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求之
-
2 # 寒聯
我們如果喜歡看某一朝的歷史,一定要透過當時歷史年代,當時的形勢,歷史人物所處的環境,刪去一些華麗的詞藻,去探究,因為有些真相只不過是片言隻語,這需要我們自己去領悟。現在網上發表的所謂史實,有的真真假假,許多文章更是加入了作者自己對某個歷史人物的好惡,所以更需我們自己去辯別判斷。年輕時看過一篇討論李世民功過的學術文章,腦子中還有大概印象。
先說史官,史官是代代相傳的,老子死了兒子做,兒子死了孫子做,他們不持任何政治立場。他們所記載的,在唐以前可能是最最真實的東西。如:“某年某月某日,早朝,某某大臣上奏了什麼什麼,皇上聽後大怒,當即打了某某大臣多少下屁股”。而且,史官記的東西都要保密存檔的,就是皇帝,也無權看到。但到了李世民,他到真改過。
李世民也可稱千古一帝,他上位後能虛心納諫,勸課農桑,厲行節約,國泰民安,百姓也能夠休生養息。他滅東突厥滅漠北薛延陀,征服高昌龜滋和吐谷渾,還重創了高句麗,設安西四鎮(邊界好象到現在的吉什麼斯坦)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但李世民有塊心病,那就是玄武門之變,也就是坊間所說的弒兄逼父霸嫂。李世民是歷史上少有的開明君主,他很可能有強烈的歷史意識,他常問臣下:我比之前朝君王如何呀?其心中也肯定更在意史官是怎樣寫他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後來李世民實在憋不住,逼著史官把記錄給他看,(那些都有記載)而且是刪改了多次。
就是說唐太宗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後面歷代皇帝,紛紛效尤,故自唐之後,中國就沒有了史官直筆。
-
3 # 雲的香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有一些史料的說法,是說有的。但真實情況就不得而知了。並不是為唐太宗李世民辯解,即使他有篡改歷史的行為,也是可以理解的。自古帝王相爭,能真正做到和平友好禪讓解決的有多少,多數還是透過武力方式解決。李世民如果沒有武力奪取江山,他也會同樣面恰被殺戮的危險。其父李淵坐上皇位,也多是李世民在後努力的結果。之後李淵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既李建成為未來的國君。可以想象,能打下李唐江山,李世民能力毋庸置疑,他的能力,威脅到將來的國君李建成,帝王之心,所謂孤家寡人,不能有和帝王能力相當,威望相當的人,更何況李世民的功績亦在他之上,他會更加忌憚威脅其帝位的人,遲早是要清理的,李世民如果不動,他的性命是沒有保障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從道德倫理來說,是不對的,但帝王之爭,誰能保證乾乾淨淨。之所以可能篡改歷史,一是李世民也意識到玄武門之變的客觀事實是不對的,說明他對此是有負罪感的,要不然不會介意,大可以理解為帝王之爭自然會發生並能夠得到諒解的事;二是李世民透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偉大抱負,讓全新的盛世的大唐贏來八方來賀,是功垂千秋的事情,玄武門的汙點可能就會抹殺了其努力奮鬥的結果,這也是他不願看見的。總的來說,唐太宗李世民的功還是大於過的,他可能篡改歷史的行為,為歷史史實記錄開了不好的頭,但是站在他所處的立場,也是可以理解的。
-
4 # 王斌兔斯基
李世民篡改過歷史嗎?
答案是肯定的。史書明確記載李世民曾翻看起居注。
起居注,是古代記錄歷史的重要資料。在起居注中記載著君主每天的起居言行,所以名稱叫做“起居注”。而這項工作是由吏官專門來負責,他們記錄的原則就是秉公執筆,既不虛假的吹噓帝王的功勞,也不替帝王隱瞞罪惡。吏官的這一特殊的權力決定了他們特殊的地位。而歷來帝王也都默契的不過目起居注,以保證吏官沒有壓力地執行自己的職責。
但是李世民卻打破這一默契,隨意的翻看了起居注,甚至下了這樣的批示:
房玄齡你管理起居注的記錄,不必替我遮遮掩掩,至於玄武門事變,其本來就是像“周公誅管、蔡,季友鴆叔牙”那樣的義舉,目的是為了“安社稷、利萬民”,所以要好好的寫一寫。估計大家看到這裡就明白了,玄武門之變到底是什麼樣的,當時的史官肯定清楚;李建成與李元吉到底如何,時人也有評價。這兩個人雖然與你李世民有爭位的事情發生,但他們是管,蔡,叔牙那樣的惡人嗎?你李世民真的是周公那樣的好人?
