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由小小影
-
2 # 桂海拾貝
謝邀請。作為一個成年人,確實大有必要多讀點書。因為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到底怎樣做才叫會讀書。我也是外行。以下建議僅供參考;一,多讀有正能量的書,能有激勵自己,鼓勵自己進步的名人自傳,古典名著等。二,邊讀邊想邊記,讀用結合,寫點讀後感受,才能收到良的效果。就寫到這裡,說多了就有誇誇其談了。
-
3 # 郝實用
兩種讀書目的
①收集類讀書法。
把所讀的資訊進行歸納,分類和整理。這樣的好處是有了自己的素材庫。
②致用類讀書法。把所學的知識和內容最重轉化為行動上的變化,這需要你對所讀內容進行深刻的思考並內化,最後成為你行為上的改變。
幾個個人對於書籍的觀點
①你一定可以從一本書籍找到對你有用的資訊,有的多有的少而已。
②書上不一定每個部分,都對你有用,所以你需要選擇性閱讀。
-
4 # 五年翻倍
多讀書,不論是哪方面的書,不管能不能看得懂。堅持讀下去,總會對自己有好處的。以前不喜歡看書,總覺得看書沒用,後來工作,發現在學校只會誤導你。實際上很多知識到了工作中是很重要的。就算和工作不想關的,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知識面,提高個人魅力。
-
5 # 戲戲愛分析
我覺得成年人應該有方向性的讀書,比如你愛好財經類,就多讀財經方面的書,不要盲目的讀書,畢竟年紀不小了,時間也不充足了
-
6 # 娛樂圈博主君
①給自己創造一處安安靜靜的環境吧
我覺得所有人都需要一個和自己獨處的時間和小環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收起手機,不帶閨蜜或者朋友。
選本自己愛看的書,然後靜靜地去感覺甚是享受這段只屬於自己的時光。
②不要一開始就看電子書
為了省錢,為了攜帶方便,就開始看電子書,但是一開始不要這樣,如果你真的閱讀到了很高一個層次,就可以隨身帶個Kindle
但是一開始,省幾頓火鍋,買些紙質書,花錢買的即促使自己讀完,有真的感受到了讀一本書是什麼感覺。而不是在快速消化,像功利性的讀書。
有時候別人一介紹這本書,你也會突然來了興趣,覺得劇情真有意思,想讀。
一般這種都不會是很劇透的那種講書,只是推薦,你讀的時候會很想知道結局,也會慢慢愛上揭秘一本一本書的感覺。
④看電影
有很多書都有同名改編電影
一定要先看書,再去看電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還會對這本書記憶更牢固,
如果你突然看到某個電影不錯,去找一下他的原著,先讀完,在看電影,
這樣一來這本書的思想塑造可以說是很深刻了。
-
7 # 細語吾悟
首先提出這樣的問題的你:
一、你有開始下了決心去讀書,而且還讀了幾天或者十幾天
二、你是想問如何堅持去讀書
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因為當今社會,不怕沒目標,沒決心。成年人更是知道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推薦你看什麼書或者規定你看多久這都是不現實的,因為你不是學生年代那種純粹性,學生被老師管理著,約束著,成年人是自由的,所以建議你讀什麼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我也不知你的特性,專業,從事什麼行業。
