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不點er呦
-
2 # 袁小萍3
這個太多了,最重要的就是性常識,生理常識。這些從來都不太懂。沒有這個相關的課本,也沒有老師教的,即使偶然遇到了這樣的相關問題,老師也是含糊其辭,遮遮掩掩。家長也不會解釋的。學生根本就不懂。看到電視劇裡面有親親的鏡頭都害羞的不好意思看,但是又忍不住看。這引起了很多學生的好奇心,之後學生就容易被色情迷惑,無法自拔。
另一個方面,也導致了很多同學,到了大學也是懵懂無知的,就容易被騙,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墮胎的事件多了去了,感染艾滋的也多了去了。在這個方面受到的教育太少,太少了。
-
3 # 莫曉時
我是學漢語言文學的,也就是“最無用”的中文系學生。說一個比較顛覆我常識的認知吧:北京話不是普通話,屬於北方方言。這是我們學方言片區知識的時候老師講的。
另外,可能很多人對我們專業到底學什麼會比較好奇吧,不止一次聽到別人問我是不是每天看看書,隨便寫寫東西就是我們的日常?
答案當然是:並不是這樣。
我們專業要學習: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現代文學史、古代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學批評等等所有關於漢語語言文字的知識。
比如現代漢語,會講到漢語語法、詞性、句法;古代漢語就更難了,會研究訓詁學、古書的註解,我們古漢語的書完全是繁體字,一開始看完全吃不消;至於古、現代文學史則是將我們浩瀚千年文學的發展歷程、傑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所屬流派等等資訊。
我們的日常除了寫作課的寫作任務,還有各代名篇的背誦(這個真的太心塞了,好多上千字的古文背到吐血),還有語法知識的歸納分析,以及論文寫作。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有疑問,學這些到底有什麼用呢?背背課文、瞭解一些古代文人什麼的,聽起來真的沒什麼卵用啊。
一開始我也這麼想的,後來隨著學習的深入,終於有了一點心得。
我們老師常說:做一件事,學習一門課程,不要總想著有什麼用,可能在以後得成長中,有些看似無用的東西會有大用,就是所謂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這段話的含義我至今也不是很理解,在我看來,學中文對我自己還是有很大改變的。比如越來越喜歡讀書,看到文學史上各方流派的文人提倡著不同的觀點,並且都有各自的道理,使得我已經看待很多事情都有很強的包容性,心態越來越平和,尊重並理解不同的觀念。
也越來越習慣用文字記錄自己的心情和生活,不再恐懼孤獨,習慣獨處。
還有一個就是普通話越來越標準了,非常注意自己的咬字發音。
以上
感謝閱讀。
-
4 # 經年9
會計專業路過。。。。書上沒有講如何避稅啊,工作中要的缺失怎麼避稅(偷稅漏稅)。特別是很多小企業,一點不正規,會計完全是拿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老闆又想不拿紅包,又想過關,臣妾做不到啊!!!
對了,好聽的叫合計避稅,通俗的叫偷稅漏稅。
-
5 # 流年未逝已成殤10
我是一個學統計的,方向是資料處理,就是現在很流行的大資料。
現在學了很多關於資料處理的方法,還有各種軟體的使用。比如現在學了時間序列,我可以根據以往的資料,推測未來幾年的資料。
但是有一個大麻煩,我想玩的資料,從哪來???
沒有資料,你就是再牛逼也沒用,書本上只講了怎麼處理資料,那麼怎麼獲得資料,這是個問題啊。像一些關鍵,或者敏感資料,你根本不可能獲得。就像你學會了屠龍術,才發現世界上沒有龍,這就很尷尬了。
-
6 # 夢之影yK42315
我沒有怎麼上過學,我現在,會的這些都是自己慢慢,學會的。我不知道書本和老師是什麼樣的概念,一直很嚮往。在社會中的摸爬滾打,讓我明白一個道理。想到的就去做吧,每天進步一點。你就最終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
7 # 右小姐
一、植物油比動物油好,炒菜的時候看到油煙的時候,就說明致癌物已經開始產生了,所以如果是爆炒的話,那...........
二、儘量少吃鹽,一包泡麵調味包裡的鹽分差不多就是你一天應該攝入的總鹽分,有條件的話吃低鈉鹽。(滷菜,泡菜,皮蛋裡的鈉也非常高)要納入計算範圍。
三、每天堅持喝牛奶(原味酸奶)吃煮雞蛋,這兩種的食物價效比太高太高。
四、女生總是喜歡補血吃紅糖和紅棗,其實是沒用的。
多吃血旺肝臟和瘦肉最管用,不過紅棗維生素C含量非常高。
五、泡麵的確會使用新增劑,但那是符合國家規定生產出來的,所以對人體是無害,而且一般來說泡麵具備了人體每天所必需的營養。
對於方便的問題,主要在於,大部分都屬於油炸面,吃多了油脂攝入過多不利於健康。
六、儘量不要吃各地野菜,比如魚腥菜,紅鳳菜,對於一切認為食物具有“清熱去火”的說法都應該報以呵呵的態度。
七、你吃再多的豬腳,再多的膠原蛋白保健品,你的面板都不會變好,或者說不會因為你吃的這些東西而有所改變。
人體吃進蛋白質會分解成氨基酸再吸收,然後氨基酸在體內基於人體各方面的需求重新組合,合成不同的蛋白質。再者,蛋白並不包含了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因此你要是每天吃豬腳的話只會讓你營養不良,哦,對啦,有可能還會發胖。
回覆列表
我的專業是影視表演。提到我的這個專業大家肯定會非常的好奇,演員究竟是怎麼學出來的。我的這個專業在書上是很難琢磨到的,我們經常會說一句話,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我們這個專業更多要求的是對生活的體會和感受,用心去經歷,我們表演專業的學生都會進行人物觀察訓練,體驗生活,這些體會到的東西特別的真實,作品的創作靈感也從身邊提取,人物形象的塑造,這些都是課本上學不來的東西。課本只是給我們提供了專業知識理念,提示你該去做些什麼。還有實踐和經歷,一個初入社會的人和一個在社會上打拼過的人來演同一個人物,他們肯定會塑造出不同的角色來。畢竟有一句話說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我們表演專業的專業課程,最重要的還是排練,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真的是事實,不經過千錘百煉的作品拿出來絕對是貽笑大方,在排練中會發現很多的細節錯誤,然後進行糾正,把握好每一個節奏,抖好每一個包袱。
其實不管是哪些專業,我覺得都應該是在實踐中出真知。
盡信書不如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