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內丘白藍鴿
-
2 # 別贊大師兄
孔夫子的七情人性道德思想《忠孝仁禮誠知信》確實是人類生存標準缺一不可的精神糧食。無論是古今中外國家團體,部隊學校,工廠商店,教派信仰,男女老少,處處都離不開這七個字。包括攻擊孔子的群體,也都隨時在履行七字道德綁架的規矩方程。對父母上級可以不忠不孝,但對自己的教主是禮義甚佳,訓規道矩不敢歹慢。比孔夫子的禮節還更加嚴格的言行舉止。
-
3 # 熹沐木
個人毫不客氣地覺得,凡是認為孔子及儒家思想全是糟粕(請注意我說的是“全是”)的人大部分都沒看過《論語》。古人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任何一個人及其思想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當時條件的影響而有侷限性,當然孔子也不例外。但是以這些侷限性來徹底否認孔子顯然是不恰當的。下面僅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孔子的一些思想在現代仍然有用。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強調“好學”,也強調虛心向別人請教,孔子的學習也是建立在與別人交流和自我反省的基礎上的。當今社會很多人仍然自高自大目中無人……這些人我想應該從這句話中獲得點啟發。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八個字簡單,但做起來又是不簡單。公共場合討厭別人的喧譁,可是自己有時又忍不住高聲呼喊;自己開車時討厭行人亂竄,自己步行時又說開車的不遵守規則;遠光燈從自己正前方或者後視鏡反過來時自己恨不得馬上將對方碎屍萬段,可是自己的遠光燈從來就沒有關過……如果每個人都能記住這句話做到這句話,我相信我們的社會會更文明更和諧。“人人皆可為堯舜”,你我都可以講文明。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也想“富且貴”,但他“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去做那些損害道義來換取高官厚祿的事情。反觀當代很多人利益為上,金錢為先,為求金錢與虛名不惜損害很多人的權利與利益。一些人的興旺發達是建立在別人痛不欲生的基礎上的,這句話對這些人不應該有警醒嗎?
-
4 # 滄桑短笛
如何評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後世所以搞的特別繁雜,根本在於儒家VS儒教,傻傻分不清。
一、家VS教
家的說法來源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家”,準確的說叫學派。而學派中數量最多的、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政治學派,比如儒法墨楊朱荀子韓非等等。在此以外的,有兵家孫臏,水家李冰父子,醫家扁鵲等等。他們的共通之處,都是所在領域的思想理論研究和發展。
教就是教派,或者更準確的說叫宗教。比如本土的道教、境外傳入的佛教、儒家蛻化的儒教。教派不同於學派根本,在於教派是疏導百信心靈,規範百姓言行的。比如道家推崇大自然的規律(天之道),推崇修身養性、煉丹製藥治病救人。比如佛教,小乘佛教崇尚渡己,大乘佛教崇尚渡己渡人。
儒的很多理論,比如仁義禮智信(禮除外)、天地君親師、修身治國平天下、以德報怨、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等等,實際上都是對人的教化。本質上屬於儒教的範疇。
二、儒法墨
與法家、墨家一樣,儒家思想的誕生是同一個背景:“春秋無義戰”,戰國幾百年內戰頻頻。儒、法、墨三家的出發點是一樣的:結束內戰,給百姓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
儒法墨三家有相同想通之處。比如說,儒家講仁愛,墨家講兼愛,都是愛民,只是過程不同。比如說,儒家看重人性善的一面、主張揚善抑惡,而法家看重人性惡的一面,主張抑惡揚善。理論上說,人性友善也有惡,揚善抑惡和抑惡揚善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儒法兩家只是不同角度。
