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閉家鎖的紅楓
-
2 # 白馬嘯長安
勝利源於六大因素。訓練有素的軍隊、強大的艦隊、熟悉情況的內應,荷蘭錯誤的決策,巴達維亞援軍的遲到,天氣海潮。
隨著大陸上的失利,鄭延平已經意識到閩南沿海不再是安全的港灣了。下一步該何去何從?正好何斌受荷蘭殖民者派遣,從臺灣來談通商。何斌身在荷營,心在中華,向國姓爺講了不少經營臺灣的好處。鄭延平漸漸產生將臺灣作為根據地的想法。
在多次閉門討論中,多數將領並不支援攻打臺灣,覺得利益不大。鄭延平力排眾議,最終敲定要光復臺灣,並付諸實施。當時的臺灣,荷蘭人主要有兩大據點,熱蘭遮城和赤嵌樓。歐洲的軍事工程學已經比亞洲要領先許多。熱蘭遮城是稜堡設計,火力和不規則城牆的運用,反映出軍事的突破。荷蘭有那個時代最好的戰艦,掌握了逆風航行的技術。
熱蘭遮城
攻臺一共陸續有兩萬五千將士,三百五十艘船。荷蘭守衛不到三千,能夠動用的軍艦不到十艘。感覺是鄭佔了優。然而,從軍事細節上看,鄭軍的火力與戰艦遠不及荷蘭。幾十艘的合圍,居然能讓一艘荷蘭船逃回爪哇報信。延平要用幾個月拿一座孤城,說明城池堅固。耗盡荷蘭人糧食的同時,自己的後勤也快出現問題了。可見勝負不是顯而易見的。
結果勝利了。首先歸功於鄭軍有戰鬥力,特別是鄭延平的精銳部隊“鐵人”。雖然荷蘭火器有領先,但尚未拉大到鴉片戰爭時的差距。靠著團結一致、勇猛頑強和戰術運用,可以和荷蘭一戰。
鄭家有東亞最強大的艦隊,除了歐洲人,這支艦隊從日本到呂宋無敵手。清朝一段時間內無奈地放棄海邊,避免交鋒。鄭延平南京戰失利,能夠退出來,也是因為有水路安全的保障。
臺灣民眾心向中華。何斌等人為鄭軍畫海圖,作嚮導。沒有何斌準確地指出鹿耳門港的南航道漲潮可行大船,連時間都算好,鄭延平不可能很快登陸拿下赤嵌樓。另外有些白人、黑人也加入鄭軍,帶來不少軍事知識和作戰經驗。
荷蘭的臺灣總督揆一決策錯了,把重點放在了陸地防禦戰。應該發揮自己的最大長處,調來更多又猛又快的戰艦進行海上決戰。這樣也避免了被封鎖的命運。
荷蘭在巴達維亞的援軍錯過了戰機,遲遲沒有出現在應該出現的地方。可能有其它事情絆住了。熱蘭遮的揆一苦守到花兒都謝了,還是沒看到援兵。
鄭軍進鹿耳門的海潮,如同預算的一樣,很順利就進去了。這就是勝利的開端。天時、地利、人和,延平郡王都佔了。
鄭延平收臺灣這一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與西方列強的硬碰硬戰役,取得了光輝的勝利。
回覆列表
因為荷蘭人並不強大。鄭成功面對的對手並不是荷蘭的正規軍, 而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軍隊和部分殖民者。數量只有鄭軍的1/10。
16世紀後半葉,歐洲殖民力量雖然限於後勤和疾病問題,不能像19世紀那樣在東亞投入可以滅國的力量,但哪怕是規模達到數千的殖民軍,就已經讓當時東亞的各強權很吃力了。
1685年軍力達到鼎盛的清朝與一群俄國殖民者(並不算正規軍)在雅克薩城發生激戰,由黑龍江將軍率的數千人將八百多名俄國殖民者包圍在城堡之內,在攻城時動用了神威無敵大將軍炮、金龍炮、子母炮等大、中、小各型火炮,但未能攻陷,只好在周圍挖壕修壘,進行長期圍困。至年底,城中俄軍大部死亡,僅剩下一百五十多人。沙皇得知了雅克薩失利的訊息後,不得不接受停戰談判,與清朝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而1661年4月29日,鄭成功的2.5萬人的“多國部隊”(除漢人外,至少還有日本人、非洲人)面對的,則是人數約兩千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防守的熱蘭遮城。
由於人少,歐洲殖民者都選擇了守城為主的戰略,但即使這樣,無論是鄭成功還是康熙,實際都無法靠強攻取勝,他們的辦法只有長期圍困,等著敵人在城中慢慢的因為補給不足,疾病,斷絕外援的絕望而最後投降。
但這種消耗對自己也是很致命的,據說2萬5千人的鄭成功大軍,在九個月後荷蘭人投降時只剩下一半------逃兵,疾病,飢餓,被土人襲擊等等。
當時臺灣農耕不發達,糧食依靠大陸,事實上,即使派兵搶糧,得到的食物也只夠維持大軍一個月左右 。鄭成功只好派軍隊四處開荒,招致土著不滿,“大肚王”部落一次就殺掉了1500名鄭軍。
當時的歐洲建築城技術,已經超越了東亞,傳統城堡多是方形由石磚而造,隨著大炮的發明,攻擊者可以先將上面的城垛炸平,碎石四處飛濺會殺傷守軍,再用架梯登城的方式將其佔領。
但歐洲在文藝復興時期修建了大量不規則的城牆,高低錯落、支楞八翹的牆體提供了豐富的火力點,大炮轟塌一處,其他迅速補防,為修復贏得時間。由於射擊點太多,稜堡事實上極難靠近。即使在歐洲,一般也認為需要10倍以上兵力長期圍困才可能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