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聽說飛將軍常常被派在後方守城,即使遭受敵人攻擊往往是一萬對對方十幾萬,結果是殲敵數夠了但自損超標所以不能封侯,如果假設成立的話也就意味著李廣勞苦功高所以官職一直上升,但因為殲敵數和傷亡數從來沒達到過封侯標準,所以沒有封侯?
12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神秘人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閣序》中為李廣叫屈,連司馬遷也在史記中為李廣叫屈,總之大家都為李廣叫屈,李廣兢兢業業一生,但死都沒有封侯,感覺李廣為委屈。漢武帝是不是真的那麼小氣吝嗇,那麼多人都封侯了,怎麼就差李廣一個啊,其實我們誤解了漢武帝可,不是漢武帝小氣,而是李廣不爭氣,他是夠勇猛了,可沒有什麼大戰功,運氣又太差,關鍵腦子還不夠靈活,封侯的硬指標上不去,想封也封不了啊!

    李廣其實還是有機會封侯的,不用等到漢武帝給他封,景帝時候,他就有一次最佳機會封侯。景帝時發生了七國之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了叛亂,戰功彪炳啊,封個侯應該問題不大的,景帝也是有這個想法的,可李廣卻自己作死,把白白的機會親手葬送了!因為他腦袋不知被驢踢了還是怎樣,竟然接受了梁王劉武的封賞,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這就太愚蠢了,李廣的政治情商實在低的可憐!全天下都知道,梁王是景帝的弟弟,他一直都想謀奪哥哥的皇位,加上竇太后也是希望自己這個最喜歡的小兒子當皇帝,說白了梁王和景帝就是政敵。梁王拉攏你李廣為以後爭奪皇位做鋪墊,正常人都清楚其中的道道。你李廣卻愚蠢的接受梁王封賞,不就讓景帝忌憚嘛,你是我的將軍,卻接受我政敵的封賞,什麼意思嘛,景帝肯定心裡不舒服,懷疑猜忌李廣都是正常的,不殺你李廣就很便宜你啦,還想封侯,想多了吧!李廣就這樣因為自己的愚蠢白白錯失了最佳的一次封侯機會啊,可見情商很重要啊!

    漢武帝時期是最不缺戰功的,也是所有將領封王封侯的極佳機會。漢武帝老想滅掉匈奴,多次發動對匈奴的戰爭,戰鬥多了,還怕撈不著軍功進而封侯嗎,李廣也是恰逢其會,機遇是給你啦,就看你的造化啦!可李廣就是運氣差,打仗不聰明,沒有多少大的戰功,所以老是封不上。李廣打仗都是靠硬碰硬,不講什麼戰略戰術,一碰到匈奴就是勇猛的向前進攻,後果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種打法,戰功能顯眼嗎,硬碰硬誰都可以啊,你李廣憑什麼封侯啊,大家肯定不服啦!有一次李廣出雁門攻擊匈奴,結果遇上了匈奴比李廣兵多,直接開打,最後李廣被捉了,你逃不了,居然還被抓了,這就丟臉了,憑什麼封侯啊!誰叫李廣運氣差啊,他名氣大啊,所以匈奴老是追著他打,李廣老是碰上匈奴的主力,李廣也是硬碰硬的上,匈奴幹不過就跑,乾的過就打,李廣往往勝利的就損失慘重,這可不是什麼大戰功啊!李廣自己說一生打了七十餘戰,怎麼就封不了呢!其實他打的都是小仗,大仗都屢敗屢戰,沒辦法,誰叫他打仗靠的是硬碰硬不講策略,小仗贏了能有多大功勞,大戰你贏不了,怎麼給你封啊,封侯是靠大的戰功的,不是小打小鬧啊,硬指標上不去,誰也沒辦法呢!

