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泰山平頭哥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儘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 2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楊喆:北京市大興區精神病醫院心理科主任,國家二級諮詢師、心理治療師,應用心理學本科畢業、醫學心理學與心理治療專業研究生,北京市心理專家講師團成員,北京市沐林教育矯治所特聘專家,首都醫科大學大興教學醫院特聘教師,閱心成長兒童沙盤小組創始人,工作十餘年,臨床治療1000餘小時。擅長:青少年心理治療、抑鬱症心理治療、夫妻關係心理治療、沙盤治療。)

    是病不至於吧,但肯定影響生活,可以算作一般或嚴重心理問題。這要看對你生活的影響到什麼程度?

    太在乎別人看法的人首先一定是不自信的。

    當我們對這個世界沒有一個穩定的觀點和態度的時候,我們就會在意別人的觀點和看法,而當一個人過於搖擺不定,拿不準主意時,別人也更傾向於為他做決定,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互動。

    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是不是病的重點不是我確定這是否是病,而是這樣的行為模式對你的生活、對你這個人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而你又是否擁有改變的動機和意願?

    相信在決定一件事情時,由於太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而做出違背個人意願的選擇,已經使你苦不堪言了,而在這種雙方都沒有錯的情況下,究竟哪裡出錯了呢?

    是你自己不確信自己的選擇,還是別人不相信你的選擇,又或者是你沒有勇氣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無論怎樣都證明在別人眼中你是個“虛弱”的人,也許你自己也覺得自己是個“虛弱”的人。

    這種虛弱可能是由於你多年的成長缺乏積極地經驗,而沒有真正的為自己做主,或者常常被否定,極少成功的經驗。

    那麼怎麼讓自己尋找成功的經驗,讓在生活中踏實下來,這些事情很重要,而踏實下來的辦法就是選一個工作或愛好認真去做,認真去付出、去負責。

    當一個人內心真正強大起來,有了自己的原則和主見,自然也就不會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了。

  • 3 # 好命姑娘314

    總是在意別人的想法,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在乎別人的感受,做事的時候希望顧及到所有人的想法,第二種就是在乎別人怎麼看你,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

    在我看來這不是一種心理疾病,只是你對於自我的認識還不夠。親歷感受。

    為什麼會對別人的看法如此在意呢?

    第一,沒有認清自己,不夠自信。對自己的做法不能做一個正確的評定,而是希望從別人的評價和態度裡找到認同感。

    第二,自我充實不夠。如果上臺演講,前一個人演講完了之後,臺下都在鼓掌,而你上去講完了,臺下掌聲很小。你就會很在意,因為你想從臺下的掌聲找到認可,這也是在意別人想法的表現。這其實也就是引起不自信的原因。

    第三,社會經驗不夠。處理事情的時候找不到恰當的方式,自己花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效果卻不好。對自己的付出想從別人的想法裡找到認可。但很有可能事與願違。但經驗都是積累起來的,要總結的是這個事的經驗,而不是別人的想法。

    就是這樣一點點的積累,你就會越來越在乎別人的想法,這樣反而是一種惡性迴圈,總是挑自己的不對,其實問題的根源不在這。

    誰還不是個小公主呢。並不是不去在意別人的想法,但過度在意就會影響自己快樂自由的生活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認清自己,對自己的性格,做事風格,為人處世做一個整體的分析和評價,形成自己的風格。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但生活中,總是那種活得有自己的態度,做事有自己的風格的人很容易受到別人喜歡。你也可以的。

  • 4 # 青音約

    其實這是種很正常的想法,尤其對於相對內向的人來說,我自己也曾受這個問題困擾,但是首先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這不是心理疾病,如果這是心理疾病,那麼抑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是什麼呢?不要嚴重化了,正視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人是社會動物,本身我們的一舉一動就是受到別人影響的,社會心理學有很多研究,比如即使旁觀的人不認識你,也完全不會對你的行為作出評價,你還是會受到他的影響;比如面對淺顯的問題,比如黑暗中的光點是否在移動(心理學中的似動效應),其實沒移動的光點,五個人中四個人說移動了,最後那個人也會說移動了,即使他不這麼覺得。這就是從眾。所以看得出來,在意別人的看法是最正常的人的心理。認識到這個地步,我認為你的這個問題就會好一半了,因為全人類都有的心理,你也有,為什麼要擔心呢?

