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山楂知天下

    尚武精神意思是對武力的崇尚。在武力對抗中獲得自己的利益,把軍事征服看成一種民族的輝煌和榮耀。

    公元前後,歷史上有很多民族為保衛家園,擴大領土,進行土地分封,不斷地進行武力擴張,如羅馬帝國,波斯帝國的強盛就是對武力崇尚的產物。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行尚武精神,因此而產生很多兵法與尚武思想。秦統一後,有了國家概念,武力變成為一種國家行為,對老百姓而言,武力已不再是迫切的行為。漢武帝后,很多外族皇上依然崇尚武力,擴大疆土。

    隨著歷史的程序,現代人們更崇尚科教興國,更崇尚和平思想。人們更願意用科學技術的發達程度來展現民族榮耀與盛世輝煌。國家之間的矛盾,人們更願意用磋商談話的態度來解決。

  • 2 # 儒釋道文化的經濟社會

    尚武不是窮兵黷武,尚武精神和尚文不衝突,漢唐時代我們華夏曆來也是講究出將入相,這在春秋戰國秦朝尤為突出,即便弱宋也不乏辛棄疾、范仲淹之文武兼備的大家,華夏的以文抑武從宋朝開始,其實對於華夏民族來說,漢唐及之前的文武之風才是真正的華夏文化,後期宋朝開始的文馭武的風氣和政治習慣其實大抵不過為了統治階級的穩定統治而已,加之宋朝之後緊接著出現的兩個少數民族統一政權統治的客觀需要,以及明朝的開國君主出身侷限性的歷史偏見,明朝建國後即大肆殺戮武將,當然也包括文臣,但可見朱元璋對於武人地位的一種偏見,加之後期政治制度的以文馭武習慣,文官見武將平級還要差三級,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過是一場一廂情願的理想,除了君王,國家培養了一群當時的槓精,沒有任何節操可言,清朝則學習並更加發揚光大,直接培養一群奴才,在政治制度上則強調文官可以帶兵,但武將不可以參政,說到底還是怕會打仗的有文化,但不怕有文化的會打仗,這是兩個概念,近代中國兩個極致就是曾國藩和袁世凱,一個是有文化的會打仗,一個是會打仗的有文化,可見尚武之風的被打壓還是因為統治者的政治需要,但是這樣的政治制度也沒有讓後來的元明清王朝統治時間能夠比之漢唐有所長久,甚至還要短一些,可見尚武與否跟統治長久沒有根本關係,根本還是民心和天心,天心是歷史大勢,民心是是否國富民強。

  • 3 # 歷史檔案館

    中華可能是全世界最沒有尚武精神和血性勇武傳統的民族。

    中國曆朝歷代,都是編戶齊民、保甲戶口、重文輕武、重農輕商、嚴禁私鬥、嚴禁私藏武器、私藏鎧甲馬碩、嚴禁組織結社、嚴禁準軍事組織、嚴禁民間練兵練武。現代華人都不讀古書和正史了,絕大部分人的認知都來自不超綱的課本和媒體,才提出這麼荒謬的問題。

    勇武格鬥、血性戰鬥,組織化練兵,這是遊牧民族、漁獵民族、軍事城邦民族、商業民族的謀生手段。他們無論戰爭、打獵、旅行,都需要有強健的體力、弓馬騎射的基本能力、勇武的戰鬥性,否則遇到敵兵、野獸、匪盜,命就沒了。

    比如古希臘人發明的奧運會,就全部是軍事體育專案;戰鬥民族普魯士和容克地主階級,繼承的是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傳統;現代俄羅斯,繼承的是成吉思汗遊牧蒙古帝國的軍擴張傳統;中世紀奧斯曼突厥人能大舉進攻蠶食歐洲也來自遊牧戰爭傳統,而當時只剩羅馬帝國後裔——義大利商業城邦城市們敢挺身而出對抗土耳其,也是因為古羅馬血統;難於征服的現代弱小民族,類似車臣、瑞士、亞美尼亞等,大多來自古代軍事僱傭軍民族。

    而農業民族的漢人只負責種地、納糧、交稅、服徭役、治水,高度中央集權律令制大一統官僚政權的設計目的,就是防你不老實。不但如此,各種練武會道門、宗教組織,都在打擊之列,設立民間保甲監視制度,並用連坐誅族的方式震懾民間。

    自秦朝以來,歷朝歷代都是有對兵器實行管制的,比如說秦朝橫掃六合之後,“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秦朝為了防止六國餘孽反抗,特意命令蒐集天下兵器並銷燬,這是古代最初的兵器管制,當然,效果甚微,以致有了後來的秦末大澤鄉的“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到了宋朝時期,兵器管控相對寬鬆,不過即便是寬鬆的宋朝,也是三令五申“京都士庶之家,不得私蓄兵器。”不過宋朝有件“國民武器”——朴刀,這也是唯一一種可合法持有的武器。

    到了元朝,蠻夷入侵中原,鐵蹄之下民不聊生。 漢人被當作牛馬使喚。為防止百姓起來造反,元朝規定3戶人家允許有1把菜刀的實名制度為杜絕百姓私藏菜刀,元朝還推出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巨型吸鐵石沿街滾動巡邏的治安制度 挨家逮捕違法者。山西名吃刀削麵,就是在禁刀令下達後,用包門坎的一塊鐵皮製作的一種麵食。

