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賢看體育
-
2 # 歷史研習社
曾經統一日本,甚至遠征北韓,發動慶長文祿之役的太閣豐臣秀吉在慶長三年(1598)溘然長逝,享年63歲。由於壽命不及,太閣無奈將天下拱手讓給人稱“老烏龜”的德川家康。
關於豐臣秀吉的死因,歷史上有多種多樣的說法,有人說是梅毒,有人說是痢疾,更有人說是被人毒殺的。但目前,醫學家和歷史學家們根據史料分析,豐臣秀吉死於腳氣病的觀點為學界主流所認可。太閣豐臣秀吉
腳氣病並非我們日常說的“腳氣”或稱腳蘚,而是一種由於缺乏維生素B1引起的疾病,病症包括體重下降、精神萎靡、感官功能衰退、大小便失禁,間歇性心率失常等等。這種病在當時的日本竟是一種貴族病,在貴族和上層武士中非常常見。
維生素B1在事物中分佈還比較廣泛,主要集中於瘦肉、米糠、麥麩、黃豆等食物中。但是日本很早就開啟了禁肉時代,天武天皇676年下達《殺生禁斷令》禁食除魚肉外的所有肉類。禁肉令在社會上層執行得比較嚴格,吃肉被視為一種粗野不入流的行為,因此上層社會很難從瘦肉中提取到維生素B1。
同樣由於社會分層,公卿貴族和上層武士普遍吃去掉麩皮的精米,難以從麩皮中提取維生素B1。因此在當時的日本社會腳氣病在貴族之中非常流行。第115代櫻町天皇、江戶幕府第13代將軍德川家定,14代將軍正室和宮都死於腳氣病。腳氣病患者
根據史料記載豐臣秀吉50歲左右就開始有意識不清的時候,後來又有他經常失禁的記錄,因此推測他可能也死於當時的貴族病——腳氣病。與豐臣秀吉不同,德川家康非常愛吃豆飯,豆子能很好的補充維生素B1,這可能是當時天下易手的重要原因了。 -
3 # 揮劍決浮雲6
說出來你不信,豐臣秀吉其實是為了生兒子生死的。豐臣秀吉自從跟了織田信長,事業上如同開了掛,一凡風順。從一個輕足頭一路升到長濱城主,再到播磨國主。本能寺之變後,又滅了明智光秀,打敗柴田勝家,降毛利,破武田,服德川,直至統一全日本。事業雖然如日中天,卻有一樣不如意,就是沒有子嗣。為了自己打下的天下後繼有人,於是把自己的外甥過繼過來,改名豐臣秀次,作為自己的繼承人。1591年,豐臣秀吉甚至把關白之位讓給豐臣秀次,自己稱為“太閣”,陪養接班人之意十分明瞭。但是秀次好景不長,三年後五十七歲豐臣秀吉突然生下了一個兒子豐臣秀賴。於是為了能讓自己的親兒子繼位,豐臣秀吉使出了各種手段,最終弄死了親外甥豐臣秀次,立豐臣秀賴為繼承人。但是豐臣秀吉不是笨蛋,總覺得這兒子長的不象自己,而非常象大野治長。其實澱夫人和大野治長私通之事是朝野皆知的事,無非是瞞著豐臣秀吉一人而已。而秀吉雖有所懷疑,但苦於沒有證據,秀吉為人又極好面子於是表面並不說破,便拼命於床第之間,想自己親生一個兒子出來。秀吉共有十六房妻妾,有時一天之內甚至臨幸五個以上。但畢竟年紀大了,甚至有傳說還得了梅毒,再加上北韓前線不斷傳來不利訊息,終於撐不住一命嗚呼。
以上純屬野史,雖然都有出處,但不便一一註明,但畢竟只是野史,信與不信只在各位看官一念之間。
-
4 # 大獅
“猴子”死了!
