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向1陽
-
2 # 使用者18974718075
我家有不到十一畝地,小麥,玉米,花生,輪播,按兩季小麥產量,(小麥產量和玉米相當,比花生高,),不到2000斤,市價售賣一千多元,家庭糧食總收入約為不到兩萬,這是還沒有扣除僱傭農機,種子,肥料,灌溉以後的總收入。但是家裡有八口人,很簡單的經濟賬。
-
3 # 寧靜致遠4822
我當過五六年的農民工,對這其中的原因瞭解比較清楚,應該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其他農民工的想法。
當時,主要是這麼考慮的。一是掙錢。這是首要原因。農村很艱苦,手裡根本沒有錢,欠賬的很多。
二是開眼界。過去的農民工基本都是在農村窩著,很少出去,想出去開開眼界,這也很少理解。
三是長見識。農村視野窄,就知道上學種地養家畜家禽那點事,到城裡看還有那麼多的行業,心裡就走了新的希望。
四是改命運。農民工家窮也覺得自卑了,想著進城努力苦幹改善自己的命運,乾的好當個工頭老闆,最好能在城裡紮根,找個好媳婦。
五是盡孝心。看著父母那麼辛勞,收入微薄,生活艱難,傷心哪。在城裡好好幹,多為父母分擔一些生活擔子,也可以讓他們開開心。
以上是我的回答,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
4 # 打工者的心
農民工為什麼要進城?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我個人覺得農民工進城就是為了錢,為了能夠找到高工資的工作,來養家餬口。
畢竟現在在農村還是多少好的就業工作,就算有,工資也不會像城裡工資那麼高。而如果要選擇在農村種那幾畝地來生活,我想日子也不會好過到哪去。種地,一年到頭不僅要自己掏本錢,而且還要老天。如果那一年風調雨順,收成可能會好一點,如果遇到大災大汗年,那就說不準了,有時候可能還會絕收。所以,種地不僅辛苦,收入還沒有保障。
而進城打工就不一樣了,城裡的就業就會比較多,工作好找。就算是沒有什麼文化的人,到城裡也能找到工作。每個月有穩定收入,而且工資肯定要比在農村種地或在農村就業要高的多。
所以現在很多農村人都會選擇進城找一份合適的,高工資的工作。有很多城市現在都出現了外地人比本地人好多的情況,這也可以看的出農民工對城市的重要,他們為每一座城市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
所以在這裡也要忠告一下各位,我們尊重每一位農民工,更要尊重他們的工作!因為有了他們城市才會變得更美好!
回覆列表
透過工業和服務業的增長來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是農業勞動力提高收入的主要途徑。這裡,我要反駁那種認為農業勞動力的出路在於把農業搞好的觀點。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是不可能在農業勞動力佔整個人口50%以上的情況下實現的。
農民為什麼要進城?基本的原因當然是提高收入。中國經濟結構是典型的發展中的二元經濟,即同時存在落後的農業部門和以工業、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部門。農業部門生產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土地,其投入數量是很難改變的(拓荒或者填海對土地數量的增加影響並不大)。
在土地給定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勞動力必然是過剩的。而在城市經濟中,特別是工業和服務業,決定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是資本而非土地,資本的增長是無限的。這就決定了透過工業和服務業的增長來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是農業勞動力提高收入的主要途徑。
這裡,我要反駁那種認為農業勞動力的出路在於把農業搞好的觀點。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是不可能在農業勞動力佔整個人口50%以上的情況下實現的。
農民進城能夠提高收入的另一個原因還在於,工業和服務業發展中的規模經濟。規模經濟是指,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人們收入的提高與城市規模有很大關係。
根據新經濟地理學(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的研究領域)的總結,城市規模經濟的來源主要有三:即分享(sharing)、匹配(matching)、學習(learning)。 分享指,經濟發展中的很多部門總是存在固定的投資,城市規模越大,初始的固定投資就越能被平攤。在城市裡的交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供就有這樣的性質。
農民工進城的利與弊是什麼
有利影響:
1.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大量農村的富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為當地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廉價的勞動力,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促進了商品的出口,使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代,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裡躋身世界十大外貿大國,並且長期保持貿易順差優勢。
2.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許多城市居民在選擇工作上“挑肥揀瘦”,對於有些工作甚至不屑一顧,如果不依賴外地的農民工,城市的基本生活秩序都難以維持。而進城打工的農民一般為臨時工、合同工,他們對工資的期望值不高,對工作條件、勞動強度、勞動報酬、社會地位沒有太多的要求和考慮。他們有的從事一些城市居民不願乾的工作,例如:掏下水道、環保工人、建築、搬運、家庭保姆等。這些農民工的到來,為當地的市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3.拉動了商業、交通、郵電、金融業的發展。大量農民工進城,成為城市中的消費群體。隨著人數的增加,他們對糧食、副食品以及日用消費品數量的需求不斷增多。據測算,大城市每增加10萬名流動人口,每天需增加5萬公斤蔬菜,10萬千瓦時電力,2400萬公斤水和730輛公共汽車。其中一些人從事地區之間的商品販賣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還起到了平抑物價、活躍市場的作用。農民工每年季節性的外出集中在春耕生產、夏季雙搶和春節前後,一年形成三個客運高峰期。另外,打工者經常與家人及朋友透過電話和通訊聯絡,並把掙到的部分工資寄回家鄉,這無形中促進了中國郵電、通訊和金融業的發展。
4.民工進城有助於改變農民農村面貌。農民工進城,可以接觸到一些在家鄉所不能接觸到的新資訊、新知識,城市裡的約束規則也促使農民工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而收入上的差距、生活方式的差異不斷促使他們努力改變自己的面貌和狀況。有關資料表明,早在2000年,農民的工資性報酬就佔到其純收入的31.1%,成為農民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據統計,近10年進城務工青年直接帶回農村的財富,平均每年超過2000億元,打工已經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更重要的是,民工在“攢夠”錢之後回到家鄉,幾乎都不會退回到舊時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中,而是會利用手中積攢的原始資本,利用在外面獲得的見識和經驗或學到的一技之長創業,他們中的多半會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帶頭人、大家學習和模仿的物件。
5.民工進城可以拉動內需。農民工對經濟貢獻的另一方面體現在拉動內需上。農民工中90%在40歲以下,作為城市勞動力中最年輕的群體,農民工不僅是生產主體,而且是消費和儲蓄主體。如果農民工消費能從農村消費轉型為城市消費,那麼他們的人均消費水平將會大幅提高。此外,農民工對住房、醫療以及對城市基礎設施的需求,將構成擴大內需的強大動力。不管是從農村的實際情況看,還是從城市發展、社會進步的需要看,龐大的民工隊伍同時也推動著國民經濟的大發展。
不利影響:
①農村教育發展受影響;
②由於農村青壯年的遷出,家中沒有“頂樑柱”來撐大局,家庭的安全無法得到保障,造成鄉村的治安環境惡化和社會秩序的混亂;
④由於勞動力外遷造成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不足,農村裡只剩下那些不適宜從事田間勞動的老幼婦孺,從而引發瞭如今各個對方普遍存在的田地拋荒現象;
⑤留守兒童問題和空巢家庭問題不斷顯現。
⑥大量的人口遷入導致了城市的結構性就業競爭,毫無疑問,怎麼龐大的群體要生活,必須謀生和找工作,而如果城市提供不了足夠的就業崗位,就必然會造成城市的結構性就業競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