儒法墨三家又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之處。儒家反對墨家的兼愛,罵墨子為無父。墨子嘲笑儒家的仁愛,問儒家“愛自己嘛”,“愛自己嘛”是無敵之問,歷史上稱之為“踩了儒家的雞眼”。(崇尚儒家的,有興趣不妨試試墨子的無敵之問,看看是不是真無解)
歷史上將之稱之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根本正在於這種競爭是良性的、優勝劣帶的競爭。
三、目標與措施
儒法墨三家目標相同,但選擇的措施卻不同。用易中天先生的話說,叫治世之藥,藥方不同。
墨家的兼愛相當於今天的“人人愛我、我愛人人”,顯然是很先進的。但是,墨家實現兼愛的辦法叫尚同,也就是統一觀點、看法,這個顯然不可能,即便21世紀的今天也無法實現。墨家當時就掉進了這個陷阱,尚同理論最終尚同到天意,以虛無縹緲作為最終答案,顯然是荒謬的。而墨家自己,在墨子過世之後,很快陷入了學派分裂的境地。也徹底宣告了尚同、兼愛的失敗。
法家有三個代表人物,商鞅的法治派,特點是公開法律(主要是刑罰的處罰條款);申不害的術治派,特點是考核官吏,其中不乏窺探、暗查、威逼等等手段(所以稱之為術);慎到的勢治派,特點是以勢壓人,也就是有勢力的說了算。申不害、慎到的變法失敗,宣告了術治、勢治的法治的失敗,而商鞅的法治卻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後世以商鞅為法家的標誌,可謂順理成章。
需要額外多說一點的是。商鞅變法成功的關鍵因素,是時代性,或者叫不完美。改革是利益的大調整,商鞅變法犧牲了士大夫階層的利益。改革是讓百姓獲得更多,商鞅變法的軍功農爵制度雖然讓奴隸變成自由民,擁有了出將入相的機會,但也付出了連坐的代價。改革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商鞅變法卻是獎勵耕種,遏制商業,秦國社會的法治,更趨向於一個質的國家,卻犧牲了一個文的國家。我以為,現代人應該充分讚美這種時代性的、或者叫不完美的商鞅變法。因為,只有充分體現時代特徵的,不追求完美的,才是真正能行得通的。商鞅崇尚踐行的理念,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四、儒家的政治思想與施行舉措
儒家的政治思想實際上就是恢復周禮,完整的說叫克己復禮(甭拿仁政說事,【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直白的說,就是回到西周初期,國家、社會、人們統統恢復到西周初期的哪個樣子。周王是周王,諸侯是諸侯,士大夫還是士大夫、奴隸還是奴隸,大家都各安本分,不要因私慾導致矛盾、激化、戰爭。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各安本分,做好自己的意思。這個思想有錯嘛?沒有。此非臆斷。即便是現代的人們,依然有很多人春節微信拜年的時候,思念60、70年代大年初一,鄰居鄉親,挨家挨戶拜年,給晚輩長輩磕頭,長輩給晚輩發紅包的溫馨。
眾所周知,越是戰亂的時代,執政者越是重視人才,這是跨越時代、跨越國家民族的不同,普遍存在的規律。那麼,儒家為啥在春秋戰國幾百年內戰時期,普遍遭受各國諸侯的拋棄呢?根本在於,儒家思想很好,但卻完全不可行,沒有點滴的可操作性。
1、揚善VS懲惡是兩個辦法。但是,即便現代社會,以懲惡為手段的各種法律處罰,種類繁多、規模龐大,涵蓋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以揚善為手段的各種獎勵措施,基本靠原則上,靠輿論、靠評選。法律已經現代化多年,並且在不斷進步、完善中;而獎勵保留著原始社會、封建社會使用了幾千年的方式,並且看不到進步和完善的可能。法家選擇以懲惡為手段、法家贏,儒家選擇以揚善為手段,儒家輸。假如(歷史無法假如,僅僅邏輯推論),法家選擇揚善,儒家選擇懲惡為手段呢?就會變成儒家贏、法家輸。這是大自然的規律,誰都無法逆天。
2、無論過去再美好,回到過去也是倒推。周朝雖然800年江山,但周朝並不美好。“烽火戲諸侯”之後,周幽王逃出皇城,周王這個天下共主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了。即便周朝美好務必,也不可能回到周朝。生產力的發展,必定帶動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是絕不可逆的。承上例,懷戀傳統春節溫馨而快樂的人多得是,但有人因此放棄使用手機,改用跑腿嘛?
