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星點說成長

    教養孩子要有原則,沒有原則就會讓孩子失去是非觀,失去價值判斷。

    既然有原則,就會涉及到是與否的問題。要保持原則性,一定會存在說“不”的情況。

    那麼如何對孩子說“不”呢?

    第一,要遵從價值觀的判斷,當一個事情違背了普世價值觀的時候,一定要說“不”。

    第二,當你說“不”的時候,一定要講清原因,為什麼會拒絕他的要求?說清楚,合情理,讓孩子理解為什麼。

    第三,說完“不”以後,一定要有後續的相關對策,不能拒絕了就拒絕了,要讓孩子的合理化需求得到滿足。

    比如,你駁回了孩子的一個請求,那麼你可以讓他再提出另外一個需求,這個需求如果合情合理的話,就可以答應。

    如果你總是拒絕孩子的請求,慢慢的,他會關上和你交流的大門,因為他會覺得你無法溝通,不講道理。而講清楚為什麼,同時滿足他合理化的要求,他的心理會得到滿足和支援。這點非常重要。

  • 2 # 小喬治恐龍爸爸

    幾乎所有家長都清楚,如果一味滿足孩子要求,對於孩子是極為不利的。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出現的情況就是孩子說什麼大人應什麼。那些熟悉的育兒理論早就忘到腦後。那麼究竟該如何做才能對孩子說不。或者說給孩子豎立好規則意識。

    一、堅持原則:

    父母首先要告訴孩子哪些是可以的,哪些是不可以的,設立好原則。對於一直溺愛的孩子,他們往往不會把父母這些原則當回事。那麼當孩子觸犯這些原則後,父母一定要按照當初說好的進行懲罰。不管孩子是不是哭鬧或者不吃飯,父母這個時候只要在一邊靜靜的陪著就好了,一定要讓他鬧個夠。個人建議豎立原則一定要在3歲以前,這個年紀的孩子還是相對依戀父母,自己沒有太多自主意識

    二、和祖父母溝通好:

    家長中長輩出於隔代親的心理,往往會特別寵溺孩子。這樣也就造成了父母管孩子的時候,長輩會出來干涉。這樣也就給孩子造成一個心理,那麼就是有人縱容我這些行為,對於父母的權威,他們並不會當回事。因此父母在一開始就應該和長輩溝通好,尤其在管理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不要干涉。

    三、理解孩子合理的需求

    不要老在家裡押擺個家長權威,彎下腰低下頭耐心傾聽孩子的需要,或者是他們的內心想法。如果是合理的要求,比如“爸爸媽媽多陪陪我”家長就應該儘可能滿足。個人覺得家長在培養孩子性格,尤其是是前文所說堅持原測,更多還應該是宜疏不宜堵。孩子如果有了合理情感表達渠道,那麼過份不合理的要求,日後就會慢慢變少的。

    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固然重要,但對於孩子表現好的地方,也要給予足夠的關注。被批評的孩子情緒總會有些低落,我們應該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關注與期待,給予鼓勵表揚。當孩子感受多了受表揚的滋味,感受到好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後,就不喜歡總被批評了。

  • 3 # 兩個妞兒的媽

    跟孩子出門之前先說好,不能看到什麼買什麼。只能選擇一樣或兩樣東西。選擇多了可以從選擇多的裡邊挑更喜歡的。不能孩子一哭二鬧三上吊就依了孩子了,這樣下次她還會變本加厲的哭鬧。

  • 4 # KDC家庭教育

    被拒絕的滋味不好受,

    我們成人可以調整自己的期待,關注自己的感受,

    但孩子會想不明白,也會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中感到難受。

    其實,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研究,他們分析了孩子們在被拒絕時的腦成像,

    結果發現,孩子在被拒絕時的大腦反應,跟身體受到傷害時的反應是一樣的,

    所以,在被拒絕之後,孩子會感到難受、沮喪,會表現出生氣和憤怒。

    所以,要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說「不」,

    就需要我們引導孩子學會應對「被拒絕」。

    第一步,我們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當孩子提出一個要求時,我們可以先讓孩子表達提出這個要求的原因或期待等。比如,我們可以先告訴孩子,“好的,我知道你真的很想要,我記住你的需要了”。

