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款爺的鄰居
-
2 # 霍體清
疑病症怎麼辦?
疑病症,顧名思義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治不好的大病,絕症,屬於神經症,臨床也有叫軀體形式障礙或軀體化障礙,在這類病中,懷疑心臟病的最多,其次是癌症,再往後就是狂犬病、艾滋病等。
以懷疑心臟病為例,說明疑病症的形成過程和康復方法,首先這類病人個性敏感多疑,以前瞭解明星、聽說過誰誰心臟病死亡了,或家族中有人是心臟病,在某次加班、熬夜、喝酒、生氣等,造成心慌、呼吸困難的時候,大腦中閃現,我是不是心臟病,想起以前誰誰猝死的訊息,在大腦形成條件反射,或者難受的時候到醫院檢查沒事,回來百度,百度說的和自己的症狀相似,越想越怕,形成條件反射。
康復的方法,讓患者本人清楚條件反射的原理,瞭解條件反射建立以後形成自動化思維,自動化思維自動執行導致無緣無故的有症狀,再結合醫院的多次檢查結果,讓本人知道自己的身體沒有問題,再用反覆暗示的方法,有症狀就暗示自己身體是好好的,慢慢的症狀就會消失。
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性格的最佳化,不斷提升自信,讓自己的內心強大,抗打擊的能力就強。
-
3 # 使用者6503856202
關於疑病,病人反覆的去醫院檢查,得出了沒病的診斷,但是最困惑的是,既然沒病,為什麼無緣無故的難受,,有懷疑,檢查,這樣迴圈。實際上,醫院的診斷是正確的,無緣無故的難受不是器質性病變,而是潛意識的自動執行的焦慮情緒造成的植物神經痙攣,植物神經紊亂會讓人有軀體症狀,難受不舒服,只要調整擔心自己有不好的疾病這一錯誤認知,並把正確的認知不斷的鞏固大腦中,形成新的潛意識自動執行的了,焦慮就緩解了,從而解決了疑病問題。
-
4 # 只為你愛
首先不要說擺脫~~切記~~
疑病症顧名思義就是懷疑自己有了一種或者多種疾病啊,這多是心理障礙啊~記住你永遠不會得你所懷疑的這些病,自己可以去大醫院檢查增強一下自己的信心
記得有病就不生活了嗎?那麼多患癌症的病人還在堅強的生活著,他們可以你也可以
讓自己忙碌起來,多去鍛鍊,多去看看外面的風景
當你感覺害怕時,不妨讓自己坐下來安靜下來,嘗試體會自己內心就身體的反應。很快就會發現什麼事都沒有。開心的對自己說,我根本就沒有把你放心上~
嘗試去接受他,它只是你的一些念頭罷了
-
5 # 安羽心理
患有疑病症的病人自己是很痛苦的,他們經常四處求醫無果,但又很難接受自己的心理而不是生理上的疾病。結果就是他們越來越焦慮,越來越痛苦,直至後面可能併發強迫症。這樣的痛苦,當事人自己很難承受,家屬也無法承受。
病人自己方面:
針對此狀,疑病症病人進入改善和調整期,首先是要求病人自我接受和承認自己的疑病症症狀和現況,只有真正的自我接受了,才能夠開始進入療愈的階段、
家屬方面:
因為家屬在這個過程不但要面對病人的焦慮和恐懼,還要面對病人的抱怨和攻擊。這樣的抱怨和攻擊往往是無端的,家屬無論怎麼勸怎麼安慰都沒有用,好像家屬無論做什麼怎麼做都是錯的。這樣的感覺也會讓家屬自己很難受,覺得無能為力,覺得不知道可以拿病人怎麼辦?
家屬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會變得憤怒、悲傷,然後又自我激勵、耐心陪伴,但一次次的包容都只換回又一次的受挫。即便如此,家屬仍然要注意的是:如果家人朋友無法伸出援手,當事人只會越陷越深,越來越嚴重,極有可能由疑病轉至強迫症,到那個時候就絕非是當事人自己可以自救的了。
在面對這樣的疑病症當事人時,可以採用如下的方法,逐步幫助病人脫離苦海。
1、角色認證:當病人懷疑自我的狀態或者病情時,要全部當真。可以在其表達的時候,異口同聲的迴應。
2、角色心理替代:照顧者或者家屬要針對病人不同時刻訴說的不同病情,表現出過慮現象。讓病人覺得家屬或者照顧者比他更擔心、更慌張、更害怕、更疑惑、更想要找到病因,如此可以替代當事人的負向動機與情緒。
3、角色行為替代:照顧者或者家屬要比當事人更積極主動的尋找醫生或者資訊,安排不同的科室醫生問診或者檢查。
5、轉介心理治療:疑病症患者心理治療的關鍵是病人承認自己患了疑病症。疑病症的病人通常最不能接受家人或者醫生說“你患了疑病症”。上面的角色替代療法就是縮短否認期的。這時需要由心理諮詢師運用其心理治療技巧來縮短和完成否認期。從“我不可能患疑病症”進入到“為什麼是我得了疑病症”再到“為什麼我會得這種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誰害的?”最後進入求助期“誰能來幫我”。如果就可以全面協助病人脫離疑病症。
-
6 # 舒言疑病症不可怕,有辦法可解決!
