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dwhly

    那是李賢離間英宗與石亨 徐有貞的託詞 奪門之變連石亨在執行中都想打退堂鼓 是徐有貞把鑰匙扔了無回頭之路再加上御林軍準備抵抗時英宗大吼我是太上皇才取得成功 無奪門之變代宗指定一藩王也不會把位讓於英宗或他的太子

  • 2 # 逆流的魚L

    因為無論怎麼算皇位都將回到明英宗手中。

    明英宗是明朝帝六位皇帝,他前期在位十四年,結果因為御駕親征瓦剌,在土木堡被俘。選在北京的明朝朝廷擁立他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陸續抵抗瓦剌,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保住了明朝。

    後來明英宗被放回,但是朱祁鈺卻擔心英宗復辟,因此將英宗囚禁於南宮,並且為了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他的廢掉了英宗之子。可惜的是他的兒子後來夭折了,他沒有了繼承人,並且他自己也重病在身,最後在景泰八年正月十七爆發奪門之變,英宗在徐有貞石亨等人的幫助下奪回皇位。

    不過後人認為英宗奪門之變只是徐有貞等人的冒險行為,對英宗沒有什麼好處,甚至毫無必要因為皇位怎麼算都是他的。

    朱祁鈺只有一個兒子夭折了,並且他重病在身不可能在再有兒子,因此朝臣一再請求他復立朱見深,但是被朱祁鈺拒絕。最後朱祁鈺表示在正月十七這天公佈自己的決定,但是就在這一天發生了奪門之變。

    其實在朱祁鈺重病在身的情況下,一旦他去世,按照血緣親近選擇繼承人的辦法,能夠繼承皇位的只有英宗和朱見深,因為他們都是朱瞻基的後人,除了這對父子沒有別人。到時候或者英宗名正言順的復位,或者朱見深繼位,英宗就可以結束囚禁生活了。

    因此英宗只要等待就可以,但是徐有貞等人認為,一旦朱祁鈺宣佈最後結果或者死亡他們就沒有擁戴之功,因此才搶先發動政變擁立英宗復位,這樣才能給他們帶來奇功。

  • 3 # 青言論史

    中國歷史上功臣遭屠戮的案例並不在少數,比如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謙,最後只落得個斬首棄市的下場。但冤情總會的以昭雪,于謙也不例外,而幫助於謙平反的人則是另一位名相——李賢。

    于謙

    李賢也是進士出身,才幹甚大,而且頗為清高。三楊之首楊士奇想要見他一見,李賢竟然託詞不去。正統初年,李賢是為數不多的能看出邊境的蒙古人已經漸成大禍的官員,屢次上書沒有得到批覆,還隨行去了那場著名的御駕親征。不過在“土木之變”中,李賢卻極其幸運的逃回京師,也算是福大命大。

    楊士奇

    明代宗繼位後,李賢向他進上一份“正本十策”,勸諫皇帝要勤學、戒欲等,並且要善用火器。朱祁鈺非常讚賞,讓翰林把這封奏摺寫在御前的屏風上,以備時時自警。主持朝政的于謙也對李賢非常欣賞,讓他去巡視邊境以備積攢資歷。短短几年,李賢就從一個普通京官升到了吏部侍郎,可謂青雲直上。

    景泰帝朱祁鈺

    奪門之變後,朱祁鎮復位。李賢雖然受過朱祁鈺、于謙的恩,但是朱祁鎮和掌權的徐有貞卻也很賞識他,官拜吏部尚書併入閣。但到底李賢還是有良知的,他深知于謙是什麼樣的人,而徐有貞、石亨、曹吉祥又是什麼人,為于謙復仇成了他後來生活的主旋律。

    明英宗

    在奪取權力後,徐有貞就逐漸和石亨、曹吉祥這些暴發戶有了距離,而石亨等人也頗為忌憚這些文臣,天天尋思著要把徐有貞和李賢整死。而朱祁鎮對這兩個只知道撈錢撈權的傢伙極不感冒,有一次單獨召見李賢的時候問道:“此輩干政太狠,外面奏事的都要先去拜他們的碼頭,該拿他們怎麼辦?”李賢說:“陛下只乾綱獨斷即可,何必管他們這些奴才?”朱祁鎮又說:“有一次我沒聽他們的,他們的臉色立刻就變了啊!”李賢又說:“您慢慢的制約他們的權力就行了。”