    然後可以再給孩子一個擁抱,因為溫和的態度,可以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界限和拒絕。

    第二步,樹立界限,讓孩子意識到不合理的要求是不被接受的。

    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溝通,看看他提出的這個要求是不是合理的。

    如果孩子在沒有玩具車的情況下,提出想要一個玩具車,或者說想要一個不同型別的玩具車,這就屬於合理要求的範圍;

    但如果孩子已經有了各式各樣的玩具車,還是要買新的,這就屬於不合理要求了。

    那對於不合理要求,我們要堅持對孩子說“不”,

    避免讓孩子養成用哭鬧來滿足不合理要求的習慣。

    但同時,我們也要跟孩子說清楚,拒絕這個要求的原因,

    不能一上來就直接反對孩子。

    第三步,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轉移注意力,平復被拒絕的情緒。

    通常情況下,孩子被拒絕之後,情緒就會起來,甚至會變得大哭大鬧,

    那這時我們要陪孩子一起,平復他的情緒。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我知道被拒絕會讓人感到沮喪,我理解你的難過。”

    也可以帶孩子離開這個現場,去做一些他喜歡的事情,

    適當地轉移注意力,調節心情。

  • 5 # 我愛生活老頭子

    這牽扯到對孩子的教肓。孩子從生下耒到長大成人,不僅要管他的吃喝玩樂,還要管他的吃穿住行,更要管好他的教育,對孩子做的對的要大加表揚鼓勵,對孩子做的不對的要義正言詞的說不,並指出為什麼錯。錯在那裡?怎麼辦才對?一事一議,一事一講,潛移然化地養成孩子明辯是非的能力。

  • 6 # 鍾彝

    我是一個老師,一位班主任,經常聽家長說:“現在的孩子不好管,你說什麼他都不聽。光讓我們尊重孩子有什麼用?孩子根本不尊重父母,我們說的話在孩子那兒不管用。這是我特別苦惱的問題。”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改正缺點。如果父母不能對孩子不當行為進行約束,不忍心對孩子說一聲“不”,這樣的教育就是放棄責任的教育。

    一,有效的拒絕就意味著即使孩子可以短期內理解家長觀念和處境,長期而言也影響和明白什麼是合理的需求。說不,即拒絕,容易。有效的拒絕,不容易。所以,家長們要學會對孩子說:“不”,幫助孩子樹立自覺、自律的精神。孩子的性格不同,所遇到的問題也不同,父母拒絕孩子、約束孩子的方法自然會有變化。但是,在對孩說“不”的時候,總有一些原則是父母可以遵守的。家長需要掌握以下幾個溝通的技巧和方法。

    二,做事之前先給孩子定規矩。約束來自於規矩。父母要把孩子培養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就要給孩子訂立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特點及性格特點的規矩。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行為習慣,根據孩子經常出現的不良行為確立一些儘可能具體的規矩。例如關於吃飯,看電視,寫作業,買東西等等規矩。比如說想要看電視,或者是去商場要玩具。如果是看電視,我們希望他不看或者是希望他能夠少看一點,就可以給孩子先制定一個規則,比如說我們這一次只看15分鐘。去商場之前,說好今天不買玩具,甚至可以把玩具全家福拍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三,事前講規則是最有效的,因為到了事情發生的時候,你再跟孩子說怎麼怎麼不行,孩子是一定聽不進去的。事前講規則的話,就可以提前在孩子心裡面安一個盒子,把自己的情緒裝進去。最好與孩子一起制訂各種規矩,這是尊重孩子的體現,孩子做起來也能更準確。

    四,讓孩子做些有意義事情。當孩子在從事一些不當的行為時,除了給孩子語言上的告誡以外還要引導孩子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這樣孩子才能慢慢脫離不好的行為,而用有意義的行為取而代之。例如,當孩子總是沉迷電視的時候如果父母能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來引導孩子離開電視機,效果要好得多。比如,可以用製作航模、外出旅行、游泳等行為來吸引孩子。

