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財富局中局
-
2 # 煙臺小葫哥
吃了一點,可能問題不大,如果實在不放心,去醫院檢查一下,平時生蠔和生八爪魚也有吃過,沒感覺怎麼地。
但是以後注意了,儘可能不要吃生的和半生不熟的。平時再注意一下身體變化,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這種情況,我家也遇到過幾次,吃外表熟了,吃到內部都有血。
吃了一點,可能問題不大,如果實在不放心,去醫院檢查一下,平時生蠔和生八爪魚也有吃過,沒感覺怎麼地。
但是以後注意了,儘可能不要吃生的和半生不熟的。平時再注意一下身體變化,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這種情況,我家也遇到過幾次,吃外表熟了,吃到內部都有血。
大家都知道魚肉營養非常豐富,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如鈣、鐵、鋅等微量元素。魚肉中還含各種的維生素,維生素A、B、C、D都富含。吃魚好處多,可是這不代表吃魚越多越好,也並非所有人都能吃魚。那麼吃魚有哪些禁忌?吃魚的時候又該注意哪些方面?
吃魚注意8方面
魚的好處知道不少,但吃魚的禁忌容易被人忽略:有些情況下,吃魚會使身體機能紊亂、生病。因此,為了健康,最好了解吃魚的注意事項。
1、吃魚並非越多越好
吃魚雖好,但並非多多益善。魚吃得過多,對健康也不利。
魚的脂肪酸中含有的EPA及DHA,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凝聚作用。長期過量食魚,可使血小板凝聚性降低而引起各種自發性出血,如皮下紫癜、腦溢血等。
按照人體需求,總的脂肪量不能超過需要能量的10%,而不飽和脂肪酸總量不能超過30%。因此,魚肉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由於魚肉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每種脂肪的單一使用,都會有不良反應。不飽和脂肪酸雖然可以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但易引發癌症,飽和脂肪酸雖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但可有效預防癌症。
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代謝性疾病越來越多。人體每天攝入的蛋白質以60克為宜,過多則會導致痛風等疾病。綜合人體其他途徑攝入的蛋白質來考慮,一天吃魚最好不超50克。
2、魚未煮熟不能吃
吃了未經煮熟的魚可能會導致寄生蟲感染。當你在家中烹調魚的時候,請確保魚肉至易剝落和嫩滑的狀態,肉類應沒有任何半透明的跡象。不要把還未煮熟的魚和其它食物的盤子放在一起,避免交叉汙染。
3、過度油炸的魚不宜吃
油炸魚也可能會使魚的汞含量上升。魚類過度油炸,或者與高脂肪、高熱量的醬料搭配,很快就會變成一道不健康的膳食。是非常不宜吃魚肉的時機。
4、含汞量高的魚類要少吃
大多數的魚類都被汞輕微汙染過,大多數健康的成年人體內對分解微量的汞是沒有問題的。但懷孕或哺乳的婦女和兒童應避免一些魚類和貝類,以減輕汞毒的危害。
體積較大的魚類含汞量最高,如鯊魚、箭魚、鯖魚、方頭魚。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最好儘量避免食用這些魚。可以選擇用含汞量較少的其它品種的魚類和貝類替代它們,如蝦,鱈魚,罐裝金槍魚,鮭魚和鯰魚等。
5、魚肉過紅過白不吃
魚因品種不同,本身就存在金槍魚這樣的紅肉魚和帶魚這樣的白肉魚之分,但如果魚的顏色過於鮮紅或呈亮白色,很有可能是染色劑的“功勞”。
6、個頭太大的魚別吃
魚的個頭決定其口感和安全性。太小,魚還沒有長大成熟,肉質不夠鮮嫩,魚刺也會顯得格外多。太大,意味著魚的年齡老,肉質粗糙,體內可能積聚了不少有害物質。因此,買魚選個頭“八分大”左右的比較合適,例如,鯉魚和武昌魚以1斤半、鯽魚0.5斤~1斤、草魚4~5斤的為宜。
7、現殺活魚不宜立刻吃
剛宰殺後的魚肉品質並不是最好的,因為魚肉會有一個“排酸”過程,需要放置一段時間才更加鮮美。像草魚、鰱魚這樣的小型魚,應該立刻冷藏,2小時後再烹調;而大型魚需要冷藏超過2小時。
8、生魚片不宜直接吃
這些人最好別吃魚
吃魚除了注意上述事項,還要注意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魚,下面這幾類人最好別吃魚。
肝硬化病人忌吃某些魚
魚類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它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其代謝產物具有降低血脂、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對防治心血管疾病有利。因為肝硬化時機體難以產生凝血因子,加以血小板偏低,很容易引起出血。如果再吃富含二十碳五烯酸的沙丁魚、金槍魚、青魚等,容易使病情加重。
痛風患者不宜吃魚
因魚類含有豐富的嘌呤類物質,而痛風則是由於人體的嘌呤代謝發生紊亂而引起的。
出血性疾病患者忌多吃
這些人本來體內血小板就少,血液凝集功能差,而魚的體內有一種叫EPA的蛋白,能夠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作用,如果再吃魚,就會加重毛細血管出血。
服用某些藥物者不能吃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