因此,我們可以認定,李世民的那一番批示,就是在給玄武門之變定宣傳的基調。告訴史官,你需要按照我的批示來寫,好好的把我李世民做的事情誇一番。
那為什麼李世民要這麼做呢?
其實到了帝王這一步,其追求的也就是生前身後名了。如果能讓史官曲筆逢迎,在歷史上留個好名聲,那肯定要比被後人罵一通好吧。
李建成:二弟你想幹什麼?
李世民:不想幹啥,就想弄死你 ,嘿嘿。
-
5 # 平沙趣說歷史
顯然是篡改過的。
唐太宗李世民作為千古明君,其一生中最大的汙點,不是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逼父退位,而是後來為了凸顯自己政變的合理性對史書進行干預,這開了一個很壞的頭。
據《資治通鑑·第197卷》記載,在貞觀十七年(643年),李世民終於按耐不住自己的心了。
初,上謂監修國史房玄齡曰:“前世史官所記,皆不令人主見之,何也?”對曰:““史不虛美,不隱惡,若人主見之必怒,故不敢獻也。”上曰:“朕之為心,異於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諫議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聖德在躬,舉無過事,史官所述,義歸盡善。陛下獨覽《起居》,於事無失,若以此法傳示子孫,竊恐曾、玄之後或非上智,飾非護短,史官必不免刑誅。如此,則莫不希風順旨,全身遠害,悠悠千載,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觀,蓋為此也。”上不從。玄齡乃與給事中許敬宗等刪為《高祖》、《今上實錄》;癸巳,書成,上之。上見書六月四日事,語多微隱,謂玄齡曰:“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委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為,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即命削去浮詞,直書其事。以上這段話就是講述李世民怎麼篡改史書的,他先是試探房玄齡,想讓房玄齡支援他翻看國史,房玄齡隱晦地說了“不”,李世民不放棄,諫議大夫朱子奢也勸,李世民卻不依不饒,最後終於得逞了。
房玄齡和許敬宗等人把起居錄刪刪改改,改成後呈給李世民看。李世民看到那難忘的一天(玄武門之變),認為房玄齡說的遮遮掩掩,所以下達指示:不用避諱的,我幹了就是幹了,像周公誅管蔡(平叛)這種事有什麼不能說的。於是乎,政變的發起者成了正義的一方。
可以肯定地說,李世民打破了繼承人看前代皇帝實錄的規矩,自己看了自己的實錄,而且不止一次,他讓人改過,其中的某些人物,當然要和諧掉,某些事,也要隱晦或者乾脆刪掉。
比如玄武門之變,外面打得熱火朝天,大唐王朝的建立者、當朝的皇帝竟然在皇宮的湖裡和宰相們泛舟,等著兒子們當面對質昨天李世民彙報給他的太子淫亂後宮的事情。
玄武門之變鬧得動靜如此之大,李淵竟然一無所知?李世民皇戎馬多年,不知道搞政變要迅速控制住皇帝?這改的也忒離譜了。
當然,李世民即便是皇帝也無通天之能,他能給玄武門之變定下性質基調和政治定位,但不可能改變所有歷史。
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功臣去世,他們的墓誌上依然刻有當時的歷史,李世民不可能把墓誌挖出來把墓誌上的記載刪掉,還有其他人私下修史,他也做不到完全封禁。
在這種情況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戰功是不可能轉到李世民身上的,所以李世民選擇了隱藏,比如只記部下,隱去要和諧的人物。像首先攻破長安的是李建成部,但只記載他部下軍頭雷永吉,隱去李建成。南下關中時,李建成為左三軍元帥,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都只記載左軍統領劉弘基。
正是由於李世民做不到完全篡改歷史,所以我們才能夠從那段歷史的各種記載推斷出他修改了歷史,要是他做得天衣無縫,誰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
-
6 # 伊耆角木
先看“唐太宗篡改歷史”這件事的出處。出自《資治通鑑》,原文如下:
