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INS明星時尚動態
-
2 # 百日唯新
就是不讀長篇 ,只讀一些短句子。
我覺得現在的碎片話閱讀讀的都是沒有意義的東西。現在好多人喜歡那些美麗又空泛的句子。確實讀起來很美,但是不能引起人的共鳴。我還是喜歡讀一些短篇,或者長篇小說。這樣才有感覺
-
3 # 老徐漫談
什麼是碎片化閱讀?
碎片化閱讀是指透過手機簡訊、電子書、網路等各種渠道電子終端接收器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閱讀模式。
馬伯庸也曾談到過自媒體時代閱讀方式多樣化問題。在他眼中,中國國民閱讀方式呈現多樣化態勢,閱讀率並未下降,只是不少人隨著智慧手機、移動終端的發展將閱讀方式由傳統紙質書轉化為新媒體閱讀。
優點:如果你的價值體系已經形成了,經常瀏覽微博、推特、或者社交媒體圈,有助於拓寬你的思路和思考問題角度,有時候別人一兩個字能為你開啟一扇窗。但這裡要強調的是,你已經形成了你的價值體系,只是藉助別人的隻言片語拓寬思考,而不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帶節奏“)。
如果你是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一本書,或者背單詞,這樣會讓你充分的利用好你的時間。一年要讀至少5本好書。
缺點:但是對於知識體系和獨立思考能力尚未形成的人來說,大量、持續的接觸、使用碎片化資訊可能導致這個人的知識體系和獨立思考能力以後都不太可能形成了。
會讓人注意力變得碎片化,比如要真正看書學習的時候,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高強度集中 。
碎片化閱讀將複雜的事物簡單化。它們往往只告訴你表面上的東西,卻不會告訴你背後的原理,以及它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絡讓人表面思考,覺得自己懂了,其實往往不懂,但這種心態會讓人浮躁、不謙虛。
-
4 # 滿樓書坊
“碎片化”這個詞,簡單地說是一個完整的東西變成了很多碎片,零零碎碎化了,不成系統、不成體系了。應該說,這個我們目前這個時代的一個特徵,因為我們的時代節奏太快了,資訊太多了,而人的時間和精力又不夠,結果出現碎片化的現象也實屬正常。
就閱讀的碎片化而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閱讀時間的碎片化,一個是閱讀內容的碎片化,一個是思考或說思維的碎片化。而這三者往往又是互為因果,相關關聯的。
首先是閱讀時間的碎片化,因為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用在學習上、工作上、交通上,還有社交上、娛樂上的時間都很緊張,都不夠用,因此,不管是閱讀書籍,還是電子媒體如手機之類,時間都很有限,往往是利用上班途中地鐵上啊、睡覺前啊、中午休息什麼的,這個時間是碎片化的,也是不充分的,因此呈現出一種碎片化的狀態。
其次是一個是閱讀內容的碎片化。現在多數媒體,不管是紙媒還是電子媒體,包括電視廣播等媒體,因為考慮到一般受眾的時間有限,興趣點也比較低,所以有意地提供一些相對熱點、相對能吸引眼球的內容給受眾,這樣從經濟上說是合乎效率的,因為淺的、熱點的、能吸引眼球的東西可以帶來流量,帶來收視率收聽率,但就內容而言,就不完整了,是一種內容的碎片化狀態,受眾獲得的資訊很可能是其中的一個片段。
因為前面兩個因素,也就導致了受眾在思維或者思考上的碎片化,因為受眾接受的資訊並不充分,加上沒有去深究的時間和興趣,結果出現的狀態是:好像什麼都知道一點,但其實什麼也不知道,這種淺層次的瞭解,也就是思維的碎片化。
碎片化時代和碎片化閱讀是一種現象,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趨勢,並不會因為人們的喜歡或厭惡就自動消失。總的來說,這種現象有好有壞,有利也有弊。
