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啊斌哥影視

    1、小官公謹忠信,~,奉公守法,正直無私。

    (明·無名氏《紫泥宣》第一折)論語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克者勝也,克己就是一個人能夠剋制自己,戰勝自己,不為外物所誘,而不可以任性,為所欲為。禮字即是理字,禮乃固理之不可易者,復禮就是要恢復到合理化。克己工夫,全在一個勿字。

    2、朱子解克己復禮

    其言曰:“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復,譬如塵垢既去,則鏡自明;瓦礫既掃,則室自清。”又曰:“克己復禮,間不容髮,無私便是仁。”又曰:“天理人慾,相為消長,克得人慾,乃能復禮。”又曰:“敬如治田灌溉,克己如去惡草。”王陽明有云:“去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克己就是要滅此心中之賊。禮對人生行為,具有指導、節制、綜貫、衡斷諸作用,而能促進人與人間關係之圓滿,有禮便是行仁,孔子之以禮為教,可見其由來。故論語子罕篇又載顏淵之言曰:“夫子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茲錄國際君友會王愛君文集“克己復禮”如上。

    二、含義

    1、孔子仁道

    這是孔子學說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顏回請教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說: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了,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顏回又問:那麼具體應當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顏回聽後向老師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但決心按照先生的話去做。

    由此看來,“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歷代學者都認為,這是孔門傳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種緊要的、切實的修養方法,然而對於“克己復禮”的含義卻有不同的闡釋——這裡的“克”字,在古代漢語中有“剋制”的意思,也有“戰勝”的意思。宋代學者朱熹認為:“克己”的真正含義就是戰勝自我的私慾,在這裡,“禮”不僅僅是具體的禮節,而是泛指天理,“復禮”就是應當遵循天理,這就把“克己復禮”的內涵大大擴充套件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內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實也無非天理,所以能戰勝自己的私慾而復歸於天理,自然就達到了仁的境界。

    2、聖人修養

    朱熹以及其他理學家的闡釋,把“克己復禮”上升為某種普遍的哲理。然而從《論語》中的記載看來,孔子說的“克己復禮”只是在說一種具體的學習和修養方法;這裡說的“禮”,就是指當時社會生活中實行的各種禮儀規範,而學習各種禮儀,正是孔子教學的重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這裡強調的,不是應當按禮儀規範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說,學習禮,不僅僅是要依禮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隨時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禮的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做到這“四勿”,就必須“克己”,也就是要隨時注意約束自己,克服種種不良習性和私心,這其實也正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戰勝自我”

    當然,孔子強調隨時注意不失禮,不是希望弟子都變得循規蹈矩、謹小慎微。孔子認為:禮的本質是仁愛。如果人們都能夠依禮行事、非禮不行,那麼他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之間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為一個“仁者”。也就是說,克己復禮是“為仁”。這其實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而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和領悟,所以顏回對孔子說:我雖然不大聰明,但會依照先生說的去做。

    孔子能夠在晚年走出一生所追求恢復周禮的主張,是因為孔子心中的仁道不依附於周禮而存在。孔子解釋自己推行周禮是因為人們在使用這樣的禮儀,僅僅是這樣。而不是把周禮擱置在所有行為規範之上。孔子自己的解釋是:“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孔子說明自己不學夏禮,也不學殷商之禮,而單單學周禮,是因為如今人使用。

    孔子以遵循社會行為準則為人生目標,對形成華人特有的人生觀、價值觀起到了重要作用。那種以獻身社會放棄自我為榮的信念,使很多傳統的華人在為家庭、親友和社會獻出自己的勞動、財富甚至生命的時候,不是體會到了痛苦,而是感到了自豪。從這方面講,這種人生觀、價值觀對傳統華人在困境中保持心身平衡有著積極的意義。另一方面,當這些傳統的華人不能實現這種人生理想時,就經常把問題歸結於自身,或陷入深深自責之中,從而引發了華人特有的心身疾病傾向。這一點,則是研究華人心身疾病所不能遺漏的,這就是“忠恕之道”。

