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虹貓大俠
-
2 # 丫丫侃神劇
蜀國興盛時期,劉備有五虎上將,還有很多得力的助手。曹操在漢中與劉備決戰,被諸葛亮用計謀殺得大敗而回,當時,蜀國氣勢正盛,肯定不易攻取。
吳國在經歷赤壁之戰以後,周瑜被氣死,接任的新都督魯肅是一個只會求和平的無能之輩,根本挑不起大梁,所以曹操來進攻,還得由孫權親自帶領人馬出戰。所以相比之下進攻東吳要更容易得手一些。
-
3 # 大雅視界
很多朋友說曹操一向精明,可為什麼在赤壁之戰前走了一步昏棋。
如果先破劉備,再取江東,而不是同時與孫劉雙方決戰,恐怕歷史就會改寫,曹操也能統一天下。
不是曹操不想先滅劉備,而是劉備在窮途末路之時與孫吳政權聯盟共抗曹操。
曹操,這個時候並不想與東吳決裂,而是恩施恩施,迫使孫吳中立,然後一舉攻破江夏,擒獲劉備。
到那個時候也就只剩下東吳,輕而易舉就可拿下,餘者劉璋、張魯等庸庸碌碌之輩,更非敵手,到時一統天下易如反掌。
曹操萬萬沒有想到孫權一黃口小兒初掌江東,就能使君臣一心,將相一體,頑強的頂住壓力,一眼就看出曹操先破劉備再取江東的計謀。
孫權又怎會束手待斃,富貴險中求,所以選擇與劉備聯手,共抗強敵。
歷史證明這一步棋走的是正確的,赤壁之戰孫劉大破曹操,自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
4 # 老肖彈Bass
這是個好問題,問題可以分這麼幾個方面來看:首先,皇叔的流浪騎士團無論戰鬥力還是團隊凝聚力都是一流的。不是曹操不想先滅了劉備,是因為“三番五次擒他不成”。縱觀劉皇叔的戎馬生涯,在入川之前基本上就是以勝利大逃亡為主,無論曹操,還是蔡懋,還是孫權,無論是武力襲擊,是四面埋伏,還是美色誘餌,劉皇叔都能得天庇佑,成功脫險。說回這次,雖然也是寡不敵眾,但是跟曹操其他的對手不一樣的是,皇叔軍團不是一味的逃跑,反而是藉助諸葛亮關張趙定下阻擊戰略,節節抗擊,一路下來大大延緩了曹操追擊的速度,為皇叔脫身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再者,攜民渡江,我個人有點小小的陰謀論,我覺得攜民渡江是皇叔非常聰明的一道護身符,三國時期的征戰大多數是為了土地以及人口,三國時期的戰爭裡很少見到屠城滅族的大屠殺就是這個原因。劉備帶著新野百姓出逃,曹操也不能全力追擊,誰也不能對手無寸鐵的平民痛下殺手,更何況,劉備邀買人心,曹操何嘗不是?為了幾隴麥苗就可以“割發代首”,萬一追擊過猛傷及無辜,傳出去曹操殘暴的名聲,不但所到之處的百姓不肯歸附,自己地盤裡的人民估計也會心生芥蒂,劉皇叔不顧旁人勸說帶上十餘萬百姓過江出逃,賭的就是曹操也不敢放任士兵濫殺無辜,背上殘暴罵名,而曹操恰恰也是投鼠忌器,未敢全力追擊,這是皇叔為自己成功逃離買的另一個保險;第三,東吳的基本政策就是自保,這一點上,孫權對於所有出現在自己周圍的武裝勢力都充滿了警惕。放眼看去,整個三國時代,孫吳政權也沒有發動什麼大規模的對外入侵戰爭,幾次戰爭爭奪的都是自己周邊的重鎮,尤其是荊州這個麻筋兒。曹操拿下荊州,收編荊州水陸大軍,已經讓孫權感覺坐立不安,再加上曹軍追擊劉備越來靠近江東地區,再加上此時劉備表態願意與東吳聯合共同抗曹,既是求自身平安,也是協助孫權保家衛國,孫劉既然已成聯軍,那麼曹操攻打江東也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
5 # 恬然滋味
有什麼辦法呢?