就好的方面來說,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就是新浪微博的廣告詞一樣,可以隨時隨地接受新的資訊和想知道的知識,可以娛樂受眾,等等,這都是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然,就像前面說的一樣,碎片化閱讀的弊端也很明顯,因為它是一種淺度閱讀,而不是系統化、體系化的閱讀。碎片化往往會導致片面化,由此缺乏深度的梳理和思考。畢竟,容易獲得但也會同樣容易遺忘,知道也不一定就懂得,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而且,就目前的各種網路媒體提供的內容來看,那些獲得重點關注的往往是一些吸引眼球的噱頭文章或者純粹的娛樂,這些東西通常沒有什麼知識含量,有些甚至連娛樂價值都沒有,只是為了打發時間。
-
5 # 藍色winds
提到閱讀,許多人始終保持一種敬畏之心,自己不想讀,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讀一點。
有了手機和網路,應運而生的碎片化閱讀,彷彿高科技一般,降低了閱讀的門檻,而且閱讀的檔次好像也跟著提高了。不管你忙不忙,也不管你有沒有耐心,似乎只要滑動螢幕,誰都可以自稱讀書人。
問題是,碎片化閱讀有效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先來解決這兩個問題:
什麼是有效閱讀?
有效閱讀能否碎片化?
01.
什麼是有效閱讀?
閱讀的物件是資訊,文字、圖片、音訊和影片只不過是資訊的載體。閱讀的本質,就是對資訊的處理。資訊量最大的,或許是書籍。如果讀書也能有效碎片化,其他的閱讀應該問題不大。因此,我們不妨先把閱讀的範圍縮小到讀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把閱讀分為三個檔次:為了娛樂而讀,為了知道而讀,以及為了理解而讀。
比如最近引發熱議的一條新聞,河北寒門女孩707分考入北大,一篇《感謝貧窮》看哭無數人。第一檔次的讀者會驚呼:“哇塞,好厲害,這娃高考能考這麼多分!”八卦過後,就圍觀下一條新聞去了。第二檔次的讀者會感覺自己深受啟發:“原來貧窮不可怕,只要保持樂觀和努力,一樣可以翻身!”想完後渾身充滿雞血和希望。而第三檔次的讀者會謹慎地思考:“像她這樣經歷的孩子,成功的機率有多大?有哪些做法是值得我去借鑑的?”思考過後,他會重新整理自己的理解,改進自己的決策。
前兩個檔次的閱讀只是滿足於獲取資訊,讀完之後,你還是原來的你;而第三個檔次的閱讀,除了獲取資訊,還致力於把資訊進行重組,從而增進自己的理解力,要麼更加本質地認識世界,要麼更有效率地改變世界。相比之下,以增進理解力為目的的閱讀才算得上是有效的閱讀。
02.
有效閱讀能否碎片化?
有效地碎片化意味著把閱讀本身分割成一個個小碎片,把這些小碎片組合起來還是原來的閱讀。這就要求閱讀得像一把槍,拆成一堆部件,裝起來還是一把槍;如果閱讀像一頭豬,肢解後再拼回去,最多也只能算是標本。
閱讀的分割有兩個維度:分割資訊和分割時間。
第一個維度,分割資訊。
書籍的核心組成是文字,文字從作者的寫作而來,承載著作者的思維脈絡。《風格感覺:21世紀寫作指南》的作者斯蒂芬·平克指出,寫作就是把網狀的思考,做成樹狀的結構,再用線性的文字表達出來。樹狀的結構意味著,作者的思考可以分成若干個組成部分,它們之間儘管存在聯絡,但是分期處理也不會影響效果。
對於一個組成部分,作者可能用章節來表達,也可能用幾個段落來表達,我們不妨統一稱為作者的一個“思維組塊”。許多人習慣把一本書看成章節的組合,把章節看成段落的組合,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一本書可以看成是作者“思維組塊”的組合。
用分期的方式處理思維組塊,對整本書閱讀的有效性沒有影響。比如你要閱讀一本C1駕考的教程,可以把它分成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和科目四這四個思維組塊,分期處理閱讀效果不變。有時組塊還可以細分,比如科目二可以分成半坡啟動、直角轉彎、側方停車、曲線行駛和倒車入庫這五個思維組塊,分期處理也不會影響閱讀效果。
因此,從資訊的分割角度看,有效閱讀是可以碎片化的。
第二個維度,分割時間。
既然一本書的資訊可以分割,那麼讀一本書的時間自然也可以分割。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一個思維組塊已經無法細分,那麼對它進行有效閱讀的時間能否進行分割?
