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馬雍
-
2 # 雲叔白
從心理學上來講,我們每個人確實愛的是一類人,也就是說,我們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忠貞不二”。也希望接下來的話也可以安慰到那些剛分手的,正在痛苦中掙扎的人。
我有一個朋友,她談過的男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特別會照顧人,她對會照顧人,心細的男生毫無抵抗力。心理學表明,她的安全感很差,內心極度渴望維持這樣一段關係,那就是男朋友可以像父親一樣無微不至的照顧她。
人在很小的時候,內心對愛的物件就形成了一個很模糊的印象。在我們的夢裡,在潛意識裡,這個模糊的印象可能浮現過無數次。這個模糊的印象可能是一種味道,可能是一種聲音,可能是一種語氣,也可能是某種神態,而這個印象的原型來自於父母,或者主要的照料人。
而我們所謂的一見鍾情,也包括我們跟人見第一面,就會覺得有莫名的好感或者厭惡,都可以從這種模糊的,未成型的印象得到解釋。能令我們一見鍾情的人,他身上必定有某些東西符合了我們腦海中那個模糊的印象。
而見人第一面就產生的這些感覺,往往是後期產生感情或者愛情的基礎。但由於這些印象是模糊的,未成型的,所以它可以是一類人,而不是一個人。
辛曉琪的《味道》,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好,想念你身上的味道,就很好的詮釋了這種感覺。就是這樣,讓人執念一生的可能就是那麼一種味道,或者一種感覺。
所以每個人愛的都可都是一類人,每個人也可能會被很多人愛。所以失戀也好,離婚也好,只要你不放棄自己,你依然可以找到你愛的。最後祝大家都幸福。
-
3 # 小老虎看世界0529
就是人會喜歡一類自己心裡固定的型別的人。在看動漫看偶像劇看電影的時候,他們都會喜歡同一種類型的人。例如有的人喜歡個子高,長得帥的人,有的人喜歡有內涵的人,不在乎外表的美醜。
有的男生喜歡胖的女生活潑開朗的女孩,有的就是喜歡瘦的溫柔的。有的喜歡聰明的,有的喜歡有氣質的。這就是人的一種選擇。
我個人感覺人的這種喜好都是因為習慣和經歷造成的,當他第一次知道對一個人有好感的時候,他是這一種型別的人,後來他慢慢長大了,發現這一類人給自己留下的回憶是最美好的。即使當時並沒有感覺有如何特別,在以後遇到別的型別的人時候,就會對比出與原型別的人的區別了。
應該說只有這一類人才能給他帶來安全感和美好的感覺。所以他在人生中的任何時刻都會喜歡這一型別的人,也只有這一型別的人能給自己的人生帶來美好的感覺。
後來出現的任何型別的人都會讓自己覺得與自己是那麼格格不入,總覺得少點什麼或總覺得有哪裡不是很舒服。這就是人天性的習慣性。
但是這種情況只是針對那些用心專一的人來說的,至於那些花心的,見一個愛一個的人基本上也沒有什麼可以說的。就是品質問題,就是不知道專一的人。我們也沒有必要用特殊的要求去要求這樣的人,對於這樣的人,是無法體會喜歡一類人是什麼感覺的。
例如有些男人,他們會覺得每一個不一樣的人都有不一樣的美麗和美好,體驗不一樣的美好才是他們的追求。
-
4 # 5分鐘心理
人不會愛“一個人”而是愛“一類人”,人是怎麼形成對某一類人特殊偏愛的?
每一個人在這個社會當中都會去尋找與自己“同化性”(這種同化性有些是因為自己的需要而改變了)較強的人,作為一個依存的物件,也就等於自己這個個體自覺的歸屬到與“同化性”較強的人群當中,換句話說,也就是每個人都喜歡與自己性格相仿,愛好等其他方方面面都情境相似的人在一起,這樣能夠同交流或者行為體現上,略顯出一致性。
其實去愛“一類人”主要是找一種群體性的依存或依靠關係,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似乎在這類人當中可以進行自己所認為必要的活動,或者都有較為相同的認知和評價,也能夠自覺的維護這一類人的某種利益,重要的是與這一類人的相接觸可以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其實對於一類人的愛,這種愛的釋放並非是獨立性的,而是相對於一個群體性的一類人,而非個人所真實的情感顯露。
因為去愛“一類人”只是一個自我個體的體現,能夠在這個一類人的群體當中顯現出來,就是要一種歸屬感,感覺這一類人能夠讓自己在這一類人當中的聚集力提高,而當這“一類人”的距離越高,那麼他就有可能取得,不論在工作上還是學習上的成就,那麼這個個體的自己所喜愛的一類人,德絨一也就高這個人也自然也就顯得自豪,比如某些人就喜歡一些取得成就的人,而愛這一類人能夠顯示出自己的自身價值,因為他與這些人也就是他認為這一階層的人是比較高尚的,那麼它自然也就顯得在這一類人當中的一員,所感覺到的自豪。
回覆列表
說下我的觀點,你們發現沒有,人喜歡那個人,那一類人,往往在生活中的一些小因素,小細節給自己安排了,當然性格方面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