    李廣最後一次封侯的機會是在漠北之戰,衛青想讓李廣從側路襲擊匈奴,達到擊毀匈奴單于目的,結果李廣不願意,覺得自己做先鋒最好畢竟自己老了,也許這是最後一次機會啦,本想當先鋒直接幹掉匈奴單于,不就可以封侯了嘛!可衛青不答應,他知道李廣打仗是勇猛了,真的讓李廣去當先鋒,別說打不贏,到最後也許就完蛋了,李廣不是打大仗的料啊,乖乖的偷襲就行了,也許那樣還能撈到封侯的機會。結果李廣當不了先鋒,只好老老實實的去偷襲吧,結果居然半路迷路啦,沒有跟上主力部隊,匈奴單于逃脫了!李廣被罵了一頓,最後悲憤後悔自殺了,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的機會,大家也是痛惜不已。李廣到死難封也是命吧,以前他就問過擅長占卜星術的王朔自己為什麼老是封不了,王朔問他是否做過什麼虧心事啦,李廣說自己最後悔的就是殺死投降的俘虜,足足殺了八百人。以前姜人造反,李廣平定後,把投降的俘虜給殺了,雖說八百人不多,可殺俘是不祥的!王朔對他說,禍莫大於殺俘,這就是你不能封侯的原因,歷史上殺俘虜的都沒有好下場啊,白起和項羽不就是殺俘最後都沒有好下場啊!

    李廣雖說封不了侯,可他的官職也不低啊,做到了九卿之一的衛尉,後來他的兒子李敢不就是被封侯了嘛,所以說不是漢武帝小氣,實在是李廣達不到封侯的指標,我想封也封不了嘛。也許這就是命吧,李廣打仗是勇猛了,不缺機會,可運氣差點,而運氣和智慧也是連在一起的,勇猛之餘要加點智慧和情商,成功的機率才高嘛,李廣就是例子啦!

  • 2 # 經典守望者

    李廣的問題一方面是運氣問題,另一方面是政治手段問題。李廣的政治智慧實在堪憂,身為中央的將領卻私自接受諸侯王的印信,自然會引起中央皇帝的反感,這導致他錯過了一生中距離侯爵最近的一次機會。而且,從李廣的官職看來,也不符合封侯的標準。因為漢代自武帝公孫弘開始,出現了丞相封侯的先例,也就是說只有成為丞相才可以憑藉官職封侯,李廣一生只做到了九卿一級,雖然也是中央的高官,可是還達不到以官封侯的等級。這與他的軍功掌機沒有關係,主要就是因為在皇帝面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高年之後,體力和智慧跟不上,再結合運氣等方面的因素,致使最終也難以封侯。

    而且李廣所處的時代也不好,李廣主要生活的年代是文帝與景帝時期,這個時期也是漢代封侯最少的一個時期,基本上只有外戚和第一代軍功貴族的後人可以封侯,其他人封侯的機會很少。等到武帝時期大量封侯的機會來臨,可李廣已經年老,只能說是時也命也。

    第三,李廣的出身也不夠高。李廣是六郡良家子出身,基本上只比庶民高一級。在西漢初期的貴族社會中很難出頭。加上他的父親也沒有足夠的蔭封,使他只能白手起家。相較於衛青等外戚自然是吃虧。再比如含著金湯匙長大的霍去病,國家可以調配最高的武器和兵源讓他使用,想輸都難。而李廣只能選他挑剩下,武器輜重也難以達到標準,以至於會犯迷路這樣的低階錯誤。試想,如果李廣享有比較好的軍事輜重,有較好的嚮導,也許他的人生就會改變了。

  • 3 # 重岐真好

    李廣的官職是右太平郡太守、驍騎將軍

    自從司馬遷為李廣喊冤叫屈,李廣作為一個悲情英雄,經過歷史的梳理和再造,一下子成為人們的偶像,寄寓著各人懷才不遇的感傷。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以此表達自己命途多舛。

    王昌齡感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表達對唐王朝英雄匱乏的擔憂。

    高適的《燕歌行》,更是把李廣塑造成軍魂。“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在中國歷史上,李廣確實比較倒黴。

    一生與匈奴 70餘戰,為二千石吏40餘年,卻至死未能封侯。司馬遷在《李將軍列傳》中直抒胸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那探究李廣究竟為什麼沒有被封侯,有天命,有君命,也有自身性格使然。但歸其緣由有以下幾點:

