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鴻門宴中劉邦開溜逃跑了,之後項羽劉邦翻臉,好像劉邦以身犯險一點意義都沒有啊。
10
回覆列表
  • 1 # 沉靜的猛男子

    項羽剛擊敗章邯,擁兵40萬,士氣正盛,加上諸侯的兵力,更是強大,劉邦只有10萬,自己要不去負荊請罪,忽悠項羽,估計一戰就被搞定,也不會有大漢幾百年的基業了!

  • 2 # 珞珈山的貓

    謝邀,這個事情你如果覺得久遠瞭解太少,可以參考抗戰勝利後毛爺爺去重慶。利處有三,其一:麻痺了對方,減少了對方的疑心;其二:拖延了全面翻臉的日期,為自己爭取到了時間。其三:佔據了輿論的高地,迎取了中間派和對方主和派的支援。這三點意義均不可估量,所以鴻門宴其實得利者劉邦也。

  • 3 # yuone1238

    正好相反,意義重大,劉邦如果不赴宴會反而會落下欲佔據關中的嫌疑(雖然楚懷王已經把誰先進入關中就封為關中王),要知道秦國就是靠關中天府之國、金湯之固屢次化險為夷,最後消滅六國的,劉邦如果要佔據關中,就說明他有了吞併天下之志,這時正是項羽武力最強大的時候,而且已經拿下了函谷關,關中已經處於項羽的實際威脅之中,稍微有點常識的人肯定不敢得罪項羽,而且項羽自負目中無人之性,已經盡人皆知,故張良和項伯勸說劉邦才能成功,不然換做曹操或者司馬懿,在掌控天下大勢後,絕對容不下劉邦,無論劉邦稱臣與否,結果都一樣,只能被提前消滅,項羽後來關中,且霸氣十足,並沒有兌現楚懷王的諾言,反而將劉邦趕出關中,只封了個漢中王,已經是背信天下,這時劉邦在佔卻充分理由面前,甘願放棄懷王諾言,主動臣服項羽,做出一副無慾稱王關中,進而窺探天下的低調姿態,使項羽失去了誅殺劉邦的合法或者能夠說服天下諸侯的合理理由,所以項羽最後礙於天下大義,加上一點愧疚(沒有承認劉邦王關中),暫時放過了劉邦,可劉邦心虛,竟然被張良又說逃走了,即使這樣,項羽也沒有繼續追究,要不然四十萬大軍可以直接消滅劉邦,但他應該能想明白,能與他爭天下的只有劉邦,劉邦畢竟是自己的最大潛在威脅,所以他把劉邦就順勢趕到漢中了,而他又不願意聽取謀士意見建都關中,而是分封秦國的三個降將為王,即互相制約,又牽制劉邦,安排好這一切,他才志得意滿的東歸楚地,不想這只是他覆滅的開始,劉邦以鴻門宴的暫時臣服換取了自身的存身,這個意義是很重大的!

  • 4 # 亂彈廣場

    感謝邀請!是這樣的,在鴻門宴之前,趙國被秦將章邯四十萬秦軍進攻,很快包圍鉅鹿城。於是趙國向諸侯求救。楚懷王為了發動滅秦的積極性,約定先入關者為王。於是項羽和劉邦分別帶領一路人馬滅秦。項羽打了鉅鹿之戰,用時一年,以五萬人馬滅掉秦軍四十萬,威震天下。

    劉邦也用了一年的時間,攻陷咸陽,秦王子嬰投降。按照約定劉邦應該是王才對。但當時項羽的聲望太大了,對外宣稱有八十萬人馬,實際上只有四十萬。

    劉邦對外宣稱有二十萬人馬,實際上只有十萬人馬。實力上不能匹敵。由於鉅鹿之戰拖的時間有點長,項羽來不及入關。鉅鹿之戰打完以後,項羽得知劉邦搶先一步,氣的項羽火速攻打函谷關。這個時候,項羽身後有諸侯聯軍,大軍壓境,劉邦應該清楚不能和項羽硬拼。結果有人出餿主意,叫劉邦死守函谷關。劉邦聽信了,調集人馬死守,結果導致項羽強攻函谷關,兵臨霸上,駐軍鴻門。

    項羽因為函谷關抵抗遷怒劉邦,要興師問罪。劉邦傻眼了,連忙退出咸陽,駐軍霸上。項羽要進攻劉邦,訊息洩露。劉邦決定去鴻門負荊請罪,如果劉邦不去,項羽當時非常強大,能將劉邦攻滅。因此鴻門宴中刀斧手林立,劉邦也得去。他去的意義就是為了給自己解除危機!

  • 5 # 莫兮哥

    鴻門宴不赴宴的話項羽直接就發兵攻打了,哪還有後面楚漢爭霸的事?

    俗話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前期猥瑣發育才是王道,至於受點委屈,擔點風險都是必要的。

    不去,則落下把柄,正好給人攻擊的口實。必死。

    去,或有一線生機,當時項羽雖然勢大,但楚王尚在,名義上項羽並不是義軍頭號首領。劉邦先入咸陽,有功於楚,殺劉邦無名。

    所以劉邦以身犯險很有必要,而且不是他要去以身犯險,而是不得不去,不去必死無疑,去了九死一生,你選哪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手環的計步和里程功能,是基於什麼原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