是後勤補給不足,每每功敗垂成。

    李世民有強大的關中作為後方基地,補給充足。李唐王朝一亮相就佔據很大優勢,短期內就蕩平了關中割據勢力,建立起了鞏固的後方基地,當李世民東征之時,大唐已正式建立,兵精糧足,後顧無成憂。

    二、對手不同

    諸葛亮面對的是三國中勢力最強的魏,地域廣,人才足,軍隊強。且諸葛亮遇到的是司馬懿,此人精通兵法,知己知彼,穩紮穩打,敢耗能耗,最終耗得諸葛孔明秋風五丈原含恨而去。

    李世民的對手雖然強悍,但力量分散,多屬草寇。強者如竇建德,兵強而謀少,不精兵法,只知一味伺勇鬥狠,而李世民則出奇計,巧妙攻破。至如王世充,則盡失民心,上下眾心背離。像孟海公等皆不值一提。

    三、身份不同

    諸葛亮是蜀漢的宰相,雖位極人臣,但後主劉禪對他心情猜忌,使他很難放手一搏。當諸葛亮高歌猛進之時,常常後院失火,後主急詔班師,結果所有作戰成果隨著一紙詔書的到來,化為烏有。

    李世民是大唐天子李淵的二子,向以英勇善戰、足智多謀著稱,其父對他極度信任。當他東征西討之時,毫無後顧之憂,可謂父子同心,其利斷金。其結果就是上下同欲,所向無敵。

    四、團隊不同

    蜀漢立國後,老成凋零,猛將如關張馬趙黃等或死或病或老,人才青黃不接,以致時人發出“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感慨。參謀部也缺乏精幹人才,知兵如馬謖也像趙括一樣,志大才疏,只會紙上談兵。北伐收伏的姜維,也並非高超的將帥之才。總之一句,並不是一個高效的有持久戰力的團隊。

    李世民有強大的參謀集團,文如房、杜、魏徵等,武如長孫無忌、李靖、李勣、尉盡敬德、侯君集等,可謂猛將如雲,極大地避免了戰略上的失誤,一旦出現危機,能獨擋一面的能臣猛將很多,大大緩解了李世民的壓力。

    正是那句話,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諸葛亮的隊友實在算不上高明,更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

  • 2 # 棠頌2017

    首先,地利原因。唐朝佔據的是關中最繁華的地方,而蜀漢雖然物產豐富,但道路崎嶇,俗話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樣比較,像軍械物資,人員調配方面,就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其次,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反觀唐朝初期,文臣武將人才濟濟。

    再者,地位的懸殊。雖然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但是諸葛亮的所有決定不能隨心所欲,他必須要聽從劉後主的旨意。再反觀唐太宗李世民,雖說當時他還不是皇上,但畢竟可以做到一家之言。

    最後,敵對方的勢力。雖是三國後期,但是曹魏仍然是兵多將廣,資源豐富。而蜀漢卻是青黃不接。再來說唐初,雖說唐朝初期反叛勢力眾多,但是都是偏安一隅的小勢力。這些小勢力不管從人員物資,還是勢力範圍,都比不上唐朝的勢力強大。

  • 3 # 春秋風雲

    同樣是強敵環伺,同樣是主動進攻,李世民屢戰屢勝,最終完成統一大業;諸葛亮勞而無功,最終客死五丈原;之所以結果不同,其實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一,政治方面的原因。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經過多年角逐撕殺,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穩定局面,無論是哪一國的人民,人心思定,都希望休養生息,不願再動兵戈。蜀國對外征戰,違背百姓意願,將士征戰積極性不高,這是北伐難以取勝的原因之一。而唐軍征戰處於隋末大亂,群雄並起,相當於漢末幾大勢力爭鋒。漢末爭雄的結果是三國鼎立;隋末爭雄的結果是唐朝建立。在上一個朝代末年發生動亂,資源會重新分配,獲得資源多的一方,就是取勝的一方。李家本就擁有隋朝付於的人力物力閱力資源,再兼李世民文滔武略,懷柔天下人才,得到如徐茂公、程咬金、尉遲恭、蘇定方等人才,相當於擁有了其它勢力所不能比擬的資源。隋末大亂,百姓渴望和平,小勢力快速向大勢力靠擾,這也為李世民提前結束統一戰爭,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二,客觀條件方面的原因。蜀漢軍隊長途跋涉,客場作戰,糧草接應不上,又不能以戰養戰,奪取糧草,被動性很大。遇敵方堅守不出,已方空有消耗,勞而無功,影響士氣。諸葛亮六出祁山,功敗垂成,國內經濟緊張,加之內部矛盾尖銳,出師本為轉移國內矛盾,要想取勝難之又難。諸葛亮北伐一直在尋找戰機,可惜他的老對手司馬懿不給他機會,使得諸葛亮發出“天不助我也"的感嘆。李世民的軍隊兵強馬壯,人才濟濟,糧草供應充足,自然旗開得勝,馬到成功。一場戰爭的勝負,拼的是人力物力財力。蜀漢偏安一偶,人力物力財力都不可跟曹魏相比。如若上天不給機會,曹魏防禦不出現破綻,北伐有如蚍蜉撼樹的效果。