所以如果是我的猜想你想了解如何堅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這樣的問題,我給您的建議是:
1、如果您身為父母,和孩子一起有個讀書時間的約定。一來現在學校都在實行閱讀素養,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二來你在孩子面前建立的威信,我現在都是以身作則讓孩子信服崇拜的,所以有了這層壓力您會慢慢陪著孩子堅持,因為孩子由學校規定,您被約定約束著
2、還不是父母的成年人,我建議一開始的讀物是自己非常感興趣的期刊類別的,這樣很快閱讀完一本之後再無選擇新的刊物,這樣興趣培養了,慢慢知識面拓寬了,成就感一上來,再去讀讀經典的文學,這壓根的理解的層面不一樣收穫就不同
-
8 # 文化一家人
成年人應該如何讀書?這個問題問得好。因為世界上不存在讀書這項工作。既使是專業作家,他的工作是寫書,也不是讀書。
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理解為:成年人應該如何在業餘時間讀書。
古人有“頭懸樑,錐剌骨”,“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等讀書典故。但那畢竟是故事。當時是否有那麼回事,我們今天沒辦法核實。但我們可以學習那種精神,把它作為學習的楷模和動力。
說到具體問題,今天的成年人應該如何讀書呢。我的理解是:
一、讀書目的選擇
成年人讀書,目的各有不同。有要提高自身技術業務素質的。有要加強自身文化修養的。有的是把讀書作為業餘消遣,還有為了讀閒書看熱鬧的。但不管是什麼目的,只要讀的書是健康的,都會潛移默化地對讀者產生積極影響。這影響可能有大有小,有強有弱,但有影響是必然的。不然還讀書做什麼,不如做點別的更有實際價值。
二、書籍種類選擇
明確了讀書的目的,選擇書籍種類就成了當務之急。如今的書籍浩如煙海,同樣種類的書籍,有好有差,有高有低。這就要求我們去選擇優秀的,已有定論的上等書籍來讀,避免走彎路耽誤時間。時下流行請名人名家給開書單,因為名人名家讀書比我們多,有這方面的經驗,知道哪類書籍是上乘。按照書單來選擇,確實是個好辦法。
三、讀書方式選擇
說到讀書方式,就涉及到前面說的懸樑剌骨。今天的人們倒不至於那樣讀書。本人理解,只要培養出讀書的興趣,做好讀書筆記,見縫插針,持之以恆,久而久之,自然會有收穫。
本人也免強算個讀書人。我覺得,讀書方式是成年人讀書最重要的環節,因為它直接關係讀書的效果。透過多年觀察,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人們選擇讀書方式是不一樣的。
自己寫的東西,好像不存在搬運問題,我把它移過來與大家探討。
古往今來,讀書方式包羅永珍。古人有“頭懸樑,錐剌骨”,“鑿壁偷光”,“囊螢映雪”。今人有廢寢忘食,手不釋卷,見縫插針,孜孜不倦。那麼,還有沒有其它方式呢?經過長期觀察,我發現,當下的讀書方式可謂五花八門豐富多彩。
歸納起來,大致可分以下幾類:
讀閒書。
具體表現是不受限制不費周折,完全憑個人喜好信手拈來。散步時讀一章,入睡前看一節,喝茶間隙瞄幾眼,候車旅途瞥幾行。閒書不是壞書,讀閒書可增加閱歷開闊視野,修身養性陶治情操。在雅俗共賞的休閒愛好中,讀閒書可納入大雅之列——說某某人博覽群書,大概指的就是此類。
讀閒書最大的好處是不會犯低階錯誤。比如,某大學校長在眾目睽睽之下把“鴻鵠(胡)之志”念成“鴻浩之志,“某高等文化單位公然在錦旗上大寫“撼社會平安!”
前者是教授學者,在某一領域肯定卓有建樹,之所以唸錯字,與平日閒書讀得太少不無關係。
後者如果是在文革時期,完全可以當現行反革命抓起來——他寫的分明是反動標語麼!