    李廣的“數奇”

    所謂“數奇”,就是命運不好。命運不好,一歸咎於時運,二歸咎於人運。先看時運。當年李廣陪同文帝狩獵,勇猛無倫。文帝讚歎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一句“子不遇時”,就概括了李廣的時運不好。

    到了漢武大帝時期,武帝雄才大略,由過去的消極防禦改為積極進攻,大規模發展騎兵鐵騎,採取縱深突襲的戰法,對匈奴實施毀滅性打擊。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在這一重大戰略形勢轉變面前,憑藉著防禦和射術的時代已經過去。李廣悲劇劇本已經寫成,只能眼睜睜看著衛青和霍去病等新生代名將崛起。

    尤其是霍去病,縱橫決蕩,如秋風掃落葉,把匈奴人打得哭爹喊娘,哀嚎:“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如此盛名之下,霍去病還拒絕漢武帝的封賞,寫下“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李廣其價值又有幾何?

    除了歷史的誤會,李廣個人的命運確實不好。但個人的命運其實與自己的情商有關。李廣離封侯最近的一次,是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李廣當時在周亞夫手下任職,作戰非常勇猛,曾親手奪得敵方主帥的軍旗,這是奇功一件。我們平常下軍棋,軍旗被奪,就只能推盤認輸。

    但李廣很傻很天真,居然大咧咧接受了漢景帝弟弟梁孝王的將軍印。這是何等大忌?七國之亂如何發生?不就是諸侯王尾大不掉。景帝和梁孝王之間矛盾重重,諱莫如深,李廣正好太歲頭上動土,何其愚蠢?漢景帝極為光火,回來之後堅決不給李廣封賞。

    李廣軍事才幹不足

    李廣的鬱郁不得志,與其個人才幹也有關。李廣有將才,但絕非帥才。他長於戰術指揮,作戰勇敢,喜歡弄險,又兼身先士卒,射術精湛,威震匈奴。但李廣不善於戰略謀劃,不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在這一點上,李廣與項羽極為相似,喜歡個人英雄主義,但真正的戰役,豈在乎一個將軍的勇猛?李廣一個人射術精良,又能射殺多少人?

    從歷史事實來看,李廣與匈奴大小70多戰,可以說殺敵立功、晉爵封侯的機會並不少,但不是無功而返,就是損兵折將,甚至被匈奴人活捉。這固然有匈奴人對盛名李廣的重點防範所致,但也有李廣自身的原因。常言道,“一之為甚,其可再乎”!連續多機會李廣都不曾把握住,這就不能單純地用“偶然性”來解釋了。

    單有大勇,缺乏大智,又不善於指揮大規模騎兵集團遠端奔襲、機動作戰,這正是李廣致命的弱點,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主要原因。

    李廣治軍不嚴

    李廣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愛兵如子”、“寬緩不苛”,使得“軍中自是服其勇”,以至他自盡後,“一軍皆哭”,連普通百姓也“皆為盡哀”。

    但李廣最大的問題也在於此,治軍放任自流,不能以法治軍,無法做到“令行禁止”“旅進旅退”。

    他自己也是想怎麼幹就怎麼幹,把軍令當兒戲。譬如冒險率領百餘騎追趕匈奴三個射鵰者,結果遭遇匈奴數千人馬。儘管李廣憑藉著解鞍縱馬的疑兵之計僥倖脫險。但是大敵當前,如此草率,這智商實在令人捉急!

