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扶蘇與魚
-
2 # 玉潤萬古
馬蹬的發展與使用
重甲騎兵的發展,絕對離不開當時馬蹬的發明與使用。馬蹬雖然是個小物件,看起來不起眼,但是對於騎兵的發展以及騎戰水平的提高,起來重大的貢獻意義,馬蹬的作用原理在於:馬蹬使用時拴於馬上,有了馬蹬之後,騎兵的雙腳都有了與之對應的支撐點,完全可以用腿力來駕馭戰馬,釋放了雙手之後的騎兵,便可以用雙手用於戰鬥,這也相對而言促進了騎兵的發展。
有考古者發現,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北方草原地區,就出現了馬蹬,也就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就可以證明,在當時,馬蹬已經完全作為一種騎馬的必備工具作為使用。最早的馬蹬,就是在湖南長沙西晉墓出土的陶俑,但此馬蹬只是作為起著上下踏腳作用的短蹬,真正的用於戰爭之中的長蹬則是在東晉時期才出現,這在遼寧一座北燕期間的墓葬之中,也發現了此種長馬蹬的實物陶俑。
在這之前,三國時期的騎兵並沒有配備馬蹬,這自然而然的限制了重甲騎兵的戰鬥力的最大效力發揮。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預見,馬蹬的配備對於重灌騎兵的發展是起著相當大的作用的。二、 重甲騎兵與馬蹬的發展對於騎兵的軍事建設的影響
正是由於重甲騎兵和馬蹬的發展使用,使得魏晉時期的騎兵效力得到了最大的發揮,不僅可用於正面戰場,還可用於突襲和防禦,而將重甲騎兵運用到各種戰場,結合各種戰術的運用,也正是騎兵對於軍事建設影響的落腳點。
1、步騎協同與陣法作戰應運而生
在劉裕北伐南燕的戰爭中,當時南燕的慕容超提出了正面的應對戰術,他提出:“今據五州之強,帶山河之固,戰車萬乘,鐵馬萬群,縱令過峴,至於平地,徐以精騎踐之,此成擒也。“
這不僅僅說明,當時的鐵騎對東晉的普通的步兵有著絕對的優勢,還體現了騎兵對於正面戰場的作用。在正面戰場,運用騎兵的最佳戰術就是步騎協同和陣法建設。騎兵雖為軍隊的絕對主力,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弱點,那就是騎兵和馬匹的負擔都過重,這反而降低了一定的快速突擊能力和機動作戰能力,所以,在當時,步騎協同則是主要的正面作戰方式之一。
在公元211年的曹操徵關中韓遂、馬超的戰爭中,就採用了這種方式,因為步騎協同作戰,往往能出敵不意,從而能夠產生意想不到的效力。
從而“東魏兵中絕為二,遂大破之”。在《資治通鑑》的卷一中就有記載:“背水為陣,李弼為右拒,趙貴為左拒,命將士僵戈於葦中,約聞鼓聲而起”。
當然,運用步騎協同作戰的最佳方式,就是陣法,而陣法也正是該時期的典型作戰方案,而重灌騎兵則是陣法中的重要作戰力量。當時的步、騎、車兵的協同作戰能力不斷在強化,而且作戰指揮的能力水平也不斷在提高,於是陣法也得到不錯的發展。據文獻資料可知,魏晉時期最為著名的陣法有曹操十重陣、諸葛亮八陣、公孫瓚方陣等等。
-
3 # 愛波波的貓
馬蹬最早的樣式是出土於內蒙古北魏中期的一座墓葬裡,實物最早出現於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此時的馬蹬都是雙馬蹬而且是木心包銅的。
最早的馬蹬應該在西漢中期就有了,衛青霍去病大規模騎兵出擊肯定離不開馬蹬,不過那時的馬蹬都是單馬蹬,主要用於上馬。那時漢朝騎兵的主要作戰方式不是騎射,而是騎馬追上敵人後下馬列陣,說白了就是騎馬的步兵。直到雙馬蹬和高橋馬鞍的出現才徹底解放了騎兵的雙手,騎兵才真正成為戰略兵種開始碾壓步兵。
-
4 # 佛都金陵
關於馬鐙,騎過馬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對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供騎馬人在上馬時和騎乘時用來踏腳的馬具。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國在西漢時期就有鐵馬鐙的替代物--布馬鐙,讓劉邦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的匈奴人,根據考古研究發現,可能為最早使用馬鐙的民族。中國最早出現硬質金屬馬鐙的年代是北魏時期。中國在4世紀初形成的成套完備的馬具(主要是鞍和鐙),對海東諸國影響很大。
儘管馬銷樣式繁多,但是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馬鐙的區別主要在於懸系部分。依據懸系部分的特徵,種類繁多的馬鐙可以歸類為四個型別,即直柄橫穿型馬鐙、壺鐙、T形柄金屬馬鐙和8字形馬鐙。這四個型別既相互關聯,又各自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馬鐙的出現,大大減少了騎手的疲憊感,減少了騎手休息時間,使得騎兵更適合長途奔襲。馬鐙為冷兵器軍事帶來了徹底的變革,尤其是金屬雙鐙出現以後,世界各國都開始發展成規模建制的騎兵部隊,並逐漸成為冷兵器時代真正的霸主。
恩格斯明確地指出,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騎兵在整個中世紀一直是各國軍隊的主要兵種,(《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4卷305頁)。晉代開始,成熟的馬鐙的使用,標誌著騎乘用的馬具的完備,使得騎兵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回覆列表
馬蹬發明於西漢中晚期至南北朝時期,由北方遊牧民族發明。在此之前雖然馬已經應用於作戰,但那個時候並不能充分發揮馬的機動性,春秋戰國時期流行車兵,並不是騎在馬身上,而是用馬駕車。漢人最早建成騎兵是在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之後,隨後騎兵被廣泛運用。但是由於當時沒有馬鐙,人騎在馬上並不能很好的固定,尤其在馬兒劇烈奔跑中,騎手很容易就被摔下馬。在沒有馬鐙的年代,由於馬的軀體較高,除非身手十分矯健,否則人們很難一蹴而就,上馬往往需要他人的託舉等幫助;或者先站在一塊石頭上,再跨上馬背。而且沒有馬鐙的支撐,上馬之後騎行也是一件十分受累和危險的事。騎乘者需要時時用雙腿使勁夾住馬腹,甚至用雙手抱住馬脖或緊緊抓住馬鬃,即使這樣,稍不留神仍有因失去平衡而脫鞍墜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