五、沒有金剛鑽、崩攬瓷器活
儒家學說(包括儒家思想和儒教教化)的重要特徵之一是普通型。這個普通型意味著大眾性、也意味著平均性、平庸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宋江、吳用活生生把盧俊義逼上梁山,反而成了英雄。盜賊竊賊教唆兒童偷盜,反而不違反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為他們是在“身體力行”。
“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說了2000多年也沒有誰是達者、誰是窮者的區分標準,結果變成了想獨善其身的獨善其身,想兼濟天下的兼濟天下。“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成了一句廢話,甚至成為偽君子潛規則的大旗。
這樣的例子,在儒家理論、儒家典籍中可謂比比皆是。究其根本,儒家學說本身就是智商100左右的一群人,你一句、我一句湊合出來的。平庸性是天生的。
與之相反,比如荀子的“積微者速成”,比如韓非子的“強國之道無奇術,荒誕之謀不濟邦”,比如孫子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等等,都不是看一眼就懂的,而是需要認真研讀、努力體會,才能恍然大悟的。更高階的,如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華人讀了2000多年也沒搞明白啥意思。到現代,世界才知道要珍愛環境,保護動物;中國才有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老子、荀子、孫子、韓非子等思想,才是真正擁有中華文化特徵的、極具思辯性的思想(西方所謂的逆向思維)。
六,時代不同啦
漢武帝劉邦和大儒董仲舒攜手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上是消滅對手為手段的競爭,是惡性競爭。“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屠殺了中華傳統文化,2000年封建帝制的中國,改朝換代變成了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中華一步步走向衰落,5萬八國聯軍都能橫行中國,中華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其中的根本,就是儒家沒有金剛鑽,還偏偏要攬瓷器活,最終害了中華,也害了儒家自己。從百花齊放的顯學之一,淪落為蒙元、滿清的走狗,淪落為倭寇侵華時的漢奸。
儒家思想充其量是小學初中的水平。在中華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歷史上,這算是高水平,畢竟99%的百姓都是文盲。但是,在今天,高中畢業已經算差的了,本科畢業才是就業的起點。儒家思想更顯得漏洞百出了。比如說:有一個網路流行詞叫“心靈雞湯”,從來源上講跟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類的,都是“勸人向善”的。但是,一部《論語》在儒家眼裡是“半部論語”知天下。而心靈雞湯要是彙集成書,能甩《論語》幾條街。這充分說明,儒家理論是“人間智慧”。
作為對比,老子《道德經》中的思想,你在網路上能聽到一句半句同水平的“創新”嘛?老子水平太高,無人可以望起項背。模仿,都難以做到。
附加一句:
1、虛擬的網路難以證明現實中的自己。讀過、或者沒讀過,有辦法拿出證據證明嘛?反正,持讀過沒讀過觀點的,至今沒碰到一個人拿證據證明自己讀過。
2、“學歷不等於能力”。讀過沒讀過是個人自己的事,跟學歷相比差了一個考試、權威機構認定。學歷都不等於能力,讀過沒讀過能證明什麼?“熟讀唐詩三百首”你就會作詩,成為詩人嘛?
3、所以,讀過沒讀過某書,是一個極其弱智的觀點。說難聽點,只要臉皮夠厚,就敢說自己讀過。反正也無法在虛擬的網路上證明。讀過沒讀過某書,還是一個及其無恥的觀點。實際上等於找人比臉皮更厚。
崇尚儒家的,拿本事出來。別在說這種弱智、甚至無恥的觀點了。
-
5 # 美好的開放
孔子是聖人,知道因才施教,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後世之人只知其言,而不知其境其教!猶如不知事之何方何圓,不知事變之理!猶如子一味從父,不可獨立!母一味從夫,便失人情!古謂男貴女賤,便失人道!等等可見,聖人知心見情,知道明理!可說聖人多變有其理,以其情理(不失人情人道)!