初,上謂監修國史房玄齡曰:“前世史官所記,皆不令人主見之,何也?”對曰:““史不虛美,不隱惡,若人主見之必怒,故不敢獻也。”上曰:“朕之為心,異於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諫議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聖德在躬,舉無過事,史官所述,義歸盡善。陛下獨覽《起居》,於事無失,若以此法傳示子孫,竊恐曾、玄之後或非上智,飾非護短,史官必不免刑誅。如此,則莫不希風順旨,全身遠害,悠悠千載,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觀,蓋為此也。”上不從。玄齡乃與給事中許敬宗等刪為《高祖》、《今上實錄》;癸巳,書成,上之。上見書六月四日事,語多微隱,謂玄齡曰:“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委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為,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即命削去浮詞,直書其事。這裡其實寫的很清楚了,唐太宗李世民要看起居注,不聽勸。最後沒辦法,房玄齡和許敬宗刪減《起居注》寫成了李淵、李世民兩朝的《實錄》。給李世民看了以後,李世民讓“削去浮詞,直書其事”。
其實整件事情前面都沒有什麼疑問,關鍵爭議就出在最後一句“削去浮詞,直書其事”。所以,很多唐太宗的鐵粉就說,沒有改,該怎麼寫還是怎麼寫的。但是事實上是這樣嗎?並不是。
其實,李世民要看的是“起居注”。什麼是起居注?就是記錄皇帝一言一行的最原始資料。而後來房玄齡、許敬宗給李世民看得是什麼?實錄!實錄就是根據起居注重新編輯形成的整理稿。起居注就好比會議記錄,保留原汁原味,不能改動;實錄就好比會議紀要,刪去繁瑣內容,修改不當內容,整理而成。後來李世民看完以後要“削去浮詞,直書其事”的還是實錄,是把浮誇的實錄變成相對切合實際一點的實錄,並不是說就變回“起居注”了。從李世民開始,後代繼位皇帝給前任皇帝修《實錄》就成為了一種慣例。於是,我們就幾乎看不到最原始的起居注了。
那就說一下,究竟後來留下來的那個實錄跟起居注相差大嗎?可以說很大。因為後世宋代修的史書《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是參照李世民那時候修的實錄編撰的。而後來又發現了最早李淵身邊的書佐溫大雅所寫的《大唐創業起居注》。兩者相差非常大。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李建成,在《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李建成在李淵起兵過程中做的所有事在《新舊唐書》中幾乎被盡數刪除,即使李淵本人很多決斷是他自己下的,但到了《新舊唐書》中則變成了完全聽李世民的建議,似乎成了一個提線木偶。這顯然是不合情理的。因此可以說,《大唐創業起居注》中的內容還是比後世史書更為可信,《實錄》的改動是相當大的。
所以說,為什麼可以講他有“篡改歷史”?因為實錄跟起居注差好多。為什麼可以講他沒有“篡改歷史”?因為起居注還是那個起居注,並沒有直接改起居注,所以可以說沒有改。我覺得準確一點的說法是,“重新編了一段歷史”……畢竟,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歷朝歷代都是如此,也沒什麼丟人的。
-
7 # 小文章大視野
我們現在研究歷史基本上都是相應朝代的史書再加上考古發現兩者綜合,在一定程度上還原歷史。歷史的記載與編纂是一個朝代很看重的事情。一個君王能否留名後世,首先在史書中可以表現出來。
唐帝國
李世民的最大爭議,不在於他發動玄武門事變,殺死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並逼迫李淵立他為太子,而在於他違反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鐵律:他自己閱讀並校正了他那一時期的正史。李世民曾兩次要求觀史,第一次他向褚遂良提出,原因說了一大堆,但根本上也很簡單:怕你們寫的不實在,所以我來看看。褚遂良的耿直在太宗一朝是出了名的,他當場直接拒絕了李世民的要求。李世民也沒法,只得作罷。貞觀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向主持史書編纂的房玄齡提出要閱覽他們編寫的史書,這次的口氣也是異常地嚴厲,如果房玄齡不把史書呈上去,他這官也就做到頭了。