    三、啟發

    1、明確了心性修養應以集體為重心的原則。

    也就是說,當個人的慾望和社會公允的行為規範發生衝突的時候,應該剋制個人慾望,而選擇社會規範。

    2、個人慾望與社會規範之間存在著衝突的一面。

    遵守社會公允的禮儀制度,常常需要剋制自己。克,表明了對自身慾望的抑制,也表明了自身慾望和社會規範不是完全統一的。

  • 2 # 是聖宇呀

    首先我們應當瞭解什麼是“克己復禮”。“克”是指剋制,剋制自己的什麼呢?剋制自己的小欲。“復”是指復興,復興“禮”,那麼儒家的禮又具體指什麼呢?禮即為周禮。孔子代表的是沒落的貴族階級,他看到了當時社會環境—禮崩樂壞,所以主張復興周禮。禮,從小的方面來說是指日常生活中的禮儀,而往大的方面來說,就是綱常倫理。孔子所希望的是社會能重新回到那個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的社會環境。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論語·顏淵》

    翻譯: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克己復禮”這一觀念可以說是最好的解釋了。到了宋明理學的時候,朱熹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這樣的概念,這也讓很多人誤解。“克己”並不是要放棄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復禮”也不是單純理解為恢復周禮。“克己復禮”是要求我們遵循世間萬物他原來的規律,尊重生命的價值。

    這樣一來我們再來看看“克己復禮”對於現代社會有什麼意義呢?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的豐盈,大家變得“物慾橫流”。所以我們更應當迴歸禮的原點 ,剋制自己蠻橫的慾望,保持自己作為人的理智。和他人發生矛盾的時候,也懂得退讓,因為有“禮”的存在約束自己的行為。人心的膨脹、慾望的增長等等都需要剋制,“克己復禮這個觀念”即使是幾千年前的智慧,到現在也有它閃閃發光的點。

  • 3 # 唐沐林律師

    在人們生活內容相對簡單的時代,透過約束自己的一些慾望以實現社會整體的和諧,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這也是為了自己和生活的雙邊安全之所需。

    在現在這麼一個紛繁複雜的社會里,僅僅靠自我約束已經遠遠不夠,於是出臺了眾多的法律法規制度,人們之間還會簽訂很多的協議,以期實現人們之間的和諧相處。但是,這些法律法規和協議的遵守,依然需要每個人內心的認同與主動執行。因此,克己復禮至今依然需要。

  • 4 # 林松華

    巜詩經》曰:"福履綏之。"人能守禮,天就會賜給福澤。《易經》曰:履,德之基也。履就是禮,禮是道德的基礎。禮制的要點是,使人人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而無僭越。現代社會科技經濟生活日新月異,人的慾望、誘惑增多,更需要約束自己以符合禮。

  • 5 # 喜歡熟蘿莉的虎哥

    克己復禮就是加強自我管理提升個人修養遵守綱紀倫理。任何時代都必須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國乃大家,家乃小國,古人強調修身齊家平天下,個人家庭國家是一體化的。現代社會物質更豐富精神更浮躁誘惑更多元,尤其需要現代人克己復禮家庭和睦,才能實現社會和諧民族振興國家昌盛。當然這個禮的標準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遷和豐富,與時俱進

  • 6 # 李白下山

    關注

    我認為,克己復禮,本質上來說就是對人的慾望的控制。

    在哲學上,有人用“命—仁—德—治”的聯絡方式,來總結來孔子哲學德基本進路。我倒覺得這可以看作是孔子哲學的一個因果聯絡:因為春秋混戰,大道失序,時命不待,孔子提出“仁”學,希望從人心倫理上修正人心,以達到“德”育的目的,每個角色具備應該的德行之後,那國家自然得治;反過來亦然,春秋動盪,是因為治亂,治亂是因為統治者不具備基本的道德素質,所以要用“仁”來鞏固、啟發、教育人們什麼應該有的道德禮儀,以此便可一改時命,成就自己的理想國。

    我們發現孔子的主張和思考,其實是有明顯的層次的,是層層遞進的,且有著密不可分的“因為……所以……”的思考關係。由此,我們就不難發現“克己復禮”在孔子哲學中的作用和意義了。

    孔子提出“仁學”,並教導後人“為仁由己”。也就是說,“為仁”這件事是由自己這個主體來決定的,而並非他人來決定。這就是強調了“己”的重要性。“仁”做為道德修養的最主要的內容,它的最主要的實踐方式是什麼呢?那就是,克己復禮。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克己復禮,顧名思義,剋制己欲,恢復周禮。作為實現“仁學”的主要方式,我覺得可以把克己復禮當作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分兩個階段的。

