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牛愛遛彎

    磨剪刀、箍桶、彈棉花、閹雞、閹豬、補生鐵鍋……,這些都是老手藝了。五十歲以上的鄉下人會有記憶,四十歲左右或者以下的年齡,記憶就會很模糊或者沒有記憶。

    在我的記憶中,補鐵鍋的手藝是最早消失的。在我十五歲以前,鄉下補鍋的手藝人還很多,他們大多都是我們安徽桐城的師傅,肩頭永遠都是一副擔子。扁擔一頭挑著個小火爐風箱,一頭挑著補鍋用的工具箱以及原料。手裡拎著方形銅片串成的一掛物件。進了村子,補鍋師傅手腕輕柔地搖動,銅片物件就會發出得啷得啷的聲響。這時有破了鍋的人家,就會應聲把破鍋拿過來。補鍋師傅支好爐子,裝上風箱吹管,生上火,火上放著一個冶盅,冶盅內放入黃色的生銅(鑄銅),風箱吹起藍焰焰的火苗,不一會,就會把生銅融化了。補鍋師傅再把裂了的鍋底,沿著縫隙,眉隔兩公分輕輕地敲開一個兩三毫米大小的孔,然後左手託著一塊布一樣的東西(後來知道那是石棉),然後用一個手指粗細,十公分左右長短的小棍子一樣的物件,棍子一頭是凹槽,凹槽裡裝上融化了的銅水,銅水在凹槽內滾動,師傅熟練地把銅水對著小孔壓上,過兩三個呼吸的時間,拿開那個小棍子,一個晶亮的黃色銅疤牢牢嵌在鍋底,儼然就是一個藝術品。

    補鍋的手藝,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消失了。

    箍桶是木工手藝活,這是一種專門的手藝,需要計算圓周率,而且還需要掌控每一片木板介面的角度。因為那時的人文化不高,很多手藝絕好的木工,打製傢俱非常出色,但都不會箍桶手藝,所以,箍桶生意其實是有些壟斷的意思。這個手藝,隨著塑膠和金屬桶的興起,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沒落了。但現在又有了興起之勢,如木質洗臉盆,木質浴盆,都是專業箍桶師傅靈巧的雙手製作出來的。

    彈棉花這個手藝各地都有,當時尤以江蘇南通那一帶的師傅手藝為上乘。我們家鄉當時就住了兩個南通來的師傅,他們幾乎壟斷了我們這一片方圓幾十裡彈棉花的活路。兩個師傅一箇中年,一個小夥子,那個小夥子姓郭,鄉親們都喊他小郭。

    小郭他們彈棉花,不僅彈得通透均勻,在給棉被網紗時,你只能看到一根根白色紗線在棉花上跳躍著舞蹈,兩人雙手翻飛,十根手指如彈鋼琴一般舞動,令人目不暇接,爐火純青的手藝,讓你不得不為之讚美感嘆!

    後來因為小郭與房東女兒戀愛,房東堅決不同意,兩人瞞著房東,私奔回了南通。從此我們家鄉就再也沒有來過這樣有著高超手藝的彈棉花師傅了。

    對於閹雞的手藝,其實與閹豬差不多。當年,農民家裡喂十幾只或者幾十只雞很正常,對於公雞,一般只會留下一兩隻種公雞,其餘就要閹了,老人說閹雞的肉布柴,口感好,而且也長得比較肥大。我記得當年我們家閹雞,都是世保哥包了。世保哥其實比我父親還要大,農村講究輩分,因為與我平輩,所以我就喊他世保哥。世保哥過來閹雞的那天,整個的雛雞都會關在籠子裡,然後抓出來一隻,世保哥用一個竹弓一樣的東西把公雞整個身體固定住,特別是把頭部、翅膀和雙腿固定牢牢的,然後在公雞腰部用小巧的切刀切開,再用兩個帶彈性的抓口拉開切口,接著用一根帶彈性的打了活結的細繩探進雞的腹腔,一會兒,就從雞的腹腔內拴出一個綠豆大小肉色的東西。然後再把雞翻過來,如是操作,閹雞就大功告成了。從此,閹雞就不會再像其它公雞那樣打鳴了,雞毛也長得柔順修長漂亮。

    磨剪刀的手藝其實現在還有。前不久,社居委還特意安排一個磨剪刀的師傅進我們小區,為居民免費磨剪子搶菜刀,費用有社居委出,實際上也就是為民服務。

  • 2 # 一株吊蘭

    不只是磨剪刀、箍桶、彈棉花、閹雞,還有很多.

    在二三十年前的農村,跟老百姓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不只是磨剪刀、箍桶、彈棉花、閹雞,還有很多,像,補鐵鍋、劁豬、騸羊、碫石磨、剃頭、貨郎挑、油漆匠,等等。別看這都是些小手藝,可是,對於手藝人來說,是足以養家餬口的;另外,也是普通老百姓離不開的。這些人在有一定地位的人看來,是屬於下九流的人,但老百姓歡迎他們。

    從事這些職業的人都非常隨和,在誰家幹活,不巧碰到飯時,主人家也會給他端上一碗飯,很家常的,主人家吃啥他吃啥。如果碰巧是在一家家境還好些的人家,主人家還能給上一杯小酒喝。走而言之,這些人是走四方住四方吃四方。一般都是麥收一罷出來,陰曆年前回家。

    磨剪子。

    貨郎挑。

    從上面這幅畫大家就可以看出,貨郎在民間已經是一個非常那個古老的職業了。他們的標配是:前後兩個裝針頭線腦、胭脂香粉、鞋樣子、梳頭油、梳子篦子、扎頭繩之類的貨物,用一根竹扁擔挑著,手搖一個撥浪鼓子。到了一個莊頭上,把撥浪鼓搖的“不隆冬不隆冬”地響,莊子裡面的婦女便知道貨郎挑子來了,得去買點鞋樣子、頭油、頂針、頭箍子;孩子們也高興,又能讓大人給買點糖果吃了。別看貨郎挑子裝的貨少,可都是居家生活手頭上必備的,在那個交通十分不變的偏僻農村,可也是解決的大多數人的生活急需。

    彈棉花。

    (這是民間傳統彈棉花場景)

  • 3 # 丸子萌一手工

    老家在南方小鎮的街面上,九十年代那會,大家都還每天挎個籃子去趕集,我們叫出市,記憶中鄰居都是街面上幹手藝的,我奶奶那時候做掛麵,左手邊鄰居修腳踏車,右邊鄰居就是箍桶的,各種腳盆,米桶,馬桶都有,就是把木板排列鑲嵌好,然後用竹篾箍緊,斜對面還有做提湯鍋的,提湯鍋是以前結婚或看望坐月子用的放吉利果的一種木頭罐子,外面刻花刷紅色漆,還有裁縫,做棕梆的(棕櫚床墊),修手錶的。

    閹雞在上學路上看到過,那時候就很奇怪為什麼雞的蛋蛋會在肚子上,看那個人就是先拔毛然後在肚子上打個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比自己小的男友恐婚,大齡女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