由此可見,閒暇時讀一讀閒書,對人對己對社會都大有好處。
讀專書
專書是指專業書籍。從事愛好哪個專業,就選讀哪個專業的書籍,這是順理成章的事。從事文科,大都不會把《哥德巴赫猜想》擺在案頭。從事導彈,也不會把怎樣養豬奉為經典。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在央視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上,某快遞小哥力戰群雄拔得頭籌,的確讓人佩服。但這屬於個例,不具有普遍現象。
一般情況下,讀專書是進修,是提高。不僅要具備相當專業素養,還要有不到黃河不死心的韌勁和毅力。有的人專業素養特高,在本專業取得驕人業績,與精讀專書密不可分。而有的人幹了一輩子專業活兒,仍是鬆鬆垮垮,難成大器。這裡可能有其它因素干擾,但與不下苦功讀透專業書籍,肯定也有關係。
讀假書。
具體表現是鑑賞能力特別差,只要看見洋洋灑灑的大部頭,就當是西天取來的真經。殊不知,某些大部頭掂起來挺沉,讀來卻如入仙境――雲山霧罩不知所云。
如今的假書比比皆是,東拼西湊抄抄寫寫就敢出書。更要命的是,所有的假書都不承認自己為假,反而故作高深大造輿論,營造出煌煌鉅著橫空出世的氛圍。這種辦法短期也能唬一陣,長期則害人不淺。尤其某些“礪志”、“速成”之類的假書,讀它的人誤認自己真的“速成”了!導致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思想意識遠離大眾,說話處事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彷彿精神出了問題。
假讀書。
書櫃裡一排排全是經典名著,有的還布面燙金,透過玻璃窗整齊劃一矗在那,景象蔚為壯觀。平日打掃得一塵不染,櫃門常年不開(不讀櫃裡的書,自然沒必要開門)。來客就在櫃前接待,誘發客人連聲讚歎以滿足虛榮。此時談話切莫涉及書中內容,否則會出現“關公戰秦瓊”的笑話。此類讀書的目的是烘托氣氛製造幻景,裝潢門面假裝斯文。一般情況下,此類“讀者”膽子特別大,照相時敢拿書櫃做背景。照片效果特好,儼然“滿腹經綸”!
真讀書。
在這方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大批讀者堪稱楷模。床頭枕邊,案上桌前,目光所及到處是書。百忙之中,忙裡偷閒,隨手俯拾,都是書山勝境。不僅讀,而且做筆記,天地寫眉批,書中夾字條,精彩處反覆讀誦,直至出口成章倒背如流。“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書讀到這個層次,自然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生走向。
在讀書界,此類讀者何止千萬。他們是人不是神,之所以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創造出超人業績,皆真讀書也!
-
9 # 速讀G先生
步入社會後,學習不再那麼容易,因為再沒有老師主動教,而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學會如何自主學習。若把學生時代所用的學習方法,套用在工作後的學習上,往往事倍功半。
因為在學校中的學習方式是“以知識為中心”的,求的是“大而全、有系統、有組織”的知識,一般要花費大量時間從基礎打磨,一路往各類專業分科深化學習。而工作後的學習應該轉變為“以自己為中心”,求的是“能滿足自身需要、立即解決所遭遇的問題”的知識或能力。
一、實現有效學習的3個重要前提1、學會自我導向。
步入社會後,沒有人會主動的求著你學習、給你知識。所以一定要學會診斷自身的學習需求,規劃自身的學習計劃,實施並評估自身的學習效果。以內在需求(希望解決問題、提升能力和自我實現)來驅動自己學習,才能夠在學習中獲得比運動和遊戲更多的樂趣,因為這不僅能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樂趣,在學習後更有實實在在的收益。
2、學會關聯經驗。