以曹操的能力和團隊放在其他朝代一定是一統天下了。
可是,曹孟德是三國的曹孟德。
於是,他遭遇劉備諸葛亮,遭遇孫權周公瑾。
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荊州,接近功德圓滿之際,更是同時遭遇劉備諸葛亮孫權周瑜,奈何?
曹操固然高明,對手一樣高明。
瞞不過啊!阿瞞真的是瞞不過啊!
三方基本都做出了最佳應對。
曹操輕騎快破劉備,奈何劉備諸葛亮謀之在先快跑冠軍名不虛傳。追殺殺不了。
曹操一紙檄文邀孫權會獵江東,幾乎唬倒江東文武,奈何主心骨不倒啊!
曹操收荊州後,見好就收打道回府如何呢?
曹操南下從地盤來說,破取荊州之外何嘗不想一鼓作氣蕩平江東? 小霸王死了,江東沒人了啊!
而曹操南下的主要目標還是擊殺劉備。劉備這個大耳賊還逍遙法外,班師回朝這個牛皮吹不響啊!
再說勝利回到許昌之後幹嘛? 篡位。這時候回去篡位不僅被人恨,關鍵被人笑話。江東未服,劉備未滅,天下未靖。猴急什麼?這麼小家子氣就不是曹操了。
於是,曹操劉備孫權開了碰頭會。
曹操頭上碰了大包回去了。
天意如此!
-
6 # 會聲會影668
因為當時的劉備並沒有成氣候,而孫權盤踞江東,此時的曹操把大本營搬到鄴城之後就有了稱帝之心,郭嘉的遺計中提到:“1、同意董昭的廢八國建議,揮師北上平定烏丸;2、南下收復荊州;3、趁孫權羽翼未豐,一舉收復江東地區;4、完成以上三點,則西涼群豪不敢妄動,皆臣服王師;5、劉璋無能之輩,此時可以大軍攻伐的跡象就能兵不血刃接管益州;6、天下平定,其他野心之輩沒有立足之土壤必然潰散,此時曹操稱帝,天下歸心。”然而曹操一路非常順利的平定烏丸、荊州,在準備攻伐孫權之時,一直沉默的賈詡突然獻計,說:“此時應該駐紮荊州與孫權對峙,時常騷擾,不出半年,在心理和外在的影響下,江東一帶必然人心潰散,叩首臣服。”因為江東不但要面臨曹軍的威脅,而且還要與山越作戰,並且大部分謀士都有迴歸中原故土的念頭,而中原又是曹操的地盤,但是曹操被勝利衝昏了頭,並沒有考慮到後面的方面,只笑賈詡太謹慎,而賈詡沒有理論,再次默默的退回去了,然而他太低估孫權和周瑜了,同時周瑜也低估了劉備,周瑜讓劉備把兵力全部交給江東指揮,劉備爽快的答應了,但是卻把劉琦的江夏兵交出去,而把自己的一萬精兵在赤壁之戰開戰後埋伏在雲夢澤一帶。
-
7 # 棍哥觀史
其實關於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家戰略和規劃,我們熟知的是蜀國的“隆中對”,其實吳國還有著名的“江東對”,魏國也有“奉天子以令不臣”這樣的基本國策。
《三國志》記載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 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魯肅對於孫權提出的策略,後稱“江東對”