    司馬遷如此偏愛李廣,也忍不住含蓄批評:“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一位將領是否優秀,不在於他如何愛護士卒,而在於能夠克敵制勝。項羽也是仁而愛人,尤愛士卒;但照樣為劉邦所敗。治軍不嚴,平時不流汗,戰時多流血,這是更大的草菅人命。

    孫子曰:“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李廣違背了這一治軍鐵律,難怪勞而無功,際遇坎坷。

    李廣心胸狹隘

    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額上能跑馬。作為將軍,李廣太狹隘了,氣象和氣度都不夠。

    誘殺霸陵尉可見一斑。李廣被閒置期間,曾違背宵禁令,夜晚醉酒經過霸陵亭。

    負責該地治安的霸陵尉,大聲呵斥李廣不該違禁夜行。李廣的侍從上前申明這是“故李將軍”,希望藉此免去李廣違禁夜行的責罰。誰知霸陵尉並不買賬,聲稱“現將軍尚且不得夜行,更何況是什麼故將軍?”於是按規章將李廣扣留一個晚上。

    就事論事,霸陵尉雖然態度粗暴,但畢竟秉公執法,照章辦事。李廣不檢討自己違禁之過,反而對嚴格執法的霸陵尉懷恨在心。

    當自己有機會出任右北平太守後,第一件事便是找霸陵尉的晦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如此小肚雞腸,睚眥必報,李廣如何能成就大事?他的這些弱點都被漢武帝看在眼裡。你讓漢武帝心裡怎麼想?

    漠北之戰,這是李廣最後的封侯機會;但李廣又犯了大忌。

    此時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他自己主動請纓出戰。漢武帝根本不想李廣隨軍,原因有三:

    第一,年齡大大,不能稱前時之勇。

    其二,李廣“數奇”。“數”就是命數,“奇”不是偶數,“數奇”就是命不好,所以不想讓李廣去。

    其三,李廣堅決要求去,這個“堅決要求”又犯了大忌。在專制體制之下,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上面決定的。上面可以給,下面不可以要。李廣要,其實是很忌諱的。但更重要的是,李廣之所以要,其目的不是為了國家社稷,而只是為了個人功名,這難免讓武帝不爽。

    所以武帝雖然面子上過不去,同意李廣隨軍出征,但暗地裡告訴衛青,千萬不能讓李廣做前將軍,以免不吉利。於是衛青把李廣調為右將軍,所以李廣這次封侯的機會又錯過了。豈止錯過了封侯的機會?因為大軍迷路失期,李廣最終還要下獄。

    但武帝的詔令在暗中,李廣不知情。李廣只知道公孫敖是衛青的親信,所以坐實了衛青徇私。而衛青吃了啞巴虧,又不能把武帝的詔令告訴李廣,於是矛盾產生。

    李廣憤憤不平,最終不願面對刀筆小吏而自殺,使得衛青蒙受不白之冤。

    那司馬遷為何不遺餘力為李廣喊冤?首先是同病相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李廣和司馬遷都被武帝害慘了,當然心有慼慼。其次是借別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司馬遷藉助李廣難封,抨擊專制統治下個人命運的不能自主,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最後是感慨李廣的英雄氣。司馬遷人生最大的遺憾是,由於《史記》未能完成,自己未能慨然赴死,以至面對刀筆小吏,斯文喪盡。而李廣最後揮刀自刎,不僅保持了自己的光輝形象,更是對封建君王控訴和蔑視。這讓司馬遷大為解氣,也更加敬佩。

  • 4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李廣最高當過郎中令,這官有多高哪,曹丕穿越遇到了他都要行禮。他的堂兄是宰相,孫女是太子妃,才沒有你想的那麼慘。

    李廣的郎中令負責宿衛警備、管理郎官、備顧問應對,勸諫得失、郊祀掌三獻、拜諸侯王公宣讀策書,還能向皇帝推薦人才,是九卿之一,這個職務趙高就當過。李廣當過多個郡的太守,負責整個郡的防守,要是打守城戰那才是倒黴到家了,因為這意味著整個郡都要被匈奴拿下了。李廣善於打幾百裡以內的防守反擊,不適合帶著上萬人進行上千裡的遠征作戰。他沒有封侯是因為費效比較低,不是迷路,就是被敵人包圍,打得很感人,但對於皇帝來說就是賠錢,所以才不封侯。

  • 5 # 巴州刺史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一句“李廣難封”,讓後世對李廣將軍的人生命運充滿感懷和猜測。