    第一階段【復禮】

    其實對於孔子執意恢復周禮這種說法,我個人並不是很認同,我倒是覺得孔子所謂的“周禮”更多的是一種類似於理想指標。就像我們評定學科成績一樣,60分以上是及格,60分以下就需要加把勁了,周禮就是孔子的成績標準。禮樂未崩之前天下有序,雖距離堯舜的大同社會仍差距甚遠,卻也算是有據可循;禮樂崩壞之後,天下四分五裂,紛爭不斷,不必說堯舜之時,就連周朝那也是可望不可及了。所以說,周禮就是孔子的60分。所以,

    在理解“復禮”這個詞語的時候,我們不能侷限於理解為是對周禮的恢復,它本身有更甚遠的意義。

    禮,我覺得更應該理解成為“有序”。

    相對於春秋戰國時期,週期當然算得上有序,但是有序的目的是為了到達更好的理想世界。所以說,有序不是目的,僅僅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目標而已。

    如果說“復禮”是實現道德理想的外在的硬性的指標,那麼“克己”就是內在要求了。

    第二階段【克己】是【復禮】的上升

    在文章的最開始,我也提到了孔子對於“己”的重視。無論是恢復周禮,還是倡導大愛,種種言行的目的之一,就是用“形式”的方式改變人們的內心。我覺得這是中國哲學的非常偉大的一個特色,那就是把非常注重精神道德的修養。

    恢復周禮,是在言性上樹立標準,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說白了,這個階段還是停留在表面的;克己則是在心理上給出限制,從內心上控制慾望。

    孔子本身並不反對人的正常的慾望,但是建議將此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所以孔子說的是“克己”,而不是滅人慾。當然關於合理範圍,孔子又有了一個理想標準,那就是“君子”,這個問題說到這裡,就又回到了孔子的理想國目標了。

    克己,用現在的話來說,約等於自律,但是克己遠比現在人所說的自律含義豐富多了。儒家自律的最高層次那就是“殺身成仁”,這其中就要牽扯人生而為人的意義,關於尊嚴,關於理想,關於忠恕的問題了。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硬性的規則也會被人們遵守,無論在心理上是不是接受,但是真正的認同之後,這種遵行就顯地輕而易舉,且甘之如飴了。形式上的遵守,內心上的接受,這絕對是兩個層次的事情,

    “克己”則是訓誡人們從心出發,強調一種由內而外的認同。

    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他的理性精神即體現於一種有序生活之中

    克己復禮是每個時代每個人都該有的基本品德,尤其在這個時代,“有序”顯得更可貴。

    為什麼現在關於“自律”的話題這麼熱?因為有市場,有需求啊,因為“失序”的人太多。自律確實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人們常說成功沒有捷徑,而自律絕對是成功的最佳戰友!

    在幾千年前,孔子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他不僅要求人們形式上的自律,還要求內心的秩序,這就是“克己復禮”。

  • 7 # 愛易理愛國客家人乙乙

    克己復禮,用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了,但是這麼簡單的東西竟然還對克己復禮有懷疑。可見對克己復禮,還有不少的人真懂其深意,因為不明,在社會上混得一塌糊塗,未知人生方向。

    克己在當今社會就是先守住道德底線和尊守法律法規,一個人不守道德,就是平時除了照顧自己的心理感受,對身外的人事物沒有感覺,無視這個社會,這就是不道德了,所謂的道德最基本的屬性是一個人類在社會中必須要去和社會搞好關係營造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這個是人類需要做的,不是因為你自己有什麼事求人,才去搞關係。這是道德,復禮,這個禮字被世人誤傳二千年,禮就是道理,任何人的行為按照道理去行事,才合理,也是合禮節,凡是不符合社會道理,你做的事就是無禮的。所以復禮,是對道理的認真識別然後去做事。這是很科學的哲理,怎麼就理解成為僵化教條的周禮或什麼了呢!

