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上的書屋
-
2 # 布翁布頭哥
福禍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行。我們應當相信因果,多行善積德,對國家法律允許信仰的宗教有所信仰,比如佛教。
-
3 # 書香居
《太上感應篇》的中心思想(點睛之筆)就是篇第一小段:“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剛好筆者最近正在閱讀《太上感應篇》,就來和題主及朋友們交流一二。
《太上感應篇》是道家道教經典,全文按義理可分為:開宗明義章、示警章、監察章、積善章、善報章、諸惡章、指微章、悔過章、力行章。內容主要闡述了勸導人們要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第一段即是開宗明義章: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即是全篇中心思想。說明禍與福沒有特定的門徑,只是人自己心、語、行感召而來的。行善與作惡的果報,像人的身影一樣跟隨著自己,有因必有果,真實不虛。3、我們普通人,能夠以《太上感應篇》來學習、實踐、傳播、益世,就是自己在積功累德。
道家文化思想,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中華文化中璀璨奪目的瑰寶,對我們中華文明的發揚壯大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
4 # 張默茉愛學習
《太上感應篇》認為,“大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又有 三臺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於是人們的作為透過天地鬼神來裁決。
當人非義 而動、背理而行時,就會“大則奪紀、小則奪算”,“而算減則貧耗,多逢憂 患”,最終“算盡則死”,人就離開了人世;如果死有餘辜,還將殃及子孫。所 謂“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則“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避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翼”。
若改惡從善,則將轉禍為福。
-
5 # 有事兒說事
子的師傅太上說,災禍和幸福是沒有門戶可供主觀選擇。進禍門還是進福門是由人善良行為決定的。人有善報,惡有惡報,心善本由心,惡善本由人,天地三尺有神明,神冥在心中。心向有神,心惡有魔,善惡之在一水之隔。
-
6 # WangWei8
《太上感應篇》開扁:“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其中心思想是太上(道祖)說法開示、度化十方、普劑群生、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它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積善之家,天必降福,積惡之家天必降禍的因果報應關係。全篇宣揚“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關係。其中即有儒家:“忠孝友悌”的思想品德,又有道家:“尊道貴德”的信仰條約,同時也包含了佛家:“慈悲為懷”的內涵。所以說它融儒 、釋、道之家於一爐。《太上感應篇》,著重強調“承負”法則,以“承負”思想,“善惡”觀念,“因果”報應理論讓人安貧樂道,知足抱朴免生是非和忿爭。認為:咎莫大於求、禍莫大於貪、罪莫大於欲。以此提出“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的信條,要求人們靜坐常思己過,閒說莫論人非。為人處世要貴有,平常心、慈悲心和愛心。勿以善小無益而不為,勿以惡小無損而為之。明曉小善不積無以成大德,小惡不止終將成大錯的道理。是勸人行善積德的第一善書。正如原文結尾: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必降之福。兇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故不勉而行之?
回覆列表
此經是以開頭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十六字為綱領,表明了善惡和禍福之間因果關係。
其中心思想就是教化四方,引人向善,勸誡眾人積善積福,行惡召禍。
此經被稱為善書之首,於古於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在教化眾生,引導人們在世俗生活中不斷去行善去惡,行善積德,從而不斷的趨善避禍,最終良性迴圈,形成一個善的為人處世的價值觀,人生觀。
此經最後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積善天必降福,行惡天必降禍”作結。也是道明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說明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當今社會,時代在高速前進,物慾在無限膨脹,人們心中需要一個為善去惡的思想去行事處世。
所以,此經不會過時,是一部活著不老的道家經典,需要我們經常多讀一讀,多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