    李廣歷任邊郡太守、未央衛尉、郎中令等品秩二千石的官職,最高職位做到“驍騎將軍、前將軍”李廣一生戎馬卻沒有封侯的原因是綜合的,一是個人性格木訥和看不清政治形勢的原因,二是客觀環境和條件的因素,包括漢王朝當時對匈奴的防禦為主的政策,導致立功機會不多,以及李廣在漢武帝大規模進擊匈奴時,已錯過自己的黃金歲月

    我們可以一一的來分析一下。

    一、李廣不善言辭的性格和立功心切的慾望,導致他做出了犯大忌的事情

    李廣出生在武將世家,祖上李信就是秦國將軍,《史記》說他們家“世世受射”,弓馬嫻熟、武藝了得。

    漢文帝十四年,年紀尚輕的李廣就和堂弟李蔡一起,加入漢軍與匈奴作戰,因功成為漢中郎,品秩八百石。

    但凡本事了得的人,多少都有些心性高傲和立功心切,加上李廣本就性格木訥、不善言辭,對自己的高要求都體現在行動中。

    但是他卻很不幸的在關鍵的時刻,做出了愚蠢的決定和行動,至少有兩次犯下了大錯

    【1】參與平吳楚之亂,私下接受梁王授予的將印

    一次是漢景帝初年,李廣隨太尉周亞夫平定吳國、楚國的叛亂,表現是十分搶眼的,“取旗,顯功名昌邑下”,在昌邑立下大功。

    按說本可以此取得封侯或日後封侯的資本,因為此次參戰或與此戰有關的將領官員,封侯者達到10人。

    然而,李廣卻由於立功心切,做出了難以理解的舉動,私下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將印。這首先犯了與諸侯王交通的大忌,其次梁王是人盡皆知的覬覦皇位之人,接受他的將印豈不是要成為反叛急先鋒嗎

    這件事情按照常理來說,是應當受到嚴厲處置的。但由於當時景帝和梁王並未撕破臉皮,所以對李廣這一行為隱忍不發,或許也希望這樣的良才能夠將功補過。

    但這件事為李廣的一生埋下了伏筆,一個在政治上搞不清楚站位的人,恐怕很難有太突出的成就和功名

    【2】生前最後一戰,跟隨衛青擊匈奴,不遵命令又迷路,事後自刎

    第二次則是在漢武帝元狩四年,李廣在“數自請行”的情況下,漢武帝勉強同意他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並被任命為前將軍。

    然而在關鍵時刻不理智的老毛病,再一次出現在李廣身上。衛青按照漢武帝私下的命令,不讓李廣做前鋒,而安排他從右翼迂迴包抄。

    但是李廣卻因此怒火中燒,說我本來就是前將軍領先鋒,況且我年輕時就打匈奴,好不容易得著這麼一個面對單于的機會,我不能失去。

    面對李廣的不服從,衛青不予理睬,就派讓長史去傳命令,讓李廣趕緊回到部隊,按計劃行事。

    李廣公然拂袖而去,行軍途中又失去向導而迷路,導致對匈奴單于迂迴戰略沒能實施,單于逃遁。

    事後衛青詢問緣由,李廣也沒有配合,不置一詞。反而一個人跑去對麾下將士說了一番承擔責任的話,最後自刎而死。

    李廣這樣做,固然可以說很有尊嚴,也讓人同情。但是公然違抗命令,意氣用事,把個人榮譽看得比軍國大事更重要,這很難說是一個名將所為

    二、李廣的主要軍旅生涯在文景兩朝,面對匈奴只有防守戰略,立功機會不會太多

    李廣軍事生涯的黃金時代,恰好遇上了漢帝國的休養生息,對匈奴是防禦為主,武將很難立功

    從景帝三年(前154年)起,到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李廣先後在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邊地任郡守,前後14年。