1598年8月18日(慶長3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以63歲的壽命死去。
在這位日本戰國時期的最著名的人物死後,關於他的死亡原因有許多說法,有梅毒說,有痢病說,有尿毒症說,有毒殺說。
目前對於豐臣秀吉死因的新論證為“腳氣病說”。腳氣病也能死人?沒錯,正是如此。不但豐臣秀吉死於這種病,許許多多日本名將和海軍都死於這種病。
日本從平安時代以來,京都皇族與貴族等上層階級都常患腳氣病。原因在古代日本富裕階層的人不怎麼吃肉類。日本人不吃肉類來自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肉食禁止令,西元675年4月17日的天武天皇詔每年4月初到9月底,不得食用牛、馬、犬、猿、雞之肉,但除此以外則不在禁止之列。
吃肉對於貴族來說,認為是“汙穢”之行,宮廷貴族還有一個觀念是隻有幹粗活的下階層百姓才糙米飯和肉。 貴族只吃精米白米飯,久而久之便導致身體嚴重缺乏維生素B1。
得病之後,就會出現體重下降,精神萎靡錯亂,感官功能衰退,體虛歩行困難,胸痛間歇性心律失常,多發神經病變、末梢神經造成浮腫,大小便失禁,併發心臟機能低下,最終一命嗚呼。
到了江戶時代,因為戰亂減少,日本人開始養尊處優,吃精米白飯的習慣愈來愈廣泛,上自天皇、將軍開始的上層武士很多都是腳氣患者。
如日本第115代天皇櫻町天皇,江戸幕府第13代徵夷大將軍徳川家定與第14代徵夷大將軍徳川家茂與正室和宮都死於腳氣病。
一戰時期,日本海軍頻頻發生因腳氣病而死亡的事件,後來才發現這些海軍為了將費用攢下來寄給家人,因此只吃白米飯。根本不吃任何蔬菜和肉類。這導致海軍快速減員,日本軍方因其重視後,才發現原因。並規定士兵必須吃肉和蔬菜,而起提供糙米飯。
明治維新後腳氣病從貴族病變成國民病,直到二戰日本白米糧食緊縮,國民吃不好的食物,也開始吃肉,日本人患腳氣病的情況才逐漸好轉。
豐臣秀吉自50歲後,有老衰無意識與失禁的記錄。在其死亡前的約二個月半,一直下痢不止,不久伏在床上,死的前一天陷入狂亂狀態。
這種病症的記載跟一戰時期日本海軍的狀況一模一樣,都是表現為全身消瘦、下痢失禁、精神狂亂,最後不省人事,這些都是腳氣病的症狀。出身貧農的豐臣秀吉在發達後顯然能吃上白米飯,所以盡情的吃,因此長期缺乏維生素B1而“腳氣衝心”死亡。
-
5 # 平田君Bellatores
1598年8月18日,統一日本的天下人豐臣秀吉在伏見城逝世。豐臣秀吉逝世後不久,由他一手建立的豐臣政權便迅速土崩瓦解,1600年的關原之戰則堪稱重訂日本政治格局的關鍵之戰。最終,曾經蟄伏於豐臣政權內部的大大名——德川家康建立幕府、成為最終的勝利者。秀吉之死也成為日本戰國史研究者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從秀吉晚年的一系列不正常症狀來看,他的死因最可能是腳氣病或尿毒症。
我們可以簡單梳理一下關於秀吉死因的一些說法:
1、毒殺說:根據北韓史料《燃黎室記述》的記載,明朝使臣沈惟敬在出使日本時暗中下毒殺死秀吉,但此說缺乏依據,YY成分居多、不可採信。
2、感冒說:根據江戶時代的醫生曲直瀬玄朔(1549-1632年)在其著作《醫學天正記》中的記載,秀吉曾服用治療感冒的桔梗湯緩解病痛、最終因感冒而死。另一位日本戰國大名藤堂高虎的死因也與此相同。
3、梅毒腎虛說:在同時代的日本人和西方傳教士眼中,秀吉是一位極為好色放蕩之人。在成為天下人之前,秀吉就喜歡尋花問柳;當他統一日本後,淫亂則比之前更甚(據稱秀吉的側室人數高達300人),導致秀吉的身體健康狀況自從40歲後就開始嚴重衰退。腎虛死亡說也是基於秀吉好色濫交之舉所做的合理推測。