房玄齡頂不住壓力,只得把相關的史書送給李世民查閱校正。《資治通鑑》中,李世民看完後,說史官們對玄武門事變的描寫有些隱晦,要他們放開手腳去寫,他自己不在意。這其實沒有太大的可信度。李世民對自己用非常手段登上君位一直耿耿於懷,他想給後世留下一個光輝的歷史形象,而如何實現呢?控制史書的編寫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他登基後不久就將編寫史書的相關機構搬進了禁內,以便更好地控制。他三番兩次要求調閱他當政時期的史書記載,目的也是為此。李世民處心積慮做這一切,絕對不是為了讓史官們將這一段歷史如實寫來,相反,他想給自己的歷史定一個性。他知道明君聖主也有過錯,但這個過錯控制得越小越好。
綜上,李世民有修改歷史的條件,也有動機,他對這一段歷史必定施加了影響。所以李世民登基之前以及初期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是失實的。但大部分,包括貞觀盛世卻不可能憑空捏造出來。李世民的歷史定位是功大於過,這一點也是值得肯定的。
(全文完)
-
8 # 東山市塔寨林耀東東叔
這事也不知道怎麼看!唐太宗改史的事主要來源於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和房玄齡等人的對話,詳細附上:太宗見六月四日事,語多微文,乃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民耳。史官執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侍中魏徵奏曰:“臣聞人主位居尊極,無所忌憚。惟有國史,用為懲惡勸善,書不以實,後嗣何觀?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辭,雅合至公之道。”也就是這麼一件事吧,就這麼一件事裡,每個人的看法都會不一致,就比如我就覺得唐太宗是讓史官如實記錄玄武門之變的事實,但是有人覺得這是唐太宗暗示改史!個人有個人的看法!但是我記得唐太宗看的好像也是實錄,不是起居注吧!最後說下個人看法,我還是覺得唐太宗沒有改史,畢竟當時也有人鏡魏徵在,如果真要改的話。以魏徵的個性肯定要噴唐太宗的!更覺得是司馬光等人的汙衊!最後也說一句:研究帝王最重要的史書是起居注!
-
9 # 史過長河
李世民應該沒有改史,雖說他玄武門之變奪得皇位有點不光明,但他也是敢做敢當的一位明君。有一次李世民突然心血來潮,叫來寫史的史官說:我想看看唐朝的歷史書。這個史官就犯難了說:皇上沒有這個先例啊,皇帝是不能看當朝歷史書的。李世民聽了不高興:我是皇帝為什麼不能看,我就看一下怎麼了。史官仍然堅持不讓他看說:皇上如果你看了不滿意,一生氣我就小命不保,以後誰還敢寫史書。
李世民聽了也覺得有道理,但還是堅持要看,史官說你找房玄齡吧,李世民找來房玄齡要看史書,說我看你們怎麼寫的我,結果房玄齡也表示:皇上,沒有這個先例呀,李世民真生氣了,堅持必須要看,房玄齡沒法,又聯合大臣一齊勸說李世民,李世民就是要看。最後房玄齡只得下去同史官商量,重新編寫一本史書給李世民看,於是加班加點寫書,書中自然是對李世民歌功頌德,李世民看了很滿意,但是玄武門之變只是一筆帶過,李世民就問為什麼不寫玄武門的事呢?房玄齡表示這個不好寫呀。李世民說實事求實的寫呀,怎麼發生的就怎麼寫。可見李世民應該沒有改史。
-
10 # I八零印記I
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在中書省特置秘書內省專門負責修撰前五代史。同年閏十二月,太宗又下令將史館移入禁中,設於門下內省北面,由宰相監修。從此以後,原著作局不再具有修史職責,史館成為皇帝直接控制的門下省的一個常設機構,專門負責修撰當朝國史。
公元635年,即貞觀九年五月,太上皇李淵去世。唐太宗李世民為這位“高祖太武皇帝”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就在葬禮舉行的前10天,唐太宗通知史官,說自己要親自查閱高祖皇帝和自已的《實錄》,但被恪守祖制的史官婉言拒絕。
幾年之後,大約在貞觀十六年四月,唐太宗又向諫議大夫褚遂良問起《起居注》一事,褚遂良回答說,史官記錄君主的言論和行動,好壞都要記載,才能使君主不敢做壞事,沒有聽說君主自己可以拿來看的。
唐太宗問他,如果自己有什麼不好的事也要記錄嗎?
