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語清言聊歷史
-
2 # 東瀛觀察使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自縊殉國,明朝滅亡。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比較普遍的觀點是認為明朝末年剛好遇上了氣候中的「小冰期」,所以導致糧食大幅減產,農民沒法填飽肚子,只好被迫揭竿而起,最終推翻了明朝。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會那麼簡單。其實「小冰期」對明朝的影響遠沒有那麼大。一個王朝最終走向滅亡,往往是許多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的。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說說明朝為什麼會滅亡。
首先,導致明朝滅亡的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土地兼併和吏治腐敗。明朝後期土地兼併的現象非常嚴重,權貴階層仗著自己的權勢,從底層農民手中巧取豪奪,強佔土地。這就產生了一個很可怕的後果。首先是權貴階層可以透過各種特權,免於向國家繳稅,而農民失地之後又無稅可繳,所以國家財政收入大幅減少。為了彌補財政上的漏洞,朝廷只好透過強硬手段給下面增派收稅任務,可是權貴階層依然有辦法透過各種手段偷稅漏稅,結果就是朝廷的收稅任務全部攤派到了無權無勢的普通農民身上,原本已不堪重負的普通農民,生活又變得更加困苦。這就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演變成星火燎原的農民起義軍。
第二個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就是長年累月的戰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燒錢的專案就是戰爭,沒有之一。歷史上許多盛極一時的王朝最終都是被戰爭給拖垮的。僅僅是一場大型戰爭就足以掏空一個國家的家底,可是倒黴的明朝卻偏偏要應對兩線作戰,即北方的滿清和國內各地的農民起義軍。
打仗要花錢,沒錢就只好多徵稅,稅賦加重又導致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軍越來越多,要鎮壓越來越多的起義軍,就要花更多的錢。明朝就這樣無可奈何地走進了死迴圈之中。
這個死迴圈也並非完全無解,老祖宗早就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攘外必先安內」。對明朝而言,當時最佳選擇其實應該先與滿清和解。割地也好,賠款也罷,能平息東北的戰事才是關鍵。只要東北戰事結束,明朝就能騰出手來徹底剿滅起義軍勢力,從而結束戰爭。然後再讓國家休養生息,以明朝那麼大的體量,只要不發生戰爭,恢復起來也是非常迅速的。待到兵精糧足時,收復東北也就指日可待了。不過,這種有損天朝威嚴的事情,作為明朝著名「鍵盤俠」的東林黨人是絕對不會答應的。在東林黨一次次阻撓之下,明朝和滿清最後的和解希望也破滅了。那麼東林黨人有什麼治國安邦的良策嗎?答案是:沒有!
第三個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明朝後期的那幾位奇葩皇帝了,其中第一責任人當屬萬曆皇帝。這位爺在位48年,但卻有長達30年不上朝的紀錄。在萬曆皇帝的長期怠工影響下,原本家底豐厚的大明王朝終於被徹底掏空。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萬曆皇帝終於走完了他荒唐的一生,而他留給子孫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大明江山。
萬曆的兒子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僅一個月就去世了。下一任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比他爺爺萬曆帝還要奇葩,他對國家大事不聞不問,卻熱衷於做木匠活,還以自己是「魯班再世」自居。明熹宗在位七年就去世了,在這七年時間裡,大明王朝從破落走向了更加破落。接替皇位的是他的弟弟朱由檢,即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
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幾乎沒過上一天好日子,「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這是對崇禎帝在位期間生活的最貼切的評價。不過,崇禎帝雖然拼盡了全力,明朝最終還是在他手中被滅亡了。後世許多人認為崇禎皇帝能力有限,但客觀地說,當時崇禎帝手中的「底牌」實在太爛,即便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再世,在那種情況下都未必能力挽狂瀾。
