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由社科院近史所近代史資料編輯室編輯,經四川人民出版社刊行的十四冊《近代稗海》,是眾多近代史料叢刊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此外,中華書局“近代史料筆記叢刊”,嶽麓書社“近世文史資料”,上海書店“民國史料筆記叢刊”,亦皆可觀。
而山西古籍出版社“民國筆記小說大觀”,以“民國”為題,所收資料大半與晚清有關,只是這套叢書的編輯質量不是一般的差,錯訛之處,觸目皆是,不管用以閱讀還是研究,都不合適。
謹就所知,或以史料的重要性,或以趣味性,對中華版“叢刊”略加評述。
與晚清有關者。
許指嚴撰《十葉野聞》,所述有早至清代開國時的野史,遠非“近代”所能範圍;書中與晚清有關的野史、秘聞,文字生動,措語大膽,讀來趣味不小,但是,失實乃至臆造的地方也很不少。嚴格說來,此書未經辯證,不附校注,並不適合作為史料收入叢書。“叢刊”另收有同一作者的《復辟半月記》,也是“難免失實”,然編者對書中收錄的公文電報,“凡找到出處者,均據原文校對並指出異同”。相較而言,後者作為史料的有效性即大於《野聞》。
書名有個“野”字的,還有一本《清代野記》(張祖翼撰),敘事嚴謹,幾乎每則筆記都註明了訊息來源,可信度(或雲可驗證度)非《野聞》可比。如,敘彭玉麟傳紙條給曾國藩,上書:“江南半壁無主,老師其有意乎?”勸國藩稱兵自立。國藩一見大驚,立即將紙條撕碎嚥下,連呼:“不成話!不成話!”聽上去,這像一段評書,不好說是史實,但作者說此事聞諸某人,某人又聞諸倪人塏,而倪氏則是國藩的巡捕官,當時親睹此事者。於是,讀者不論要證實還是證偽此事,都可據其提供的人物線索進行深入考察。
同樣記錄傳聞且可信度高的,還有陳灨一撰《睇向齋秘錄》。作者的伯祖,是參與了晚清“驚天”大事件的陳孚恩——如,在道光朝權臣穆彰阿授意下,威逼政敵王鼎(大學士,以自殺作為“尸諫”)的兒子,不許他向皇帝呈遞不利於穆彰阿的遺摺;又如,在咸豐朝權臣肅順的指揮下,與西太后、恭親王、醇親王諸人進行爭奪政權的交鋒。因此,要談晚清政壇的密辛,陳灨一堪稱家學淵源。他並創辦了《青鶴》雜誌,專門刊載稀見的佚文逸事,又請一些“高幹子弟”和名人後代——如大學士祁寯藻、巡撫吳大澂、文廷式及王闓運的後人——提供家藏史料。“叢刊”所收《〈青鶴〉筆記九種》,即取材於此。
此外,“叢刊”中《滇輏日記》《國聞備乘》《夢蕉亭雜記》《陶廬老人隨年錄》《東遊紀程》諸書,作者或為親歷樞要的高官(如花沙納、陳夔龍),或為熟悉掌故、博聞多見計程車大夫(如胡思敬、王樹枏),所載多為信史,足補正史之闕,是後人藉以瞭解近代史不可忽略的重要資料。但是,身親其事並筆之於書者,也有不實不盡甚至故意作偽的,如惲毓鼎撰《崇陵傳信錄》。其書有關義和團戰爭時期的記錄,已被當代學者指出不少的謬誤,而在此期間他個人的言行與立場,更是粉飾多於實錄。譬如,他對義和團的態度是“主剿”還是“主撫”,他對外國的態度是“主戰”還是“主和”,以及他到底是“帝黨”還是“後黨”,是“清流”還是“濁流”?在書中,他願意承認的都是前者。但是,參以時人的記載以及他自己的日記(《澄齋日記》,業已整理出版),讀者卻發現,他是支援義和團“滅洋”的,他是反對袁世凱“剿匪”的,他是明著說清德宗好話暗裡為西太后遮掩劣跡的,也是投身權貴為虎作倀陷害亢直敢言的“清流”的。回憶錄不一定就是實錄,這是讀史料筆記最需警惕的地方。
“叢刊”關於晚清史料的書中,最精彩的當是徐一士的《類稿》和《譚薈》,其書記事翔實,文筆修潔,組織嚴密,審斷精核,不僅是單純的史實撮述,更是獨成一體的歷史著作。瞿宣穎(晚清重臣瞿鴻禨之子,是近代學養深粹的學者),對其書讚歎不已,說足以“救濟(傳統)史裁之拘束,以幫助讀史者對於史事之瞭解”,可視為“掌故之學”即將興起的標誌。然而,“掌故之學”並未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學術科目。可以說,一士的著作既是先聲,也是絕響。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由社科院近史所近代史資料編輯室編輯,經四川人民出版社刊行的十四冊《近代稗海》,是眾多近代史料叢刊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此外,中華書局“近代史料筆記叢刊”,嶽麓書社“近世文史資料”,上海書店“民國史料筆記叢刊”,亦皆可觀。