在現實生活當中,真正的疑病症佔比並不是太大,但具有疑病傾向的人卻不在少數,應該引起人們的及早關注。避免熬成“熟飯”,治療起來就比較麻煩了。
什麼是疑病症疑病性神經症又叫做疑病症。在臨床上的主要表現是:擔心或者相信自己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軀體疾病的佔先觀念,而且是永續性的反覆就醫。
問題在於,各種醫學檢查都證明沒有問題,醫生的解釋也不能打消病人的疑慮,使得病人經常伴有焦慮或者抑鬱。
疑病症的發病原因一是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心理應激,都可以成為發病的誘因。比如:夫妻感情破裂、妻離子散、經濟窘迫、生活環境變遷、缺乏安全感等等。
二是有一部分病患屬於醫源性的,就是經過醫生不恰當的解釋、態度、行為,從而引起病患的多疑,產生疑病。
三是是因為醫生不能儘快確診,卻反覆檢查,造成病患產生懷疑患有某種疾病的想法。
四是一部分病患在軀體疾病以後,透過自我暗示或者聯想產生了疑病觀念。
五是易感素質,也是重要的發病基礎。比如依賴性人格或強迫型人格,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爭強好勝、固執己見、總想超越別人等,一旦受挫,往往容易陷入疑病障礙。
還有就是有些父母對待子女過於苛求,但在子女有病的時候就很寬容,給予特殊優待,這樣做的結果是,容易在子女身上種下疑病的種子,日後可能成為疑病症。
疑病症的治療首先,疑病症最基本的治療應該是心理治療。其中支援性治療是治療本病的基礎。治療的方向應該放在患者的個性發展上面,避免簡單地解釋“你沒有病!”同時,也不應該遷就病患的疑病觀念。
其次,採用放鬆療法、森田療法、社交療法、工作療法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對於消除疑病觀念,以及伴隨的焦慮、緊張、恐懼等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第三,採用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在長期疑病基礎上繼發的抑鬱、焦慮等情緒症狀,選擇抗抑鬱或者抗焦慮治療。但許多疑病症病患對藥物的副作用很敏感,需注意。
第四,對於當事人來講,要逐步學會認識自己,從對自身的關注逐步轉移到外界,變得開闊一些,這是最為根本有效的辦法。
-
7 # 青音約
要確定的是,疑病症是真的疑病症,還是你覺得自己過於懷疑自己得病。疑病症是精神障礙裡的一種表現,是明確的疾病。主要表現為覺得自己有病,不斷的去看醫生,在做了檢查後依然不相信結果,繼續找醫生看病。以至於這種行為影響了正常的社會功能,比如執著於看醫生,無法工作生活等。這種障礙的表現基本就是這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影響了正常的社會功能。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對於精神障礙的確診與診斷,是需要醫生專業的判斷,不是誰都有精神障礙的。對於疑病也是一樣。大部分人都懷疑自己有什麼小毛病,但是不影響我們。網上不是也有段子嘛,就是哪不舒服,網上搜一下就覺得自己快死了,這不就是對這種心態的調侃麼?所以懷疑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經過醫生的診斷,確實是疑病,那麼就看醫生的意見。最重要的就是接受專業的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
精神障礙不僅僅是想法的問題,還有生理比如大腦功能和神經遞質水平的改變,可能是需要服藥的。除此之外,疑病這種情況,也有認知的問題,比如如果有病,為什麼醫生都沒看出來?都沒看出來,常識不就是沒問題麼?自己怎麼就會是特殊的看不出來的特例呢?這個認知是有問題的,也可以同時藉助心理諮詢。確診了就醫,醫生說沒事,就是多慮了。
-
8 # 心理治療師萬勇
我就不說什麼是疑病症了,就說說治療吧。在我過去的實踐中,對於廣義的疑病症患者進行治療,主要有以下需要注意的共性:
1.所有的該類患者,都有強度不同的強迫症體現,尤其是隨環境或認知不同而變化,我稱為轉移型強迫。例如這段時間對某個方面進行刻板思維和行為,另一段時間又對另一個事物強迫。這些轉移性強迫往往隱藏一個最重點的強迫症狀。一直到某個階段除了留下這種,其他的都消失。
2.所有該類,都與醫學或者科學的侷限性有關,比如,牛叉的醫生和先進的儀器都檢查不出來,但過了一段時間,果然是患有相關疾病的情況。沒有人比你更能感受到自己。根據我研究,所有疑病症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實很可能並非疑病症,而是真的。預防醫學就是對於疾病產生的臨界點起作用的。我認為,疑病症正好是某種疾病來臨之前的早期預告片。我舉個例子,由於家族遺傳,某個孩子10歲查出有白血病,那麼,在他之前幾歲時,他說身體不舒服,醫院查得出白血病嗎?只是等到發作才知吧。