因此,明朝之所以會滅亡,主要就是由上述三個重要原因導致的。至於「小冰期」造成的糧食減產,這隻能算是非常次要的原因。事實上小冰期影響最大的時候,是明朝滅亡後的1650年(清順治七年)至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可這也是清朝國力蒸蒸日上,統治基礎不斷穩固的階段。所以,明朝滅亡這個鍋,真的不適合讓「小冰期」來背。
-
3 # 我本落魄小書童
1、明朝滅亡原
首先皇權空前加強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發揮壞影響明朝皇帝明白政治平衡必要性簡單要權絕自手江山永固殊知受牽制權力必走向腐敗絕權力絕腐敗點能承認明朝遠遜與漢唐
其宦官專權與廠特製度結合並禍亂民間由於太監干政違背理道義任何支援所紛爭必統治內部蔓延起燒民間王振代鬥爭停留相關物;汪直期打擊面擴整官僚系統甚至連平民百姓能免禍
政治黑暗帶風氣敗壞由於明朝權力各領域絕化導致私慾膨脹
2、簡介
明朝(1368-1644[1] )歷史由漢族建立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祚二百七十六
3、評價
明朝繼漢唐宋強盛原王朝 譽漢外戚、唐藩鎮、宋歲幣守門君主死社稷 清朝修史書《明史》評價明朝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
4 # nihao89757
對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史學界一般歸結為社會因素:明朝末年的腐敗統治、李自成等農民起義、吳三桂降清、清兵入關等等。復旦大學曹樹基教授最近大膽提出,生態環境的異常變化,乃是造成明王朝崩潰的主要原因之一。曹樹基教授依據大量的歷史資料指出,明代後期至末年,中國進入一個異常乾旱的時期,從萬曆帝到崇禎帝的半個多世紀內,中國多次發生全域性性的特大旱災以及更多次數的大旱災。僅崇禎年間華北、華中和江南就數次發生全域性性的特大旱災,華北地區旱災的年份大約佔到崇禎時期全部年份的50%,災區人口大量死亡,"人吃人"現象屢見不鮮。在旱災頻繁大面積發生的背景下,崇禎末年華北、西北、山東、長江中下游地區又發生大範圍的蝗災,僅在北方就形成一條長達上千公里、寬達數百公里的蝗災分佈帶,飛蝗所經之處千里赤野草葉不存。旱災和蝗災,對明王朝統治地區的生產力造成了嚴重破壞。崇禎帝實際已經失去調控全國經濟的能力。特大旱災本身既是生態環境惡化的結果,同時也進一步惡化了生態環境。萬曆和崇禎年間北方又兩次發生持續數年的鼠疫大流行。崇禎十六年至十七年北京發生的鼠疫,使全城人口的死亡率超過40%。李自成進攻北京的時候,城牆上平均每3個垛口才有1個贏弱士兵把守,自然難擋李自成的精銳之師。當清兵入關的時候,飽受鼠疫折磨的北方也無法組織兵源對抗。曹樹基教授算了一筆賬。崇禎十七年明王朝人口大約尚存13617萬。與崇禎三年相比少了大約3580萬,其中北方減少了2600多萬。雖然不能確切地指出死於鼠疫的人口數量,但以太平夭國戰爭時期蘇浙皖三省死亡人口為例,死於霍亂的人口占到70%。曹樹基認為,明末萬曆年間的災荒和鼠疫大流行,使華北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陷於停滯,而崇禎年間的災荒和鼠疫大流行,對明王朝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造成了毀滅性打擊。災荒不但造成國力匾乏人口死亡,而且直接導致了社會動亂和農民起義;鼠疫不但造成人口銳減無法徵兵,而且導致社會生產能力的暴跌;社會動亂和農民起義不但動搖了明王朝的統治秩序,而且加快了鼠疫的流行,尤其在城市的流行。清兵能夠順利入主中原,除了吳三桂降清這一因素外,實際上與華北地區及附近省份已處於無秩序狀態、沒有人力物力支援對清戰爭有關。當華北地區及附近省份生態環境趨於正常並穩定下來以後,清王朝已經在中原地區站穩腳跟。退居南方山區的明王朝和農民軍餘部,已經無力抵擋擁有雄厚物力人力的清王朝的進攻。從某種意義上說,明王朝的滅亡,乃是明代後期華北地區及附近省份生態環境惡化的結果
回覆列表
明朝滅亡,是各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是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對明朝的打擊,實在太大,大量土地丟失,稅收、兵源萎縮,所謂大國,其實只剩半壁江山,動了筋骨,實力大打折扣;
二是明軍要同時對付李自成和清軍,多線作戰根本力不從心,疲於應對,難以招架;
三是當時是小冰期,水災、旱災、極端惡劣天氣,各種自然災害不斷,糧食收成銳減,饑民遍野,到處都是民變。而朝廷稅收的大量減少,精壯青年的嚴重不足,又使朝廷負擔不起大量軍隊,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
四是官員貪汙橫行,崇禎皇帝也無可奈何,而他本人,也是極其吝嗇,自己的錢不願意補貼國家用,大臣們更加上行下效,不願在國家危難之際捐獻,導致糧餉不夠,挫傷軍隊積極性。據說,崇禎帝要求他的國丈帶頭捐款,國丈哭著喊著說沒有,而國破之日,大家在國丈家中,搜出了千萬兩白銀;
五是崇禎帝自己能力不足,雖然除去魏忠賢大快人心,但他也失去了制約文官集團有效手段。文官坐大後,進一步掌控了朝廷權力,朝廷力量的天平失去平衡,書生誤國的悲劇再次上演;
六則是吳三桂放清軍入關,直接引狼入室,徹底沖垮了明朝防線,一發不可收拾,成了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