  • 8 # 文瀚007

    克己復禮是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原句:克己復禮為仁。意思是剋制,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我覺得現代社會,更需要克己復禮這種精神,我的觀點如下:

    1.學習禮,不僅僅是要依禮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隨時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禮的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做到這“四勿”,就必須要“克己”,也就是要隨時注意約束自己,克服種種不良習性和私心,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要“戰勝自我”,這是非常優秀的品質。

    2.現在的社會,人心浮躁,物慾橫流,一些人唯利是圖,為了利益不擇手段,沒有任何道德約束。這樣的事情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就會讓社會陷入相互傷害的惡性迴圈。所以現在的時代,更需要克己復禮,更需要約束自己,更需要克服各種不良習性和私心。

    3.另外克己復禮,我們應該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個人修養,如此下去,整個社會風氣必然得到扭轉,如此,我們的世界才能變成美好的人間,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能長遠發展。

  • 9 # 飛飛貓說話

    克個鬼。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鼓勵慾望,鼓勵需求,鼓勵大家買房,買車,貨款消費。

    不鼓勵剋制慾望。

  • 10 # 趙伯文41762883

    以我之見,現代社會還是需要“克己復禮”的。

    “克己復禮”絕非是封建主義的糟粕,而是中華民族古代聖賢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提起“克己復禮”,不由讓人記起上世紀七十年代全國開展的轟轟烈烈的批判孔孟之道的運動。而“克己復禮”更是當時批判的重點,說“克己”就是阻擋歷史前進的車輪,開歷史的倒車,“復禮”就是全盤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妄圖復辟封建主義制度。現在看來,當時的這些認識有望文取義之嫌,曲解了“克己復禮”的真正意思。

    由此可見,“克己復禮”就是一個治國理政的指南針,就是一個道德規範的方向盤,就是一句警人醒世的至理名言,就是以仁為本的精神準繩。古代一直遵循,現代也不過時。

    “克己復禮”,既是古訓,也是箴言,古為今用,賦予見新,現代社會,意義非凡。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矯正過往,校對方向,只能“克己復禮”,方可殊途同歸。人有慾望,過則為害。世有誘惑,貪戀必衰。

    如能克己,有如自省,於是就有了慎獨、慎微、慎始、慎終、慎言、慎行、慎重、慎德之遵囑。

    克己好似銅鏡以正衣冠,克己好比緊箍咒防止妄為。從而達到行不至於偏,為不至於過,舉不至於極,止不至於惑,言不至於偽,語不至於異之道境,使人生不至夭折,令人生常安不殆。

    “克己復禮”不是復辟倒退,復禮更不是照搬照抄古代的繁禮冗節。而是以史為鑑,遵現代社會之大禮;以史為鏡,守當今時代之常禮。所謂大禮就是以憲法為根本、為統領的各項國家法律法規,所謂常禮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行為規範。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道為準,有德為繩。才能國安家和,人正世平。

    這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需要,也是現代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

  • 11 # 一老沈一

    如果猜的不錯,題主大概把“克己復禮”理解為“剋制自己,恢復禮貌”了。

    其實,“克己復禮”有特定的含義。就其原本含義來說,現代社會不需要“克己復禮”。

    這個詞,出自孔子之口。

    《論語.顏淵》說——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無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這段話的大意是,顏淵問如何達到“仁”,孔子說,克己復禮就是仁。哪天都能克己復禮了,全天下也就實現了“仁”。接著他講了克己復禮的要點,就是四個“不要”,顏淵說,弟子不才,努力去做就是了。

    單純看這段話,毫無問題。問題在孔子說要“復”的,就是要返回到的,是什麼“禮”。

    這個“禮”,是指周禮。

    周禮,是西周確立的一套政治制度和作為外在表現形式的禮儀。

    包括“存亡繼絕”、“封建親戚”和嚴密的限制性規定。

    這些限制規定包括,周王室設立多少部門,安排哪些職務,分封國只能有幾個官員;天子可以建幾座祖廟、祭廟,公侯伯等貴族允許建幾座;天子可以坐幾匹馬拉的車,諸侯們用的馬只能比天子少;天子的京城建多大,其他公侯伯分別只能建多大;天子儀仗什麼規格,分封國君不能超越怎樣的規格;天子用什麼樂器奏樂,跳多少人的舞,以下各級只能如何如何,等等。總之,規定及其詳細。

    周禮,所體現的,是西周“敷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大奴隸主政權的政治和禮儀制度。

    現在能夠看到的周禮,包含於《周禮》、《儀禮》和《禮記》之中。《周禮》,曾稱《周官》,據說為西周的管制;《儀禮》,規定冠、祭、婚、喪等典禮儀式;《禮記》,則是孔子學生及後人習禮的記錄和講解。