成人和青少年的一個根本差異就是成人具有豐富的且不斷增長的經驗,這些經驗是實現你高效學習的基礎,也是促使你有效學習的契機。例如:讀到一個新的東西,就要嘗試與舊有知識與經驗做結合、做補充、做驗證,甚至是做為反證。
3、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強調實踐。
學生時代的學習,更多的強調了“未來運用”,比如透過學習最終考一個好成績、進一所好學校。而工作後,我們的目標就變了(比如升職加薪),學習只是達成目標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標。在學習上,我們更傾向於“實用性”,關注所學的知識能不能“立即應用”。
因此,成人要實現有效的學習,就需要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學習的目的,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搭建起知識的關聯和系統。學會在“在用中學”和“在學中用”,選擇學習內容時要考慮“是否用得上”,判斷學習效果的標準要考慮“是否用上了”。
二、有效學習的重要方法——便籤學習法便籤學習法非常適用於“致用類圖書”,也就是讀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想解決具體問題並應用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
便籤學習法具有諸多好處,比如①緩解書太厚讀不完給自己帶來的壓力;②幫你集中注意力,在閱讀中反覆體驗和反思;③聚焦在對書中知識的內化和應用,而不是知識本身;④保持興趣,效果外顯 (特別是有助於記憶和提醒);⑤方便事後整理;⑥能更有效地處理書中晦澀難懂或重要的地方。
1、便籤學習法的具體步驟:
第一步,準備三種不同顏色、約掌心大小的便利貼,一支筆,以及一組多色指示便籤。
(三種不同顏色便籤的用法:便籤1,用自己的語言重述資訊;便籤2,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便籤3,規劃今後要如何應用)
第二步,對書本進行快速閱讀,當遇到問題、建議、觀點及較難理解的地方就自問:這對我有多重要?若重要就放慢閱讀速度來細讀。
第三步,在便籤1上,用自己的話重述相關訊息、總結對自己的啟發或有價值的提醒,寫好後並貼在相應的書頁裡。
第四步,針對書中某段資訊,問自己有沒有相似經歷,或聽說、看過類似的事,寫在便籤2上(不要泛泛而談),再貼到便籤1旁。
第五步,規劃今後應用,儘量考慮可應用的目標,寫下達到目標應實施的行動,寫在便籤3上(不要只寫下決心或感概,要有明確的時間、執行內容和驗證指標),貼在書頁上。
第六步,在貼滿便籤的書頁上,貼上一張“指示便籤”,用來提醒自己這一頁有自己的學習資料。
第七步,看完一本書後,把所有便籤3拿出來貼在諸如冰箱、牆上等容易看到的地方,用來提醒自己落實行動。
2、一些小建議
①如果原書內容簡單易懂,就不需要便籤1了,只要在重點地點畫線就好。
②可以將便籤3做一些變化應用,比如用不同顏色來代表不同意思,例如黃色表示有價值,綠色表示要儘快行動,橙色表示要再修改等。
③在平時的碎片學習中,也可以採用便籤法。比如你在微信或其他平臺上轉發內容時,轉發前,先問自己:我能加上自己的重述再轉貼嗎?重述時,可以體現前因後果或適用邊界嗎?我能補充自己的相關經驗嗎?我能加上自己的應用或行動嗎?這樣的行為和思考方式,也是對便籤學習法的一種簡單有效的鍛鍊和運用。
④在學習過程中,要學會透過提問來提升自己的學習境界。提問通常有兩種目的:一是為了得到正確答案,二是為了進行有效學習。前者關注的是“是什麼和為什麼”,而後者關注的是“如何”。我們大多數人只是在做前者,而忽略了更為重要和有意義的後者。
小結:以上關於學習的方法,主要是針對成人學習的,也就是工作後的學習、職場中的學習。如果是學生,不完全適用,但可以做一個參考。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提供“快速閱讀、記憶力、注意力、思維、高效學習等方面的知識學習、能力訓練(電腦、手機皆可訓練)”