    五,平靜地對孩子說“不”。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身上存在毛病,常常被氣得頭昏腦脹,這時他們大多難以控制自己的言行,把憤怒表現在臉上、語言和行動中。父母這樣做,也許正中孩子下懷。有些孩子故意做出某些惱人的行為,目的就是要激惱大人,在他們看來,能讓大人惱怒,自己是很了不起的。因此,父母們要冷靜地對待孩子的不當言行。當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父母要用平靜的口氣表達自己的心情以及對孩子的要求。這樣,孩子會從父母的態度中瞭解到,無理糾纏是沒有用的。

    六,告訴孩子拒絕的理由。當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或者出現一些不合適的行為時,如果父母認為不可以,就一定要明確地拒絕孩子,並把拒絕的理由告訴他。比如說告訴孩子,你現在還想再看是因為覺得動畫片很好看嗎?可是太遺憾了,我們已經到了要關掉電視的時間了。或者是比如說孩子很想要一個玩具,但是我們說不能買,那麼就要列出原因,拿出剛才的照片來,你看我們是不是有一個類似的玩具了。雖然這個玩具確實很好,把它舍掉,有一點點可惜,但是如果我們把自己想要的每一件東西都買回去,家裡面也放不下呀。總之就是既在講道理之前,要先跟孩子站到同一條戰線,而不是直接簡單的就回復一個字不。

    七,等到事情結束之後,我們可以在雙方都比較愉快輕鬆的情況下,跟孩子一起討論一下這件事情。這個方法尤其對大孩子是比較有用的。因為大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個思維和認知,他心裡清楚這件事情是怎麼樣子的,也不可以做啊之類的。但是如果我們當時就駁了他的面子,他可能就很不高興,那麼事後既是一個溝通交流,也是對上一次情緒沒有發洩完的情緒的一個合理的疏導,更是給下一次打預防針。當我們跟孩子說不的時候,我們是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情對孩子不好,還是隻是想要展示我們作為父母的權威呢?

    九,對孩子說“不”之前,家長請先自我反省。在拒絕孩子的要求對孩子說“不”的時候,也請省視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以身作則家長不要逗孩子玩。有的父母喜歡逗孩子玩,看孩子發急的樣子覺得很好笑。比如當孩子想要去麥當勞的時候,爸爸心裡明明很想滿足孩子的要求,卻說“不行,我就不帶你去!”孩子開始哭鬧起來。看著兒子咧開嘴哭了,爸爸卻咧開嘴笑了,對兒子說:“好好好,咱們去吧!”成年人的心理得到了滿足,但是,孩子在眼淚中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哭鬧是管用的。

    這些方法很管用,能讓孩子提前對未知的事有一個大致的瞭解,認識,做好心理準備,心理建設,於是,在真實情況來臨時,家長就不會感到措手不及了。

  • 7 # 樂趣人生記事

    現在許多父母教育孩子都存在些"盲區",過度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過分寵愛孩子,對待孩子百依百順,從不對孩子說"不",這樣不好,我們不能遷就孩子"無理"的要求。

    筆者認為針對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不能一味地滿足他們,長久會助長孩子自私自利的一面,對他們今後學習成長極其不利,經不住一點困難和挫折的考驗。所以,為了孩子以後的幸福,家長要找準時機,勇於向小孩說"不"!

