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艾特炯炯俠
-
2 # 麥昆6
十年後個人認為生物電子,以及電子晶片,綠色替代能源,半導體,新材料,隨著日益嚴重的地球環境,資源減少,能源用盡,以後大部分電子產品,都會需要電能,清潔的替代能源一定會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和推廣,然後就是大量使用電子產品。我已經說很多了。希望可以幫到你。
-
3 # 榮惠好物推薦
1.金融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金融為所有行業之本,一切社會活動,都離不開金融。不過傳統的金融行業受到移動支付的衝擊不小,金融業應該積極擁抱網際網路。金融業就兼顧安全性與創新。
2.IT業。社會的發展,必然離不開IT業。於可信任的萬物智慧互聯,涵蓋了區塊鏈、AI、物聯網,結合IPV6,可讓任何東西接入網際網路,也為投資帶來新的機遇。
3.環保業。環境保護,是關係到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土壤修復、地下水治理、美麗鄉村,為環保業帶來無限空間。
4.醫療保健業。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養生、保健為越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同樣也為投資帶來很大的投資空間。
5.新能源行業。美國透過石油,從而控制了世界的經濟命脈,從這個角度來說,能源對於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而怎麼提供高效、綠色的能源,也是我們擺在眼前的問題之一。
6.新零售。有些銷售,是線上無法比擬的。透過線上線下模式,為客戶提供快速、方便、高效、安全的購物體驗,也讓投資大有可為空間
-
4 # 農大期貨培訓
在中國,如果你的資產兩年還沒翻倍,那連宏觀經濟增長
導語
先說一下80年代萬元戶的購買力有多強,那時北京的一套四合院才5000元,1萬元可以買兩個四合院,現在一套至少也得值一個億,但如果那會存在銀行,到現在才只有5萬多,中國改革開放40年,如果連續三年,資產都沒翻倍,那是需要反思反思,為什麼連宏觀增長都跑不過。
宏觀經濟研究的是兩個方面,第一是經濟為什麼會增長,第二是經濟為什麼會波動?所有理論的和流派都是沿著這兩個命題展開,經濟為什麼會增長?為什麼會波動,這分別對應著經濟的增長理論和週期理論。
經濟增長理論
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生產商品和勞務能力的增長。如果考慮到人口增加和價格的變動情況,經濟增長還應包括人均福利的增長。美國經濟學家S·庫茲涅茨給經濟增長下了一個經典的定義:“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義為給居民提供種類日益繁多的經濟產品的能力長期上升,這種不斷增長的能力是建立在先進技術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識之相應的調整的基礎上的。”
經濟週期理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家們越來越多地關心經濟形勢,也就是 “經濟大氣候”的變化。一個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好壞,既受其內部條件的影響,又受其外部宏觀經濟環境和市場環境的影響。一個企業,無力決定它的外部環境,但可以透過內部條件的改善,來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充分利用外部環境,並在一定範圍內,改變自己的小環境,以增強自身活力,擴大市場佔有率。因此,作為企業家對經濟週期波動必須瞭解、把握,並能制訂相應的對策來適應週期的波動,否則將在波動中喪失生機。
投資機會在中國
在長期來說大家可以看,這中國的這張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GDP快速地上升,2017年的時候中國的GDP是82.7萬億人民幣,摺合人民幣為12.2萬億美元,這代表著中國在宏觀上所創造的財富。
GDP排在第一的是美國去年的GDP大約是19萬億美元,佔全球的24%,中國的12.2億佔全球15%,中美加起來佔全球的GDP的比重40%排名第三的是日本佔5%,再往下就更少。
改革開放到現在是40年,我們的實際增速(加上價格的速度)每年創造的名義GDP增長應該是12%-15%,也就是說宏觀上的增長每年增長就應該是13%左右,也就是我們大家在過去40年裡,如果你年華收益率低於13%,那就說連宏觀都沒跑過。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經濟的增長造就了很多企業在短時間內快速崛起的原因,在一個好的賽道,在一個偉大的國度和偉大的時代,在其他國家是不可能的。中國每年名義GDP增長13%以上,實際增長9.5%,有對比才有傷害,美國每年增長2%,歐洲每年增長1%日本年均0增長。
市場規模,中國有14億人,美國3.2億人日本是1.3億人,整個歐元區是5.1億人,整個歐洲是7億人,全球70億人中國是14億人,所以我就經常講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市場是足夠的龐大,而且在高速成長,如果在中國都找不到投資機會,在其他領域,其他的經濟體更找不到投資機會。
所以以前三師兄在市場上的時候,當中國市場有一些調整的時候,很多人就問我,要不要炒點美股,我覺得還是把國內資產配置做好,因為年度回報率是13%。
這是什麼概念呢,經濟學的72法則,用72除以投資回報率,就是資產翻一倍所需的時間。7%,10年翻一倍,按照我們的名義GDP13%,5年左右翻倍,而稍微優秀一些的投資者,在這個高增長的經濟體下,2年資產翻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
5 # 西子虎
未來十年的投資機會在哪?