    說回個體,一般我們處事不多,容易有這樣的心理,總擔心自己做的不多,怕別人的看法,其實完全沒必要。我們每天做那麼多事,說那麼多話,甚至一輩子中的很多決定在別人看來都是與他們的觀點格格不入的,我們在意他們每個人的聲音,還能正常生活麼?我們需要參考的是觀點,而不是在意別人的看法,你的目的是自己開心幸福,不是去取悅他人,即使你再怎麼做,都不會讓每個人都滿意。所以做好自己,在實踐中慢慢的多做自己的事,少關注別人的看法,你會發現,某一天你突然想起自己有過這個困惑,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已經不是個困惑了。

  • 5 # 知我心理學

    我們每個人在人際交往中多多少少都會在意別人的看法,這是人之常情,並不是一種心理疾病。

    而題主所說的“很刻意地在意別人的想法”,一種可能是心理學意義上的“討好者”。但若題主的這種對別人看法的在意,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日常生活,那也有可能是某些心理疾病的臨床表現,比如社交恐懼症等。

    (今天這個回答將主要圍繞“討好者”展開)

    什麼是“討好者”呢?

    “討好者”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會有如下表現:

    ·擅長察覺他人的感受,情緒非常敏感。·心裡很憤怒,卻很難表達、宣洩出來。·很難拒絕別人的請求。·經常擔心自己會給別人添麻煩。·責任心強,經常不自知地超時工作。·喜歡去照顧別人,哪怕自己因此花去許多時間、精力。·習慣於跟隨他人的意見,在和別人意見不同時,會盡量避免說出自己的想法。·“樂於助人”。

    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一書中提到,關於討好的一個很大的誤解是,人們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們不是簡單地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用犧牲自己利益的方式去博得他人的讚賞和認可。

    這背後的原因之一,其實就是他們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他們對自己的認識是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上的。簡單來說就是,別人說他們“好”,他們就覺得自己是“好的”;要是得不到他人的認可,他們就會認為自己很糟糕。因此,他們會不斷地取悅他人,甚至對他人的認可和讚賞成癮,否則,他們就會感到自己是沒有價值的。

    那麼,這種“討好”的人格模式從何而來呢?

    研究發現,這可能與他們的童年經歷有關。

    許多討好者在小時候得到的是“有條件的愛”,也就是說,他們只有在達成了父母的期望時,才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而一旦他們的言行和父母期望的有偏差,父母就會明顯地表示出失望、不滿。

    長此以往,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他們只好壓抑自己的需求和願望,轉而去努力實現父母的期望,並逐漸習慣於討好父母。這些小孩在步入成年時,討好就會內化成他們性格的一部分,讓他們在其他的人際關係中也不自覺地變成“討好者”。

    那麼,如何改善這種“過度在意他人看法”,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的狀態呢?

    首先,需要意識到,由於討好是一種根深蒂固的人格模式,改變一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討好者們內心對於被拒絕、被拋棄的恐懼,讓他們習慣於取悅別人,透過獲得別人的認可和讚賞來獲得安全感。

    因此,討好者們真正需要做到的,是看見真實的自我,自主確認自己的價值和需求,而不是依靠他人的評價。

    以下是一些可能會有幫助的小方法:

    1. 一步一步來

    不要試圖立刻改變,逼自己不去在意別人看法、逼自己再也不討好別人。這樣的自我逼迫,結局往往使得其反,因為我們可能被這樣“宏大”的目標嚇到。

    2. 瞭解、分析自己的“討好模式”