-
10 # 一心書海
成年人讀書,目的性要更強,有目標。
01讀實用類的書籍成年人讀這一類的書籍,一般是遇到問題了,或者將會遇到這些問題,才去讀這些書,想從書中尋找到,滿意的答案。
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好方法,磨刀不誤砍柴工。沒找到好的方法,用蠻力去砍樹,效率低不說,更累。所以,我們砍柴之前,得把我們的斧頭磨利。
有一本書,就很不錯《如何閱讀一本書》。書如其名,就是教我們,怎麼讀一本書?是一塊很好的磨刀石。
02給我們設定目標做一件事,沒有目標和方向,很難做好。我以前看書的時候,沒有目標和方向,拿起一本書,隨便看,看著看著,就不想看,開始打瞌睡。
那個時候的狀態是,覺得讀書是好事,就假裝努力,騙自己,我在看書了,很努力,以後沒出息,也只是運氣不好,與我無關。
後面能喜歡上看書,最大的原因,就是有目標,有想透過看書得到的東西。開始的想法,就是為了賺錢,想透過看書,提升自己,然後變現。這就是我開始看書的動力。
03讀完開始寫作,實踐,把書中的東西,變為我們的。光讀書,不實踐,就會慢慢遺忘。就像很多人說,讀書有什麼用,讀完沒多久就忘了,有那個閒工夫,還不如愉快的玩耍。
發生這種情況,只是我們沒有找到對的方法,把那些知識,變成自己的。
寫作,實踐的作用就是,把別人總結的經驗,變成自己的 。我們和朋友出去聚會時,有些人就會炫耀,某件事,我閉著眼睛都能做的很好。
為什麼他可以做到呢?就是因為他經常做,已經成為他的習慣,不會忘記。所以,要想把看書這件事做好,就要多實踐。
-
11 # 鄭大閒
我們總是被教育要多讀書,讀書是最便宜的思維成長方式,讀書可以跟那些牛人進行思維交流。
於是,我讀了不少書,但是回過頭來,發現這些內容並沒有融入我的身心,也並沒有變成我無形的財富,甚至於這些書講了什麼內容都有點記不清了。
難道書都白讀了?
後來我偶然發現了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的一本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我開始嘗試按照書裡講述的方法寫讀書筆記,感覺不錯,特來分享,步驟如下:
01 讀書在讀的過程中,做好寫讀書筆記的準備。隨時為重要內容做記號,比如頗有感觸的部分,耳目一新的觀點,引發思考的段落。
透過做記號,加深印象,讀後也可以快速提煉要點。
02 準備一本全新的筆記本和幾支筆。寫上六位數的日期,加書名和作者姓名。
內容要用大一點的字型,寫的越清楚越好。這個步驟很簡單,寫出來就有一種儀式感,不知不覺就想往下寫。
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換行都要留一行空白,而每個段落之間留兩行空白,寫起來會更輕鬆,還便於日後重讀,插入文字和更正修改。
經過五六遍的反覆閱讀,最後篩選出的內容不會太多。
如果在一本書上做了很多的標記,那麼在寫讀書筆記之前還是暫時將其放置一段時間吧。
然後以“○”開頭抄寫你認為對你很重要或者觸動很大的句子段落。
也許你覺得沒必要抄寫,可不可以只寫要點?要知道,想總結出完美再現作者意圖的要點是很困難的。
試一試就知道,總結要點比抄寫原文還需要動腦,更容易讓人產生疲憊心理所以還是抄寫原文的好。
另外在記錄感想時,不要寫一些揣測或者外來的想法,而是要寫下自己的心聲,也就是感受和想法,這樣會讓讀書筆記更有內涵。哪怕是一句話,只要寫的是發自內心的語句,那麼這次讀書筆記就是有意義的。
閒來無聊時,只要拿著這個本子翻看,就可以回憶起當年讀過的書,重拾書中精華,也許會跟當初有不一樣的心境和感受。這種發現過去的感受,像看老照片一樣充滿驚喜。
-
12 # 看不見的男爵
對成年人來說,他們要面對許多挑戰。他們開始接觸社會,需要工作來養家餬口。他們時間緊迫,沒有那麼多時間來讀書;他們時間寶貴,不能像孩子一樣為了娛樂而讀書。
一、選書首先要挑選合適的書籍,而不是覺得哪本書有趣就買哪本,或者是哪本書暢銷,就一定要買過來看。