    石亨

    朱祁鎮覺得李賢說的很有道理,又問他:“你怎麼看奪門之變?”李賢說:“稱之為‘迎駕’就好了,怎麼能叫‘奪門’?帝位本來就是是您的,‘奪’就是說您得位不正!這件事幸虧您成功了,如果有所敗露,石亨這些人命不足惜,將把您置於何地?”朱祁鎮恍然大悟。李賢又說:“朱祁鈺當時已經沒幾天好活了,又沒有兒子,群臣遲早要表奏請您復位,何必鬧這麼大陣仗?這些傢伙又如何邀功請賞,招權納賄!《易經》有云:‘無論是開國還是繼承家業,都不能用小人’,正是這麼個說法!”朱祁鎮深以為然,命令以後再提及此事再不準提“奪門”兩字。石亨的命運也就到此為止了。而李賢則在徐有貞獲罪以後一直擔任首輔,直到明英宗去世。

    奪門之變

  • 4 # 好風好夢好歌好地方

    明英宗雖然經歷“土木堡之變”,過了一年的階下囚生活,但是卻沒有失去帝王的威嚴,令也先佩服,最後沒殺他,而是將他做開城的人盾,明朝為了鞏固人心,就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是景泰帝,立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在於謙的輔佐下,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接著又連挫也先瓦喇軍,最後不得不求和,將英宗送還,英宗回來後,景泰帝擔心皇位,讓他住在南宮幽禁起來,尊為太上皇。

    當了三年皇帝后,景泰帝想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就廢了朱見深,可是自己的兒子福薄,立為太子的第二年就病逝了,再也沒立太子,直到景泰八年,景泰帝病重,于謙在外,和于謙有隔閡的石亨徐有貞(祝枝山外祖父)勾結宦官曹吉祥,發動奪門之變,英宗成功復辟,為洩憤八年的囚禁日子和兒子被廢,不久逼死景泰帝,冤殺于謙,奪門之變的人員都加官進爵。

    奪門之變要冒很大危險,稍有不慎就要被判謀反之罪,其實,英宗本來不必這麼急著奪位,因為有他他的母親孫太后撐腰,景泰帝無嗣,皇位很快就會回到英宗一脈,至於他當還是兒子當,只要他願意,文武大臣不敢不答應,奪門那時景泰帝已經身犯重病,活不長了,只要稍等不到一年時間,就能復位了,本來就是他們兄弟之間的事,非要外人來參與,冒著弒君篡位和殺害賢臣的風險,這險冒的太不值了。

  • 5 # 海中沙41

    朱祁鎮是真正的二進宮。記憶中,中國正統王朝裡估計除了前三代的太甲帝外,他是獨一份。能跟千古賢帝有相似的經歷,朱祁鎮也就這點能聊以自慰下了。從中也可看出景泰帝的仁厚。不說幹掉這個差點毀社稷哥哥,起碼讓他老死漠北。一念之差,讓這個明朝中興之主進不了帝陵,連個廟號都沒有。

  • 6 # 熊貓心心看天空

    肯定沒必要。景泰帝病重,不久於人世。他唯一的兒子朱見濟又夭折了。孫太后還在,在一個非常講究正統的王朝,一個大禮議,一個爭國本,可以造成皇帝和大臣幾十年的對立,所以不可能讓藩王即位,除非沒有正統的繼承人。一旦景泰帝駕崩,不是讓英宗復位,就是讓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即位。反正都是父子,誰當不是一回事?所以奪門之變最大的贏家是那些參與政變的野心家,幸好這次奪位是成功了,否則英宗將陷於萬劫不復的地步,還危及他兒子繼承皇位的可能性!

  • 7 #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有必要和沒必要這兩種說法都對,因為任何一種說法都有道理。

    先來說說為什麼沒必要。

    明英宗的土木堡之變大家都很熟悉,等到英宗被蒙古人釋放回來之後,發現國內已經是翻天覆地了,一方面自己的皇位丟了,沒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當了皇上,成了景泰帝,自己的兒子也被軟禁了起來,朝不保夕,另一方面,朝中於謙等大臣掌了權,自己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廢人。