    面對孩子提出不得不合理要求,多數家長採取的教育方式:訓斥、打罵、懲罰……許多教育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反而是孩子不合理的行為變本加厲。父母的做法也不一樣,產生的教育效果也不同,那麼父母將如何"巧妙"地拒絕孩子的不合理需求呢?筆者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具體說說。

    1、注意態度方法

    對於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家長要態度明確,可以直接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那麼做。比如孩子喜歡吃糖,不願意吃飯。這時候你可以用平和的語氣對他說,吃糖對牙齒不好,會長蛀牙呀,牙齒會掉光。而不是反覆的對他說,我說不能吃就不能吃!不要反覆嘮叨。

    2、不要辯論是非對錯

    作為家長不要試圖說服孩子,只要孩子認錯,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倘若孩子的要求不能被滿足,就代表孩子的想法就一定是錯誤的,不要總是否定孩子,這樣可以減少孩子的不滿情緒。

    3、態度要"表裡如一"

    家長不要根據自己的情緒好壞來決定對孩子的態度。同樣是買東西,因為你今天心情好就可以給孩子來許多玩具、零食;讓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要求一律拒絕。孩子這樣這樣孩子心中就有產生了困惑,為什麼上次可以買?這樣不僅不會給孩子規範,甚至還會傷害孩子們。

    4、以身作則,榜樣引領

    作為父母當你忙著拒絕孩子‘要求,也要審視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到"以身作則"。比如自己總是看電視,當孩子想看電視時,你卻只會拒絕,這樣你的拒絕對孩子來說還有說服力嗎?父母想拒絕孩子不合理要求時,就要以身作則。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作為家長要保持克制冷靜,想出有效的對策。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自我控制能力會逐步提高的。

  • 8 # 大李老師說教育

    作為父母,我們要如何對孩子說“不”?

    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想的,從年齡上來說,越早說越好,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而傳統觀念總說孩子還小,懂什麼啊?莫說小兒小,他什麼都能明白,他會看大人的臉色,不要因為他哭鬧就妥協,心理學家李玫瑾老師曾經講過,如何面對哭鬧的孩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覺得在兩三歲的時候就可以對孩子說不,等到了叛逆期,少說“不”多跟孩子溝通。我們親戚一個孩子小時候過分的溺愛,要什麼買什麼,結果到了,後來跟別的孩子攀比,上高中都拿著iPhone6,而他媽媽的手機還是個破手機。吃的穿的都要名牌。

    違反了原則性問題說,先定規矩,然後在超越界限時,一定要說。例如規定孩子看電視半個小時,或者是一集看完之後關電視。可是他還想看,這個時候一定要說不。幾次後他就知道這個規矩是不能破的。讓他養成了習慣,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作業不做就去玩的時候說不;傷害了別人,不道歉的時候要說不;做了飯不愛吃就不吃的時候我不;提過分要求的時候說不。

    當然還有說“不”時的方式方法,原則性的問題,說不時要堅定、堅決有,些問題是可以帶著委婉的口氣來:說不行呀

    當然不是隻給他說“不”,還要給他解釋“不”後邊的原因,小的時候把,道理用通俗易懂,孩子能聽懂的話給他講出來!大的時候更要讓他明白其中的原因。否則孩子不能心悅誠服地接受。

  • 9 # 影視tube

    學會對孩子說“不”是家長必須掌握的一門藝術。

    可憐天下父母心,從小到大,孩子一直都是父母的心頭肉。除去個別變態,可以說,沒有哪個父母是不疼愛自己孩子的。在疼愛孩子的過程中,有的父母卻沒有掌握好度,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這樣的後果就是孩子會被慣壞。

    孩子被慣壞的話,會有很多危害。第一個就是不尊重父母,不尊重他人。由於家長對孩子太多順從,導致孩子眼中沒有規則,沒有敬畏心,認為自己要什麼就可以有什麼,誰也不能阻止,久而久之就什麼也不放在眼裡,對父母蠻橫,對他人也蠻橫。第二個就是容易學壞。孩子年齡小,對很多誘惑是沒有抵抗力的,稍不留神就會學壞。如果父母在孩子眼裡沒有威嚴,他就會失去約束,很容易跟別人學壞。