“隆中對”提出的天下三分之國策與“江東對”不謀而合,而實際上魯肅的“江東對”還要早於諸葛亮的“隆中對”。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以荊州、益州為根基圖伐天下,還要聯合東吳抗曹;而魯肅為孫權提出以江東、荊州為根基圖伐天下,要聯合強援以抵抗曹操。因此可見蜀吳兩國對於荊州歸屬問題是扯來扯去,甚至不惜大動刀兵,這是基於基本國策的資源爭奪和搶佔先機。
曹操的國策其實就源於謀士茅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之說。根據《三國志》記載,玠語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太祖敬納其言。
曹操面對吳蜀兩國東西兩線作戰的形勢下,中線屬於重兵對峙狀態,西線重鎮漢中一直是易守難攻,就連三國後期強弱兩極分化之時,魏國二十萬大軍攻打劍門也無功而終,不得不偷渡陰平這個無人區。相對來說,合肥一線攻守形勢相對平衡,只要以合肥為據點,在徐州、淮南、揚州一帶屯兵就會對東吳首都建業形成有效威脅,雖然有長江天塹,但比蜀國漢中北境的崇山峻嶺要更容易征服。因此這一線兩國的爭奪很多,魏國南部邊境線與吳國接壤的更多,因此兩國的博弈也更為頻繁。若魏國吃掉吳國,從荊州進攻蜀國的涪陵、巴東一線就比從漢中進攻容易的太多。
而從吳蜀聯盟的穩定性來看,兩國根據國策指定的戰略佈局,向荊州之地的爭奪向來都很激烈,曹操在襄樊一帶、江夏北部地區佈防重兵,坐觀時變就是上策。本來就強於蜀國的吳國也最有可能吞併荊州,後來結果也確實如此,只是曹丕的反應慢了半拍,也就沒有撈到好處。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魏國不可能坐視吳國壯大,夷陵之戰後吳國的疆域甚至比魏國還大,任其發展的話,魏國的優勢將在此消彼長間慢慢消亡。
魏國一直將吳國當做首要目標,在東線作戰中,蜀國是無法派兵援助的,如果救援必須得讓蜀君進入吳境,吳國是不會同意的。正如後來蜀國成都被圍一樣,永安的羅憲也不敢放吳軍進蜀國境內救援,導致羅憲所部還得做佈防東吳的工作,無法抽身回援成都。
因此魏國沒有先消滅劉備的原因在於,前期沒把劉備當回事,後期又不能沒有蜀漢對東吳的相生相剋,於天下形勢來看,吳強蜀弱的局面對於魏國來說必須要先遏制吳國。
-
8 # 手機使用者畫龍點睛
曹操一代梟雄,英才蓋世,志向高遠。有統一天下雄心和能力,只是天不佑曹操,功敗垂成,遺恨一生。
公元208年九月,曹操率領大軍南下,旌旗招展,刀槍林立,浩浩蕩蕩,聲勢浩大。荊州牧劉琮見狀,驚慌失措,六神無主,只能乖乖的投降了。曹操接收了荊州的人馬,水陸大軍數十萬之多。
劉備為避鋒芒,棄樊城而走。兵分兩路,關羽率一萬水軍 奔江夏。劉備領諸葛亮,張飛,趙雲,及黎民百姓走陸路。行走緩慢,一天一夜僅走二十餘里,很快被曹操追上擊潰。好在張飛在當陽橋邊設疑兵擋住曹操,否則劉備慘了。劉備新敗,打算南渡長江,在當陽和魯肅相遇,雙方一拍即合,劉備進駐夏口,派諸葛亮拜見孫權。孫權派周瑜、程普,率三萬大軍,讓他們和劉備聯合迎敵,與曹操赤壁對峙。
曹操自廢武功,重用水軍,北方人馬水土不服,發生了瘟疫,初次交戰就失敗了。曹操只好駐兵北岸,兩軍隔江相望。時值冬季,天氣乾燥。黃蓋獻火攻計,都督周瑜採納了他的計謀。周瑜選用幾十條大船,裝滿了沾了油脂的柴草。黃蓋詐降曹操,乘東風,火攻曹軍。一把火把曹操戰船燒個精光,殃及岸上營寨,曹操帶著殘兵敗將,落荒而逃,赤壁之戰完敗。