    但這只是景泰帝登基初期的現象,到了景泰帝的後期,事情突然迎來了重大轉折:那就是景泰帝沒了兒子了。景泰帝只有一個兒子,且這個兒子在景泰四年的時候就夭折了。後來的好幾年的時間,景泰帝再也沒有生下一個兒子出來。而明朝實行的“嫡長子繼承製”,那就是誰能當皇帝誰不能當皇帝,按照一定的排序規則都給你定好了。那麼景泰帝沒兒子,自己身體又不行了,明英宗這邊父子兒子身體又都健健康康的,因此只要明英宗能等下去,那麼皇位遲早還是會回來的,沒有必要冒這個風險去發動一次政變。

    但是如果說有必要呢,那也確實。

    拿一個事情舉例吧,那就是慈禧和光緒。如果按照原理來看,慈禧肯定是死在光緒前面的,只要光緒能熬,皇帝還是他的,可萬萬沒想到慈禧搶先下手毒死了光緒。而對明英宗來說,此時他的境況也是差不多的。如果景泰帝在死之前來個魚死網破,先把自己父子毒死再來討論皇位繼承,那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了,朱家宗室子弟那麼多,大臣們重新推舉一個皇帝出來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從這一點去分析,這是有必要的。

  • 8 # 無奈且向上

    不是認為,而是真的沒有必要。對於奪門之變,明朝重臣李賢曾向英宗進言,說明了奪門之變的真相。只不過是石亨,徐有貞為向英宗邀功的一場賭博而已,輸了英宗朱祁鎮便會賠上身家性命,而勝了石亨和徐有貞,就對英宗有擁立之功,定當受到英宗的重用。

    奪門之變時,代宗朱祁鈺已經病入膏肓,不久將離開人世。而代宗無子嗣,也就是沒有皇位的繼承人,去世以後能繼承皇位的只有朱祁鎮父子。退一萬步講,大臣們擁立朱見深為帝,那不還是還皇位於朱祁鎮之後嗎!

    但這些對朱郊鎮來說,還不能消除其這幾年被監禁的悶氣,再加上一些別有用心的大臣們的挑唆慫恿,禁不住走出了這一步。按李賢的話說,奪門之變就是石亨和徐有貞的一場賭博,而賭注就是英宗的腦袋和全家人的性命。不過最後還是賭贏了,英宗既登了基又出了氣,還把作為皇弟的皇帝英宗,降為王沒有葬入帝陵之中,使原本該十四陵的明皇陵,成了現在的十三陵。

  • 9 # 君箋雅侃紅樓

    明英宗朱祁鎮的奪門之變是他繼土木堡之變後,又一個人生汙點。

    奪門之變,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徐有貞曹吉祥的上位,和于謙的死亡。這給本就名聲不佳的朱祁鎮更添無數的惡名。而所成全的無外乎徐有貞曹吉祥的野心而已。

    首先,明景帝朱祁鈺命不久矣。

    朱祁鈺在朱祁鎮回來之後就處於焦躁的狀態。每日裡對自己這個哥哥又恨又無可奈何。恨他既然陷國家於為難,自己和于謙等九死一生拯救了國家,朱祁鎮竟然還有臉回來。更恨他不但回來,還受到大臣的優待,不但被尊為太上皇,每到年節自己都會被大臣逼迫要去拜見他!這真是孰不可忍的事。

    而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還是太子。自己的兒子什麼都不是。那一旦自己百年了,自己一脈怎麼辦?就算自己沒死,有太上皇在,自己位置都不穩定。這些事情日漸煎熬著朱祁鈺,就開始了長達幾年的朱祁鈺和大臣關於太子廢立的爭鬥。這更消耗的朱祁鈺的精神。最終,朱祁鈺如願以償,立了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不想兒子又早夭。屋漏偏逢連夜雨,再生兒子竟然成了難事,朱祁鈺的身體漸漸誇掉了。

    奪門之變發生前,朱祁鈺已經病入膏肓,就算沒有奪門之變,朱祁鈺也會死的。而那時候他唯一的選擇就是將位置還給哥哥。因為這樣第一會保全自己,第二,大臣等也會滿意。所以沒有徐有貞等發生的奪門之變,形式也會對朱祁鎮特別有利。而奪門之變的風險和成本卻是太大了。

