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川上六公子

    墨家的兼愛和儒家的仁愛有什麼區別?更接受哪一個?

    “兼愛”是墨家學說的中心,“仁愛”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

    兼愛是一種無差等的愛,仁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愛。兼愛不分親疏厚薄,不分貴賤貧富,不分人我彼此,愛人要遠施周邊,尊卑長幼之間要互相愛護。而仁愛則不同,它建立在“親親”的血緣關係之上,他人之父與己之父,他人之母與己之母,他人之兄與己之兄都是有差別的,有親疏之分的,愛人涉及到國家、上下、君臣之間的關係。

    墨家認為“仁愛”是自私之愛, “兼愛”就是要祛除自私之心, 愛他人就像愛自己。 他認為,儒家的愛,有厚薄,有區別,有層次,集中表現在自己的家庭,家庭裡又有親疏差異,其實最後的標準是看與自己關係的遠近,因此核心還是自己。

    儒家看來,如果社會沒有等級,世界就成平的了,何來尊嚴,何來敬畏,何來秩序?但在墨家看來,世界本來就應該是平的,只有公平才有所有人的尊嚴。只要各人都親近自己的親人,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就會實現太平。

    墨家提倡兼愛是為了“興天下之利,除無下之害”,所面對的現實和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全社會性的,全社會的和平安穩和萬民之共同大利是他提倡兼愛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儒家的仁愛則是他的道德思想的組成部分,其目的是企圖實現道德價值的重整和人文秩序的重建,兩者顯然不同。

    兼愛遠比仁愛寬泛,仁愛則比兼愛具體。兼愛的實現是以天志作保證的,它忽視了人的內在天性,而仁愛既有天理作為其超越的根據,又植根於人的內在心性,用純哲學的術語說,兼愛的根據是外在的超越,仁愛的根據是內在的超越。

    儒家的仁愛,主張從自身做起,層層外推,雖說高遠,但並不空疏,亦不艱深,較易轉化為實際。正是“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進退自如,隨機應變,遊刃有餘。

    而墨家的兼愛,雖說是從現實出發,然而,它仗義直言,義無返顧,剛猛有餘,柔性不足,令人有進無退,難以接受,而且它讓人們不分等級、不分貴賤、不分人我地相親互愛,既不可能,也不現實。

    所以我傾向墨家的兼愛思想。“兼愛”,雖然難於實行,卻為天下提出了一種純粹的愛的理想。這種理想就像天際的光照,雖不可觸及,卻讓人明亮。

  • 2 # 一夫82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主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儒家主張"仁愛",墨家主張"兼愛"。

    孔子仁愛的出發點,是"親親之愛",即父母子女間與生俱來,不證自明的愛,然後推已及人,愛朋友愛同學,愛父老鄉親,以至愛國家愛人類!這種愛有先後,有遠近,有等級。《紅樓夢》中,焦大不可能愛林妹妹,這就是仁愛。

    墨子兼愛則不同,類似於西方的博愛,主張不分男女老少、親疏遠近、尊卑貴賤,一視同仁地愛。呵呵,這種愛,焦大也可能而且必須愛林妹妹,林妹妹也愛焦大!

    兩相比較,孔子之愛是有條件的,可以追尋到你不愛我,你和我無干,我又何必愛你?!墨子的愛,則是無私的,既使你不愛我,我還是愛你啊!

    由此可見,我們很多的同胞,無形之中是認可墨子的兼愛思想的,但表面上他們可能也很那個…

    因此,從人性來說,"親親之愛"反映了人的本性,我首先愛我最親近的人,我愛你,你也會愛我,決不可能你不愛我,我有何緣由愛你?!毛澤東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清末八國聯軍進軍北京,火燒園明園,竟然有那麼多的民眾引路扶梯,不值得深思嗎?

  • 3 # 移動使用者一一

    我們先說墨子的“兼愛”

    墨子,名翟,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人物,農民出身,創立了墨家學說。(這個人很偉大,集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教育家、哲學家、雜家、搏擊家、社會活動家為一身,並在數學、物理、光學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造詣和系統的科學理論,這是諸子百家所不能比擬的。漢卿號曾有一篇文章《百家爭鳴之墨家的偉大》裡詳論了墨子的思思主張對文明社會的重大意義。)

    “兼愛”語出《墨子·兼愛》,意指同時愛不同的人或事物。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

    《兼愛·中》:“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

    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調合。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

    “兼相愛,交相利”,平等、包容、互愛、互利、以人為本,相互理解尊重,互利互惠是墨子主要的正治倫理學思想觀點。

    我們再說孔子的“仁愛”

    “仁愛”語出《淮南子·修務訓》:“堯 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

    可是《淮南子》是西漢的東西,和孔子的“仁愛”倫理思想差了十幾萬個禮拜天,自是不能相提並論。

    孔子的“仁愛”倫理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中,如:“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等。

    孔子的“仁愛”主張從自我做起,以己及人,滲透擴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近君子,遠小人等都顯示著“仁愛”是有差別的,社會是有等級的,沒有等級之分,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就不存在了敬畏,沒有了敬畏之心,社會也就失去了秩序。