    派李廣到邊地,一是因為邊地多事、抵禦匈奴,二也是因為他接受了梁王將印,讓其將功補過。

    然而,很遺憾的是這十四年當中,漢王朝還處在“文景之治”的恢復期內,針對匈奴的戰略是政治上和親、軍事上防禦,還不具備後來武帝那樣的大規模反擊能力。

    鑑於這樣的客觀條件和時代背景,李廣在邊地當郡守的14年,是依據邊塞城障堵截、伏擊匈奴的入侵居多,偶爾做出一些區域性出擊,規模也不會太大。

    如此一來,在對陣匈奴作戰中,取得的戰果必然不可能太大,因此武將就很難透過殺敵數來立功封侯。

    文景兩朝,在對匈奴的過程中,也確實沒有人因此封侯。不止李廣,跟他同時期的程不識、韓安國等名將,也沒有封侯。這就是時代條件使然。

    所以漢文帝才對李廣說,你小子生不逢時啊!“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三、漢武帝時,李廣在擊匈奴過程中卻沒有建樹

    在武帝時期,李廣只參加了兩次與匈奴的大戰,第一次敗仗被貶為庶人,然後賦閒多年錯過多次立功機會,而最後一次又因為意氣用事而失敗。

    元光五年(前130年),李廣率軍出雁門進攻匈奴。本應是一個好的開始,然而李廣卻運氣太差,遇上匈奴優勢兵力,李廣戰敗被俘,而後逃脫。按說應當斬首,贖買為庶人。

    《漢書•李廣列傳》:“其後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行十餘裡,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於是至漢,漢下廣吏。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

    此後就是長達三年的賦閒,直到元朔二年(前127年),李廣又先後出任右北平太守和郎中令。

    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李廣數次自請出徵,多次請求漢武帝,才終於得到了再一次面對匈奴大軍的機會。

    然而,此時李廣已經老了。武帝對他也不太放心了,還特意私下囑咐衛青,不要把李廣放在前鋒位置上

    結果就如前文所敘述的那樣,李廣既不服從命令,又參雜意氣用事,最後迷路獲罪,悲壯的自刎謝罪!

    “李廣難封”,雖然值得同情,但是作為今人的我們,對於“難封”背後的緣由,是應該瞭然於胸的。有感情但又不失理智的看待歷史問題,是我們的態度。

    李廣一生戎馬倥傯,很不幸應了文帝對他說的那句話“生不逢時”,加上李廣自己性格木訥卻又立功心切,看不清政治形勢、站不好政治立場,最終不僅無法封侯拜相,還落得個自刎身死的結局,豈不悲乎?真是時也命也!

  • 6 # 謝金澎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此句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其意是慨嘆人生失意、壯志難酬、天不我予。

    可見,李廣一生未封爵,實在是千古憾事。李廣最高官職便是驍騎將軍,終生未能封爵。

    李廣,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11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人,西漢名將。

    據《史記》司馬遷記載,其一生大小七十餘戰,每每皆能以少勝多。威名遠揚匈奴,被稱飛將軍。而且其善於治軍,能與士卒同甘共苦,主張以身作則,示範效應,很得兵士們愛戴擁護。

    既然如此優秀的名將為何終身未封?而霍去病年紀輕輕,不過打了幾次仗就官至大將軍,賜封冠軍侯?

    我們來看看李廣一生征戰中關乎自己前程的幾次關鍵戰役就大致明白原因了: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李廣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打擊匈奴,卻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

    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奪馬逃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

    元狩四年,武帝親自佈置漠北之戰,衛青命李廣擔任前將軍,也就是先鋒官,卻迷失了道路,根本未能參戰。李廣眼見衛青、霍去病在此戰中建立的煌煌功績,羞愧不已,憤而自殺。

    由此看來,李廣難封不是武帝故意不照顧他,而是他自身還是有原因的。雖然其一生歷經大小七十餘戰,但是沒有一次經典戰役可以載入史冊。說透了,就是一些小打小鬧的遊擊作戰而已。

    關鍵兩次戰役,他卻一次被俘,一次迷路,這顯然不是一個優秀軍事將領,高階指揮官應該犯下的錯誤。這說明李廣只是適合做一個衝鋒陷陣的基層軍官,並不適合指揮戰略級甚至戰役級的戰爭。這樣的人,在漢隨秦制,封賞唯功的漢朝,武帝實在是找不到封他的理由。

