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天津老人家

    吊錢,也叫掛錢,是古老的中國民俗,來源於唐宋時期。大都是長方形,由中心、邊框、穗子組成。一般都在臘月二十九那天開始貼吊錢兒,和福字、窗紙花兒、春聯一起貼。一般正月二十五填倉節的時候撕掉。天津的風俗是將撕下的吊錢兒包上硬幣放在床下或褥子下,有財運亨通的意思。舊吊錢已經是撕下來幷包裹零錢了,來年還怎麼可以用?一定是用新的啦!新的吊錢貼在窗框上隨風擺動,把福氣財氣帶進家門,多開心!!

  • 2 # 奔跑的阿東

    親,理論上是可以的

    吊錢有許多種叫法,如“門籤”、“掛千”、“掛錢”、“過門箋”、“門吊子”。它的來歷,據說是和爆竹一樣的,都是為了驅趕那個叫做“年”的怪獸,爆竹是以其聲音來嚇唬“年”,而掛錢則以其顏色來刺激“年”的眼目。

      總之,春節貼吊錢,一定要在臘月二十九。將彩紙剪成美好的圖案,貼在門窗上,意味著來年賺大錢。天津人過年有貼吊錢的習俗。第一次到天津過年時,發現家家戶戶玻璃上都貼著一排排火紅色的鏤空畫,放眼望去像是花形各異的四方形窗花,紅彤彤的“窗花”配著小區裡亮黃色樓房,年味兒一下子躍然而出。

      “這叫吊錢,過年每家都貼。”佳佳說。確實如此,從天津商場、飯店等消費場所到尋常人家,隨處可見吊錢的倩影,甚至許多人家門上不貼春聯,窗戶上卻必貼吊錢,這一點與其他城市貼春聯的習俗截然不同。吊錢是剪紙藝術的一種,早期是剪子剪制而成,後來隨著需求量的增大,改為套版刀刻。吊錢的形狀是縱向較長的長方形,下部一般都是吉祥如意的字樣和圖案,主題周圍圍繞精緻的連環或交叉圖案。

      吊錢除了樣子討巧外,名字也頗是吉利,聽著像是掉錢,給人們新年發大財的喜感。這也是很多商家爭相貼吊錢的原因之一吧。

      此外,貼吊錢時也有講究,不是將吊錢的整個畫面都粘到玻璃上,而是隻貼吊錢的最上端,這樣吊錢的其餘部分則可隨風飛舞,不僅好看,等到朔風猛烈時,吊錢則會被大風吹落。這時,吊錢就完成了它新年裡的使命,成了真正的掉錢啦。著名周易宜居文化專家、堪輿學專家、國際易經文化研究會會長王洪年介紹:吊錢是由古代的“綵勝”、“幡勝”演變而來的。舊時民間貼吊錢的習俗,來源於唐宋時期的“幡勝”。唐宋時期,每逢立春,人們便用彩紙剪成各種飾物或小幡,戴在頭上、系在花下或互相贈送,用以迎接春日來臨。後來,人們用它避邪,選在立春之日把它貼在門楣上,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吊錢。王洪年表示吊錢的形狀、樣式其實有很多講究。吊錢的圖案非常豐富,有麒麟送子、連年有餘、吉慶豐收等,也有在上邊剪字的,以福字和喜字為多,更多的是比較簡單的銅錢樣式。

      鄉間較常見的吊錢,多是長方形的,由中心、邊框、穗兒構成。有的只有圖案,有的只有文字,有的既有文字又有圖案。一般每套五張,大的每片長約一尺,寬約半尺。現在,不少商家喜歡在店裡貼上尺寸較大的吊錢,看起來很大氣,也能增添喜氣。王洪年介紹說,《帝京歲時紀勝》中早有記載:“掛錢輝五色。”這裡的“掛錢”也就是吊錢,五色指的是青、赤、黃、白、黑,象徵“五行”。後因黑白二色比較少用,五色變更為大紅、粉紅、黃、綠和藍。在天津,吊錢一般只用紅色。紅色五行屬火,象徵紅紅火火。

      在環境易學中,單數為陽,象徵著吉祥。北方人做吊錢,多用精巧鋒利的刻刀,在優質的彩紙上刻出豐富的圖案,亦有用剪刀剪制的。然後再用金色鉑紙刻成相應的圖案貼上去,顯得更為富麗堂皇。吊錢中心的圖案和文字須與邊框緊密相連,如果像窗花那樣細密,是會看不清楚的。

  • 3 # 沿用原來名號

    我們當地叫門錢,跟對聯一塊貼。每年都換新的。如果在這一年家裡,家裡有長輩去世,如爺爺奶奶或父母),這年春節是不貼春聯和門錢的,第二年貼藍色的春聯和門錢,以示對長輩的悼念之情。這個風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 4 # Arella7

    如果儲存的很好,顏色和花式也保持如新,當然可以再用,勤儉持家當然會帶來好運。但是如果很舊破損很嚴重就不建議用了。

  • 5 # 天際之來客

    應該不可以!辭舊迎新,就要“總把新桃換舊符”,只要知道貼掛迎春吊錢的風俗是如何演變的,就不難理解了!

    過春節貼掛吊錢是迎春、迎新!在民間已形成一種風俗.相傳吊錢是由古時候的厭勝習俗演變而來,相傳古時"年"是一個惡鬼,每到春節都要吃人,尤其愛吃孩子.百姓們為了辟邪驅鬼,就剪刻成花花綠綠的吊錢兒,掛在大門口、堂屋簷和樹枝上,來嚇唬"年"這個惡鬼,避免它進入家中作孽,以求平安.

    另傳說刻五彩吊錢是為了在年節時取悅鬼神,以求全家平安.

    吊錢兒又稱"過門箋"、"門箋"、"掛錢"、"掛箋"、"紙簾",形狀似旗小幡.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小幡,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與花下,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以戲之."中國城鎮和農家村舍,一到春節都要掛上色彩鮮豔的吊錢兒,以渲染節日的氣氛,特有民族情趣.正如唐代詩人韋莊<春盤>中所描寫的:"雪圃乍開紅果甲,彩幡新剪綠楊絲,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尖貼繡楣."

    筆者認為,風俗之所以大多能傳承下來,與人們對生命敬畏及對美好生活憧憬有關,加之古代沒有現代科技模式!人們在大自然環境求生存中,要面臨的各種危機和挑戰難以預料,更難以征服!所以,聽天由命的人們,祈求上天神靈保佑的各種思維行為方式就逐漸成為風俗!儘管迷信成份不少,但有些風俗模式,其從意念、心理角度,辯證的看應該還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否則,也不可能歷經幾千年風風雨雨,傳承至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小銜接學前班有存在的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