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銜之微木

    《紅樓夢》作為一部清代人情小說,魯迅先生曾對其描述過一句話,即是:“悲涼之霧,遍被華林”。這八個字,字字都有千鈞之重。

    《紅樓夢》是曹雪芹寫的,也只有他寫得出來。他的家族、他的成長經歷和生活閱歷,決定了他在家道中落後,他所看到的喝所經歷到的種種,必定是常人所難以體驗到的閱歷。

    曹家曾經那麼繁華富貴,曹雪芹在幼年或者童年時期過著和賈寶玉一樣的富足優渥的生活,一旦曹家抄家之後,家道中落,生活條件急轉直下,其中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曹雪芹想必見識過太多太多。這樣的人生,是憂悲苦樂各種滋味都已體嘗過了的。所以,才有了曹雪芹筆下那浸著沉沉的“悲涼之霧”的《紅樓夢》。

    作為一部小說,如果《紅樓夢》所展現的,僅僅只是一部悲劇,毫無教化價值和啟發意義的悲劇,也許她是無法吸引這麼多的讀者的。

    《紅樓夢》所呈現出的悲劇美,恰恰就像一部涵蓋了世間生命的悲劇和遺憾以及許多生命本源的疑惑的一連串密碼的記錄冊。即使解開這個密碼,我們也許依然無法扭轉人物的命運,改變不了《紅樓夢》這部小說的悲劇本身,但是,這些生命密碼的存在,至少讓我們看到並認清了一點:人世間就是如此,即使是悲劇,她也不是永恆的。悲劇發生了,也總會過去的。生命依然得繼續。

    趟過了水與火,迎來的可能並不一定是重生,而是下一場暴風雨,這才是生命的本來意義,很有可能這也是曹雪芹的本意。如果用現在的心靈雞湯一點的說法,也許人們會說“浴火重生”、經歷了風雨就會見彩虹云云。可是,在曹雪芹心中,顯然並非如此。

    曹公是最不怕“將悲劇進行到底”的。

    曾經不止一次地見過一種說法,那就是:曹雪芹有意要讓整個賈府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下場,這就是悲劇的徹底。

    只是,後來續寫《紅樓夢》的高鶚,不知是出於何種原因,也許是於心不忍,甚或是出於悲天憫人的緣故,因此在續寫之後,補出了“沐皇恩賈家延世澤”的一段文字,大有劫後餘生的感覺,給悲劇續上了一點點的希望,最大限度地力求護住賈家,給這個家族綿延了一線的生機。只是,這樣的結局,似乎是有違曹公的本意了。

    可是,曹公為什麼要如此決絕地展現出《紅樓夢》這樣的一部悲劇呢?

    如果用《紅樓夢》原文裡的作者自述,應該是認識到了世間事都是“夢幻”。用原著第一回裡的詩說,是:“悲喜於般同幻泡,古今一夢近荒唐。”

    “夢幻”二字,不知是否出自於《金剛經》。從鳩摩羅什譯出《金剛經》之後,這二字就有了一番意義了,《金剛經》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儘管是書寫一部悲劇,但曹雪芹在《紅樓夢》裡絕非一味展現悲苦的一面,曹雪芹的寫作手法相當高明。他讓讀者非常親切地、非常真實地、身臨其境一般地感受到了一場又一場如同夢幻泡影熱鬧非凡的場面,諸如賈妃省親,聲勢極為浩大、場面壯觀,熱鬧非凡,書中人物在起初得知賈元春封妃,無一不是“洋洋喜氣盈腮”、“寧榮兩處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踴躍,個個面上皆有得意之狀,言笑鼎沸不絕”(見於《紅樓夢》原著第十六回),試想,此時有誰會料到日後賈家也會面臨抄家,逐漸分崩瓦解,有誰會想到在這件大喜事裡,賈妃內心有的是無盡的苦楚和悲傷?

    除去賈妃省親的場面之外,當年大家結起海棠詩社、吃鹿肉爭聯即景詩、開夜宴乃至於黛玉葬花、晴雯補裘的種種或熱鬧、或溫馨、或悲傷、或感人的場面,想必是作者曹雪芹或多或少地親身經歷過類似的場面,取材於現實生活而寫就的片段了。

    就這樣,曹雪芹將樂和悲交織在一起,有熱鬧,有欣喜,有悲哀,有落寞,讀者也跟著一起悲傷和欣喜。到了最後,曹雪芹又無情而決絕地將他筆下所呈現的這一切景象全部推翻摧毀——書未寫完,然而這樣的結局卻是在預料之中,因為曹雪芹已經在書中第二回、第五回裡陸陸續續地透露此意,否則不會有“好一似食近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句子了。

    曹雪芹深深地知道,世間的一切,不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因此,他才會對筆下人物的經歷,用“歷幻”二字來描述。後八十回裡,也就有了“王熙鳳歷幻返金陵”的回目。在書裡,金陵十二釵及尤三姐等女子,不過都是下凡經歷劫難,等劫數完了之後,一同歸至警幻仙子案下,也就算是將此劫一筆勾銷。

    所以,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但即使這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也必須要經歷一場。

    既然早知是一場空,那這樣的經歷又有何意義呢,又何必多此一舉呢?曹公認為非但有意義,而且更應該記錄下來。論起原因,則在於:“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實愧則有餘,悔又無益之(見於《紅樓夢》原著第一回)”。

    所以,即使這悲劇令人痛心,但也可以讓當日閨閣中的故事,“悅世之目,破人愁悶(見於《紅樓夢》原著第一回)”,實則是讓作者能於“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見於《紅樓夢》原著第五回)”。

    正因為悲痛得足夠徹底,愧悔得難以自抑,因此曹雪芹才記敘下這些“萬境歸空”的故事,希望在故事徹底幻滅之前,能在人世間留下一點印記,而故事的作用和意義,實際上,已經遠遠不止於遣懷——“試遣愚衷”,這不是給讀者提供什麼茶餘飯後的談資,而是曹雪芹在歷盡生命的悲歡喜樂之後,認識到即使“萬境歸空”,生命也還是需要經歷這樣的一番悲喜的過程。悲傷和痛苦,雖然是不好的經歷,但也終歸是生命的一場經歷。如果實在逃不掉,那就用心去體悟和經歷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年現在還有買ps4的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