    總之,墨子的“兼愛”是人與人之間“無差別”的愛,而孔子的“仁愛”則是人與人之間“有差別”愛。

    在思想境界上,墨子的“兼愛”顯然要比孔子的“仁愛”高出好幾個臭氧層。

    墨子的“兼愛”具有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

    孔子的“仁愛”具有現實主義的現實意義。

    而我更喜歡《孟子·盡心上·忘勢》中說的:

    “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

    (宣告:非美人邀,本人一概拒答。)

  • 4 # 天高不算高3269

    墨子大家不太熟悉。而這兩年,突然有人想到他了,也有人慢慢熟悉他了。這是一件好事,說明我們大家對這個傳統的中華文明更全面的認識。

    墨子他最早孔子的學生,也可以說。墨子他最早是向孔子的儒家學派求學的,學了兩年,墨子覺得什麼君君臣臣,禮樂禮樂好麻煩啊,真是紅紅火火恍恍惚惚,有話也不直說,之乎者也搖頭晃腦的真麻煩。

    因為墨子這個人出生,比較底層人士,他覺得實幹興邦,空談誤國。要實幹就要有才能的人都在一起,而不要分什麼血緣關係上的親疏遠近,這樣你怎麼能把最有本事的人集中在一起呢,我們要崇尚最有本事的人,最有德行的人,努力放手讓他去幹,這就叫親士。

    並且相互之間要互相友善關愛。這樣對大家做事都是有好處的,為了共同的事業(為了部落),大家是一家人,應該互相幫助,最終對大家都有好處。這就叫兼相愛交相利。也是和儒家仁愛最大的區別。

    墨子最主要孔子最大的幾個不同之處就在於兼愛和仁愛。其實都是有“愛”這個核心在裡邊,這就來源於我們傳統的文化,來源於周禮來源於易經,來源對天道的崇拜和遵循,是我們傳統華夏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儒家思想只是傳統文化一種,不是全部,現在有的人把儒家和中華文化劃等號這是不對的)。他們的區別僅僅在於說一個要按禮法分等級分血緣親疏來,一個要兼相愛交相利,你看他們的核心都是“愛”。側重點不一樣。

    其實平時生活用儒家的仁愛不無不可,也夠了。可是重點在於要幹大事(為了部落),仁愛就不夠了,如果這時候你還是親疏有別,部落就完蛋了。就是打水晶的時候,組隊也是隨意的,哪有那麼多“親兄弟姐妹們”。過份強調血緣關係那就幹不了大事。隊友要互相關愛團隊第一,那麼陌生變成一種熟悉,互相幫助最後成功,這就是“兼相愛交相利”。也就是所謂“唯才是舉”,不避親疏,而不是不看才能提拔自己親戚大搞裙帶關係,如此大事幹不了,就會壞事。

    墨子還說要尚同。很多人對此有誤解,以為是專制主義。其實這是“同一個理念,同一個夢想”的提現。還有點宗教唯一神的那種感覺。如果你對宗教有一點了解,就知道什麼叫“唯一信仰”,“排他性”。為了共同的目標,為了部落,為了攻陷水晶,必須要統一的價值觀,這就叫“尚同”。

    那“同”又是什麼呢?就是“發展生產力”。通讀墨子一書,隨處可見墨子這種言論,吧啦吧啦講了一大堆,最後說,與其這樣我們為什麼不去耕田種地發展本國實力呢?所以發展才是墨子根本的訴求,為了這個“大事”,我們要“團結一致友愛互助,敬天明鬼(懂得敬畏和懲罰),全力以赴,少說多做,實幹興邦(非樂)”。

    別成天搖頭晃腦講禮法,稍有不慎儒家老夫子就說你不符合禮法,或者說你太不會做人,我的個媽,嚇死寶寶了。我受夠了,我要噴你們“非儒”。你們這幫儒家,成天教人“做人”,實際呢,一有事就拿人和狗貓比較。真特麼搞笑。(非儒,魯迅故事新編都有)。

    為了部落,不僅要努力耕種,而且還要製造武器裝備。大力發展科技,所以墨子機關術天下第一,魯班也不是對手(劉德華電影墨攻)還有著名的小孔成像,都是墨子發現的。而最早的邏輯思維也來自墨子,邏輯學是科學基礎是數學的核心。

    所以,我的理解是,墨子孔子相互有關係,孔子是初級的,最多小學初中水平,墨子就是高中大學了。可惜的是大多數人都是小學生,要不然“半部論語治天下”呢!