-
6 # 張律明
說起孔子,我們離不開華夏民族的祖先,姬姓,名亶,歷史上稱為古公亶父,他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原住在陝西豳地,因不堪戎狄侵擾,帶領全族遷徙到今天的陝西岐山,也就是今天所稱的周原,那裡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古公亶父帶領全族營房造地,成為了最早的農耕民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遊牧民族進攻朝歌,進行了牧野之戰,滅掉了商紂王,建立了周朝,並封自己的祖先古公亶父為“周太公”。但是,當時沒有一點記錄有炎黃子孫的來幫助周武王去滅掉商王朝。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廢掉了王后申後和太子,廢嫡立庶,申後的父親申侯大怒,聯合了繒國和西夷犬戎,犬戎在驪山殺死了周幽王,並將褒美人虜去,西周滅亡。當時也沒有看到由炎黃子孫來救駕。
西周滅亡,周平王將都城遷移到今天的洛陽,東周開始。東周式微,就是社稷難保,開始出現百家爭鳴。就是儒、道、法、墨、陰陽五學等百家著書立說,各成一家,歷史上稱為“庶民亂議”,孔子的儒家也是其中之一。孔子以後成為“萬世師表”,這是他自己也想不到的。
孔子在晚年修訂了六經“書、詩、禮、樂、易、春秋”,都是從周禮的“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到了宋代,儒家後人又補充了四書,就是“孟子、大學、中庸、論語”。孔子一生周遊列國,就是要恢復周禮。但是,四處碰壁,沒有人能夠接受儒學。
我們從孔子對“尚書”和“春秋”兩本書的看法就知道孔子為何在春秋時代會四處碰壁了。“尚書”有幾種解釋,也有偽尚書。但是,孔子對尚書的說法是,“尚”是代表“君上”,就是這本書的內容大多是臣下對君上的言論的記載。再說“春秋”,春秋這本書是記載魯國曆史,孔子依據魯國史官編輯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大加達伐地指出每一個魯國君在王朝中的得失,評論的入木三分。(後來的司馬遷的“史記”,不失為此傳統。)
百家爭鳴時代採用了“致用態度”,儒家為了給自己的觀點製造充足的證據,不得不引出“古人如何如何”,這時候他們口中的“古人”帶著自家學說色彩的古人。儒家為了宣傳仁政為君主立下榜樣,依託古王去壓今王,極力把王功和聖道合在一起,將古王的道德功業提高到極頂,偽史開始出現了。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會四處碰壁!
西漢,漢武帝時,丞相衛綰、田鼢、竇嬰以及司馬遷都去聽大儒董仲舒講課,董仲舒將道家、法家、陰陽五學等等一些思想融合在一起,加以改進,形成了“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儒家新說。丞相們又將董仲舒推薦給漢武帝,董仲舒不像孔子那樣要求君王要仁政和道德標準,他反而提出要神化君權。提出了“罷黜百家,表彰六經”,漢武帝接受了儒學,頒佈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術,就是騙術。司馬遷在“史記”中大量引用了孔子後代孔安國的典籍,將神話中的黃帝后代的順序排列開來,弄出了炎黃子孫,但是不小心將堯舜與禹的順序排列錯了,將他們相隔了四代。(如果不信,可以自己去排列一下。)
宋代出現了“程朱理學”,到了明清時對華人毒害最深。1915年,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批知識分子,發起了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運動,就是新文化運動,運動的目的是要改變積弱積貧中國面貌。想不到,袁世凱為了復辟帝制,頒佈了“尊孔令”,鼓吹“孔學博大”,最後新文化運動成為倒袁運動,揭露君主專制的危害。
新中國成立,黨的老一輩革命家都是反孔的,一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90年代開始孔子的儒家又出現,現在變成了鼎盛時期。但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知道那天又要打倒孔家店時,那些尊孔的人會嚇得屁滾尿流,紛紛會躲藏起來!