    第三,主帥的客觀因素。唐軍主帥李世民年輕力壯,身體好;加上有穩定的後方,父親李淵,兄長李建成執掌後方,輸送軍需,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戰爭的運作中,這是他無往不勝的基本條件。反觀諸葛亮,五十開外的年紀,事無鉅細地操持,身板早已疾病纏身,不堪餐風露宿;加上後方吃緊、糧草供應困難、劉禪多疑、國內矛盾不斷,怎一個憂字了得,註定諸葛亮只能以失敗告終。

    兵者詭道也,雖然軍事在於謀劃,但是在諸多不利的條件下逆天而行,只會“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巾”,我們只能感嘆諸葛亮時運不濟,六出岐山為忠義之舉,也是不得已而為。

  • 4 # 聰明的小龍女

    雖同樣面臨強敵環伺,但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本身雄才大略還有良臣輔佐、猛將如雲、上下一心,唐太宗才終成大業。而諸葛亮有匡扶社稷、平定天下之心,卻因後主劉禪昏庸、猛將折損過半、蜀漢也已走向衰弱,且人心不齊,因此諸葛亮北伐最終功敗垂成末能成功。

  • 5 # 翱翔的雄鷹2000

    李唐王朝建國時期,有文淵閣二十四功臣。文臣武將不計其數,主是明主,將是良將。況且李唐起兵在太原,由太原攻入關中,再征伐天下。關中易守難攻是中國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得關中者得天下。

    諸葛亮地處川蜀之地,地方偏僻,由南向北打很困難,自古以來只有一個成功的就是朱元璋,還是在元朝主力在北方被牽制下,才成功完成北伐的。諸葛亮雖然是一個名臣,但是主不是明主,五虎上將死死傷傷,兵少將寡,北伐豈有不敗之理。

  • 6 # 惪州元良1978

    首先是馬。

    李世民所處的時代,騎兵戰術已經比較成熟,中原的騎兵發展遠遠超過諸葛亮所處的三國時期。李世民善用騎兵,經常是用輕騎兵衝擊敵軍,衝亂敵軍陣型,用擊潰戰製造戰機,然後視情況再動用其他兵種(重騎兵、步兵)進行殲滅戰。而李世民自己就常常親自上陣,帶領騎兵尋找戰機。

    其次,糧草。

    唐初開國幾次大戰,李世民作為主帥在一線帶兵打仗,後方有他爹李淵管他的後勤,而且由於他的尊崇地位,沒人敢短他的糧草。而對劉武周、王世充都是前期對峙,等敵方消耗糧食後再找機會拿下,對劉武周是一舉擊潰,對王世充則是圍城到最後。所以李世民的打法靜如處子,動如脫動,前期等得穩,後期打得堅決又迅速。

    李世民的能力毋庸置疑,軍事謀略、指揮能力等都是史上排在前列的。

    軍事家和庸將的區別,有一點是,庸將只會照搬別人的成功經驗,而軍事家懂得在什麼樣的戰場用什麼樣的戰術。在李唐的條件下,他採取那樣的戰術獲得了成功,而換了諸葛亮北伐的條件,相信他肯定會採取相應適於這種條件的打法,而不是照搬自己原有的經驗。