    有人說了,那也不能怪李廣,才萬餘騎讓他去打匈奴,人手太少,如何能贏?這不是擺明擠兌他嗎?迷路這種事情也是客觀原因造成的,能怪他嗎?無論千條理由,戰爭就是以結果來論功行賞的,而不是你走了哪些過程。

    霍去病首次出戰,領軍五千,深入敵境腹地,尋機殲敵,卻斬首七千餘,還是殺的全是匈奴王庭的大人物 ,這又如何說?人手更少,道路更不熟。那抬槓的人又要說那是運氣,但是,霍去病每役必勝,而且都給予了匈奴戰略性的毀滅打擊,天下有那麼多好運氣?

    所以,以李廣所建功業,他原本就不該封。之所以會成為千古浩嘆,那是因為司馬遷那一支筆。司馬遷因為同情李廣孫子李陵而苦諫漢武帝,被漢武帝賜以宮刑,終生幽怨。所以在史記中,處處道道都是對衛青、霍去病等這些武帝欣賞、重要的人的貶損和對李廣、李陵的讚頌。

    書呆子原本如此,他不是用政治的眼光去看待人與事,而是用自我情感與偏見去評判人與事。比如他讚揚李廣與士兵同吃同睡,同甘共苦。其實就是要反襯霍去病的養尊處優,因為霍去病出去打仗還帶著武帝賞賜的御廚,而且開小灶。

    霍去病曾經說過,治軍打仗,重在賞罰分明而不是與士兵同甘共苦。司馬遷的思維和視覺更接近下層軍官的實幹立場,而無法看透衛青、霍去病的戰略思維高度,更無法理解漢武帝劉徹的雄才偉略和時不我待的責任與擔當。

  • 7 # 減水書生

    大漢帝國的官職體系是三公九卿,李廣做到衛尉,是九卿之一。所以,李廣的官職一點都不低,皇帝和朝堂不僅重視他而且信任他。因為衛尉相當於皇帝宮廷禁軍,不相信能讓他擔任這個職位嗎?

    但是,兩千石高官也不能繼承啊,要恩澤子嗣,李廣得弄個侯噹噹。所以,李廣的官職已經夠大了,真得不能指望李廣當上丞相,但就是封侯之事,始終搞不定。

    所以,守城的兵少不少,跟李廣封不封侯沒啥關係。史書上也沒記載李廣守城的時候、少過兵,而且李廣這傢伙也不守城,他喜歡跟匈奴人硬碰硬、打野戰,而且還樂此不疲。

    1.漢朝批次封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劉邦建國之後,封侯的功臣少說也得在140人以上。到最後,劉邦都擔心地不夠分了。所以,建國以後,再想封侯就真得很難了。

    休養生息70餘年後,大漢有了資本,開始跟匈奴硬幹。要幹匈奴,就不能發口頭支票,當兵的得給錢,當官的就得封侯。所以,直到漢武帝正式幹匈奴以後,大漢朝才開始批次封侯。

    劉邦到漢武帝期間就不封了嗎?當然會封,不僅封侯還得封王,但封王封侯的都是皇親國戚,一般人輪不上。所以,李廣也別想輪上。

    漢武帝是封侯,但封侯不能不講原則,不是上了戰場就能封侯的。你得打勝仗,而勝仗的標準就是首虜率,就是你砍掉敵人的腦袋,得比自己的傷亡多。

    而這個封侯的硬指標,李廣就真心完成不了了。所以,大漢批次封侯的時候,李廣就一直沒有封侯。

    2.李廣沒封侯,真得是被欺負了嗎

    漢武帝為了幹匈奴,真得是下了血本。不怕錢不夠賞,就怕首虜不夠多。

    司馬遷《平準書》詳細記載了武帝朝的財政狀況,為了賞賜有功將士,漢武帝都賣官鬻爵了。就是再窮也不能窮戰士、再苦也不能苦將軍。所以,漢武帝在賞賜這方面,一直很大方。錢只是一方面,大漢朝批次式封侯,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所以,漢武帝在封侯賞賜這方面,肯定不會對李廣偏偏吝嗇。因為這沒道理。