    那麼父母該如何對孩子說“不”呢?第一步,曉之以理。孩子雖然小,父母也必須要跟孩子講道理,並培養他們講道理的思維。有道理的事情可以去做,沒有道理的事就不能去做或者少做,一旦做了無理的事就要坦然接受懲罰。第二步,動之以情。孩子畢竟是孩子,生活閱歷少,有些道理聽不明白,家長也很難跟他們講清楚。這時候就要動之以情,讓他們相信,父母是愛他的,是不會害他的,無論如何應該聽父母的話。第三步,就是懲之以嚴。說白了就是懲罰,該打就打,該罰就罰,亂棍之下出孝子這句話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能制住他的時候一味地寬容,等到制不住他的話,社會是不會寬容任何人的,法律是不會寬容任何人的。

  • 10 # 共題君

    作為父母,管理孩子應該說是一件最令人頭疼的事了。從小學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等等。我們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對於孩子說“不”,我想從年級越小最好,下面從三點簡單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其一,作為一個孩子,從出生到記事,孩子會越來越叛逆,而我們需要的做的最好就是六歲前給予孩子最及時的教育。由此我建議這一段時間,最好父母都在其身邊,聰明的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管理的很嚴,長大了基本就不管了。因為孩子從小就知道了什麼事該幹,什麼事不該幹?這才是教育中的高手,不妨一試。

    其二,就是對孩子說不的時候,給出正確的做法。說到這裡,我想講一個我中學時的一個例項。我一個同學初中時就抽上了煙,有次回到家被母親逮了一個正著,他就問:“為什麼我不能抽菸,爸爸就可以。”他的母親回答說:“那是你老子。”後來我這同學離家出走了一段時間,他家人千辛萬苦把他找回來,以後是好吃的好喝的供了起來,他的煙一直沒有戒,現在他後悔了。如今細想想,那時他媽能指出他爸也是錯的,我再想會不會他那時就不抽菸了,也不能離家出走了。這樣的類似事發生了不少,很多父母就是一句這不行那也不許,可是得如何做,什麼可以乾沒說,這樣其實是父母沒有拿捏好分寸,或是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教育好孩子。

    其三,就是從自己做起。沒有什麼比這更有效果,可以這麼說。從孩子的一出生,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我們是他們的第一個標杆,我們立得直,他們成長的目標也直。

    總而言之,我們要明確孩子什麼該做,怎麼做?犯了錯誤不要緊,不要犯第二次、第三次就行。孩子的教育要趁早,什麼樣的家庭就能教出什麼樣的孩子,貴在自律,孩子也需要我們的理解。(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只是為了,如有侵權及時聯絡作者刪除)

  • 11 # 不忘初心V譚哥

    作為父母我們要如何對孩子說“不”,我總結出以下幾點:

    1、從孩子在孃胎六個月以後的時候,做為父母我們平時說話就要注意一些事情了,如果當父母爭吵或者母親生氣的時候,寶寶在孃胎裡雖然不會言語,其實寶寶是能夠隨著母親的心情感受到心情不好的感覺,以前的人對胎教往往不重視,當寶寶出生後各方面都受到一些影響。現在的人對寶寶胎教重視了,出生後的寶寶聰明伶俐很多,所以說當寶寶還在孃胎的時候,父母對孩子做到“不吵鬧”讓寶寶在孃胎裡保持一個好心情。

    2、當寶寶岀生後,做為父母的就更要注意平時的“言行舉止”了,父母是孩子小的時候的榜樣,很多人都認為做為父母的,小時候只要不讓孩子冷著、餓著就行了。學知識學做人到時有學校老師會教,如果做為父母的有這種想法是大錯而特錯。因為我的小孩就是一個例子,因為當時我家受到環境的因素,小孩剛滿兩歲老婆就和我一起外出打工,留在農村我的父母帶著,我父母對於人生中的第一個孫子是寵愛有加,百般的呵護著,生怕讓孫子受了一點點委屈,更不用說罵他打他了,這樣一來“久而久之”讓孩子變得性情暴躁,稍微有點事情沒有順著他,在地上打滾,哭鬧不休,在到了5歲的時候還經常要爺爺奶奶揹著他,可真的是苦了我的父母啊!