    據說,《周禮》由周公寫成;《儀禮》亦成書於西周初年;《禮記》由孔子弟子記錄編纂。但實際上,大約都經過孔子及後人的整理,包括漢儒們的參與。

    孔子生活在春秋戰國相交時期。此時的周朝,早已沒有了500年前的輝煌。平王東遷,其實就是內憂外患之下的逃跑。諸侯中的五霸,反而肆無忌憚,視王室周禮的規定如無物。所以,孔子感嘆:“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論語.陽貨》)這句話,被清末的章炳麟一言以蔽之:“禮崩樂壞”。

    這就是孔總面臨的局面。因此,他所主張的“克己復禮”,含義也就再明確不過,用呂思勉先生的話說,就是孔子一心想的,是恢復到西周初年那種狀態——掛一把倒檔,開一回倒車。

    春秋戰國時期,確實是亂。然而這種亂,是歷史的必然。生產力水平上去了,原來西周的奴隸制生產關係及其上層建築,已經不適應了。周朝天子不想改變,下面的諸侯們就忍不住了——突破周禮的限制,在所難免。

    當然,客觀地說,“克己復禮”是孔子早期的核心思想。後來,他還是有所變化的。這種變化,就是他進一步突出了“仁”的核心位置,同時把“禮”的重要性降低了。這種變化非常巧妙輕微,不細看覺不出來。但變化肯定有。大概,孔子也覺得,再強調執行周禮不太現實。最明顯的表現,是孔子花很大精力去說服各國國君,搞好內部的治理。可惜,他的主張仍然實用性不強。儘管孔子到處說:“觚不觚,觚載!觚載!”(《論語.雍也》)——你們那套不行,按我的來吧!可就是沒人聽他的。也真夠悲催。

    如果說,題主不是在“克己復禮”的特定含義上提出這個問題,那很可理解。題主想問的,是在現代社會,需不需要按照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這肯定是需要的。

    人類社會,即使在原始階段,也有當時的“道德”要求。進入文明社會後,又有了法律。

    法律和道德,是維繫人類社會的兩大基本“綱紀”。法律是剛性的;道德是柔性的。每個具體時代,法律和道德要求會有不同。

    現代社會,自然也有法律和道德的約束。這是需要每個人自覺遵守的。

    只是,這樣的自我約束,不必用“克己復禮”這種特定詞彙來表達。

    不然,是有可能造成思想混亂的,瞭解這段歷史的人會問:題主,你要把“歷史的倒車”開到哪兒去。

  • 12 # 西廨七叔

    “克己復禮”是孔子提出的個人修養方法與境界。其中,“禮”是指文王時期的禮樂——一種社會行為規範。現代社會同樣需要“克己復禮”,但其內涵已不同於原意。克己,可以理解為自律,復禮,可理解為尊紀守德。

  • 13 # 鋤奸勇士

    需要,太需要了,三叩九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愛國,唯上智而下愚,三綱五常,女人裹小腳,活人殉葬。這些周禮復辟了多好玩?是不是?不制你是怎麼想的?

  • 14 # 法塵影事

    克己永遠是必要的,自律和慎獨。佛教上戒除貪嗔痴。克己不是壓抑自己,勉強為之,就好比佛教上的戒是自自然然,活活潑潑。至於復禮,這個禮不同時代有不同表現形式,內容上應該與時俱進。

  • 15 # 遠見卓識星球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剋制自己,使自己在言語行動上符合‘禮’就是“仁”。有一天,都這麼做了,天下人就會歸附到仁德那裡去了,這樣做全靠自己,還能憑靠別人嗎?”

  • 16 # 艾淑華33

    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周禮。在當今時代不能沒有。更不能完全運用。

  • 17 # 運動哈利6T3

    禮是社會意義的禮制,而非所謂禮儀。“克己復禮”是剋制自己復興社會禮制,也就是建立一個文明和諧幸福公平的社會。我們這個時代就是這樣的社會。

  • 18 # 錦月細雨

    沒有必要,我們現在什麼禮儀都是有的,用不著回頭去學兩千年前的東西

  • 19 # 正義凜然小羊j

    克己是要的。剋制超自我意識,增強國家民族觀念。遵迴圈境規矩,提升敬業意識。

    至於復禮,要看復的什麼禮了。

    復公禮,復德禮,還是要的。至於老二的禮,就算了吧。

  • 20 # 來去59893914

    現代社會需要克己復禮嗎?需要不需要決定於對詞意怎麼理解,一個詞可有多種含意。如果把克己復禮,指復周朝的禮,那就不適合時代的需要了。如果克己復禮按孔子解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意思。那不僅現代社會需要,將來的社會還是需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複數的模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