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請求禍禍
-
2 # 坐古談今
明代從洪武到崇禎統計人口都是六七千萬,因為那是“納稅戶丁”。目前對明代人口預測是在1.5億到2億人之間。清朝到乾隆31年間才趕上2億。之後,到清末發展到了4億多人,很顯然,清朝人口多。但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
為什麼清朝人口從雍正二年(1724年)的2500萬人到乾隆六年(1741年)達到1.4億,繼而又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猛進到2.09億人呢?其重要原因有兩大點:其一,雍正皇帝將千萬“賤民”轉化為良民;其二,乾隆時期對白薯、玉米、土豆等南美作物進行了大規模地推廣。
(一)幾千年、幾百年的賤民、賤戶,為雍正歡呼:千萬賤民大部分也是漢人,卻被歧視欺辱了千年、幾百年,這個該後人深思
雍正之前的中國,像乞丐、娼妓(樂戶)、歌舞音樂畫師等藝術工作者(樂戶)、奴僕(如安徽的世僕)、宋朝的一些罪臣罪民的後人、明朝的一些留在南方的蒙古族後人(墮民)、明朝建文皇帝的手下(山西樂戶)等。
還有被人長期欺負的人群。例如因為長期從事打魚、採集珍珠的人,被陸上的人看不起,強行禁止他們登陸生活,由此,便在沿海沿河地區稱作“旦戶”。
以上這些只是諸多賤民、賤戶當中的一部分,雍正元年開始到雍正去世,雍正對上述賤戶全部除籍,恢復為良人(當人請注意字眼兒,可不是全部賤民)。但在儒家學者、地主富豪的強烈反對下,暗中破壞下,雍正只是在法律層面上解除了這些人的苦難,但在政治待遇上,到了乾隆中期卻有了很大的歷史倒退,我認為主要是漢滿精英階層的強烈反對。儘管如此,雍正在法律層面的偉大革命,就使得你不能隨便毆打甚至殺害賤民了。
(二)乾隆以國家意志,推廣南美作物種植,是乾隆時期人口增長的重要原因,當然,和平時期,人們有了食物,又沒計劃生育,生育自然是工作之一
晚明到清初,全國各地的海外貿易人員帶入了南美植物,但絕大部分是作為觀賞植物,雖然有小規模種植但沒有廣泛。而且,一種植物的品種替代該植物的其他品種,在今天都要經過研究、試種、全國推廣也要十幾年,更何況全新植物。到了乾隆年間,清政府開始全面、系統地、有組織地組織種植南美作物的改良品種。
-
3 # 滿樓說書
清朝人口多還是明朝人口多,這個簡直不用說,肯定是明朝人口多啊。
隨便舉個例子,明朝的王爺們從朱元璋開始,不過是孤家寡人的野和尚,最終發展到起碼十萬子孫,這個增長率得有多少啊?哪個朝代比得上呢?
按這個增長比例,就算元朝末年人口只有三千萬,那隨便算算,明朝人口最強也得有個三百億啥的。
三百億算好的,反正明粉智商低,你就是說明朝人口有三千億他也不會懷疑的。再說了,明粉學的是趣味數學,清朝的統計人口自動降十倍,明朝人口自動升十倍,妥妥的,明朝多!
當然,估算是玩笑,明朝的人口沒有那麼多,就上有那麼多,按一百個人供養一個朱家子孫,那也需要一億人不能養家餬口而專門為老朱家服務了。
這樣一來,原本是可以有個兩億人口的明朝也被朱家子孫吃窮吃垮了,最終大概在七八千萬吧,也許頂峰時期突破了一個億,但像葛劍雄說的,明朝人口達到兩個億,似乎是不可信的。
由於從秦漢到晚清之前,中國基本是農業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提高非常有限,明朝又不是什麼富強的朝代,說它突破兩億,可能性很低。
之前的各王朝,華人口通常保持在五六千萬,就算是秦漢、隋唐、兩宋某個幾十年最繁盛的時期,也就是一億出頭,從未聽說能達到一億兩千萬,更不要說更多了。
由此,明朝人口最鼎盛時期,或許在嘉靖或萬曆年間,人口可能剛剛突破一個億,平時可能只有七八千萬。
而到了明末時,由於瘟疫、李自成張獻忠等流軍的屠戮、清軍入關帶來的戰爭等等,華人口大概下降了三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也就是說,清初人口應該在五六千萬的樣子。
之後,由於清朝統治的穩定和各項仁政薄賦的推行,加上農業技術的小進步,此外還有美洲農作物如玉米、土豆等引進,華人口在康乾嘉慶時期一步一個臺階,增長十分驚人。
據統計,康熙前期華人口基本恢復到明朝通常八千萬人的水平,到康熙末年後,人口再度破億。
而早乾隆時期,更是連續突破兩億、三億大關,這在華人口史上,無疑是非常驚人的了。
到嘉慶年後,華人口更是突破四億大關,基本奠定了華人口世界第一的地位,而且佔到當時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由此,中華民族是不可能被任何民族所能征服的!清朝的功勞之大,由此可知。
回覆列表
元 惠宗至正年間(1341年-1370年)全國發生多次大規模的災荒饑饉疾病和瘟疫,並最終促使紅巾軍起義爆發,期間造成人口大量減少.大明建立並統一全國後,明太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全國的農業生產在蒙元時代長期大規模戰爭而遭受極大破壞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加上洪武年間大規模向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無之地、墾荒填充移民,使人口得以穩定增長.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全國有6500萬人,其中民戶佔6175萬人,軍戶佔325萬人.北五省(北平、山西,山東、河南、陝西)人口有1755萬人,佔全國27%,其中山東最多,有5,462,850人,以下依次為山西(3,790,760人)、河南(2,825,300人)、陝西(2,646,450人)、北平(2,619,500人).中五省(京師、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人口總數為3380萬,佔全國52%.其中,南直隸有11,291,460人;人口密度最高的蘇南太湖流域人口達6,320,30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20人;其次為浙江省,有9,959,270人;江西有7,260,000人,湖廣有4,318,420人,四川最少,僅1,314,260人.南五省(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總人口有1040萬人,佔全國的16%[67].明朝戶口的峰值出現在明朝後期,但對於具體時間與人口數量,不同學者有不同說法.易中天認為,明末人口六千餘萬[68];趙文林、謝淑君認為1626年明朝達到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有99,873,000人[69];王育民認為萬曆年間明朝人口達到峰值,實際人口在130,000,000人至150,000,000人之間[70];葛劍雄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有197,000,000人,明朝人口峰值接近2億[71];曹樹基認為1630年明朝達到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有192,510,000人,1644年實際人口大約有152,470,000人[72];而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則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有160,000,000人[73].明世宗嘉靖末年美洲高產作物傳入後開始在明代人口最為稠密的江浙和嶺南地區普及和推廣,尤其是經過萬曆中興過後以較快速度穩定成長,到明神宗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根據當代學者研究估計達到前所未有的150,000,000人,分佈格局基本未變.明思宗崇禎十三年(1640年)到清世祖順治七年(1650年),由於農民戰爭、饑荒和瘟疫等造成中原地區死亡加大,特別是由於北方鼠疫和旱災的爆發、以及八旗入關掠殺和為防範漢人而進行有計劃的遷移,造成人口大量減少,只有原先人口總數一半不到,特別是經歷鼠疫大爆發的北方,人口降到不足20%. 清朝末年4.36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