    明確地列出,自己會在什麼情況下、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討好別人?在討好的時候,自己的感受和動機是什麼?如果感到有困難,可以使用自助類書籍,或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幫助。

    3. 慢慢探索自己的需求,試著拒絕他人

    一上來就問自己想要什麼,可能會讓你大腦空白。你可以先做一些具體的練習,比如和朋友出去吃飯時,堅持點一道自己喜歡吃的菜;並試著拒絕他人。一開始你可能會感到不舒服,但重要的是,你需要去分辨,這種不舒服是由於不習慣造成的,還是真的發生了什麼傷害自己的事。

    改變“討好者”性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付出努力,才能真正擺脫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帶來的痛苦。

    References:

    Braiker, H. (2001). The disease to please: Curing the people-pleasing syndrome. New York: McGraw-Hill.

  • 6 # 依挑仙羽

    為什麼我總是很刻意的去在意別人的想法,你覺得這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我不知道你的在意,是哪種在意方式。所以,不能給出很肯定的答覆,你可以看看我的答案。

    第一種,猜忌。

    這種是在意他人想法的一種,不過卻是不好的一種。

    別人在想什麼,你會忍不住的懷疑,懷疑對方是不是不忠誠,或者有什麼對你不好的方面。

    這一種實際上在女人當中稍微多一點,而往往猜忌的物件是自己的另一半,或者婆婆之類的。

    第二種,設身處地。

    如果是這一種的話,那麼這種在意是良性的。設身處地的思考,也就是代入對方的角色。

    這樣的話,就容易和朋友溝通。不管是朋友也好,親人也好,都是如此。

    我們常說,換個角度看問題,實際上就是代入對方的角色。

    我只能說,在意他人的看法並不一定是心理疾病,主要還是看是猜忌還是良性的設身處地。如果是猜忌的話,無疑是一種不好的方面,如果是設身處地,這樣就很不錯了。

  • 7 # 愛家mxx566

    謝謝邀請,我想尊重別人的人或輕或重,都有這種意識吧,否則都只在意自己的想法,不在意別人的想法,怎麼能互相交流意見呢?也就是說怎麼能心平氣和的溝通呢?是吧,尤其是和家人或朋友在一起時,在意別人想法的同時,不傷大局的情況下尊重對方,有傷大局的情況下,自己就得提出自己的建議,說出自己的想法了,也就是說凡事有底限,不可以無底限一味尊從別人的想法,不同的環境又得做不同的決定,不能一概而論,得隨機應變,在一個家庭或是朋友之間,除了尊重別人外也要提醒別人自己的存在,可做出善意的提醒,如果是什麼事都一味尊從別人的話,自己就應該做出適當調整了,只是個人想法,願聆聽高見

  • 8 # 牧狐

    其實想說些無關緊要的話敷衍下,但又不知為什麼突然想扯一些不被大多數人苟同的話,希望你能耐心看下去,就當是看一個醬油黨良心發現…

    有沒有過這種感覺?很害怕成為視野重心,就算是覺得有必要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也會在下一步拉其他人轉移注意力?

    更願意一個人待著。聽歌?健身?看小說?這些都可以,只要是一個人的活動你都會稍微關注下,至於那些吵吵鬧鬧的場景絕對不會出現你的身影。

    關注的事物其實比你以為得多的多,總害怕落在後面,喜歡風水卻不願意遊山玩水。

    OK,就到這,接下來我告訴你原因,你不過是在等待某個人的出現,那個人不一定是伴侶卻一定是你最在乎的人之一。也就是說,你需要一個能讓自己強大的動力,扯?不!