褚遂良答道,這是史官的職責,不敢不記。站在一邊的黃門待郎劉洎也說,假如褚遂良不記,天下人也會記。
碰了釘子的李世民在兩個月之後,忽然下令將16年前被殺、並被追奪太子封號的長兄建成由“息隱王”恢復為皇太子,又將同時被殺的弟弟元吉由“海陵刺王”改為“巣刺王“。
這一舉動讓人不解,不知李世民為何要這樣做。不管怎樣,李世民對《起居注》一事始終沒有忘記,他曾三次向監修國史的宰相房玄齡提出要親自查閱《起居注》。其理由是,他的用心和以往的君主不一樣。他身為帝王親自閱讀國史,以便了解自己以前的錯誤,作為今後的警戒,要求房玄齡按順序寫成呈上來。
對此,諫議大夫朱子奢極力反對,勸李世民道:”陛下身負聖德,言行從無過失,史官記載的自然盡善盡美,所以陛下要查閱《起居注》並無不妥。但從此形成制度傳下去,恐怕到了玄孫、曾孫輩,難保沒有達不到上智的君子,會文過飾非,那史官就免不了受刑罰懲處。這樣一來,史官為了保全自己,無不迎合風向,順從旨意,悠悠千載的歷史還能讓人相信嗎?這就是歷來不允許帝王檢視的道理。“
可是,太宗不聽勸阻,堅持要看,君命不可違,房玄齡只得與許敬宗等人刪改成《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呈上御覽。當然,房玄齡等人心知肚明,太宗最關心的是哪一部分,自然早已在文字上下了功夫。
但太宗看了“六月四日”的記載後還是覺得他們寫得太隱晦:當年周公殺了管叔、蔡叔而使周室安定,季友毒死叔牙才為魯國帶來太平。李世民覺得自己這樣做是為了安定社稷、造福萬民。史官執筆時何必有勞你們特別隱諱呢?應該加以修改,刪除不實之處,直截了當地把事實記下來。
有了這樣明確的指示,以房玄齡為首的史官們自然只能體察聖心,將兩朝《實錄》中有關文字修改到唐太宗滿意為止。這就是我們今天能看到《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等史書中記載的“玄武門之變”了。
那麼,李世民為什麼要修改國史呢?對此,史學界有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新編中國曆朝紀事本末-隋唐卷》是這樣寫官修正史:設史館修前朝史制度的確立是在唐初李世民統治的貞觀時期。貞觀君臣為唐皇朝的“長治久安”,十分注意“以古為鏡”,總結歷史成敗的經驗教訓,尤其注重隋亡的教訓。
鑑於武德年間修成前朝著史,唐太宗深感改組舊史館、建立一套新制度的必要。
貞觀三年(629年),太宗下令在中書省特置秘書內省專門負責修撰前五代史。同年閏十二月,下令將史館移入禁中,設於門下內省北面,由宰相監修。
從此以後,原著作局不再具有修史職責,史館成為皇帝直接控制的門下省的一個常設機構,專門負責修撰當朝國史。
第二種說法:有學者認為李世民為了掩蓋玄武門兵變和逼父讓位的真相,有意篡改歷史。唐太宗的皇位並不是由合法繼承得到的,而是其殺兄逼父的結果,這一行為不合乎封建法統和封建倫理,在封建統治者看來,也就不可能以此貽示子孫。
因此,唐太宗奪得皇位之後,就著手修改國史,為自己辯護。
這種說法認為貞觀史臣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時,大肆鋪陳太宗在武德時的功勞,竭力抹煞太子建成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的功績並極力貶低高祖的作用。
但是這樣仍不足以說明太宗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於是他們又把修改國史的著眼點放在晉陽起兵的密謀上面。他們把晉陽起兵的密謀杜撰為太宗的精心策劃,而高祖則完全處於被動地位,其目的在於把太宗說成是李唐王業的真正奠基人,使其皇位的獲得近似於漢高祖自為皇帝為尊其父為太上皇那樣的合法性。
不管出於何種目的,也許兩種原因兼有之,李世民確實修改了某一時段的歷史,這是不爭的事實,當時的真相如何如今已湮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不可復見。
而官修國史從此成為慣例,修史也慢慢喪失了其獨立性,逐步淪為統治階級和上層建築的工具,再難發揮它本應有的作用了。
-
11 # 文史宴