    漢武帝瞅李廣不順眼嗎?漢武帝打匈奴打了幾十年,任用了那麼多將領,也封了那麼多的侯,憑啥偏偏跟李廣過不去。雖然李廣沒有封侯,但李廣的兒子李敢卻封侯了。要欺負李廣,憑啥不恨屋及烏,連李廣的兒子一起欺負。

    所以,從漢武帝到衛青和霍去病這兩位大將軍,都沒有欺負李廣的打算。

    搞權謀鬥爭,多是閒得沒事的時候才搞得最激烈。大漢朝無年不戰,能打仗的武將,從來不嫌太少,就怕你不頂用。大家都這麼忙,誰沒事兒閒得去欺負一個老將軍。

    3.李廣不封侯到底是啥原因

    首虜率不能達標,而且運氣真得太差。

    凡是李廣出去打仗,基本上都是自己死得比敵人多,就是在戰場上從來都不可能佔便宜。

    衛青和霍去病領軍,打了那麼多勝仗,李廣不是沒有參與。參與了,但他那一路總是出問題,不是遭遇匈奴主力,就是迷路走失,要麼就是友軍不給力。

    運氣是這個宇宙的通行證。

    地球能在這個宇宙存在,靠運氣;人類能繁衍生息,靠運氣;名將成就不世之功,也得靠運氣。李廣就是運氣差,這個真得不能怨漢武帝,也不能怨衛青和霍去病。

    運氣不好,但也不能好幾十年運氣都不好吧。而且,河南之戰以後,漢朝打匈奴,基本上就是一種碾壓攻勢、追著打。李廣又不是廢物,怎麼就撈不著勝仗打?

    李廣熟悉中原戰場,在平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還有斬將擎旗之功。但是,他不講政治,擅自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所以景帝就沒對他進行封賞。

    但是,李廣不熟悉草原戰場。縱觀衛青的河南之戰、霍去病的河西之戰,可以看出:要在戰場上真得打敗匈奴、打殘匈奴,就得長途奔襲、迂迴作戰,也就是以匈奴人的方式幹匈奴人。但是,這個戰法,李廣就始終玩不好。

    李廣最喜歡的就是硬碰硬,跟匈奴人打野戰:兩軍對陣,咱們先弓箭招呼、然後短兵相接。李廣在武帝出戰匈奴時期,就沒有一次長途奔襲、迂迴作戰的戰例。他一直都是跟匈奴人野戰硬碰。

    李廣這種戰法,一是打不疼匈奴人,因為匈奴人打不過就跑;二是容易被埋伏,你一萬人來、匈奴就舉國幹你。

    龍城之戰的時候,大漢帝國四路出擊,李廣一路全軍覆沒,就最能說明問題。

    漢武帝也是要臉的,大漢將軍要統計首虜率,一直叫囂著幹匈奴的大漢天子,也得統計一下首虜率。在河西之戰前,漢武帝這個大漢皇帝的首虜成績就一直沒合格過。而李廣的損失,對漢武帝的敗績貢獻最大。直到霍去病兩次河西之戰,幾乎乾死四萬匈奴人,漢武帝這才找補回來。

    衛青三個剛出生的兒子都封侯了,首虜率算啥?

    不算啥,衛青是皇親國戚,不立功都能封侯。霍去病也是如此,出去砍兩個匈奴人的腦袋,做做樣子就是冠軍侯。你李廣能跟這兩個人比嗎?只要漢武帝喜歡,啥樣人都能封侯。但是,漢武帝不可能見一個愛一個,所以不愛你李廣,也沒必要埋怨。

    李廣也只能走尋常路線,去戰場上砍腦袋。

    所以,不給李廣封侯,真得不算欺負他。或是因為運氣欠佳、或是因為戰法陳舊,李廣真得沒有達到封侯的標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法餐是如何成為“高階餐飲”的代名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