    其次,奪門之變,輸的其實是朱祁鎮。

    奪門之變後,出現了一個可笑的事是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大明王朝出現了兩個皇帝。朱祁鈺沒死,朱祁鎮竟然上位了。還沒有下詔廢帝。這簡直滑天下之大稽。而徐有貞和曹吉祥排斥異己,殺害功臣,更在歷史上留下了惡名。這些都被朱祁鎮一個人扛了。尤其徐有貞對朱祁鎮說“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每次看到這裡我都大恨,也因此對朱祁鎮充滿惡感。為了自己名正言順復辟,竟然將“北京保衛戰”的有功之人誅殺,實在令人髮指!殺了于謙,又對朱祁鈺清算。使得朱祁鈺最終無廟號,不入祖陵,這些都太過分了。

    後人對朱祁鎮的所謂好印象就是他廢除了帝王人殉的惡例,但這一點到了明中期已經越來越少人用。對於朱祁鎮之前的過錯,並不能洗刷。

    至於電視劇,大家看看就可以,不可當真!

    朱祁鎮這個人,就是個滾蛋!就這樣!

  • 10 # 魚擊長空鷹翔淺底

    直接點,因為他的弟弟景泰皇帝朱祁鈺已經病入膏肓而且還沒有子嗣,景泰皇帝駕崩後只能歸位於太上皇朱祁鎮,明英宗重登皇位只是個時間問題。

    明英宗被俘之後,其弟朱祁鈺被扶上皇位,瓦剌那邊看到抓的明朝皇帝沒什麼用處,就做個順水人情又給送回來了。朱祁鎮撿回了一條命活蹦亂跳的回來了,這本是件好事,但是現任皇帝朱祁鈺可高興不起來。哦,你是回來了我可怎麼辦,當初你被抓後他們要立我為帝,我是死活不同意的,但是架不住他們軟磨硬泡,我被推上了皇位,我這剛適應皇帝生活你又回來了,這回要我把皇位讓給你我可不幹。於是,朱祁鎮就被尊為太上皇。

    朱祁鎮

    這朱祁鈺雖然是皇帝,但是太子依舊是明英宗的原太子朱見深,天下哪有這樣的事,自己有兒子為什麼要讓別人的兒子來做太子呢?經過幾番爭論後,在眾位大臣的不同意見中朱祁鈺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立為太子,原太子朱見深降爵為王。但是,這朱見濟偏偏不爭氣,太子每當多久就給死了,而代宗朱祁鈺又再無子嗣,於是就有人提議恢復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但是代宗不同意,他應該是想再生個二胎再立為太子吧。But,這二胎還沒生出來,代宗自己就先病倒了。唉,要不咋說人的命天註定呢?你朱祁鈺註定就只能當這幾年代理皇帝,就像你的廟號——代宗一樣啊。

    朱祁鈺

    眼看著皇帝不行了,群臣們就再次提議立朱見深為太子,但是代宗還是不同意,我覺得他此刻的心情應該是這樣的

    這個時候,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幾個在朱祁鈺當政時不受重用的人看到了機會,這皇帝不行了,我們把太上皇扶上皇位,那我們就是功勞大大的呀,要說這幾個人真是實幹家,敢想敢幹,說到做到。這不,代宗陽壽未盡呢,他們就把英宗弄了出來扶上了皇帝位,他們著急到什麼程度呢?著急到代宗還沒有宣佈退位就讓英宗即位了,然後就出現了有趣的一幕:一個國家出現了兩個皇帝,而且都是合法的。

    所以說,在皇位只能歸於自己並即將歸於自己之時卻透過政變登上了皇位,確實是沒有必要。

  • 11 # 蘇殿下

    個人認為,從朱祁鎮的角度來看,無論出於野心還是自保,奪門之變都是必要的。很多人覺得朱祁鈺已經病入膏肓,並且兒子早亡,一旦朱祁鈺死了,只能是朱祁鎮或者是他兒子繼續當皇帝,所以奪門之變沒必要。但我覺得一切皆有可能,朱祁鈺已經把朱祁鎮幽禁七年,朱祁鎮一直提心吊膽的,他怕自己和兒子哪天一不小心就被朱祁鈺暗殺了,或者朱祁鈺再召一個藩王來繼承皇位。最可惜的就是千古英雄于謙了,他淪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他當初為了穩定局勢而擁立朱祁鈺,儼然已經被朱祁鎮當成朱祁鈺一黨,故殺之。很少有人能有李世民一樣的心胸能重用魏徵等人