-
7 # 興文192025802
孔子獲得老子口授的《曲》和《中》後,孔子研究教育就成了教育家,研究神學就成了神學家,研究所預測就成了預測家,孔子評論自己的預測水平時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知天下之故。”孔子有這麼高超的預測水平,因此,他預測往後小人們要反中庸,小人們反中的方式就是將孔子打扮成儒家,因為中庸屬於道家文化,用孔子作小人們的代言人,孔子預測得很正確。
-
8 # 看透古今
孔聖之仁孝為本,侮慢天下眾百姓。
以孝事君悌事長,持禮施官刑施民。
上智君子秀獨裁,下愚小人肖盲遵。
仇民侮民忤先祖,應予剪滅祛毒根。
-
9 # 亮哥9027
孔孟之道都是中國的儒家學說,都是治國安幫治天下的至理名言。孔子是中國的偉大教育家,思想家。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
10 # 鐵血雄師999
一分為二,好的好的一面是尊師重教,尊老愛幼,克己復禮。壞的一面是固化人們的言行舉止,默守陳規,限制人們的主觀能動性,不利於發明創新。
-
11 # 創奇君的天空
不是完全否定孔孑和儒家,而是否定恩信,愚忠,取其精華,遐其糟粕。避免被人利用其糟粕誤國害民。孔孑是值得我們蕁重的先人,但時代的侷限,他的一些理念不適合照搬到當下的中國。
回覆列表
我是白藍鴿,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瞭解了孔子,我們再看看孔子儒學對現代人類的價值!
孔子儒家思想對現代人類的影響可以歸類在政治軍事社會各個方面。
(1)立
孔子把周朝立法權總結為“天道+民意”,法先王,否定現任執政者的立法權(也就是否定運動員當裁判的權力)。
(2)法律
整理《詩經》,完善世界最早、迄今為止依然非常先進的民意蒐集民意表達制度
完善私人教育制度。教育不由政府控制,教師獨立辦學獨立編纂教材。使得中國即使出現暴君,教材還是在儒家經典中尋找,不能夾帶執政者的私貨。
(3)執
孔子提出“刑不上大夫”,要求官員有羞恥、愛面子,犯罪要引咎自殺,不能等待刑具加身、彼此不好看。
親屬有沉默權、有不配合辦案的權力。反對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最理想的執法,就是人人守法無須執法。
孔子最早最系統地界定了人與人、人與人群、君臣父子朋友等等的責權利
提出的“等級+對等”原則,既否定平等博愛,又否定贏家通吃,主張“責權利對等”,成功者承擔“收族”責任,建立系統的社會救濟制度(不是政府救濟)。
(4)個人與政
孔子提出個人有移民權、自治權、不愛國權、迎接仁義之師權。而君主的責任是讓民眾愛國,沒有權力要求民眾愛國。
他的兒子子思進一步闡述:批評政府的最愛國,其次是抵抗侵略
(5) 外交
從此, “柔遠能邇,萬邦來朝”,成為中華文明區君主政績的標準。
(6)經
孔子堅決反對國企,反對官員參與市場競爭。“與民爭利”從此成為執政者的緊箍咒。
孔子堅決反對假冒偽劣產品,要求君子愛財取之以道,義先於利
孔子反對市場主體的“壟斷”行為,雖然“壟斷”這個概念出自孟子
從此, “儒商”成為亞洲優秀企業家的標準。
(7)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使中國迥異於非洲美洲中亞等地區,而具有強大的創造力。
(8)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影響歐洲的啟蒙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