曹操壯志未酬,輕敵失算。又年事已高,北方末平,再沒能力一統江山了!!‘
-
9 # 釣魚倌
幾件困難的事情不費什麼周折就給解決了,這時候的大多數人難免飄飄然,曹操更是如此。
曹操,亂世之梟雄,挾天子以令諸侯,野心勃勃,要的是得天下,可是一統江山需要搞定幾個擁兵自重,唱反調的軍閥: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劉琮)、孫權以及劉備。
袁紹、袁術以及呂布被曹操逐一擊破,兵敗身死;劉表病死後接班的劉琮被曹操嚇的投了降;就剩下孫權和劉備,和孫權相比,曹操把實力最為弱小的劉備沒有放在眼裡,而是要集中力量解決既有實力又有地盤而且還佔據著戰略要地江夏的孫權。
而且曹操認為幾個頗具實力的大軍閥都被自己給幹掉了,當下的局勢對自己很有利,應趁熱打鐵,拿下江東,只要孫權被打垮了,劉備便是驚弓之鳥,只剩下俯首稱臣了。
畢竟,在曹操的眼裡,孫權不是等閒之輩,江東的實力不容小覷,所以,他編練步兵操習水戰,不顧一干謀士的勸告領著十幾萬但號稱八十萬操習了水戰的步兵乘著千餘艘戰船給孫權下了一封“我曹操帶了八十萬人前來你孫權的地盤和你一塊兒打獵”的戰書便浩浩蕩蕩的往江東的赤壁奔去。
-
10 # anjio1990
曹操之所以不先滅劉備轉而攻打孫權,主要的原因在於,曹操一開始就沒有足夠地重視將來的劉備所給他帶來的後果。要是曹操真重視劉備對他的威懾的話,依照曹操梟雄的個性,就算有十個劉備也會給他找各種的理由殺掉了!正因為他沒有足夠的重視,所以才會在殺劉備的理由方面一再猶豫;也正因為這一再地猶豫從而錯過一次又一次殺劉備的時機。
從以下這張態勢圖上就看得出來,曹操在一路地追殺著劉備。其實,到這個時候,他還是沒有放棄收服劉備的打算。
劉備自黃巾起兵以來,實力就較弱。一直都是在依附於人,寄人籬下,顛沛流離,靠山換了一個又一個。但是,劉備雖然實力不強,卻混到了一個忠義的名聲。並且他手底下有一幫效忠於他的生死兄弟,其中不乏武藝卓絕之士。一旦收服了劉備,自然他的這幫兄弟也跟著會效力於他了。這才是曹操真正所看重的。
誰料到這一路的追殺,把劉備追到了孫權的地盤邊上。在曹操想來,以他現在的實力也完全可以吃掉東吳。於是就順水推舟,擇日不如撞日,乾脆趁勢把東吳一併拿下算了。能一鍋燴了自然更好,就算不能一鍋燴,等拿下東吳以後,劉備也是漏網之魚,掀不起什麼大浪,到時回頭再找他也就手到擒來了。所以,曹操就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東吳這邊了!因為以東吳的實力日後對曹操所造成的威懾遠比劉備要強大得多。
-
11 # 歷史評說
自古天下大亂之後必定會呈現出一股亂世分裂的局面,而其中成氣候的諸侯勢力必將成為下一個朝代的開創者,而開創新朝代必將設計到到底是以南統北還是先強後弱的問題?
三國時期的曹操就是這樣,他在平定北中國以後邁出了統一天下的步伐,可為什麼曹操不先滅了劉備,而要先打實力較強的江東呢?
