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梧桐樹邊羽
-
2 # 白雲3498
文字創造發明的時候,人們吃牛羊一類的肉為主。
牛羊吃草,家畜。
家裡有車一般飼養放便運作。'
-
3 # 水煮周易
一、梁武帝興佛
梁武帝(464-549)蕭衍,為南朝梁代皇帝。為人勤儉、好佛,曾四次捨身寺廟,甘為役事,又經常舉辦法會,大興佛事,廣建寺塔,致當時南朝佛寺達七百餘所,僧尼達十餘萬人。 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僧人多了,供給耗費就負擔沉重,管理就成了大問題。而且梁武帝以前出家人都吃肉的。這讓一直儉樸的蕭衍感到應該改革。
二、《首楞嚴經》說,出家人所吃的肉,不是真肉,是佛力變現的肉,而所變的肉,也是五淨肉,就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我殺,或它自己死的,或鳥食殘餘,並且明確說,佛涅槃後,出家人不可以食肉,不僅不能食肉,還不能起傷害眾生的念頭。
三、僧人眾多,自律不夠,持戒不嚴,帶來很多問題。梁武帝是佛門大護法,他在唸《楞伽經》時受到感動和啟發,就決心提倡素食,於是作《斷酒肉文》,而且自己以身作則,以王法為後盾強制執行。
四、佛家戒五葷。“葷”是素菜。特指大蒜,小蒜,韭菜,蔥,洋蔥。食之味大,口臭,於佛不敬。肉叫“腥”。梁武帝禁食肉,自始葷腥皆禁。 從此,於僧人來說,葷菜腥菜都是禁菜。 在長期的使用中葷腥漸漸被簡化為“葷”。而此“葷”之義包含了“葷腥”兩個方面。
-
4 # 國醫世家老號
這個“葷”字最早是代表有味道的菜。《說文
》的解釋為:葷,臭菜也;《倉頡篇》也說:葷,辛菜也;《徐鉉說文注》葷,臭萊也。
大概意思就是說這個字代表的是,韭菜,蒜,芫荽,薤,蔥等五辛,吃了以後口氣不潔,謂之葷。
當然,五葷遠不止這五種菜,包括諸多吃了口中有異味的,都稱之為“葷”。
到了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的母親太后信佛,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她很怪的,既不吃肉,也不吃當時佛家和尚們禁吃的“五葷”,南北朝時期佛家教徒還是吃肉的,但是不吃有味道的“五葷”菜。
梁武帝為了表達自己孝心,下令天下信佛的人都跟他母親學習,不但不準吃“葷”,也不準吃肉,從那以後,信佛的教徒們,和尚們都不能吃“葷”,也不允許吃肉了。再後來就演變成了和尚不吃肉也成了“忌葷”。所以“葷”字逐漸就成了肉類代名詞,原本代表肉類的字是“腥”字,後來演變成的詞叫“不食葷腥”,葷腥就成了雞、鴨、魚、肉、氣味濃烈的肉類專屬詞彙了!
-
5 # 愛健身的小馮同學
因為在以前,“葷”是指蔥蒜等味道重、辛辣的,所以一般出家修行的僧人除了不能吃肉,也不能吃蔥蒜等這類有刺激性氣味的食物,以免影響修行。
後來呢,人們喜歡將“葷腥”連用,慢慢的,“葷”就有了肉的含義和代表。
那麼,僧人的飲食和我們普通人有哪些區別呢?
第一,僧人吃飯叫過堂。每天早晨和中午要到“五觀堂”或“齋堂”用餐,而且午時一過就不允許吃飯。
五觀是指:1、觀思食物的來之不易;2、觀思自己的德行有沒有虧缺;3、防止產生貪念美味的念頭;4、只把飯食當作療飢的藥;5、為修道業而受此食。
第二,飲食之前要敲木魚。木魚是吃飯的號令,就像軍訓時聽到的就餐號令一樣。而魚是晝夜不合眼的,也用此來暗示修行者也應像魚一樣廢寢忘食。
-
6 # 樹於藤
看看漢語字典裡葷的意思https://www.zdic.net/hans/%E8%8D%A4
葷,臭菜也。——《說文》
葷,辛菜也。——《蒼頡篇》
膳葷。——《儀禮·士相見禮》。注:“辛物,蔥韭之屬。”
膳於君有葷桃茢。——《禮記·玉藻》。注:“姜及辛菜也。”
然後葷菜百蔬以澤量。——《荀子·富國》
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莊子·人間世》
佛教徒稱蔥蒜等有特殊氣味的菜:五~(有幾種說法,大致指蔥、蒜、韭、薤、芫荽等。亦稱“五辛”)。
-
7 # 丘山HILLS
佛家說的.葷腥是兩個東西.伊斯蘭也有類似的禁忌!葷是有刺激性的植物食品.韭菜.大蒜.蔥.等等....腥是肉類.....有月字胖.很好理解了吧!
-
8 # 安夏小屋
那牛不得吃草呀,羊不得吃草呀,還是大鵝不吃草呀,那不吃草不也的吃糧食,那不也是草種子,所以你吃的葷都是草養大的
-
9 # 鄉村哲學家
原始社會,人們都是打獵為生。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肉供應不足。人類祖先發現,有些動物適合圈養馴化。比如牛,豬,羊。這些都是食草動物,性格溫馴,易於馴化。
-
10 # 過兩天1963
看見這個葷字感覺與古代軍隊有聯絡,古代軍隊要是有了草料那不是厲害了嗎,所到之處什麼都有了。官兵也就開葷了。
-
11 # 關注時代性
佛教始於唐朝,盛也唐朝。佛門戒律繁多,如戒色,戒酒,戒葷等嚴苛佛法,六根清淨,才能靜下心來,吃齋唸佛,才能弘揚佛法,才能修成正果。
佛門弟子都是都是從凡人脫俗而來,故都有享用過雞鴨魚肉,都有罪孽。故和尚都用餐為素食,來減輕罪責。
素食都是艹字頭,故為提醒佛教徒誠心實意念佛,在禪語中衍生出帶艹的“葷"字,代表雞鴨魚肉。
回覆列表
為什麼“葷”是草字頭呢?
