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滾滾江水mzs

    梁漱溟出身於一個殷實的地主家庭。

    少年時,為人聰明,父母對他也特別疼愛,但他卻常常苦悶不樂。但家中的女工,天天做飯、洗衣、幹雜活,但臉上常有笑容。他得出:人生的苦樂不在外界,而在自身,即在主觀,其根源在自己的慾望,滿足則樂,不滿足則苦。而這種慾望是無窮盡的。

    他開始研究佛學,18歲時,拒絕父母給他訂婚,19歲開始茹素,曾前往衡山想出家為僧。

    對於生死,他泰然處之。認為佛家對生死的態度是不求生,不求死。

    堅持素食七十餘年,除了雞蛋、牛奶,其他葷腥一律不沾。

    一生追求兩個問題,一是中國問題,即現實的中國國家問題、社會問題;另一個是人生問題,即人為什麼活著。

    一生喜愛儒學,推崇傳統的儒家人生態度,普通人都是有追求態度轉到厭離態度,從厭離態度再轉到鄭重態度;所謂出入儒釋,都是經過厭離生活,然後重又歸來盡力於當下生活。

  • 2 # 星海一沙鷗

    梁漱溟生於北京,24歲入北京大學任教,7年後辭職,投身農村,在廣東、河南、山東輾轉開展鄉村運動。抗戰中,為促進國共團結抗敵而奔走,參與建立民盟,又創辦勉仁中學;抗戰勝利後,參與國共和談,為和平建國而努力。1949年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及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

      梁漱溟先生曾說:“我生有涯願無盡,心期填海力移山。”95歲人生,他的身份有:國學大師、社會活動家、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社會改造運動者等等。身後二十五年,這些身份都已經如浮雲消散,留存下來、可供流傳的,是他的精神、他的思想,是他作為儒者為農民四處奔走,為家國奮力呼籲的行動家的身影。

      這其中,梁漱溟先生孜孜以求的兩大問題,時至今日,仍然不過時。這兩個問題是:“一個呢,現實問題,現實中國的問題,因為中國趕上一種國家的危難,社會的問題很嚴重……還有一個問題是一個超過現實的、也是人生問題,對人生的懷疑煩悶——對人生不明白,懷疑它,有煩悶……兩個問題不一樣,一個就讓我為社會、為國事奔走,一個又讓離開。”

      最終,儒家學說緩解甚至解決了梁漱溟的人生問題,他發現了中國式的人生意趣,不再認為“人生是苦”,而是抱持一種謹慎的樂觀態度。另一個問題,“中國問題”,梁漱溟探求了一生,行動了一生,沒能真正得到解決。建設中國耗盡了梁漱溟的一生,也耗盡了更多人的一生,同時,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加入了求解的行列。

  • 3 # 奔跑吧濤濤

    梁漱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在現代史上,梁漱溟以特立獨行而著稱,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有人說梁漱溟是儒家,有人說他是佛家,有人說他是哲學家,也有人說他是社會活動家…無論是哪一種評價,如今,我們都能從他身上感受到“融合了多種思想的傳統知識分子的一種特質”。

    梁漱溟一生始終關注兩個問題: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當人生問題要解決的時候,他便深入佛理,探求解脫。當社會問題突顯的時候,他便走出書齋,放棄佛學研究,奔走社會,尋求救國治世之道。

    梁漱溟作為一名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面對社會紛亂、民生塗炭,面對西方文化對於東方文化的強勢侵蝕,表現出捨我其誰的使命感。特別是五四運動中面對徹底否定、摧殘中國文化的種種行為,他更是奮起反擊,以筆為劍,捍衛傳統文化的尊嚴。

    20世紀20年代風雨激盪的時代潮流,激起了梁漱溟的危機感和使命感,始終在痛苦地思慮“救世救國”的梁漱溟再一次被推到了政治和文化的漩渦之中,決心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所以,從梁漱溟思想的轉變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過程是由入世轉變到出世再回歸到入世,其佛儒共融的思想軌跡,讓人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中國新儒家的開山祖師,甚至被稱為“儒家”的最後聖人;但由於他長年吃素且不蓄髮,又被人稱為“不穿袈裟的和尚”,也有人稱他為“佛光燭照下的一代儒宗”。梁漱溟的一生特立獨行,在風雲變幻的時代潮流中,我們總能看到一個處變不驚、迎難而上、堅忍不拔的身影。

    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他一生關注的兩大問題:人生問題、社會問題,是因為他作為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是欲以天下為己任也。

    1942年,梁漱溟自日本統治下的香港脫險後,曾給他的兩個兒子寫了一封長信,信中說:“前人云:‘為往聖繼絕學,為來世開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今後的中國大局以及文化復興工作,亦正需要我; 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那是不可想象的,萬不會有的事!”

    這幾近狂易的精神情態在常人看來是可笑的,然而,它始終是梁漱溟生命擔當與使命的真切表露。他回答他的朋友說:“狂則有之,瘋則未也”。其實,“狂妄”是其表面,其核心則是“堅定”。梁漱溟以這番故意略顯“狂妄”的話來顯示自己堅定的信念—一定會完成歷史賦予自己的人生使命。

    此後,梁漱溟仍我行我素,高度自信自負,始終沒有放棄他的主張。不管身處怎樣的逆境,梁漱溟始終不渝地堅持著自己的救國治世的理想,程思遠先生對梁漱溟評價:潛心行學,一代宗師,探索人生,無所畏懼。

    所以說,梁漱溟一生始終與時代大背景緊密相關,國家需要時則入世兼濟天下,天下穩定時則出世潛心治學,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才是真正以天下為己任的鴻儒巨匠,也正因為如此,他也被尊為最後的儒家。

  • 4 # 順其自然逍遙遊

    不會。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將傳承,因為那都是道的境界,而大道至簡、大道長存、大道在心。

    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也有權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內向的男生,怎麼追求自己的喜歡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