唐太宗當然是篡改過國史的了,而且目前還有證據證實他真改過。
按史書的記載,李世民曾經問褚遂良要國史翻看,還讓他們公允的評價李建成,說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長期以來,大家都懷疑李世民篡改了跟李建成有關的史料,從事理上看是很可能的,但沒有夠直接的證據。
前些年考古出土了唐初溫大雅撰寫的《大唐創業起居注》,該書對李淵、李建成、李世民的功績有很客觀的描寫,拿這本書對照目前流傳的唐史來看,李世民在奪天下的過程中有意矮化的兄長李建成的功績和表現,並且把父親李淵的許多決策拿過來加在自己頭上,對自己的形象有明顯的拔高。
當然,即便去除這些李世民歪曲的部分,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李世民的功勞也大過李淵和李建成,這一點不宜矯枉過正。但李世民篡改國史的事情是客觀存在的,應予批判,不能因為他是明君就放過。
-
12 # 國史春秋
李世民修改國史已經成為了公開的秘密,但是“篡”字用的不恰當,挺高雅的事情不能搞的像是做賊似的。其實李世民只是粉飾了一下自己,也可以說往臉上貼了塊金,遠沒改到了顛倒黑白、面目全非的程度。人嘛,都有虛榮心,做事要求盡善盡美,萬眾矚目的皇帝更是看重自己的聲譽,因為他們需要後人的歌功頌德。所以修撰國史這點事兒,也不用大驚小怪,畢竟也是人之常情,更何況李世民的豐功偉績也是有目共睹。
李世民是第一位為前朝修史的皇帝,他本人善於總結並吸取前朝,特別是隋朝的滅亡教訓,能夠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更能做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需。所以,唐太宗在位的短短二十三年,唐朝就出現了聞名遐邇的貞觀盛世。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李世民下令在中書省特置秘書內省專門負責修撰前五代史。同年閏十二月,李世民下令將史館移入禁中,設於門下內省北面,由宰相監修。從此以後,原著作局不再具有修史職責,史館成為直接由皇帝控制的一個門下省的一個常設機構,專門負責修撰當朝國史。
這樣一來,在李世民眼皮底下修撰的歷史肯定有個人的主觀意識,比如對隋朝的評價,以及玄武門之變的前因後果,還有晉陽起兵的策略謀劃。
一、前朝歷史
貶低前朝皇帝,是後承王朝的慣用手法。李世民大書特書隋煬帝的暴政,就是要重點說明隋朝的滅亡,是由當權者的荒淫腐敗造成,所以李氏家族推翻隋朝的統治,是眾望所歸、民心所向。事實上,雖然隋朝是個短命的王朝,但在中國古代整個歷史程序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隋文帝和隋煬帝都是相當有作為的君王。隋朝的滅亡既有無法迴避的現實原因,更有深層次的歷史原因。
二、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遠比我們相像中複雜許多,自古權力的爭鬥角逐就是一場血腥的殺戮,而玄武門之變猶甚,因為其中牽連太多許多無辜的生命。這場政變也成了李世民久久不能釋懷的夢魘。所以,李世民要洗白自己,辦法就是抹黑大哥和三弟。其實,真正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並不是兩草包,也不完全是荒淫無恥的紈絝子弟。雖然沒有李世民的精明強幹,但也不是李世民授意唐史中描述只會勾心鬥角的碌碌之輩。
三、晉陽起兵
李世民把自己塑造成唐王朝的真正奠基者,李淵只是扮演一個劉老太公的角色,而自己就是開疆闢土的漢高祖劉邦。李淵寬厚仁慈、深謀遠慮,很早就有了爭奪天下的雄心壯志,並不是一個遇事沒主見,處處讓兒子牽著走的無能父親。
總結,可以讓李世民做文章也就這幾件事情,扯不上關係的事情也沒有管的必要,所以李世民修撰國史,也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
-
13 # 峰哥談史
筆者認為李世民確實篡改過歷史,而且他篡改的還很過分,甚至大肆汙衊自己的父親。為什麼這麼這樣說呢?