一個思維組塊本質上是一小堆資訊,對它進行有效閱讀,就是把它輸入到大腦的“記憶體”,接著從大腦的“硬碟”中提取合適的舊資訊,新舊資訊重新組合以後,把結果輸出到大腦的“硬碟”存檔,說白了,就是對它進行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否能夠中途離開呢?不能,因為離開後,好不容易放入大腦“記憶體”的資訊會逐漸流失。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如果大腦剛記憶完新事物,20分鐘以後記憶量就下降到原來的58.2%,也就是說,資訊流失了將近一半。記憶完的資訊尚且如此,那麼僅僅靠閱讀輸入大腦“記憶體”的資訊,遺忘的速度估計也相差無幾。如果我們中途離開,意味著回來之後,還要重新把遺忘的資訊補回來,這樣反而降低了效率。
因此,從分割時間的維度看,對思維組塊的有效閱讀無法碎片化。
03.
從上文可以看出,有效的碎片化閱讀的碎片,其實就是對作者思維組塊的有效閱讀。碎片的大小,就取決於我們對作者思維脈絡的細分能力,以及對思維組塊的思考能力。兩個能力合起來,就是閱讀的內功。也就是說,內功越強,碎片化閱讀越有效;內功越弱,碎片化閱讀越無效!
那麼,如何提高閱讀的內功呢?
目前我更推崇的,是萬維鋼在《萬萬沒想到》中介紹的“強力研讀”,它面向的物件《臥底經濟學》之類寫給非專業讀者的非虛構類書籍,追求的是在一本書中挖掘到最大限度的收穫。
按照“強力研讀”的要求,一本書應該讀兩遍。第一遍是正常通讀,只要欣賞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例子即可,走走停停也無妨。第二遍是批判性閱讀,在讀的同時寫讀書筆記,例子可以跳過,重點關注作者的思維脈絡。讀一章,做一章筆記,全部讀完後,書就可以扔掉了。強力研讀的核心,就是讀書筆記。
對於讀書筆記,我現在的習慣是用紙質的筆記本,它最大的好處就是隨時開啟就能記,啟動成本比手機要低,當然你要確保這個筆記本隨身攜帶。
對於一本書的每一章,我的習慣也是讀兩遍。
第一遍,我在感受作者思維的同時,對這一章節的文字進行大致細分,每一部分就是一個思維組塊。至於分得對不對不要緊,只要形成習慣,你的細分能力會逐漸提升,你會分得越來越多準的。
第二遍,我會在讀完一個思維組塊之後,就寫下讀書筆記,寫完了再讀下一個思維組塊。每個思維組塊的讀書筆記分層四個層次,第一層是思維組塊的核心觀點,即它主要說什麼;第二層次是思維組塊的論證邏輯,即組塊間的聯絡是什麼;第三個層次是思維組塊的素材引用,即作者引用了哪些素材來支撐或幫助讀者理解,比如名人名言、故事案例、金句或類比等等;第四個層次是對思維組塊的評論和拓展,即我自己的理解,以及由此聯想到的其他知識,這一個層次我還需要繼續努力。
比如,下面是我在閱讀完《自控力》第八章的時候,寫下的部分讀書筆記(看了我的字,相信你會更加自豪)。
04.
