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初心如舊
-
2 # 腦回路歷史
必然另有隱情。
一、刷戰功相由心生,司馬懿的面相是鷹視狼顧,連曹操都側目!好在司馬懿鋒芒內斂,埋頭苦幹得到了曹丕、曹睿的賞識。兩帝都託孤司馬懿,信賴可見一般。
司馬懿不姓曹,也不姓夏侯,之所以重用他,是因為司馬懿能力強,會打仗。司馬懿想要保住他的“聖眷”,博取更多的政治資本就是刷、戰、功!
而刷戰功最好的物件無疑就是諸葛亮,畢竟棋逢對手,一世宿敵!
二、養寇自重司馬懿如果滅了空城計的諸葛亮,只是贏得一戰,卻輸掉在魏國的政治力量。無法刷戰功的外臣,留之何用?說不定還身家難保。
但諸葛亮只要活著,司馬懿就能掌控兵權,畢竟最能打的就是他。從而增大自家實力與朝中的話語權,畢竟棋逢對手,養寇自重。
三、九品中正制曹丕納取司馬懿好友陳群的“九品中正制”,代表著士族的核心利益“世代為官”被魏國確立。士族第一次、全面的、正式的進入中國歷史舞臺。而士族全面的崛起,必然需要獲取更多的利益與權力,而皇族就是最大的阻礙。
四、士族VS皇族再看看司馬懿和曹爽的各自身份:河內士族、曹氏宗親。皇族有著許多天然的優勢,作為士族的司馬懿,想要全面對抗,先得加強自身實力。而司馬懿獲取更多政治資本的途徑,就是不停地與諸葛亮交戰!
而諸葛亮早已洞若觀火,不需一言,一切都在琴聲中。
-
3 # 彩雲東昇戴寶山
不論史實有沒有空城計,就三國演義來說,司馬懿如果識破諸葛孔明的空城計了,也應該故意放水。自古有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論。如果司馬懿此時已經有把握羽翼豐滿,有把握奪曹氏大權另當別論。否則滅了諸葛亮,司馬氏就會被剝奪實權。司馬懿不會幹這種蠢事,他只會選擇放走諸葛亮,他心中有數,知道諸葛亮不會長壽,他有最終勝利的信心。即使攻不破蜀國,至少也能保證司氏家族的地位和權勢。
-
4 # 清風明月lnb
諸葛亮平時行事謹慎,所以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從不走險,就是沒有識破。如果司馬懿知道那是空城計,肯定殺了諸葛亮,如果諸葛亮死了,司馬懿天下就沒有對手了,他早就奪了天下了,不至於等那麼久。
-
5 # 遊戲宗師2019
不想識破了殺了諸葛亮對他不利,不想動手。對他統一中國不利。現在不能殺他。空城計可以拿弓箭射死諸葛亮,心裡說話諸葛亮已經凶多吉少了,今天我幫你演一出空城計。再一個經常吃諸葛亮的虧魏國將士們。都怕諸葛亮,所以沒有司馬懿的命令,將士們都不敢輕舉妄動。如果諸葛亮死了,曹丕會不會再用他。會不會在不錄用呢?所以不想也不能殺掉諸葛亮。
-
6 # 初秋霜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裡虛構出的一回,真實歷史上沒這一回,只有一個空營計。
趙雲對曹操使的,曹操來攻大營,猝不及防,死守肯定守不住,趙雲下令大開城門,因為他了解曹操,生性多疑,見此情形,以為有詐,逐令撤軍。
如果按三國演義空城計的套路,司馬懿還真看出來了,如果擒拿了諸葛亮,毫無疑問,自己必死,留諸葛亮一命也就是救自己一命,才有了後來篡奪了曹魏的江山,可憐曹操辛苦了一輩子打下的江山最後卻被別人奪去了。
-
7 # 南國知事
城府之深如司馬懿,難道他不知道用一小股兵去試探一下虛實?萬一是計,所損不大;萬一不是計,那可是活捉諸葛亮的千載之良機,“擒賊先擒王”,有什麼有比這個更具有戰略價值的事呢?讀三國的人,大都為司馬懿中“空城計”而認為他不夠厲害。