因為歷代很多正史在記錄晉陽起兵事件的時候,過份的誇大了李世民的作用,忽略了李淵的貢獻。把李淵描繪的一無是處,甘於平庸,胸無大志,性格懦弱,膽小怕事等等。並且把晉陽起事的首功完全歸功於李世民,寫到李淵完全是在李世民的脅迫下起兵造反。而且把李世民塑造成了一個完美的英雄領袖,目光遠大,深謀遠慮,運籌帷幄,具有較強的政治智慧和堅定的意志力。大家覺得這可能嗎?是,你唐太宗李世民是有兩把刷子的人,是非常優秀,不然那麼多英雄豪傑也不會心甘情願跟著你打江山,又政變奪權。但是上面的那些優點,對於一個剛剛嶄露頭角的年輕人,是不是會太過於牽強了。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學者對史料《大唐創業起居注》的不斷髮掘和論證推敲,普遍的出一個結論:在正史的編排中,李世民過份誇大了自己的英明神武,醜化了自己的父親李淵。相反,李淵絕對具有雄才大略,他才是晉陽起兵乃至奪取天下的最高指揮者和決策者。
總之,不可否認李世民確實是一代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但是他的歷史汙點,是他篡改歷史也無法改變的,歷史終究會浮出水面的。
-
14 # 哥是前衛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
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縣),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善於用兵。進入長安後,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設立文學館,籠絡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1]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說李世民篡改歷史,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李世民下令在中書省特置秘書內省專門負責修撰前五代史,又下令將史館移入禁中,設於門下內省北面,由宰相監修,李世民親直接控制,便於史官按其意撰寫國史。二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得皇位,為讓後人心服口服,所以修改國史,為自己辯護。但李世民到底改了哪些歷史,他們卻說不清楚,因為沒有另一部被認可以史書可以對照。
李世民按照自己的意圖,命史官撰寫國史,這並不為怪。況且,這樣做的古代帝王並非李世民一人,歷朝歷代帝王,哪個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圖命史官撰寫國史?有哪個帝王隻字未改歷史,讓史官原原本本地將自己所作所為書於史冊?史官、史館是朝廷所設,是為皇帝服務的,特別是記錄本朝歷史,必然要照顧當朝皇帝的意志,誇大優點,避開瑕疵,如果不這麼做,史官還想要腦袋嗎?
古代歷朝,一般都是當朝記實錄,後朝修前史。當朝實錄,包括聖旨、法典、朝議等一切文書,這些文書存檔時,都要經皇帝過目,如有對皇帝不利的言辭,史官的麻煩就大了。除幾個特殊朝代(皇帝是傀儡,權臣當政)之外,史官所錄當朝文書,幾乎都是對皇帝有利的。後朝以此為據修史,自然也就不會跑偏。
記錄、編修歷史,當“秉筆直言”,但五千年帝王一大把,誰會允許史官那樣去做?所謂“李世民篡改歷史”,也不一定是李世民所為,而是史官無奈之舉。中國的正史,是帝王親自過目的歷史,史官不敢秉筆直言。野史雜記出自民間,不在帝王掌控之內,反倒會說一些實話。但野史又不被官方認可,後人也不以其為據,所以我們看到的歷史,大多帶有當朝帝王意志,何必要揪住李世民一人不放呢?
回覆列表
李世民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記錄皇帝的言行的《起居注》。初時褚遂良不許,後來他再要求房玄齡,房應允並與許敬宗將《起居注》刪定為《高祖實錄》、《今上實錄》,於貞觀十七年七月癸巳日獻予太宗,但唐太宗終歸未能得觀《起居注》。
參讀武德年間所著《大唐創業起居注》(不曾被官方修改),以及訂正詳實的《資治通鑑考異》(同時記錄了《實錄》、野史、物證等考據》),再考查《舊唐書》等(以《實錄》為藍本)相關記載,不同之處僅存於三個方面:其一,太原起兵的發起人是誰;二是,隱太子李建成在攻取長安時的戰功;再有,李淵宮闈禁中的是否檢點。而上述三個方面皆以“玄武門之變”為中心而展開,其餘初唐歷史事件,各史料中所載(包括不受官方干預的稗官野史)竟保持高度一致。由此可知,除“玄武門之變”外,其它的初唐歷史事件並無唐太宗參與刪改杜撰的可能。
因此,歷來學者都將目光聚焦於“玄武門之變”,史書也記載李世民對“玄武門之變”的關注,要“削去浮,要求直書其事”。史家對此有不同看法:一些學者認為李世民此舉使自己親殺兄弟的事實在史書中保留了下來,如王夫之從道德的角度批判李世民,認為直書其事是不知羞恥,“至於自敕直書,而太宗不可複列於人類矣”;一些史學家則認為,直書其事其實是唐太宗公然指使臣下在“玄武門事變”的相關記載中美化自己;但更多的學者,能夠在“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下,坦然的接受認可這次皇家宮廷政變和太宗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