    另外,我覺得這與他的年齡其實無關,並不是說二十多歲年紀輕輕的李世民就不懂得變通,相反,什麼樣的情況用什麼樣的戰術這一點,小秦王其實已經運用得很熟練了。對劉武周和對王世充的打法其實就並不一樣,雖然相同點都有一個耗,但打洛陽更復雜,王世充有堅城可守,而且後期還有竇建德參戰,給李世民製造了一個打出經典的圍城打援的機會。

    然而,畢竟李世民沒有處在諸葛亮的情況,所以我們也確實無法確知他到底北伐會打成什麼樣,很多都只能基於假設。

    如果硬要比較的話,徵高句麗其實可以論證一下。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徵高句麗和諸葛亮北伐有相似之處:

    1.攻守:李世民和諸葛亮都是進攻方,曹魏和高句麗都是防守方。

    2.時間:李世民並沒有打算打太久,所以沒準備冬衣,也就是沒打算過冬的;諸葛亮幾次北伐受限於糧草,除了後來邊打邊屯田,其實也都是不能打太久的。由於都是進攻一方,戰場就在敵人家裡,所以長期對峙下去對他們來說都不可取。簡單來說就是都求快。

    3.戰略:諸葛亮北伐歷來被人詬病的有一點就是為啥不聽魏延的建議出子午谷;無獨有偶,李世民打高句麗,降將建議放棄安市直取平 壤,但最終李世民還是採取了更穩妥的方法,也就是圍攻安市。

    4.要求:北伐不勝即實際上的失敗;沒有滅高句麗被實際上看成是李世民的“失敗”。這裡說明一下我不認為徵高句麗是失敗的,因為勝果其實已經足夠,只不過李世民自己定的目標太高,是以滅國為目的的。

  • 7 # 雲水千江水與月

    主要有以下幾點:

    1.後方的國主不同。蜀主劉禪:無政治才能,臣子無能小人居多,信饞親小人。唐高宗李淵:政治才能超越,賢臣明主,提拔人才

    2.前方戰場領導特點不同。諸葛亮:自己超能,身邊老將逐漸凋零,年輕新銳拔萃較少。

    李世民:自己能征善戰,周圍聚集著程咬金、尉遲恭、秦叔寶等人才。

    3.國力不同。蜀國屬於遠征,且北伐出川,佔一地但國力不增加,加之連年征戰國力衰弱。唐平定天下是逐步擴大地盤,是增加國力的

  • 8 # 谷老師

    時代不同,情形不同。

    第一。唐朝興起於中原地區。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的區域和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帶。控制著雄厚的人力物力財力。能夠對全中國實行力量輻射。而諸葛亮控制的蜀漢,偏安西南地區。北伐的途中就消耗巨大。難以補充。

    第二,唐初人才濟濟。文臣善於謀劃。武將戰功卓著。能夠輔佐李世民東征西法取得勝利。而諸葛亮控制的蜀漢政權,人才凋零。證件不合。難以形成強大的統一力量。

    第三,從最高統帥的素質來看,李世民既善於謀劃,又善於臨陣指揮。嬰兒多次取得勝利。而諸葛亮善於謀劃,但不善於臨陣指揮。更不善於隨機應變。燕兒戰場上多次遭受挫折。

    第四,從唐王朝的對手來看,雖然有些力量比較強大,但不存在聯合起來圍攻唐朝的可能。李世民能夠對他們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對蜀漢政權來說,槽位比自己要強大好幾倍。東吳則是一個不穩定的同盟者。再把蜀漢東部相當大的土地割給東吳後,才換來了東吳的穩定支援。

    第五。從軍事技術看,唐朝時,騎兵的機動性和大兵團作戰的威力得到了應有的發揮。這在北方平原地帶,特別是與突厥的作戰中顯示了優勢。而三國時期,騎兵還沒有配備馬鐙。因而騎兵的機動性和攻堅力是有限的。

    第六從戰略來看,唐朝佔據長安到洛陽一帶。在事實上形成了統一全國的中心。完成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而蜀國地處偏遠。失去荊州以後,統一全國的實力已經不存在了。又失去了地利的優勢。而劉備遠征東吳。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已是元氣大傷。統一更是無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預算五萬,主要市區代步,z400、502c、502x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