殊不知,這才是司馬懿厲害的地方。過去,君臣相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尤其是臣子,“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就小命不保的,能不小心計議?兔死狗烹,能輕易把兔子殺死嗎?司馬懿年輕時就加入了曹操集團,與曹操若即若離,一直都不被曹操信任,或許曹操早知司馬懿的才能,疑忌他不安分,有野心,不太敢給他機會。或許司馬懿為了自保,知曹操疑忌心太重,賜死過楊修和荀彧,不敢表現,不願表現。直到曹操晚年,身邊能幹的謀臣死的死,殺的殺,面對諸葛亮的“北伐”攻勢,無人可用,才重用了司馬懿。 在這種背景之下,司馬懿既然能幹若此,自然明白自己對曹操的巨大價值,就在於有一個厲害的“伐魏”高手存在。若沒有這樣的高手,以當時魏的實力,就沒有了可怕的眼前威脅。還有,倘若司馬懿滅了諸葛亮,必然會達到所謂的功高蓋主。若如此,司馬懿對曹氏集團而言,不單沒有了存在的價值,還無形中成了巨大的威脅,這樣,不就要大禍臨頭了?空城計的成功,與其說是諸葛亮的厲害,不如說是得到了司馬懿暗中的配合,實質上,是兩個高手之間對情勢瞭如指掌、知己知彼的默契。
-
8 # 赤野離騷
雖也許並無空城計,但司馬與諸葛的對對峙,魏處於守勢實乃司馬大智,第一是等待時機不能讓自己過早失去利用價值,並且此時魏也在大規模屯田,使後方可以休養生息,第二我認為司馬可以看破諸葛自負,此人定想以自己的名義一統天下名垂青史,有此心態司馬可以料定蜀國的國力消耗之大。所以司馬的勝並非只是諸葛死了這麼簡單,而是智慧上的大勝
-
9 # 鬥帝強者竟恐怖如斯
用逆向思維來推理下,司馬懿打敗諸葛亮後對誰最有利?一:對司馬家族肯定沒有任何好處,狡兔死,走狗烹,這時候司馬懿還沒有羽翼豐滿,但是已成曹氏心腹大患,所以司馬懿不破空城計。二:曹氏家族在沒有外患的情況下肯定會對司馬家族動刀,自古以來功臣沒有幾個有好結果的。三功高震主在哪個年代都是大忌。所以司馬懿不會破空城計的,這是為自己以後鋪路。
-
10 # 歷史春秋網
歷史上並無諸葛亮的空城記一事,空城記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杜撰,主要表現諸葛亮的隨機應變與司馬懿的智下一籌。
如果按正史,這個話題就不用分析了。因為查無此事。如果按《三國演義》,羅貫中的意思,所謂兵法,實則虛之,虛則實之,諸葛亮是非常瞭解司馬懿的脾氣的,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平生謹慎,從不弄險,但諸葛亮事到臨頭,如果不弄一回險,很可能西城百姓遭殃,自己也有被抓的危險,所以他險中求勝,擺了一出空城記,瞞過了司馬懿。司馬懿料定諸葛亮從不弄險,這回這麼從容,大開城門,還有兩個老軍在那不慌不忙地掃地,兩個童子在那肅立,諸葛亮從容不迫地彈琴,而琴聲中險含殺機。所以司馬懿料定諸葛亮必有埋伏,撤兵了事。司馬懿撤兵,諸葛亮其實並未勝,司馬懿也並未敗,和平結束了這場戰鬥。透過這場鬥智鬥勇,諸葛亮顯然高出司馬懿一頭,羅貫中要的就是這效果。不是諸葛亮無能,他之所以不成功,是天命,非人力所能挽回也。
現代人更聰明,比如剛拍的《虎嘯龍吟》,將空城記一段,拍出了諸葛亮與司馬懿其實是戰爭中的“知音”這樣的效果。司馬懿其實是知道西城是空城的,但他就是不攻,故意借坡下驢,放過了諸葛亮。因為他放過了諸葛亮,就等於給自己留了一條生路。諸葛亮死了,他在曹叡那裡就沒有多少利用價值了。諸葛亮也抓住了司馬懿這個心理,故意擺了這麼一出空城記,既救了自己,也給了司馬懿一個臺階下。當然這樣的事情,只有諸葛亮與司馬懿心裡知道,我們只是估猜之罷了。
-
11 # 愛寫詩歌的高國啟