  • 9 # 思想粗糧

    這要看你在意別人看法的程度。

    如果它還沒有影響你的吃飯、睡覺,那就不是什麼大事,下面提出幾點建議,希望可以幫助你擺脫這種情緒。

    首先,作為具有社會性的個體,你無法獨自一人生活,只要與他人接觸就會產生比較,有比較就有評價。所以你要明白,即使你能做到不論斷他人,但你無法控制別人的看法,而且你一定會被別人評價,這是現實。

    其次,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是一種缺乏信心的表現。如果你對你做的事情、說的話,有信心,那麼別人的評價可能是一種新的看問題的角度,有價值學習,無價值忽略。所以,做好自己該做的,你就有能力遮蔽掉無用的資訊。

    再次,你要明白,不管你做什麼,如何做,都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也不可能讓所有人不滿意。只要不是挑戰法律和道德,那就放手去做吧。

    最後,時間之所以有存在的意義是因為它是你的,與其在意別人的看法,不如好好用時間經營自己,提升自己。最後你會發現,那些曾經對你刻薄的評價會不攻自破。

    以上,請參考。

    感謝關注~

  • 10 # 鏡心談心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祖孫兩個騎驢去趕集,一開始,孫子騎在驢上,爺爺在路上走,有路人說:“呦,真是不孝的孫子,自己騎驢,爺爺一大把年紀了,還得走路”。於是,爺孫互換了位置,爺爺騎著驢,孫子在路上走。這時又有路人說:“呦,真沒見過這樣的老頭,孩子那麼小,讓孩子走路,自己騎驢”。爺爺一聽,趕緊把孫子也抱上驢,一起往前趕路。這時又有路人搖頭感慨說:“這麼瘦弱的驢,這爺孫兩個都騎在上面,真是可憐啊!”,爺爺聽了,就和孫子從驢身上下來,一起走路。這時,又有路人笑話他們說:“這爺孫兩個真是傻啊,放著驢不騎,偏要自己走路”。爺爺很無奈,這到底讓人該怎麼辦嘛?

    這個故事很好笑,但是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管你做什麼事情,不同的人看到了就有可能發出不同的聲音,那麼你要聽從哪個聲音的意見呢?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做錯了,有人不滿,我們做對了,還是有人不滿,不管你認為自己多麼優秀,總有人會批評你。為什麼有很多明星會抑鬱,甚至自殺?因為人出名了之後,不僅有更多的人喜歡他們了,還有更多的人在批評他們,當他們聽到很多對自己不友善的聲音,就認為自己有問題,做得不好,但是又不知道怎麼改變,因為你一改變,立刻又會引發一大波反對的聲音。

    面對大家眾說紛紜的嘴巴,我們究竟該怎麼辦呢?鏡心為您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有自己的主見。我認為對的,就堅定不移地去做,去堅持,而不要在乎別人議論什麼,因為他們不是你,不能100%地理解你。

    第二、站在更高處,看待眾說是非。如果你被攪進了這個亂局中,一會聽見自己被讚揚,一會聽見自己被指責,就會迷失自我,那麼,不妨從更高處俯視人們的評議,對我們有利的就讓它化作動力;有建設性的批評意見,就虛心接受吸收;無理指責、惡意中傷,毫無營養的言論,就忽略掉。總之,一切皆為我所用。

    第三、讓心態更淡定一些。不要別人一提出反對意見,就沉不住氣了,就憤怒、激動、焦慮,而要像對待外界的天氣一樣,偶然刮過一陣風,下了一場雨,都是我的風景,我只淡然處之就好了。

    第四、弄清楚,你為什麼而活著。你的喜怒哀樂,別人是不能深切體會的。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的個人成長、完善。你的幸福屬於你,你的不幸也屬於你,換言之,在人生這場戲裡,你才是主角,別人都是觀眾,你任由別人喧賓奪主,就是放棄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主角地位,這樣做是不是很不合理?

