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齊東威

    八旗制度是由努爾哈赤在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創立的。它是滿洲軍事、社會組織形式,後來成為後金政權基礎。

      八旗制度起源於 牛錄製。出兵或打獵,按族黨屯寨進行。每人出一支箭,十人為一牛錄,其中有一首領,叫“牛錄額真”。萬曆二十九年(1601)努爾哈赤在牛錄製的基礎上建 立了黃、紅、白、藍四旗,分別打黃旗、紅旗、白旗、藍旗。四十三年擴大為八旗。原四旗名稱冠以“正”,另四旗名稱以黃、紅、白、藍冠以“鑲”,即為:正 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新增四旗的旗子,鑲黃旗的旗子在黃色旗上鑲黃邊,鑲白旗的旗子在白色旗上鑲紅邊,鑲紅旗的旗子在紅色旗上 鑲白邊,鑲藍旗的旗子則在藍色旗上鑲白邊。

      每旗有7500人,含25個牛錄。這時每牛錄有300人。牛錄的長官叫牛錄額真,漢名佐 領。5牛錄為1甲喇,首領家甲喇額真,5甲喇為1固山,首領叫固山額真(都統)。每固山左右設兩梅勒額真(副都統)。1固山即為1旗。八旗的最高統帥叫 “汗”,先是努爾哈赤,後是皇太極。固山額真由其子侄擔任。努爾哈赤與各旗旗主都有精銳衛隊,叫“巴牙喇”。

      八旗制度是軍政合一,兵民一體。牛錄額真,既是生產的組織者又是戰鬥的指揮者。每個成員既要生產又要打仗。作為兵,有前鋒、驍旗和護軍之分,前鋒披堅甲,持武器衝鋒在前,驍旗披輕甲,從後衝擊,護軍是精兵,相機行事。

      八旗制度還是經濟制度和行政制度。說是經濟制度,是指各種行政經費是按牛錄為單位分攤。每個牛錄派男丁10人,牛10頭在空地種糧,收穫歸公;說是行政制度,是指各級大小官員除是生產的組織者、戰鬥指揮員外,還是行政官員,八旗充當了國家機構。

      努爾哈赤建立了滿洲八旗,皇太極又發展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一共有24旗。入關後,八旗成為軍事組織,並分為京師八旗與駐防八旗,分給土地,發給兵餉。其待遇,無論是政治的還是物質上的都比綠營優越。

       入關前,皇帝統管兩黃旗,代善,清太祖次子,統管正紅旗;濟爾哈朗,莊親王舒爾哈齊子,統管鑲藍旗;多爾袞,清太祖十四子與阿濟格,清太祖十三子,統領 鑲白旗;多鐸,清太祖十五子,統領正白旗;樂託,代善長子,統領鑲紅旗;莽古爾泰,太祖五子,掌管正藍旗。入關後,八旗有上三旗與下五旗之分。上三旗是鑲 黃、正白、正黃,其他是下五旗。上三旗為皇帝自領。發展到後來旗主權利被削弱,八旗全歸皇帝統領。

      清代中期,八旗軍事職能逐漸削弱,成為管理旗務的行政機構。

      八旗官兵平時不勞動,全靠薪俸和領地內的租稅過活,成為腐朽的寄生集團。

  • 2 # 譚伯牛

    初,努爾哈赤設立八位固山額真。固山,就是滿語“旗”的意思,八固山,即八旗。固山額真,則是旗主。各旗以色別之,分別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色。

    努爾哈赤在世時,皇太極便以戰功著稱;努爾哈赤卒,皇太極挾威獨領正黃、鑲黃兩旗,破壞了一人一旗的老規矩。爾後,他將旗主劃分成大、小兩檔,自己與其它三旗主稱大貝勒,召開旗務會議時,四人“並坐而治”,漸漸將話語權集中起來。不久,以戰敗失地及其它罪名廢掉一個大貝勒,於是,四人幫變作三人行。一年後,三人中掌管正藍旗的大貝勒去世,其弟接掌,不多久,其弟亦死;突有旗下之人追訴兩兄弟的“罪惡”,皇太極正好做個順水人情,將正藍旗收歸麾下(雙黃與正藍,蓋即後世所謂“上三旗”之雛形)。至此,三人行變成哥倆好:皇太極正位南面專坐,其兄代善旁侍而已。待到登基稱帝,則哥倆好之局亦不復存在,滿洲定於一尊矣。

    當然,太宗收編正藍旗,乃是將其併入雙黃旗之內,庶幾將之從八旗內“消滅”掉了,如《東華錄》天聰六年十二月辛巳所謂:“以正藍旗入上旗(按謂正黃、雙黃二旗),分編為二旗”。與順治八年以後所謂天子自將三旗為上三旗、其餘五旗為下五旗的定製,究有極大區別。且太宗所將為正黃、鑲黃和正藍三旗。而後世上三旗則謂正黃、鑲黃和正白三旗,此亦前後之不同。

  • 3 # 紅小豆館主

    八旗中的上三旗是指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歸為皇帝個人統領,其它五旗則歸諸王貝勒共有,所以這三個旗被稱為“上三旗”,其它五旗被稱為“下五旗”,上三旗的身份略高一些。上三旗中的旗人身份也有分別,又分為正身旗人,和內務府旗人。

    正身旗人,就是當年跟著努爾哈赤起兵的那些建州女真,以及後來在關外時期率部歸降的各種武裝力量,比如當年征戰海西女真四部的時候,歸降的部隊,再比如祖大壽率部歸降,這些人員後來就都被編入八旗,成為正身旗人。由於上三旗屬於皇帝的私屬,身份自然比下五旗高一些,但基本上只存在於八旗排序上,而且差距不大,並不像很多文藝作品中表現的那樣。

    內務府旗人,指的是上三旗的包衣,大都是當年在關外戰爭時期的俘虜,或是擄掠來的人口,曹雪芹家即內務府正白旗人,他們家就是明末時期東北地區的漢人,後來被擄掠編入正白旗的包衣佐領之下。包衣為滿語,其拉丁文轉寫為“booi”,“boo”即家,“i”即的,就是“家人”、“家裡的”意思,因為上三旗歸為皇帝親自統領,所以上三旗的包衣,又被稱為“天子家奴”,在康熙初年由這些上三旗包衣成立裡一個專門負責皇家一切事務的機構,內務府。

    內務府旗人一般擔任皇帝生活上的差事,比如造辦處,為皇家提供各種生活器具,製作傢俱、燒造瓷器等等,比如御膳房,歸為內務府管理,比如宮裡的宮女,都是每年一次從內務府旗人家裡的女孩中選取,再比如宮裡的奶媽,即嬤嬤,接生婆,即姥姥,促使僕婦,即媽媽裡,也都會從內務府旗人當中挑選。不過,內務府旗人畢竟屬於包衣,他們雖屬上三旗,但在八旗排序中,身份仍然比下五旗的正身旗人要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鴻章諡號文忠公,曾國藩諡號文正公,左宗棠諡號文襄公,為什麼都是文XX,有什麼講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