熟讀《三國演義》,我們知道蜀漢的諸葛亮和曹魏的司馬懿就是一對死對頭,諸葛亮北伐面對的對手就是司馬懿。而,在第一次北伐期間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大將軍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在此,諸葛亮使出一場“空城計”: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的故事。
事實上,司馬懿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什麼不擒殺諸葛亮呢?這個還得慢慢道來,當時司馬懿十幾萬大軍包圍了西城,而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不要說別的,派一支萬人小隊過去,也能夠滅掉諸葛亮。
關鍵是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而諸葛亮彈的《長河吟》給予司馬懿足夠的提示,讓聰明的司馬懿想到了什麼。於是乎,不顧兒子的勸誡,下令掉頭就跑了。
司馬懿從諸葛亮的琴聲之中聽到什麼,就這樣放過了諸葛亮呢? 其實,司馬懿聽到了諸葛亮的處境堪憂。身為蜀漢權臣的諸葛亮,一人之上萬人之下,把持朝政基本是全靠北伐這個理由支撐著,這是他們“光復漢室”的行動。而諸葛亮的北伐,無疑是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只會加速蜀漢的衰敗,也會導致蜀漢的快速滅亡。一旦諸葛亮在此戰命喪黃泉,那麼司馬懿將要面對的或許就不是自己熟悉的諸葛亮,又或許根本沒有任何價值,就會被曹魏皇帝解除兵權,碌碌無為的苟延殘生。
司馬懿知道殺諸葛亮可謂是易如反掌,但是殺了之後,自己將要面對是權力的割捨。諸葛亮一死,蜀漢氣數也算是到頭了。蜀漢一旦被滅,司馬懿的執掌軍權的日子也到頭了,這是司馬懿萬萬不能接受的。因為曹氏宗族對司馬懿防範非常嚴重,從曹操到曹叡時代,基本都是半利用半防範。
因此,這次“空城計”即使被司馬懿識破了,司馬懿也聰明的放了諸葛亮,從而使司馬懿躲避了一次“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所以,諸葛亮稱讚司馬懿,真乃知音啊!
-
12 # 我是微時代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的戲份,只有《三國演義》中有。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使用空城計。那分析也要從演義層面來分析,其實羅貫中已經寫的很清楚了,空城計就是嚇走了司馬懿。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 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 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懿看 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 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 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
以上是空城計中的部分原文,按照《三國演義》中的描述,諸葛亮和司馬懿此時都在賭,諸葛亮賭的是司馬懿瞭解自己,認為自己用兵謹慎,不會弄險,司馬懿賭的同樣是諸葛亮生平謹慎,肯定有埋伏,這種姿態肯定是誘敵深入,誘惑我入城,有人分析說,西城彈丸小城司馬懿一下子就看出了兵力多少了吧,肯定是裝糊塗。。這樣的說法是不嚴謹的,首先,西城到底多大不得而知,另外,三國打仗打包圍戰,都是要分兵的,假如諸葛亮搞的就是誘敵深入,肯定不會把所有的兵力都藏在城中啊,那樣司馬懿退出城外,逃跑不就行了?埋伏戰不就失敗了嗎?既然是打埋伏,那肯定是城中有部分兵力,城外有2到3支部隊,這樣一旦司馬懿入城,城中訊號一發,城外伏兵盡起,司馬懿會被包餃子,兵敗如山倒,必敗,司馬懿怕其實怕的就是這個。。