4、腳氣病說:此說最早由日本外科醫生若林利光於2009年提出。在江戶時代,腳氣病橫行於貴族階層之間,因此也獲得了“江戶病”的別稱。秀吉晚期飲食奢華,長期只服用精米飯,長期下來便因缺乏維生素B1而患上腳氣病。這種疾病會導致患者出現失禁、行走困難、精神錯亂等症狀,而秀吉逝世前恰好都出現了上述症狀,因此若林利光提出了“秀吉死於腳氣病”的說法、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5、尿毒症說:與腳氣病說類似,學者也是透過對秀吉生前症狀的分析得出了這一結論。秀吉逝世前,也出現了明顯的脈搏異常、腹瀉、反覆昏迷等尿毒症患者的典型症狀。此說也較為人所信服。
總之,導致秀吉死亡的原因其實較為多樣,不能簡單地視為單一病症所致,只能說腳氣病或尿毒症的影響因素較大。日本學者酒井靜在《戰國武將死亡診斷書》中給出了秀吉的體檢結果,可供讀者們參考:
“秀吉患有右手多指症。40歲後半期出現眼疾、咳嗽、手腳神經痛等病史,可能有前列腺肥大症及奢侈飲食造成的腳氣病。臥病在床後食慾減退,腹瀉症狀持續,脈搏不正常,兩度昏迷後過世。”
回覆列表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治國有方,多年戰亂的日本一時間國泰民安。
可能是因為豐臣秀吉出身低微,思想上沒什麼條條框框,不象日本社會中上層那樣對中華文化奉若神明,他見日本已經安定,遂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充當亞洲霸主的思想。他決心到比日本更廣大的空間施展一番。
豐臣秀吉決心拋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仰慕,而是要將中國征服。首先要征服北韓,最後再征服印度,建立一個包括日本中國印度北韓在內的亞洲大帝國,這是此後數百年來日本徵服亞洲思想的發端。
1592年,豐臣秀吉親率十八萬大軍發動對明帝國附屬國北韓王國的戰爭,迅速佔領北韓大半,國王出逃,向宗主國明帝國求援。
此時的豐臣秀吉意氣風發,指點江山,他在給家人的信中說,他很快要到大明國的寧波府居住,因為那裡離印度較近,便於他指揮征服印度的戰爭,還命其子豐臣秀次第二年征服北京及周圍一百縣,遷都北京,讓天皇在北京居住。
1592年,明大將李如松率四萬明軍進入北韓,與日將小西行長加藤清正所率日軍激戰,收復漢城。豐臣秀吉返回日本,留小西行長等留駐北韓南端。日本與明和談,但因立場差距太大,和談破裂。
1597年,豐臣秀吉再派水陸軍十四萬進入北韓,決心與明帝國見個高低。
明軍在大將邢玠老將鄧子龍的率領下,大破日軍。豐臣秀吉征服北韓的夢想破產。
對外戰爭的失敗使得豐臣秀吉一下子千夫所指,國內罵聲一片,那些本來就看不起他的貴族大臣們更是群情洶湧,豐臣秀吉病倒不起,終於1598年8月18日氣病而死。日軍也被迫完全撤離北韓。
豐臣秀吉死後,其家族頓時衰落,織田信長手下大名德川家康趁勢崛起,1600年,就是勇士米哈依統一羅馬尼亞那一年,德川家康在關原大戰中獲勝,一舉成為全國霸主,1603年,德川家康成為徵夷大將軍,在江戶建立德川幕府,開始了德川氏對日本二百六十年的統治。
豐臣秀吉,出身寒微,卻努力奮鬥,建立了統一日本的豐功偉業,困於自己的出身,他一生都在拼命地證明自己,卻在事業的高峰錯誤地發動了對明戰爭,這場戰爭最終成為對他的致命打擊,使得他一生功業化為烏有,身死族衰,他也因此成為一個悲劇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