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山線上
-
2 # 陳沐椿風水命理
孔乙己的時代背景是清朝晚期。
從順治時期開始造順治通寶,一共有五種樣式之多。
一種是順治時期元年造的,很像仿古一樣的幣,正面寫有順治通寶,背面什麼都沒有。
然後沒多長時間就造了第二種幣,正面也是順治通寶,反面是雕刻的漢字。
第三種是順治10年造的,一釐錢,反面鑄有一釐和錢居明。
第四種和第五種幣都是在順治時期年間造的,正面是一樣的,反面有滿文寶和滿文的局名。
-
3 # 眉畫張敞
在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已》中,有這樣一個片斷: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這“九文大錢”到底是什麼錢呢?
我認為是當時官府鑄造的方孔銅錢,也就是俗稱的“制錢”。
要說清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小說的時代背景。
這篇小說是魯迅先生1918年冬天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小說反映的是清朝末年的事,當時離辛亥革命(1911年)還有十多年,距五四運動(1919年)還有20年,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所處時代距廢除科舉制度(1905年)還有一段時間。
而清朝末年這段時間正是光緒年間,光緒帝1875年登基,1908年駕崩。
當時的貨幣是銀幣、紙鈔、銅幣並行,這裡排出的大錢肯定不是紙鈔,我們就略過紙鈔不談。
光緒元寶分為銀、銅兩種,當時的銀幣面值很高,像我這張圖片所示的銀幣就要當銀七錢二分,而《紅樓夢》中劉姥姥曾透露當時一般人家二十多兩銀子就能生活一年,所以孔乙已所用肯定不是銀幣。
銅幣最小面值是當五,也就是說一枚銅幣要抵制錢五文,其次還有當十、當十五的、當二十的,如果孔乙己用的是銅錢,九個銅元,哪怕是最小的面值,也有四十五文了!一碗劣酒,一碟茴香豆肯定不值這麼多錢!這裡我們看到魯迅先生用的量詞是“文”,當時只有方孔銅錢的量詞是“文”。
綜上所述,我認為孔乙已排出的是清朝的制錢,也就是官府所鑄的方孔銅錢,俗稱“孔方兄”的。
不知我的回答您是否滿意。
-
4 # 平羅閒人
這個問題我認為首先小說中所塑造的孔乙己生活的時代背景,應該屬於清未民初,因為之中有這麼一句話是:“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一人”。作者從強調穿長衫就證明了當時的社會正處於新老交替與文化變革的新時期。文中又提起,“每每花上四文銅錢,買一碗酒"。“溫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從這些文字資訊和計值單位“文”的反覆出現,我推斷孔乙己用的是民國當時的機制幣__銅板。因為銅板在當時可以說除了銀元以外主要的流通貨幣,當然孔乙己是用不起銀幣的,況且按當時幣值兌換標準,一枚銀幣七錢二分可兌換一千文銅板,可以預想"文"在當時屬於最小的貨幣單位。那麼像孔乙己這樣落魄之人只能拿出幾文銅板的消費力。而作者用了“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這句話,除了諷刺意味,還表達了對生活在社會底層孔乙己等人的極度同情之感,尤其文中用“排"字淋漓盡致的塑造了一個迂腐書生的死愛面子的形象,用“大錢"強調性的補充說明了這一點……
-
5 # 荔浦囉囉
中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
秦漢以前。這裡只介紹三種基本單位:一文
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一兩白銀
兩黃金。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
同,但唐宋之後相差不大。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
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
等於100分這樣明確,一般情況下,1兩白銀
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
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為了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我們可
以粗略的認為: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
兩白銀。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
=1貫(吊)錢兩銀子的購買力,在唐朝約為4000元人民
幣,宋朝為1000元到2000元,明朝為400元
到800元,清朝為100元到200多元。從唐宋
到明清的銀錢價格下降主要因為海外貿易。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
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
穀子、高梁、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
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根據1石=100斤=70
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
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1兩白銀:約值人民
幣170元;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人民幣
0.2元。以上,我們對明清時期的錢幣有了一個大概
的概念,孔乙己的九文錢相當於今天的1.8元
人民幣,後來捱打致殘的時候,身上只有0
元錢,是很可悲的,他在粉板上欠的"十九
錢”相當於今天的3.8元。
回覆列表
在《孔乙己》一文中,有這麼幾句話提到了錢幣的單位:每每花上四文銅錢,買一碗酒。
溫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
那麼,這裡的一文錢到底是多少呢?們對明清時期的錢幣有了一個大概的概念,孔乙己的九文錢相當於今天的1.8元人民幣,後來捱打致殘的時候,身上只有0.8元錢,是很可悲的,他在粉板上欠的“十九個錢”相當於今天的3.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