另外有人分析說是司馬懿害怕沒了諸葛亮對手,自己會無法立功,這是純屬扯淡。。沒了諸葛亮,不代表沒了蜀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一個國家靠的並不是一個人。沒有諸葛亮,司馬懿想滅了蜀國也是很難的,還有東吳,天下還沒有統一,司馬懿怎麼會良弓盡、飛鳥藏呢?所以說這些假設是不成立的。
空城計就是空城計,羅貫中寫的很明白,諸葛亮褒的事諸葛亮,貶的是司馬懿,如果羅貫中暗含司馬懿是為了自己看穿了空城計故意放走了諸葛亮,那不是褒的是司馬懿嗎?這就偏離了作者的初衷。
另外,後面也說的很清楚,司馬懿後來知道了諸葛亮在西城搞的是空城計,他的表現是什麼?悔之不及,仰天長嘆。還自貶說,我不如孔明啊。。如果司馬懿是裝的,知道這是空城計,為何會後悔,會仰天長嘆呢?因此,說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用的空城計純屬意淫。。完全不成立,司馬懿就是被諸葛亮騙了。。。
此時蜀兵盡回漢中去 了,懿引一軍復到西城,因問遺下居民及山僻隱者,皆言孔明止有二千五百軍在城中,又無 武將,只有幾個文官,別無埋伏。武功山小民告曰:“關興、張苞,只各有三千軍,轉山吶 喊,鼓譟驚追,又無別軍,並不敢廝殺。”懿悔之不及,仰天嘆曰:“吾不如孔明也!”
-
1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空城計出現《三國演義》中,但《三國演義》只是本小說,小說是虛構的,真實的歷史上並不存在諸葛亮使用空城計。
但說到空城計,我們就來分析下當時的情況:當時魏蜀交戰,諸葛亮用人不當,導致要地街亭失守,司馬懿取街亭,直奔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來,此時蜀國的西城內只有少量老弱殘兵,無兵可守,於是諸葛亮命開啟城門,讓幾個老兵在城門口掃地,城門大開,自己坐在城頭撫琴,琴聲悠雅安定,司馬懿見此情況,思索一番,下令退兵。
司馬懿此人沉著冷靜,文武雙全,冷酷無情,個人認為司馬懿應該知道城中無兵,他應該猜到諸葛亮使用的空城計,司馬懿的智慧與諸葛亮相當,在戰場上對彼此的情況也有所瞭解,當時無非兩個答案:
一、城中有伏兵。
二、城中無兵。
司馬懿如果想搞清楚的話,完全可以試探下:
1、派偏將領兵200衝城門。
2、派弓箭手上前試攻。
3、排出戰鬥陣型,以防伏兵。
司馬懿可有十萬大軍啊!他為什麼退兵,只有一個原因,他和諸葛亮是唇寒齒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果他進攻,諸葛必亡,諸葛亡,魏主曹睿肯定會猜忌司馬懿,功高震主,此時的魏國能抵擋諸葛亮的,也只有司馬懿了,沒了諸葛亮,也就不需要司馬懿了。
所以司馬懿應該是知道諸葛亮用的空城計,為了有個臺階下,他只能說諸葛亮生平謹慎,此時必有詐,但司馬懿想的很遠,他對權力非常渴望,並懂得隱忍。
-
14 # 談名著
我認為司馬懿沒有看出來空城計。
三國貶曹褒劉的寫法:三國演義中一直都是以這種寫法來寫的,我來舉個例子,看完三國演義,你都記住誰了?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馬超、劉玄德。曹操、孫權、呂三姓。袁紹、袁術、漢獻帝。董卓、司馬懿等人。看出來什麼了嗎?沒錯,你知道最多的就是劉備集團的人。這說明什麼,說明劉備等人在這本書中是主角,主角當然是最厲害了的。就像是電視劇,電視劇中你看完電視劇都記住誰了?男一男二,男三。女一女二女三。女配角,男配角。所以三國演義中司馬懿是沒有看出來諸葛亮的空城計。如果你覺得不夠說服力。那麼我們接著往下看。