可持續增長的價值。每年20%速度可持續增長是什麼效果?5年2.48倍,10年6.19倍、20年38.3倍、30年237.37倍。世界級的隱形冠軍基本上保持20-30%的增長20-30後後形成的。
那些每年增長100%的爆發式增長只是前奏,但不是主旋律,看似緩慢的可持續發展才是王者氣息的體現。市場裡面有很多估值不高的製造業龍頭,已經具有產業整合能力和視野的領袖氣質就具備這種增長的可能性,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已經龍頭,再無空間”。
所以,成熟領域未必不具備投資價值。相反,隨著不可逆轉的消費升級的遞進,隨著傳統產業資訊化、數字化、智慧化的效率提升,隨著製造力、組織力、流通性、穩定性的累積沉澱,傳統制造業的龍頭企業將成為可持續、可預見的未來十年最重要投資機會,尤其對於廣大普通投資者(因為此領域易於常識判斷,而唯有常識可判斷的最靠譜)。
其中,特別提示一點:前面10-15年並沒有驚人的變化,後面加速累加效應體現,結合消費升級的趨勢反觀其供應鏈中的佼佼者、隱形冠軍,重點:
1、新材料規模研產轉化能力。2、精加工高效規模製造能力。3、晶片滾動研發應用推進力。4、應用軟體深度開發推廣力。
回覆列表
過去的十年,中國的銀行和房地產是最佳合夥人,共同促進互相發展。銀行給地產商融資買地,建好了房子又為購房人融資買房,實現共贏雙豐收。締造了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和招商、中信、浦發、民生等金融帝國,同時也締造了萬科、恆大、碧桂園、綠地、保利等世界500強。
可是未來20年呢?還會持續嗎?
未來商業社會發展的趨勢,必然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2008年以後美國五大科技巨頭引領世界的趨勢更加明顯,而不是過去金融、鐵路、汽車、能源等行業。中國近十年也具有同樣趨勢,誕生了阿里騰訊京東拼多多等非常優秀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
這些代表著未來的公司他們基本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依靠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發展起來的。他們絕對不可能依靠國內銀行間接融資發展,而國內的資本市場又不成熟,所以他們只能透過海外上市融資。
國家這幾年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資本是升級的主要推動力之一。這就解釋了這兩年國家為何如此重視資本市場的原因,甚至在最高層ZZJ會議中反覆提起資本市場。
順勢而為,順時代趨勢而為,享受時代的紅利才是賺錢王道。十年前後悔沒買房的,十年後同樣會後悔今天沒投資股市。
不過股市和樓市最大的區別是股市是個技術含量很高的市場,永遠是個只有少數人賺錢的地方。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持續學習,提升自己的認知,從而能在時代的發展中分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