儘量少看虛構類的書。比如小說、漫畫、散文集、戲劇等。這類書大多是用來消遣時光的,實用性不大。雖然有時候裡面的故事曲折動人,但卻沒有現實指導意義。
多看實用性書籍,比如按照這個比例來分配:50%專業書籍,30%個人成長類書籍,10%經典著作,10%權威雜誌。當然這個比例不一定要嚴格遵守,
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變動。這裡的個人成長類書籍包涵比較廣泛,其中包括情商、時間管理、演講、投資理財等等。
二、功利性閱讀有些人把讀書當做一件很神聖的事情,認為讀書就應該是純淨的,不帶功利性的,是單純因為喜歡所以才讀書。
我們當然不反對這種價值觀,如果一個人就是喜歡讀書本身,不需要為了別的什麼目的而去強迫自己讀,那麼當然好,可對大部分人來說,他們的興趣廣泛,有許多領域等著他們探索嘗試,所以讀書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更多時候,讀書只是一種學習方式。
功利性閱讀,就是以解決具體問題,達成具體目標的閱讀方法。如果你想學習演講,那麼就去找和演講相關的書,按照裡面給出的方法去實踐,去總結反思,然後在完善自己的演講方式,不斷打磨技巧,最終實現真正的轉變,比如在公司會議上發表演講。
三、批判性閱讀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成年人的閱讀,不應該只滿足於書中說了什麼,還要對書中的觀點進行質疑,判斷作者的結論是否可信。
在新媒體時代,各種各樣的資訊傳到你的眼前,如果你不具備辨別真偽,判斷是非的能力,那麼就可能被別人誤導。
在網上,人們可以隨意發表意見,經常會為了一點點分歧而吵的不可開交。比如我今天就看到一個網友這樣評價《三體》:
“我從來沒看過三體,也不想看。三體應該不是科幻,而是玄幻。是打著科幻幌子的武俠小說,跟星球大戰一樣。”
在給出判斷之前,連基本的瞭解都沒有,憑什麼去評價別人的作品?憑著個人主觀猜測?憑著不負責任的胡說八道?
然而這樣的斷言卻隨處可見。為了避免成為缺乏獨立思考的烏合之眾,用批判性思維閱讀是最好的方法。
回覆列表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普及,讀過書的人是越來越多,但是讀過書、讀書人和真正會讀書人是不同的。只有那些愛書、愛讀書、愛藏書和會讀書的人,最終方可成為傑出的人才。
1、哪些不是讀書人
我想起民國的楊玉清老先生,他曾經在《論讀書》一文中寫道:“以讀書混文憑的人,不是讀書人;以讀書為混官做的人,不是讀書人;以讀書為時髦、為裝飾品的人,更不是讀書人。”在這裡,他使用了一個“混”字,指出了某些人讀書動機不純。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有些人利用權和錢交易從大學獲取碩士或是博士學位,就是這種混文憑作裝飾品心態的表現,他們褻瀆了學位的真正學術價值。而當前中國雖然已經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有些地區甚至達到了大學普及化的程度。但是,透過各種途徑進入大學的學生中,抱著混文憑的人,其數量也是不可低估的。
2、怎樣才是會讀書的人
從整體而論,讀書分為會讀與不會讀,不會讀書的人居多,而會讀書的人可能只是少數。不言而喻,那些僅僅追求記問之學,讀書時心不在焉、囫圇吞棗、食而不化,知其然而不知所依然,書讀完以後,也都拋之九霄雲外了,這當屬不會讀書人之列。那麼,凡是會讀書的人,他們深知讀書是一種心靈活動,必須營造一種恬適嫻靜的心境,唯有此時才能進入到浩瀚書海的世界。他們透過讀書,以達到開茅塞、除陋習、得新知、長見識、養靈性、增智慧。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達到如此的心境,透過讀書達到增智慧的目的,那無疑就是會讀書的人了。
在這裡分享自己多年的一點心得體會:
(1)讀書貴在精
這裡的精包括精選、精讀和精思,這也是每一個名家讀書的共同的心得。宋朝歐陽修四歲喪父,因家境貧寒既無錢上學,也買不起書,由母親四鄰借書,他靠抄書完全靠自學而成為唐宋把大家之首的大文豪。因而,他最懂得讀書和做學問的真諦。他說:“讀書趨簡要,言說去雜冗。”這是一句至理名言,既指明瞭讀書貴在於精的道理,又闡明瞭著書立說必須言簡意賅。