    3、到了2006年底工廠放假,我倆夫妻回家後看到當時的狀況,我是既心疼我的父母,又恨我自己沒出息。因為我父母有時為了我的小孩折騰得連飯都吃飽。我當時的心裡想的是這幾年,我父母為了我的孩子是怎樣熬過來的。

    4、2007年過完春節,我主動和家人商量把小孩帶到我們身邊,平時可以好好的教育他(說明:並不是說我父母沒有文化不教育,因為當時的農村風氣就那個樣),再說也可以送到學校去讀書了,透過老師也能學到一些知識。我小孩直帶到在我們身邊讀書到初五(初中第五冊),又才送到我父母身邊,後來孩子也大了,也懂事了很多,從那以後我父母才省下心來。

    所謂的:“養不嚴,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句話真的在理。其實孩子從小的教育和教他(她)怎樣做人是很關鍵的。我個人認為孩子從小的時候就“不”要過度的龐他(她),要讓孩子有一個正確健康成長的方向。

  • 12 # 苦逼的超人君

    感謝邀請。作為一個成年人,我覺得自己就不擅長拒絕他人但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倒是常有的事。可能是作為父母的支配地位使然。個人感覺家長的這種不對等支配地位可能對孩子的成長有不利影響。會讓我們做家長的不能體會孩子的真實想法,和孩子有距離感。不懂教育心理學,對教育孩子也沒有過多心得。見諒

  • 13 # 玖抒教育

    拒絕一個人很難,尤其是自己最寵愛的孩子。倒不是不忍心拒絕,而是受不住他們被拒絕後的哭訴和折騰。

    從這個方面看,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作為父母的“心太軟”。

    孩子從嬰兒開始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或接受和拒絕時,都用類似的方式表達——哭、鬧,甚至原地打滾。

    而作為父母的看到孩子如此痛苦地“反抗”,總會選擇順從,再看到他們從愁眉苦臉變回喜笑顏開時,覺得只要他們開心,怎麼樣都行。

    可是隨著孩子長大,這種教育方式一定要摒棄。

    第一,孩子對世界的認知逐漸形成。

    嬰兒時沒有認知,餓了就哭,困了就睡。慢慢長大後,開始有了自己的認知,誰是媽媽,誰是爸爸,這個東西能不能碰,能不能吃別人給的東西。

    所以,這個時間不能任由他們自己發展,家長必須實時糾正,讓他們明確是非正誤。而且,必須秉承“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原則,嚴格管教。

    第二,孩子的挫折教育必須跟上。

    挫折教育,在目前大多數家庭中是很少有的。父母在其性格培養方面,總注重照顧孩子的感受,寵著慣著愛著,導致了挫折教育極度欠缺。

    負能量和挫折是有本質的區別的,我們把握好其中的度,讓孩子在挫折中鍛鍊身心,堅強不屈才行。一味地讓他們生活在襁褓中,受一點點風寒就是致命的。

    第四,父母必須起到監護人作用。

    監護監護,監督和保護。保護放在首位,卻將監督完全忽略時,這樣極端的寵愛只會讓孩子恃寵而驕。

    隨著孩子長大,我們無法保證時時刻刻都呆在他們身邊,監督指導。但是,也應儘可能瞭解其行蹤和交往圈子,再出現誤入歧途的趨勢時,及時止損。

    總結:

    至於怎麼對孩子說“不”,其實想一到寵溺會讓孩子越來越難融入社會時,做父母的,都會狠點心地去管教他們的——畢竟,自己管教總比起外人管教來的踏實和有分寸。

  • 14 # 出彩數學

    作為父母,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能一味的接受,也不能一味的拒絕。但是父母的表達方式不同,教育效果會不同。

    對於合理的要求,可以提出一個任務條件,當他完成後即可答應孩子的要求。這樣做法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付出才能有收穫”,同時讓孩子知道“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對於不合理的要求,要給孩子分清利害得失,讓他自己權衡利弊,引導孩子自己放棄要求。這樣既能培養孩子的合理決策權,又能達到拒絕的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你沒窮過,請不要批判一個弱者”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