  • 12 # 小鴻哥

    我認為是沒必要的

    首先來英宗弟弟景帝已身患重病,已不久於人世。景帝又沒有兒子在世。景帝一死,皇位自然要人繼承。按當時的情況和歷代來說會在三種。英宗兒子朱見深繼位,朱見深是英宗立的太子。景帝繼位初也是太子。朱見深只有八歲,他當皇帝跟英宗當皇帝是一樣的。英宗以太上皇復位。還有一種就是藩王繼位。立藩王是徐貞他們造的謠。徐貞石亨等人本來就是景帝的人,因為他們明白景帝很快死了。於是想靠重新擁英宗,這樣英宗自然感激。後來英宗才知道立藩王是假的。英宗這時才知道奪不奪門,皇位都是他的。

    徐貞石亨幹了不少壞事,英宗一直不處罰。就是為了感謝他們當年的奪門。知道不是這回事,才處理了他們。

  • 13 # 我愛鄭多多

    因為當時景帝病重且無子,並且景帝一直反對立太子,只待景帝歸天英宗順利續位,部分朝臣利益熏天,想擁戴之功,且於謙等太廉潔擋了大家的道,大明不亡才無天理

  • 14 # 紅黑亂侃

    就連明英宗朱祁鎮本人,在事態平息之後,都意識到,“奪門之變”是沒有必要的,並且秋後算賬,把因為奪門有功得到封賞的4000多人,都革去了官職。

    策劃“奪門之變”的3個人,也無一有好下場。

    畢竟,奪門的風險實在是太大了,但是對於明英宗朱祁鎮而言,風險和收益不成正比。

    他雖然奪回了皇位,可當時的朱祁鈺已經重病在身,命不久矣。朱祁鎮就算什麼都不幹,也基本上可以重新掌權。

    讓我們先來看看,奪門之變的全過程,以及朱祁鎮在奪門之變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風險。