司馬懿對兩子說差點中孔明之計:司馬懿在退兵後,領著兩個兒子往回走,這個時候後面喊聲震天, 司馬懿說,如果我們剛才沒有走的話,一定中了諸葛亮的計謀。從這一句話來看,司馬懿的想法是剛才諸葛亮有埋伏,幸好我們走的快,不然就中了諸葛亮的計謀了。如果你們說這是司馬懿在演戲,那麼我們接下再看司馬懿退兵遇伏兵:當時司馬懿退兵以後,在路上遇到了諸葛亮的伏兵,這已經很好的證明了,諸葛亮是埋伏有兵的,如果說司馬懿是在演戲,那麼透過這一件事情,司馬懿還用在演戲嗎?只怕士兵們早已經相信了剛才諸葛亮絕對是有計謀的吧?如果你還認為是在演戲,那麼我們在看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司馬懿問城中有多少人:當司馬懿又到西城的時候,他還是十分的困惑,諸葛亮城中到底有多少人呢?這個時候證明了司馬懿的心裡上是十分的疑惑的。他在疑惑諸葛亮到底是不是在擺計謀。然後又問了西城的居民,居民說,當時諸葛亮城中只有兩千五百人。並且沒有武將,只有文官而已,沒有別的埋伏。並且你們後來聽到的吶喊追趕聲才是諸葛亮故意安排嚇唬你們的。這個時候司馬懿說了一句“吾不如孔明也”難道這也是在演戲?如果你還認為是在演戲,那我也實在是無話可說了。綜上所訴,我認為司馬懿並沒有看出來諸葛亮的空城計,後期也並不是在演戲,只是司馬懿一直在困惑,諸葛亮到底是不是在給我擺計謀。所以才會有後來司馬懿問居民的事情。
-
15 # 汐水柔情
其實對於三國演義,司馬懿是否看出了諸葛亮的空城計這個問題,不覺得問的有點幼稚嗎?
司馬懿看穿也罷,沒看穿也罷,研究他有意義嗎?
首先不說空城計是小說虛構,即使他是真的,說司馬懿怕諸葛亮埋伏,所以退兵,這樣看來,司馬懿膽小,不如諸葛亮,反過來說司馬懿看穿了諸葛亮空城計,怕殺了諸葛亮回去被曹家人殺,或者其他任何理由,導致司馬懿退兵,這樣是不是就顯得司馬懿比諸葛亮更高一籌呢?答案很明顯不是,諸葛亮的目的是讓司馬懿退兵,結果司馬懿真的退了,諸葛亮就是贏了。
如果說司馬懿看穿諸葛亮空城計,所以退兵,還不如說諸葛亮看穿了司馬懿不會殺諸葛亮,所以才給司馬懿擺了一出空城計,讓司馬懿退兵,所以對於空城計這個問題,跟司馬懿看沒看穿都沒有意義,看穿也罷,沒看穿也罷,司馬懿都不如諸葛亮。
-
16 # 潘不安講究史
這一段故事發生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卻說馬謖違背諸葛亮當道紮營的囑託,屯兵山上,被司馬懿圍困,先斷水道,待蜀軍自亂後,連取街亭、列柳城。
當時諸葛亮不知街亭已失,但心中依然猶豫不定,等到王平送來馬謖屯兵的圖本,大驚失色,知街亭必失,楊儀見狀自薦前往代替馬謖。諸葛亮囑託一番,楊儀正欲起行,卻傳來街亭已失的訊息。諸葛亮聞之長嘆:“大事去矣,吾之過也!”急喚關興、張苞,命他們各帶三千精兵赴武功山小路,以當疑兵。又令張冀修理劍閣,準備撤退道路。又密令大軍暗暗收拾行裝,令馬岱、姜維斷後,伏于山谷,等大軍全部撤離後再退兵。
等諸葛亮各項安排完畢之後,又派五千兵馬赴西縣搬運糧草,此時突然傳來司馬懿領十五萬大軍往西城而來的訊息。此時諸葛亮手中已經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和兩千五百人馬。
諸葛亮命令道:“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然後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魏前軍到達後,皆不敢進去,將訊息報給司馬懿。司馬懿聞聽後,原文寫到是“笑而不信”,親自騎馬前往檢視。