劉備不成氣候,不值一提東漢末年,帝國統一的局勢被打破以後,各地軍閥割據,劉備,曹操,都是其中的軍閥勢力,可是劉備和曹操簡直不能比,當時曹操已經完成了統一北方的事業,而劉備快到知天命的年紀了還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
雖然說劉備也是曹操統一天下的一個障礙,但是實在是不值一提,當時的劉備還不能和後面的三分天下相比,當時曹操統一天下最大的敵人是江東的孫氏,而不是劉備。但凡軍事戰爭必定是先攻打強勢力,而弱小勢力必將土崩瓦解,出於這樣的考慮,曹操並沒有先打劉備,而是先打江東。
從戰略上威懾劉備,使其不敢妄動自古以來,打仗都是戰略戰術二手抓。當時整個傳統意義的天下局面是這樣的,自陝西以東,東至大海,北至幽州遼東,都已經北曹操納入麾下,只有西北的西涼馬超勢力和漢中的張魯,益州的劉彰,江東的孫氏政權,以及流浪的劉備。
曹操攻打江東,其他勢力不敢輕舉妄動,戰略上是擊敗江東,平定江南,而戰書上又可以起到牽制其他割據勢力的作用,這種好事實在是人心所向。
劉備勢力飄忽不定,江東孫氏有跡可尋當時劉備勢力在漢末群雄中可以說是十分弱小的一個了,他基本上沒有自己的軍隊,走到哪裡就依附哪裡的豪強,就像是浮萍一樣飄忽不定,到了後來也是這樣。
曹操如果派出大股軍隊去追殺劉備的話,劉備知道訊息後肯定會率先逃跑,到時候人沒抓到,自己計程車兵卻白跑了一趟,還有可能會中埋伏。
而派遣少量部隊去截殺劉備又打不過他手下的精兵強將,所以說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留在後面解決,才會一勞永逸。而孫權盤踞江東多年,具有固定的地盤和土地,完全有跡可循,完全可以先消滅孫權後再滅劉備。
曹操的預想是十分美好的,但是人算終究不如天算。他沒有料到孫權和劉備最後會聯合起來對付自己,再加上以往勝利太多,士兵養成了驕傲輕敵的習氣,最後在赤壁大敗於孫吳聯盟,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令人惋惜不已。
回覆列表
這是放長線釣大魚。
曹操沒及時滅了劉備,最後讓劉備成了他統一道路上的心腹大患,這確實是曹操的一大失誤。不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曹操有一段時間的膨脹,也很正常。
在曹操看來,劉備如喪家之犬,逃到江夏僅一郡之地,隨時都可以收拾。作為一個戰略家不能僅為眼前的事情考慮。滅掉劉備後,曹操主要的敵人就只剩下了益州的劉璋和江東的孫權。(漢中、遼東、交止不足為懼)
這兩處地方相對來說都比較難打,打益州山路難行,打江東需要舟楫水軍。而此時曹操剛剛接收了劉表的八萬水軍,全建制,打江東正合適。
所以謀劃孫權成了曹操的下一步作戰目標,如果能利用一下快要滅亡的劉備震懾一下孫權,榨取一下劉備的剩餘價值那就再好不過了。所以他不急著滅劉備,而是以剿滅劉備為理由,給孫權寫了一封信。
孤近承帝命,奉詞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幸勿觀望,速賜迴音。
這封信的大意就是展示拳頭,恐嚇孫權。最好是孫權看到信能夠乖乖的投降,省去許多的麻煩。就算不能招降孫權,也能透過實力的展示(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讓孫權內部產生分歧。
這封信最初還是產生了效果的,孫權內部果然分成了主戰和主降兩派,爭吵不休。孫權本人也猶豫不決,一直不敢表態(幹好了,仍割據江東;幹不好,小命玩完)。好在最後在魯肅和周瑜等人分析和勸說下,孫權下定了決心。
如肅等降操,當以肅還鄉黨,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降操,欲安所歸乎?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得南面稱孤哉!眾人之意,各自為己,不可聽也。將軍宜早定大計。
主公因見操檄文,言水陸大軍百萬,故懷疑懼,不復料其虛實。今以實較之:彼將中國之兵,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眾,亦止七八萬耳,尚多懷疑未服。夫以久疲之卒,御狐疑之眾,其數雖多,不足畏也。
曹操給孫權寫信,如果能嚇住孫權,讓他選擇投降,那是最好的結果。如果孫權不識時務選擇戰鬥,那曹操就有了一個討伐孫權的藉口。
當然孫權可能還會有另外一種選擇,那就是猶猶豫豫,不降也不戰,關閉門戶。這時候被曹操放掉的劉備就有了作用,他仍不滅劉備,把劉備往孫權的地盤上趕,曹操大軍迅速跟上。孫權如果阻攔曹軍,那就是和劉備是一夥的,打你沒商量。如果不阻攔,曹軍就可以藉著剿滅劉備,趁機佔據孫權州郡,逐步蠶食。
曹操的想法固然不錯,但是他低估了孫權和周瑜。再加上他的運氣也不大好,軍中爆發瘟疫,錯失了這次佔據江東的機會,使得劉備獲得喘息,並藉機迅速崛起,成了曹操的心腹大患,也徹底斷絕了曹操在有生之年一統全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