    到了清朝,又下達了禁武令,雍正四年,清廷下了道著名的“禁武令”聖旨:禁止民間人士佩戴刀劍行走,禁止百姓拳鬥,禁止民間擂臺較技,違者依律重處,擂臺死傷按殺人論罪。歷朝歷代對兵器都有一定的管控,而對私藏盔甲視為謀反重罪,如果被發現會以謀反罪處死,並且株連族人。

    民族性格不是一天形成的,古代沒有,當代也沒有。自古講究讀書禮義的民族,底層又被限制和管控上千年,出現十六國、宋、明那種兵敗如山倒、武將頻頻被陷害,底層毫無組織、毫無反抗、老百姓乖乖引頸待戮的現象。六零年代度荒,寧可餓死也不敢吃公社的牛、不敢衝擊政府糧庫,不敢逃荒...,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中國是世界上最沒可能產生尚武精神和格鬥、武術的民族。

  • 4 # 顫動的丹田

    "武"是人類從猿變成人以後,

    第一個明白自我必不可少的東西,

    是先天具有的,

    正是不斷的發展"武"的能力和"武"的工具,

    人類才有了今天,

    所謂"文",

    是在"武"創造的條件下,

    以及"武"的本質上被後天發明出來的。

  • 5 # 簡垚

    武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支,一脈相承。

    “中國國民,過富於時髦特性,誠為不可掩之事實,以致固有國粹武術,亦漫不加察,多加唾棄,而學外人皮毛,能無疚心;”

    ----萬籟聲《武術匯宗》

    1、武術是遠古時代戰爭搏鬥中演化而來,你死我活,是殺人術,講究一招制敵。戰場上是講究效率的,如果以為是一招一式,那是被小說帶偏了。

    2、華人尚武古已有之,那時是要用兵器的,元代不準漢人用了,那些聰明人就隱藏到了拳術中。

    3、尚武精神不止是蠻力,更重要的是武德,俠義,甚至高明的武術家也是文化大家,有體制有傳承,傳播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處世哲學。

    4、中華武術不講橫練,講究氣定神閒,基礎功紮實,來而不往非禮也,與自然與身心高度融合,講究內求,練到家後對外來的侵襲自然而然予以反擊。

  • 6 # 七十年代蓬蒿人

    古訓有“文治武功”之說,尊文尚武乃治國之道,二者相輔相成,都不可偏費。宋朝重文輕武,造成常年被北方強悍的遼金蒙古等外族欺凌,簽訂澶淵之盟,最後還是不免亡國的命運。晚清政府閉關鎖國,被西方列強堅船利炮轟破大門,朝廷腐敗無能,鴉片橫行,國民身體素質衰弱,被稱為“東亞病夫”。一百年的屈辱史告誡我們,尚武精神不能丟,不以武力欺人,但是必須要有強有力的震懾,不好戰也不怕戰,而且還要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 7 # 福州禪武

    尚武精神形成的動因:

    1.生物學因素:人們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動能力和生存技能而逐步形成各種武技。

    2.個性心理因素,人的取勝和對抗的本能,以及追求勝過對手的動機,推進了武術的形成。

    3.社會學因素:人們逐漸認識到武術在培養、教育,審美,經濟等方面的功能,因此也推進了其發展。

  • 8 # 秦巴秀才

    尚武精神是我們民族必須具備的,強身健體,自強不息,野蠻其體魄,自由其精神,一雪百年前“東亞病夫”的民族恥辱。

  • 9 # 玄同說太極

    1、尚武,不是爭強鬥狠。

    太極拳學拳須知,明白的寫著:手不能狂,話也不能狂,狂於外必失於中。

    尚武,是強國強種,不是濫用暴力。

    華人喜歡聽大俠的故事,大俠不是屠殺數量的比拼。

    為了什麼而殺,這個很重要。

    為了自己就很小,不為自己就很大。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2、不爭強鬥狠,不是不強不狠。

    太極拳要求外面形跡要帶儒雅風氣,儒雅風氣可不是軟麵條。

    太極拳下面又說了:敵雖強盛其奈我何,意思是我們要比他還強。

    精神文明,不一定體魄也文明,這擱太極拳裡叫雙輕。

    欲文明精神,必先野蠻體魄,這才叫太極。

    武,有止戈的意思,但是止戈得先具備更強大的戈。

    “我”字,就是手裡抓了個戈。

    “國”字,不對,得看繁體,“國”字,要有口有戈,才有國家,口就是人口。

    過去的皇帝,每年都出去打獵,人家根本不缺吃的,為的是展示武力。

    春搜,夏苗,秋獮,冬狩,其實是四次閱兵。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皇帝每次出門,後面都有萬人隨從。

    康熙說他自己從小到大,用鳥槍弓箭,捕獲了老虎 135 個,熊 20 個,豹子 25 個……

    其實你想,各個兵種協同作戰的大演習,這麼多野獸,也在情理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5萬左右轎車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