司馬懿一看果然如前軍報告,頓時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疑問道:“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
司馬懿回答:“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魏軍退去後,諸葛亮撫掌大笑,左右便向其問個明白:“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諸葛亮回答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事實上,空城計到這裡還沒有完,諸葛亮提到了之前令關興、張苞在武功山小路做疑兵。卻說司馬懿退到武功山小路,忽然坡後喊殺連天,鼓聲震地。司馬懿回頭對兩個兒子說:“吾若不走,必中諸葛亮之計矣。”
因在山谷中,不知道伏兵有多少,司馬懿拋下輜重而逃。之後曹真聽說諸葛亮退兵,急忙引兵追趕,追到山谷時被姜維、馬岱的伏兵攻擊,馬岱斬殺魏軍先鋒陳造,曹真引兵逃回。
至此,諸葛亮整個空城計才算結束。
其實在演義中,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主要體現在陰謀計算上,每次都能算透人心而取得勝利,反而在軍事才能上描述比較少。諸葛亮的空城計正是用心理戰打敗了心理戰,老爹說過:“只有魔法才能打敗魔法!”正是如此。
就如原文中諸葛亮回答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諸葛亮算到了司馬懿多疑,好揣度人心,所以反其道而行,一個騙子偶爾說真話不會被人相信,同樣一個幾十年不說謊的老實人,往往能騙過所有人。
所以文中描述,司馬懿第一次聽到消失,第一反應是笑而不信,這不是我心中的諸葛亮。諸葛亮一生不冒險,怎麼可能用空城計?一定有大陰謀,所以第二反應是快馬前去看個究竟。
所以看到這種“拙劣”的空城計後,不瞭解諸葛亮的司馬昭反而看出了真相,而深知諸葛亮的司馬懿才會表示你還年輕,不懂諸葛亮。這是一個只有瞭解自己的聰明人才會上的當。
之後,諸葛亮知道司馬懿還是會生疑,於是命關興、張苞在武功山小路設疑兵。司馬懿見此處有伏兵,以為真的看透了諸葛亮的誘兵之計,把輜重都拋下了,趕緊逃跑,這時才是真正的上當了。
好一個高明的計中計,很多人把《三國演義》只是當做普通的小說,但是羅貫中曾經作為元末起義軍首領張士誠的幕僚,深知各種謀略兵法,因此《三國演義》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不然也不會成為四大名著之一。
從羅貫中在書中展現的細節來看,司馬懿開始是半信半疑,但因為諸葛亮的威名和出於安全的目的選擇了撤退。而從撤退隊伍有序來看,顯然是對諸葛亮的一次試探,看其是否會有追兵,如無追兵,司馬懿很可能是會殺回馬槍的。但是諸葛亮棋高一著的在必經的武功山小路設伏,使司馬懿徹底的相信了,於是拋下輜重趕快逃跑。
《軍師聯盟》播出後,為了抬高主角司馬懿,精心安排了一場諸葛亮和司馬懿神交的對手戲,並丟擲了“養寇自重”的觀點。我認為這是無論從演義和歷史上看都是不可能的,因為養寇一般是會養自己能夠控制的,即使諸葛亮敗了,蜀漢、東吳都不是短時間能滅的,而且還有遼東的公孫淵。
司馬懿沒有必要養諸葛亮這隻自己都無法控制的老虎,無異於玩火自焚。《軍事聯盟》中司馬懿看透諸葛亮的空城計,出於“養寇自重”的目的而選擇退兵,只能說是另一主角角度的演義。
-
17 # 陳素羅