今天市面上的圖書版本越來越大,我記得以前很多的小開本圖書,還便宜,已經很難再找到了,而且現在無論是學術著作,還是小說,動輒數十萬字,有的甚至百萬字以上,就連研究生的論文多數都是10萬字以上,有的甚至多達20萬字。可是,在民國時期和國外的學者,他們最富有創造性的著作都是少而精的。例如,民國時期國學大師王國維的《校注人間詞話》,其中曾經創立了“境界說”,但僅有小32開本70頁,只不過4萬字。曹聚仁先生的《中國近百年史話》,敘述百年曆史僅有5.5萬字,如果由中國現在的大學教授們來撰寫,至少要寫上百萬字。
又如,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拉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論文,發表在1953年4月25日的英國權威的《自然》上,該文僅有960多個字,但卻獲得了196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約翰·納什在22歲時,僅僅以27頁的論文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其中發現了“納什均衡”的博弈論。他30歲時突然患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但30多年後竟奇蹟性的康復了,並獲得了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美國羅伯特·哈欽斯曾經任芝加哥大學校長21年,被稱為永恆主義教育家,他撰寫的《烏托邦大學》是隻有32開本86頁,是一本十足的小書,但卻蘊含著教育的大智慧。
(2)讀書貴在通
讀書的目的不僅僅是讀懂,而最高境界是讀“通”。通常,學校的老師問學生:“書你讀懂了沒有?你們學會了沒有?”其實,讀懂只是限於被認知的某個學術理論或觀點,這只是淺層意思上的理解,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認識階段。從認識論上說,人的認識有三性,即感性、理性和悟性,它們是不同層次的認識能力。人們透過五官對外界世界進行感觸,獲得對客觀事物的初步認識,這是感性認識階段。感性認識的目的是“知”,也就是知道了感觸到的事物是個什麼東西。人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深化,進入到理性階段,它不再需要再經過五官,而是透過思維加工,把觀察到的事物彼此進行比較、判斷、抽象,經過去偽存真,以便得到理性的認識。因此,理性認識的目的是“真”,也就是更深刻、更完全、更正確地反映著自然的本質。
但是,人的認識仍然沒有結束,還需要深化到“通”的階段。為什麼說“通”是讀書的最高境界呢?這是因為“懂”僅僅還是限於某個事物本身,而“通”則已超出事物本身,把不同的事物聯絡起來了,所以“通”比“懂”進入到更高的層次。在漢語詞彙中,有通達、通徹、通曉等語彙,都是指對某一事物透徹的瞭解之意。我們常常所說的“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博古通今”、“心有靈犀一點通”和“一通百通”等,就闡明瞭“通”字的深刻蘊意。
那麼,怎麼才能達到“通”的境界呢?這就是悟性的功能,悟是通向智慧的唯一途徑。古人說,學必悟,悟而生慧,因此悟性之有無是區別讀書人優劣的主要分野。悟性是能夠學會的,但卻是不可以教授的。一般來說,悟性的獲得是在嫻靜的冷環境中,透過自己反覆揣摩,不斷的內省、反思、漸悟、頓悟,從而獲取智慧。漸悟與頓悟都是獲得智慧的途徑,不同的漸悟是逐漸的,而頓悟是突發的靈感,像創造性的靈光一閃念就是頓悟。竊以為,讀書人只有獲得悟性,才能達到“通”的境界,方算得上是一個真正會讀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