    事情發生在1457年正月。此時,離土木堡之變已經過去8年,離朱祁鎮從瓦剌歸來,也過去了7年。

    這7年,朱祁鎮的日子可不好過。

    先是御駕親征,全軍覆沒,自己也在瓦剌當了一年俘虜。

    好不容易回到大明,皇位上已經換成了他的弟弟朱祁鈺,而他本人,只能被囚禁在南宮,連宮門都被上鎖灌鉛,朱祁鎮一步都不能離開,也很難和外界聯絡。

    一個寒風呼嘯的晚上,南宮的大門,突然被撞開了。

    朱祁鎮獨自一人,出去一看,一行人跪倒在地上,請他回皇宮登基。

    原來,朱祁鈺已經病入膏肓,時日無多了。有些大臣一看,機會來了,就趕緊來接朱祁鎮,回宮復位。

    就這樣,天亮的時候,上朝的大臣發現,皇位上坐著的,不是當今天子朱祁鈺,而是上一任皇帝朱祁鎮。

    大臣們沒有反抗,默認了這一事實。

    朱祁鈺也沒有反抗,問清楚了是朱祁鎮乾的,而不是有其他人意圖謀反,說了聲“好”,就此認命。

    《明史》:既薄南城,門錮,毀牆以入。上皇燈下獨出問故,有貞等俯伏請登位,乃呼進輿……乃升奉天門,有貞等常服謁賀,呼“萬歲”。

    奪門之變的過程,看起來很順利,實際上,危機四伏。

    在這整件事情的經過,朱祁鎮至少面臨這3重風險。一不小心,奪門就會失敗,輕則,待遇比以前更差,重則,命喪於此。

    一、于謙平叛

    于謙,是朱祁鈺手下的重臣,對大明江山、對朱祁鈺,忠心耿耿。

    奪門之變發生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告訴于謙,宮裡出事了。

    于謙手握重兵,只要一聲令下,就可以把朱祁鎮一干人等拿下,送到朱祁鈺的面前,任憑朱祁鈺處置。

    但是,此時的朱祁鈺重病在身,沒有繼承人,朱祁鎮和朱祁鎮的兒子,就是朱祁鈺僅有的親人,也是僅有的可以合法繼承朱祁鈺皇位的人。

    一旦把朱祁鎮當做叛徒拿下了,皇位的繼承問題,就很尷尬了。

    當然,如果於謙有私心,大可以去宗室找個孩子,以朱祁鈺嗣子的名義登基,而他自己大權在握,做顧命大臣。

    這麼一來,于謙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而對天下的影響,就難以估量了。

    一番權衡過後,于謙選擇了放任不管,任由朱祁鎮奪回了皇位。

    但凡於謙有一點私心,有一絲動搖,讓人拿下朱祁鎮,奪門之變就不可能成功,而坐實了反叛罪名的朱祁鎮,也很難說會有什麼下場。

    《明史》: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

    二、朱祁鈺反抗

    朱祁鈺雖然病入膏肓,躺在床上起不來,但是他畢竟還是皇帝。只要一聲令下,禁軍和大臣,都得拼死勤王。

    但是,朱祁鈺的顧慮,和于謙是一樣的。

    他畢竟沒有兒子,如果收拾了朱祁鎮,廢了朱祁鎮一脈的繼承權,皇位就不好說要傳給誰了。

    從宗室裡過繼嗣子,讓皇位的傳承脫離朱祁鈺的父親朱瞻基一脈,無論是朱祁鈺本人,還是大臣們,都很難接受。

    更何況,朱祁鈺還要提防著像于謙這樣的重臣,趁著他病得無法理事,擁立年幼的宗室子,幹出類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

    所以,掙扎過後,朱祁鈺也放棄了反抗。

    要是朱祁鈺不肯放棄,拼著最後一口氣,和朱祁鎮拼個魚死網破,朱祁鎮的結局,還未可知。

    《復辟錄》:鼓鐘鳴,群臣百官入賀。景皇帝聞鐘鼓聲,問左右雲:“于謙耶?”左右對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三、混亂中遇害

    朱祁鎮一路從南宮走到皇宮,看起來很順利。但是路上,隨時有可能有人攔下他們,質問他們的目的,從而引發衝突。

    朱祁鎮這邊的人手並不算多,一旦發生衝突,他會不會被誤傷,或者不慎遇害,可就不好說了。

    但是,朱祁鎮一行人,還算幸運。

    皇城的守軍看到這一行人行蹤詭異,但畢竟是太上皇和幾個重要的大臣,因此,都不敢多問。

    只能說,朱祁鎮的運氣實在是好,一路上沒有遇到一個愣頭青或一根筋的,否則,就別想兵不血刃地進入皇宮了。

    《明史》:兵士惶懼不能舉,有貞率諸人助挽以行。

    朱祁鎮用盡了所有的運氣,才避開了所有可能存在的風險,終於用奪門的方式,奪回了皇位。

    但是,他在殺于謙的時候,就已經覺察到了,事情有些不對勁。

    于謙是立有大功的,朱祁鎮一開始,對於殺于謙這件事,有點猶豫。

    徐有貞對他說,如果不殺于謙,奪門之變,師出無名。

    《明史》:奏上,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

    多年之後,終於有一個大臣告訴朱祁鎮:冒這麼大的危險,發起奪門,是沒有必要的。

    這個大臣,名叫李賢。

    奪門之變發生之後的4年裡,策劃“奪門之變”的3個人,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飛揚跋扈,權傾朝野,朱祁鎮對他們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

    有一次,朱祁鎮問起李賢,關於奪門之變的問題,李賢大著膽子說:奪門之變,本來就是沒有必要的。朱祁鈺去世之後,大臣們自然會把朱祁鎮迎接回來。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實際上是用朱祁鎮的安危,賭他們的擁立之功,換取榮華富貴。

    朱祁鎮一聽,恍然大悟,下詔,從此以後,不能再提“奪門”這兩個字。在奪門之變裡立功得到封賞的人裡,有4000多人被革去了官職。

    《明史》:賢曰:“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請陛下復位,安用擾攘為?……”帝曰:“然。”詔自今章奏勿用“奪門”字,並議革冒功者四千餘人。

    為什麼要說,奪門之變是沒有必要的呢?

    我們來看看,如果沒有“奪門之變”,朱祁鈺去世之後,皇位有可能會傳給誰,就知道原因了。

    1、朱祁鎮

    朱祁鈺沒有兒子。按照明朝的繼承法,皇帝沒有兒子,則皇位由皇帝的親生兄弟繼承。

    而朱祁鈺唯一的兄弟,就是朱祁鎮。

    雖然,朱祁鎮曾經當過皇帝,也害得明朝差點丟了北京。但是,沒有一條禮法規定,朱祁鎮會因此失去了皇位的繼承權。

    所以,在朱祁鈺已經病得沒法起來祭天,隨時可能嚥氣的情況下,朱祁鎮就是朱祁鈺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他冒這麼大的風險,只不過是把原本就該自己繼承的皇位提前搶過來,實在沒有必要。

    2、朱祁鎮的兒子

    朱祁鎮是朱祁鈺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前提是,朱祁鈺沒有立太子。

    那麼,朱祁鈺如果要立太子,他可以立誰呢?