諸葛亮當時彈的是十面埋伏。大家要知道,十面埋伏是楚漢爭霸時韓信打敗項羽的最後一仗,我估計諸葛亮是想告訴他。不要學韓信之類的,,,,
-
18 # 葉飄刀
“諸葛一生唯謹慎”這是三國演義中對於空城計的解釋,按照一般的說法,正是因為諸葛亮反其道而行之,大膽的冒險行為,使得司馬懿產生了疑慮,最終放棄了攻打,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冒險過頭的諸葛亮諸葛亮是謹慎,反其道而行之也對,但把自己放在城頭就有點詭異了,一個小城,自己在城頭彈琴,別說了伏兵了,萬一司馬懿來一個弓弩手城頭覆蓋射擊,諸葛亮可能就完了,而對於司馬懿來說,這樣的壓制射擊並沒有什麼大的冒險,諸葛亮這樣的冒險為什麼,為什麼他一定要坐在城頭上。其實原因很簡單,他要讓司馬懿看到,他諸葛亮就在城裡。
謹慎過頭司馬懿再看看司馬懿對於空城計的反應,得到手下回報諸葛亮的空城計的時候。
司馬懿首先是:笑而不信。如果是真的笑而不信的話,他直接命令前鋒攻擊就行了,本來先鋒的任務之一就有試探攻擊,為後邊主力做偵查和探路的意圖。
然後司馬懿馬上親自趕往前軍,確認諸葛亮就在城頭上坐著,可見司馬懿對於諸葛亮的出現雖然表現得笑而不信,其實相當的重視,親自給予確認。
最後,當確認諸葛亮在之後,司馬懿二話不說,掉頭就走,沒有做任何試探性攻擊,也沒有采取任何的措施。
諸葛亮一坐就能嚇跑司馬懿,那其實根本就不用打了,魏國直接投降就行了。司馬懿的退走顯然並非是因為害怕諸葛亮或者害怕諸葛亮的計謀,連試探都不敢的他是不配做諸葛亮的對手的,實際上,諸葛亮和司馬懿不但是對手,而且棋逢對手的宿敵。
空城計的原因和目的那麼這樣一出空城計,諸葛亮為何要自己冒險坐在城頭呢,他直接擺個空城嚇人不就行了?
而司馬懿為何在面對空城計的時候,從頭到尾只是確認了一件事情,諸葛亮就在城頭,其他什麼都沒有做,轉身就走了。
其實這出空城計是諸葛亮故意擺給司馬懿看的。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什麼人,出將入相的全才,並非一般只會打仗的將領,其擁有更為遠大的戰略眼光。
司馬懿為什麼復出,因為諸葛亮的存在,魏國其他人扛不住。那麼如果幹掉諸葛亮,結果是什麼,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點諸葛亮名錶,司馬懿自己也清楚。至少在司馬懿站穩腳跟大權在握前,他需要諸葛亮活著。
但司馬懿又不能在萬軍之前,公然放走諸葛亮,所以他需要一個藉口,放走諸葛亮的藉口,空城計就是諸葛亮給出的藉口,司馬懿看出了諸葛亮的目的,借坡下驢。
那麼說回最開始,諸葛亮為何要冒險坐在城頭,其實這是在告訴司馬懿,我諸葛亮就在這裡。因為城有多小,可能埋伏多少,可能會造成多大的損失,司馬懿是老將他會不知道,他在乎的只是諸葛亮的死活,其他的人,平了也就平了。
諸葛亮的空城計,其實在明白的告訴司馬懿我就在這裡,我沒辦法了。
司馬懿就是因為想通了,看懂了,所以聽說之後,馬上親自去確認,確認之後,馬上撤兵,連試探都不試探,為何,一旦試探,諸葛亮必然露餡,兩個聰明人心照不宣的好戲,這個空城計的藉口就演不下去了。
所以可以說,諸葛亮的空城計其實是演給其他人看的,而司馬懿諸葛亮不怕他看穿,就怕他看不懂啊。還好司馬懿果然給力,沒有讓諸葛亮失望。
-
19 # 一隻熊貓壓海棠8899
首先,三國空城計我知道的就趙子龍在漢中擺了曹操一道,為此咱們還學到了一個成語,偃旗息鼓!
事實上,諸葛第一次北伐是曹真抵擋了他,司馬正在南方懟孫十萬!
回覆列表
這裡是回答問題的我知道。司馬懿是否識破空城計我不知道,按傳統的看法是司馬懿上當了。我是贊成傳統看法的,要我挖空心思猜司馬懿之心思還真比較困難,只能就此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