  • 5 # 浮雲62598367

    仁愛是先有我再有別人,兼愛是兼而有之之愛。不是有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的傷害嗎。這樣說來仁包括自己,而兼愛就有點耶穌基督的意思了,歷代統治者一聽你說我和老百姓也是弟兄姊妹,這不是大逆不道嗎。所以你看儒釋道都講師徒輩分,所以留存了,統治者不傻,凡是不利於我統治的就一切打到。孔子是想回復周禮這也沒錯,那時候民智未開地域狹小,可到了戰國以後 ,國際關係錯綜複雜就在堅持儒家就有點錯誤了。漢朝前期和親政策也可以理解為兼愛思想,大家都是一家人多好。但是漢武帝之後,儒家上臺,我覺得直接導致華人思想境界變得狹隘自私。國際關係也是朝貢關係,你是爹,人家其他國家是兒,這是不對的。現在華人動不動就說,俺有關係,誰誰是俺跌,都是儒家遺風,還是主席說得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6 # 文化遠行

    如果在春秋戰國時期,我會回答我選擇一種,但到今天我覺得選擇哪一種都不滿足。

    孔墨都是諸子百家中的顯學,孔子提倡的是仁義,墨子提倡的是兼愛非攻,都非常有自己的思想特點。但事實上在戰國時期,這兩個學說都不是最受推崇的,當時最受推崇的是法家,因為法家治國平天下見效快。

    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逐漸成為中國文化思想上不可撼動的高山,學說也一直被豐富發展。墨家由於過於苛刻和苦行僧標準,正真理解踐行的越來越少,墨家一些著作也是儲存在其他書籍中得以流傳。

  • 7 # 館君

    我會百分之百地接受墨子的兼愛。因為在我看來,比起“兼愛”,孔子提倡的“仁愛”已經開始落後於時代了。

    為啥這麼說?首先我們得搞清楚,“仁愛”和“兼愛”的區別是什麼。

    “仁愛”講求的是愛要從人的天性出發,我們會本能地愛自己的父母、孩子,這叫“親親之愛”,然後推己及人,依次去愛朋友、鄰居、領導、君主。

    而“兼愛”講求的是無差別地愛天下蒼生,把別人的父母當成自己的父母,把別人的家人當成自己的家人,正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所以,區別就在於,“仁愛”的愛是講等級、講先後的,跟自己關係近的人要多愛,跟自己關係遠的人要少愛,就比如孔子講的“忠君”,這個君就只能是自己國家的君主,而不能是其他國家的君主。

    而“兼愛”的愛是無差別的,天下所有人我們都要一視同仁地去愛,不管他是親朋好友還是蠻夷戎狄。

    在我看來,在現代社會,“兼愛”明顯比“仁愛”更有用。

    孔子、墨子生活的年代,交通極度不便利,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村後的大山,所以人們的圈子很小。在小圈子裡生活,靠的是關係,這時“仁愛”就有用了:

    人和人打交道,別人問的不是你是誰,而是你是誰的兒子、你是誰的兄弟,然後別人就知道他和你的關係是遠還是近,就知道是該多幫你一點還是少幫你一點。

    而在現代社會,人們早已經脫離了“熟人圈子”。換句話說,我們現在不是靠“戶口本”立足,而是靠“身份證”。在這種情況下,“仁愛”就不如“兼愛”適用了。

    說個我自己的經驗,我在找工作時進入一家公司實習,一旦發現這家公司的高層領導全是老闆的親戚,那我會毫不猶豫地辭職走人,因為很明顯老闆是個“仁愛之人”,他提拔人的標準只是看關係,關係近的人提拔的塊,關係遠的人提拔的慢。這樣的公司對個人毫無發展潛力可言,而且可以確定的是不懂如何任用人才,這家公司的效益也不會好到哪去。

    這就是我更接受“兼愛”的原因,因為它更能給我們帶來效率。

    除此之外,“兼愛”也更能帶給我們和諧。現在網路上有很多“噴子”,天天罵來罵去,動不動就搞“地域黑”、“民族歧視”,甚至於我在網上寫個問答都有人在評論中問候我的家人,大家都是兩個肩膀駕著一個腦袋,共同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為啥要互相看不起呢?用“兼愛”的思維去對待他人,對天下蒼生一視同仁地去愛,我們的生活就會和諧很多。

  • 8 #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孔子的仁愛是指,透過自身修養以達到君子的德行,在待人接物時尊重對方,按照合乎情理的規則處理問題。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要強調尊重別人。他的仁愛包括對“仁者”的要求和其施仁方法的規範。

    子曰:“剛、毅、木、訥(ne),近仁。”即公正廉潔、意志堅定且果乾堅忍、性情質樸、謹言慎行之人方為“仁人”。如果他們在外行事時能“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則為仁愛之人”。強調兢兢業業做事、不卑不吭待人,尊敬、善待他人。

    墨子的兼愛實則是“兼相愛、交相利”,是墨家學說的主旨,並以此為核心提出了非攻、尚賢、尚同、節葬、節用等主張,這些精神都貫穿著講求實際功利的精神。

    從以上可得出墨子的兼愛更注重於團隊的協作,是為了實現既定目標的互助友愛及自我犧牲的精神。墨家非常注重客觀現實,所以從某種角度而言更具有現實的功利性。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無論是孔子的仁愛還是墨子的兼愛,因受其所處社會環境的影響,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今人應根據時代的變遷客觀的認識理解其豐富的內涵,不可一概而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說這輩子你最傷心的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