    眾望所歸的人選,是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如果朱祁鈺實在看朱見深不順眼,也不過是從朱祁鎮的其他兒子裡選擇一個來做自己的繼承人。

    而朱祁鎮的兒子裡,就連年紀最大的朱見深,也還不到11歲。

    這麼小的年紀,自然不可能親政。

    那麼,輔佐這個小皇帝的,除了他的親爹、有著豐富執政經驗的朱祁鎮,還能是誰呢?

    無論如何,小皇帝都不會放著自己的親爹不信任,反而去信任別人。

    更何況,有權決定輔政人選的孫太后,是朱祁鎮的親生母親。孫太后自然也不會選擇別人。

    所以,如果朱祁鈺選擇朱祁鎮的兒子做繼承人,那麼,對朱祁鎮而言,也不過是以太上皇的身份,執行皇帝的權力罷了。

    又何必冒著這麼大的風險,發動奪門之變?

    3、其他宗室子

    還有一種極端的情況,朱祁鈺恨朱祁鎮到了極點,寧可從宗室裡過繼嗣子,也不願意把皇位傳給朱祁鎮一脈。

    可是這樣的機率,實在太小了。

    首先,大臣們就不會同意。

    大臣們達成的共識是:無論朱祁鈺立誰做接班人,都只能在先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後代裡選。這是大臣們的底線。

    朱瞻基的後代,只有朱祁鈺,朱祁鎮,以及朱祁鎮的兒子們。

    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當立章皇帝子孫。

    更何況,事實證明,這也是朱祁鈺的底線。

    他也不會真的去宗室裡隨便找個嗣子,讓皇位的傳承脫離父親朱瞻基一脈。

    否則,奪門之變發生之後,他大可以魚死網破,徹底把朱祁鎮打為叛徒,剝奪朱祁鎮一脈的繼承權,而不是選擇放棄,選擇認命。

    所以,繞來繞去,皇位的繼承人,要麼是朱祁鎮本人,要麼是朱祁鎮的兒子,而朱祁鎮以太上皇的身份執政。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奪門之變,都是沒有必要的。

    朱祁鎮卻因為這麼一件沒有必要的事,冒了極大的風險。要不是他運氣實在太好,于謙為了大局不平叛,朱祁鈺為了大局不反抗,一路也沒有遇到阻止他的人,奪門之變的結局,還未可知。

    寫在最後

    奪門之變,一起沒有必要的政變,朱祁鎮平白冒了這麼大的風險,卻只是提前拿回原本就屬於他的位置。

    朱祁鈺原本就已經病入膏肓,時日無多,在奪門之變中提前失去了皇位。

    他們都不算是奪門之變的受益者。

    那麼,奪門之變真正的受益者,是誰呢?

    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奪門之變的3個策劃人:石亨、徐有貞、曹吉祥。

    其次,是參與了奪門之變的“有功”之人。

    如果朱祁鎮沒有奪門,而是等待朱祁鈺嚥氣之後,再回到皇宮,這些人,沒有一個能得到這麼大的封賞,石亨、徐有貞、曹吉祥三人,更不可能權傾朝野。

    但是,這3個人,沒有一個有好結局。

    石亨,受侄子牽連,被朱祁鎮下獄處斬,病死獄中,家人都被處斬。徐有貞,被貶為庶民,流放雲南,鬱鬱而終。曹吉祥,被朱祁鎮疏遠,後因侄子反叛,被殺。

    這樣的下場,一來,是因為他們飛揚跋扈,朱祁鎮無法忍受。二來,是因為朱祁鎮也意識到了奪門之變的不對勁,不肯再留著他們。

    你們覺得,是不是這樣呢?