而山西古籍出版社“民國筆記小說大觀”,以“民國”為題,所收資料大半與晚清有關,只是這套叢書的編輯質量不是一般的差,錯訛之處,觸目皆是,不管用以閱讀還是研究,都不合適。
謹就所知,或以史料的重要性,或以趣味性,對中華版“叢刊”略加評述。
與晚清有關者。
許指嚴撰《十葉野聞》,所述有早至清代開國時的野史,遠非“近代”所能範圍;書中與晚清有關的野史、秘聞,文字生動,措語大膽,讀來趣味不小,但是,失實乃至臆造的地方也很不少。嚴格說來,此書未經辯證,不附校注,並不適合作為史料收入叢書。“叢刊”另收有同一作者的《復辟半月記》,也是“難免失實”,然編者對書中收錄的公文電報,“凡找到出處者,均據原文校對並指出異同”。相較而言,後者作為史料的有效性即大於《野聞》。
書名有個“野”字的,還有一本《清代野記》(張祖翼撰),敘事嚴謹,幾乎每則筆記都註明了訊息來源,可信度(或雲可驗證度)非《野聞》可比。如,敘彭玉麟傳紙條給曾國藩,上書:“江南半壁無主,老師其有意乎?”勸國藩稱兵自立。國藩一見大驚,立即將紙條撕碎嚥下,連呼:“不成話!不成話!”聽上去,這像一段評書,不好說是史實,但作者說此事聞諸某人,某人又聞諸倪人塏,而倪氏則是國藩的巡捕官,當時親睹此事者。於是,讀者不論要證實還是證偽此事,都可據其提供的人物線索進行深入考察。
同樣記錄傳聞且可信度高的,還有陳灨一撰《睇向齋秘錄》。作者的伯祖,是參與了晚清“驚天”大事件的陳孚恩——如,在道光朝權臣穆彰阿授意下,威逼政敵王鼎(大學士,以自殺作為“尸諫”)的兒子,不許他向皇帝呈遞不利於穆彰阿的遺摺;又如,在咸豐朝權臣肅順的指揮下,與西太后、恭親王、醇親王諸人進行爭奪政權的交鋒。因此,要談晚清政壇的密辛,陳灨一堪稱家學淵源。他並創辦了《青鶴》雜誌,專門刊載稀見的佚文逸事,又請一些“高幹子弟”和名人後代——如大學士祁寯藻、巡撫吳大澂、文廷式及王闓運的後人——提供家藏史料。“叢刊”所收《〈青鶴〉筆記九種》,即取材於此。
此外,“叢刊”中《滇輏日記》《國聞備乘》《夢蕉亭雜記》《陶廬老人隨年錄》《東遊紀程》諸書,作者或為親歷樞要的高官(如花沙納、陳夔龍),或為熟悉掌故、博聞多見計程車大夫(如胡思敬、王樹枏),所載多為信史,足補正史之闕,是後人藉以瞭解近代史不可忽略的重要資料。但是,身親其事並筆之於書者,也有不實不盡甚至故意作偽的,如惲毓鼎撰《崇陵傳信錄》。其書有關義和團戰爭時期的記錄,已被當代學者指出不少的謬誤,而在此期間他個人的言行與立場,更是粉飾多於實錄。譬如,他對義和團的態度是“主剿”還是“主撫”,他對外國的態度是“主戰”還是“主和”,以及他到底是“帝黨”還是“後黨”,是“清流”還是“濁流”?在書中,他願意承認的都是前者。但是,參以時人的記載以及他自己的日記(《澄齋日記》,業已整理出版),讀者卻發現,他是支援義和團“滅洋”的,他是反對袁世凱“剿匪”的,他是明著說清德宗好話暗裡為西太后遮掩劣跡的,也是投身權貴為虎作倀陷害亢直敢言的“清流”的。回憶錄不一定就是實錄,這是讀史料筆記最需警惕的地方。
“叢刊”關於晚清史料的書中,最精彩的當是徐一士的《類稿》和《譚薈》,其書記事翔實,文筆修潔,組織嚴密,審斷精核,不僅是單純的史實撮述,更是獨成一體的歷史著作。瞿宣穎(晚清重臣瞿鴻禨之子,是近代學養深粹的學者),對其書讚歎不已,說足以“救濟(傳統)史裁之拘束,以幫助讀史者對於史事之瞭解”,可視為“掌故之學”即將興起的標誌。然而,“掌故之學”並未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學術科目。可以說,一士的著作既是先聲,也是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