3.具體治療,應當先進行詳細身體健康檢查,可能找不出器質性的微弱變化,多數疑病症患者由於精神狀態特殊,往往被即時確認為心理或精神病人而忽略詳細檢測。比如患者經常說心臟不舒服,很悶,心跳有時比較快,醫院查了心臟又沒事。但患者的不舒服感受伴隨極其緊張的情緒是確實存在的吧?如何解釋?醫生能說啥呢?安慰幾句,說是疑病症就“解決了”
,有時覺得像這樣做醫生簡直是容易得不要不要的。
治療這類,必須依據患者提供的所有資訊進行分析,針對其中體現出來的恐懼,焦慮,抑鬱或者別的等要區別是否為情緒過度誇張表現還是真的心理疾病首先進行心理干預。之後按照強迫症治療就會有效果。完全認為是精神疾病那更是害人不淺。庸醫當道的時候,也是國家大量騙子出現的時候。
其他的我就不多說了。
-
9 # 趙小明心理團隊
對於醫學生來說,每次上完有關細菌微生物的課程之後,就會覺得自己身體長很不健康,有著各種細菌,並且因此擔驚受怕。他們就連去吃飯,也會嫌棄餐具的不衛生,這使得他們在生活中非常困擾。不過這只是輕微的心理問題,下面要說的是“疑病症”,這才是真正心理疾病。
有些人生來自我意識非常強烈,對死亡有著巨大的恐懼,他們經常感覺自己身患疾病,將不久於人世。就算到醫院反覆診斷,身體毫無異常,他們也會非常顧慮,並且認為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有不良症狀。
我們承認,現代的醫療技術,有時候會產生誤診、錯診、漏診的情況。出於這種情況,如果條件允許,我認為可以到多加醫院檢視,將結果進行對比,這就不會出差錯。如果這還不能夠解決自己的“疑病症”,那就需要從其他方面入手。
之所以擔心自己的身體,我認為可能是沒有全身心投入到當下,注意力不集中。也可以說是自己的生活壓力太輕,太多空閒時間,非要弄些事情讓自己去做。可能是因為自己的生活太過單調,因此,我建議可以培養自己的興趣,多交往一些培養,豐富自己的生活,這樣一來可能就不會去在意疾病了。
不要對自己太過絕望,要對自己的生活有信心,生老病死都是人類的必然,誰都無法改變。如果我們能夠長生不死,那麼生活將會失去意義,沒有了奮鬥的方向。
-
10 # 霍體清
怎麼擺脫“疑病症”?
疑病症,是神經症的一個亞型,表現為病人反覆的去醫院檢查,得出了沒病的診斷,無論醫生怎麼解釋,都很難打消他的顧慮,堅信自己得了什麼治不了的絕症。最困惑的是,既然沒病,為什麼無緣無故的難受,又懷疑,又檢查,這樣迴圈。實際上,醫院的診斷是正確的,無緣無故的難受不是器質性病變,而是潛意識的自動執行的焦慮情緒造成的植物神經痙攣,植物神經紊亂會讓人有軀體症狀,難受不舒服。
疑病形成的一般過程是,個性比較敏感多疑,在某次加班、勞累、喝酒、酗酒、生氣、打架、熬夜等等經歷中,突然感覺不舒服,胸悶氣短、心慌心悸、呼吸困難,有的甚至出現瀕死感,就害怕,覺得的了絕症,在想起以前誰誰誰猝死就更怕,再去百度,覺得自己的症狀很像心臟病,就更怕。在這種環境下,大腦形成條件反射,以後不斷地執行發作。
只要理解自己的問題是一個條件反射的建立過程,調整擔心自己有不好的疾病這一錯誤認知,並把正確的認知不斷的鞏固大腦中,形成新的潛意識自動執行的了,焦慮就緩解了,從而解決了疑病問題。
-
11 # 葉曼拈花
這是焦慮
最好設法增加安全感
喜歡的環境,安全的人,穩定的工作,都有利於改善焦慮。
忙起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
12 # 呂育民196
疑病症,是自己對自己失去信心神經系統出現了故障,需要調氣,定心,氣功中有一種功法叫站樁,不防一試,也可以採取旅遊的方式,看一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僅供參考!
回覆列表
研究發現,對自己的健康過分焦慮,也就是所謂的“疑病症”,會使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73%。所以要及時調整過來,要克服疑病症,除了依靠心理醫生的幫助,改變強迫性的自我檢查,自我關注和暗示的不良心理習慣外,提高神經系統的耐受性也是很重要的。積極參加運動應該是最方便省錢的選擇了,特別中長跑等運動不僅能提高身體素質,減少身體不適,轉移對疾病和健康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能提高應對不良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長期堅持,可使個體學會與自己的軀體感覺或輕微不適共處,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學習,從而提高生活質量。跑步真的是最有用的方式,能改變自己的精神面貌,自己看人或事的心態也不一樣了,長期堅持,效果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