  • 15 # 正史漫談

    奪門之變,算是朱家兄弟自己內部的權力爭奪,外人用不著說三道四。但朱祁鎮隨後的兩大舉動,讓這起行動不僅顯得沒必要,甚至成了歷史的反動、人性的醜陋。

    經過當年明月的普及,奪門之變的由來及過程可謂人盡皆知。

    公元1449年,即明英宗朱祁鎮在位的正統十四年,因為掌權的大太監王振減少了對蒙古瓦剌部使團的賞賜,其首領也先親自率軍大舉進攻明朝。在王振的慫恿下,年輕氣盛的明英宗不顧勸阻、一意孤行,帶領數十萬明軍精銳御駕親征。

    當時的明軍雖然實力強大,然而卻完全歸對軍事一竅不通、卻又喜歡作威作福的王振指揮,註定了悲劇命運。8月,明軍抵達大同,但一聽說前線戰敗,王振就連忙決定撤退,軍心越發渙散;大軍退至土木堡時被,遭到也先的軍隊突襲包圍。此戰明軍損失慘重,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六十六名大臣戰死,王振被殺、明英宗被俘,這就是駭人聽聞的“土木之變”。

    恥辱性失利的訊息傳到京城,朝廷內外人心惶惶、六神無主,達官顯貴紛紛南逃、大部分官員主張南遷,眼看就要重演當初宋朝丟失半壁江山的一幕,好在留守的兵部尚書于謙挺身而出,他不僅帶領文武大臣擁立郕王朱祁鈺稱帝,重建明朝政治核心、穩定內外人心,隨後還領導了北京保衛戰,乾脆利落地粉碎了也先企圖奪取北京的膨脹野心,讓明王朝轉危為安。

    接下來,當也先計劃嚮明朝歸還明英宗這位失效的人質時,明代宗一度極不情願,但經過於謙的勸他才將自己的哥哥迎回。我們可以說,明英宗沒有像當初的徽欽二帝那樣客死異鄉,于謙功不可沒。

    到了公元1457年,隨著明代宗大病不起,被囚禁了七年之久的明英宗在心腹的擁戴下趁機復位,這就是“奪門之變”、“南宮復辟”。

    兄弟奪權,在封建時代屢見不鮮,稱不上什麼新鮮事。但明英宗朱祁鎮接下來的一系列舉動,讓他的這次復辟顯得十足地“名不正、言不順”。

    從土木事變直至奪門之變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以于謙為代表的大臣是國家的功臣,也是朱氏兄弟的恩人:

    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于謙等人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穩定了政局、保住了大明江山;

    並且,這份勝利也重建了明朝、瓦剌的實力對比態勢,讓也先對階下囚明英宗投鼠忌器、不敢輕易痛下毒手;

    而且,正是于謙對明代宗的那句話:“放心,皇位還是陛下您的”,才給了明英宗返回中原的可能。

    相反,以王振為代表的的宦官,則是導致明英宗受辱、明朝面臨生存危機的罪魁禍首,對這樣的敗類,怎麼處置都不為過。

    然而,明英宗奪回皇位後,卻悍然幹出了倒行逆施的舉動:

    其一,誅殺于謙等國家功勳,理由是“意欲謀立外藩”,即因為他們擁立了郕王朱祁鈺稱帝;

    其二,出於對王振的懷念,明英宗為其建造了“精忠祠”;而王振舊部曹吉祥則在奪門之變中表現出色,繼承了王振所獲得的恩寵。

    也就是說,挽救大明王朝、拯救朱氏家族、接回明英宗本人的于謙身敗名裂,當初害死數十萬明軍將士、差點害得明朝崩塌的閹黨卻被感恩戴德。

    這是何等的諷刺!究其原因,不過是權利與人性的可笑邏輯:朱祁鎮想讓自己的政變具備合理性,選擇了否定以于謙為首的、當初擁立朱祁鈺的護國群體。沒有正義與否,只有能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明英宗本身算不上什麼壞人,但因其自小在王振的陪伴下長大,視對方如師如父;王振之死,在他看來是以身殉國;

    而於謙固然挽救了大明、拯救了朱家,但當初他不同意瓦剌的求和,在朱祁鎮看來,自己在瓦剌身陷囹圄、毫無尊嚴,正是因為于謙等人擁立新帝、導致自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所致。

    這種歷史的悖論,古往今來並不是特殊的個例,寇準、岳飛、李綱......如同那句有極端情緒之嫌的名言: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無數溜鬚拍馬之徒被帝王視為忠臣,一些甘當孺子牛之輩卻種種原因淪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這些情形該如何杜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斗羅大陸》唐三為什麼武魂最後變成藍銀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