有的人認為:“值得閱讀的書本來就不少,每一本書都要這麼讀的話,得讀到猴年馬月啊!”
結合自己多年的閱讀經歷,我得到兩點認識。
首先,閱讀和投資一樣,具有複利效應。許多人希望透過投資獲得財富自由,卻容易忽略了一個前提,就是足夠多的本金。1個億的本金,一年3%的收益率也能賺到300萬,但是1000塊的本金,100%的收益率也就賺個1000塊。
對於閱讀來說,你的精力就是本金。有的人喜歡碎片化閱讀,是因為他們覺得可以不需要投入多少精力,這是對閱讀的誤解。閱讀是除了踐行以外,迅速積累見識的最好方法。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很難期待什麼不尋常的踐行,因此,閱讀非常值得我們投入足夠多的精力。
其次,閱讀和投資一樣,複合收益率的大小取決於系統。有的人熱衷於各種技術指標和小道訊息,大起大落之後,可能也沒賺多少;巴菲特遵循價值投資,堅守自己的投資系統,結果幾十年下來仍有20%左右的複合收益率。在你投資之前,你的系統已經決定了你大機率能取得的複合收益率。
閱讀也是一樣,不同的系統決定了不同的複合收益率。記得剛出來工作的頭一年,每逢週末,我就早早起床,到宿舍頂樓的樓梯口看書。一本厚厚的《社會學原理》,硬是在幾個月內被我掃了一遍。當時挺覺得自豪,但現在看來沒什麼卵用,因為從裡面看到的任何內容,我都已經原封不動地還了回去。
接觸了“強力研讀”後,我嘗試著閱讀《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書不厚,前後足足花了兩三個星期,每一章都寫了讀書筆記,有幾章還寫成文章釋出出去。踏踏實實地做了一次後,我發現自己不僅理解了這本書的思維脈絡,而且需要解決一些教學問題時,還能迅速代入應用。
其實,做讀書筆記的過程,也是你思考的過程,而記憶是思考的結果,當你做完讀書筆記,也就相當於記住了作者的思維脈絡。
有的人還是擔心讀得慢,其實許多著名的讀書人的閱讀速度都非常快。比如經濟學家泰勒·科文,他翻書速度非常快,看一頁書的速度幾乎是別人看一個標題的速度。你可能會質疑,但只要看他的部落格就知道,他的確知道讀過的每本書的關鍵之處。
讀得快的秘密在於,他們之前已經讀過很多很多的書,所以一般的書對他們來說,新東西已經非常有限了。這就是閱讀的內功。
- End -
回覆列表
我覺得碎片化閱讀應該從兩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是從閱讀的時間,碎片化閱讀的載體不再是紙質的書本了,而是以手機為載體。因為手機的便捷性,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的用手機進行閱讀,因此我們閱讀的時間也是斷斷續續的,呈現碎片化。
另一方面是從閱讀的內容,網路將我們與龐大的資訊資料庫連線起來,因此我們閱讀的內容不再是單一的,而是五花八門,不成系統的。這些不同的資訊在我們的腦子裡以一種碎片化的形式存在。
對於碎片化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我們應該採取辯證的態度來看。
益處有兩點。首先,碎片化閱讀拓展了了我們的知識面,“找度娘”彷彿成為現在人們遇到問題的第一反應。搜尋引擎方便我們資訊搜尋和閱讀,另外,知乎等社交媒體也能讓我們的問題能夠得到更專業的回答。 其次,手機相比於傳統書本更方便攜帶,因此更方便我們利用起閒碎時間來閱讀資訊。
弊處也有兩點。首先,碎片化閱讀使人形成了一種惰性依賴,習慣於透過搜尋,提問來獲得知識碎片,不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統的知識體系。其次,碎片化閱讀擠佔了深度閱人們漸漸無法靜下心來閱讀紙質書本,進行深度思考,也對傳統閱讀帶來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