因為“葷”本來就是植物。這個字看小篆其實就很清楚,就是車前、路邊的草。本意是指蒜、蔥之類的有味道的植物,在現代屬於調味的配菜系列。
《說文解字》中有釋義:葷,臭菜也。《倉頡篇》也指出:葷,辛菜也。
古代對“葷”字的釋義,所謂“臭”,並不一定是指臭氣,而是指“辛”,即味道特殊,刺激,不像其他蔬菜有自然香味。不過喜歡這些辛辣氣味的人也很多,像川湘貴地區,離了這些配菜,做出食物來就寡淡無味。
而對於古代的中原人來說,吃東西也就是煮一煮,口味都是偏清淡的,所以這些“辛菜”對他們來說就是異類。就好像如今江浙港臺的人跑到我們湖南來吃菜一樣,辣椒的刺激對他們來說比“臭味”更大。
古代又沒有口香糖,缺乏好的淨口技術,那麼要保持謙謙君子的形象,不在說話的時候產生異味讓別人不適,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吃這些有異味的菜。古人也很愛惜自己的形象啊,像宋之問口臭,就長期口含雞舌香,試圖解決這個毛病之後得到武則天的青眼。
而修身之人,就更加講究了。平日裡就吃的素淨,哪一個成仙的人會散發異味?這是對仙風道骨最大的不敬。所以,戒葷——不吃辛臭食物就是每一個修道、清心、向佛的人必須要抵擋住的口舌之慾。
而且這也不算難事,同時讓自己心清體健,何樂而不為之?
所以,道教、佛教以及注重形象的自持人士就達成了共識。
通謂蕓薹、椿、韭、蒜、蔥、阿魏之屬,方術家所禁,謂氣不潔也。
注意,這裡是“方術家”所禁,什麼是方術家?就是道佛成型之前的神仙教派,忽悠秦始皇,然後被坑殺得最厲害的人。這些人裝神弄鬼,煉丹求仙,想在皇帝面前求得利祿,形象保持那是絕對少不了的。就算是忽悠普通人,有誰見過一個神仙一開口就是韭菜盒子味道的?
為什麼禁?“氣不潔也”。自己不舒服,又破壞神仙形象,當然該禁。而道教本來就是神仙教的變種,這個習慣就保留了下來。
佛教稱之為“五葷”,大致指蔥、蒜、韭、薤、芫荽等,又作“五辛”。
一個正常人都不喜歡和滿口異味的人交流吧,何況靠近神佛之人。
那麼這種指代異味植物的“葷”,怎麼又變成了肉的代言詞呢?
在“不食葷腥”中,葷是“五葷”,而“腥”才是指肉類。其實也很明顯,葷是草字頭,腥是肉字旁。不過大概是肉有“腥”味(牛、羊、魚等各種都有),所以在製作這些肉菜的時候,加入刺激性味道的配料來除腥是不可避免的。而對“辛菜”的適應隨著人的口味在慢慢分化、改變,你不吃韭菜,我不吃大蔥,他不吃大蒜,但是這些配料在肉菜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葷腥”兩個並列結構的詞可能就慢慢轉化成了偏正結構,變成了“帶有刺激味道的肉食”的意思。
南朝梁武帝蕭衍在佛教推廣方面有兩個功勞,第一是建了很多寺廟,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嘛,都是他在位的時候建的。另外一條就是為佛教僧眾制定了戒律,也就是說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原,從東漢到梁,幾百年,在蕭衍手上有了完成了漢化的重要標誌。
和尚們不吃肉,是從這個時候起的。跟佛教原始教義沒有關係。
印度人咖哩味重,也是不提倡吃“葷”的,但是不戒“腥”,是可以吃肉的。不過後來佛教在印度被滅,然後從中國迴流,不知道這個戒律是否照抄了回去。
反正大家如果看到有和尚、道士吃肉,用不著稀奇。
不過是一個人為的規定而已,佛道義理的精研,哲學思想的進階,與吃不吃肉的關係不大。就去看西遊記吧?要是蟠桃宴真的只有桃子,豈不讓人心裡發齁?這些都是人的想像、人為規定而已,你願意守就守,不願意守也沒關係。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嘛。
實際上從現代營養學角度來說,人作為雜食性動物,不吃肉只會營養不良。素食者別噴,因為今天你們有很多代餐提供維生素ABCDE,古時候人哪有?要不然為什麼古時候是個老和尚就有舍利子,而現在怎麼那麼難燒出來?不是你們佛學境界不夠,是營養結構改變了而已。
扯遠了。“葷”到後來成為了“素”的反義詞,就是拜了“葷腥”這個詞意的逐漸合併、變化。“葷”不再只用來表示辛辣味道的植物,也代表了肉菜。就和肉菜對立起來了,但是字已經早出來千百年了,並不會、也沒必要為了字義的增加去改變他的偏旁。
一個代號而已,我們瞭解清楚就可以了。說不定到下一版漢字修訂,就把“艹頭”去掉,加上“月旁”呢?
這都不是問題,只要約定俗成,大家都知道這個意思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