  • 11 # 婚姻保溫站

    如果總是很刻意的去在意別人的想法,那你的童年一定是被長時間的否定忽視,當一個孩子的童年沒被肯定與關注,成年後,都會有這個問題,這是一個需要透過重建自我就能改變的問題,這不是心理疾病,但是這個想法會影響你一生。

    要想改變這種狀態,那麼重新找回自我,讓自己自信起來至著重要,自信心看起來摸不著的東西,但是信心是需要透過一件件成功處理好的小事來增強的,先從能做成功的小事做起,相信那個自信的你,是可以找回來的,具體的可以透過一些自信演講課來吸收也可以透過做個人成長來做,只要你信,你便可以。

  • 12 # 心理醋罈子

    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很多女生都會長痘,我也不例外,而且因為沒有處理好長了很多痘,一直很在乎別人對我的臉上的看法,別人詢問關心我都會覺得是刻意的嘲笑——“明知我臉上長痘了還問我,不是明擺著羞辱我嗎”。直到有一天和閨蜜說起自己的自卑和在乎別人想法的話題,閨蜜說她每個人脆弱的時候就會在意不存在的東西,無聊的時候就會找點心靈波盪來打發時光,她說她也曾因為她的矮小而自卑過,也很在意人家提及自己的身高。試問:我們是否會擺脫了這件事情而去在意另一件事情對於自身導致別人的評論呢? 答案是肯定的,是我們自身的情緒沒有管理好,不是外界的某件事物。後來我調節了自己的情緒,對於事物的看法也做出了有益的調整,心情變好了痘痘也變好了,即使後來長了幾顆痘痘也覺得是青春的必需品,只是提醒我們要注意休息改善飲食了。對於情緒管理提出的相關建議:

    專注於你喜好的,或者專注於你正在做的事情,試著一天中離開一段時間人群,創造更好的自己。你的敏感無異於是你不夠優秀,或者是聽了太多的雜七雜八反對你的意見,你得不到你想要的結果,發慌導致心情低落,慾望得不到滿足是根本的問題所在,所以留點空間和時間去創造更好的自己是擺脫“刻意”在意別人看法的關鍵,試著聽從你的內心,多放點想法在你的內心,勇敢直前,無問西東。

    去閱讀別人的自傳,人們是如何在低谷的時候依舊迎刃而上的。人在一生會遇到生老病死這麼悲傷難過的事情也會遇到洞房花燭這麼讓人振奮的時刻。我們從別人的自傳中讀出困難是時刻都存在的,但是心情的管控的學習才是讀這本自傳在本問題回答中的作用,你不僅獲取了知識而且解決了自身的問題,所以,多讀書讀好書、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當然這個觀點不是叫你沒有喜怒哀樂,而是不要情緒反覆無常,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人也失去了魅力,缺乏氣質,讓身邊的人覺得你太過小孩子氣而遠離你,你也不會交上很好的朋友,也會受到更多言語上的攻擊。要繼續保持善良,但是善良的基礎是不能被別人欺負。我對你好是建立在你也對我好的基礎上,或者是我一開始對你好了,你還是繼續言語上受到 ta的攻擊,那就反攻吧,讓ta也嚐嚐被人言語利劍傷害的壓力。

  • 13 # 慕夜寒大大

    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介意他人的看法,這不是奇怪,談不上病。適當的介意能讓我們意識到自身不足,逐漸完善自我。但是過於在意他人的看法,那對生活可以說是具有毀滅性的。

    比如我一直有點反感的減肥。女孩子有一點點贅肉、蝴蝶袖,就真的值得橫加指責嗎?被人說一句有點贅肉,就真的值得節食餓到眩暈也不吃?身材均勻無一絲贅肉、體態優雅的女孩固然值得稱讚,但別人眼裡一點點的不夠完美,就值得我們大驚小怪嗎?

    因為減肥,你整天渾身無力;因為減肥,你錯過了很多人間美味。說到底,還是自己太完美主義了。不允許自己在外人眼裡有一點點的瑕疵,不允許自己有讓人詬病的地方。想象自己如同女王/公主一樣,渾身閃耀著光芒,成為行走的榜樣。

    承認吧!我們皆是凡人,有著各種陰暗的心理,沒有像機器人出廠定製的完美身材。接納自己,逐漸朝著好的方向前進,不苛求、不強求,你也就能對他人的看法淡然處之了。苛求完美,只會讓你活在猜疑、不安之中,難以自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總是喜歡向我抱怨,我該怎麼安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