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丹毛

    中國歷史的長城效應與長城精神

    氣吞山河、名揚四海的萬里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足以引起世人由衷的讚歎。然而,這綿延萬里、堅實厚重的古代世界最大的防禦工程,在歷史學上的準確含義,卻是以中原地區為主的漢民族的農耕文化和北方少數民族的遊牧文化長期爭鬥的分水嶺。

    一、長城內外與長城效應

    遊牧生存圈大致包括從西亞開始連線伊朗高原,帕米爾高原一直到蒙古高原這樣一個廣柔的地區。這些地區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大體相似,戈壁和草原佔據了地面絕大部分,不是嚴寒,就是酷暑,年降水量在五百毫米以下,絕大部分地區只能牧畜。這片擁有廣闊草原的高原地區,構成了遊牧民族的生存圈。

    遊牧民族從事原始的畜牧生產,這種落後單一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它不能完全滿足遊牧民族正常的生活需求及應付人口繁殖造成的新壓力,因為他們不能一代一代地積累不動的財富。他們必須經常想辦法準備去作新的冒險。在文明底下的時代,掠奪便成為強悍的遊牧民族獲得財富,尤其是自己所不能生產的農業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最簡捷的方式。農耕世界繁榮的封建文化這一參照糸的長期存在,更增加了他們對物質財富的貪慾,中華帝國境內富饒的中原農業自然就成了遊牧民族覬覦的物件。

    遊牧民族具有一個農耕民族無法與之比擬的特點,即它的軍事流動性,馬上民族有相對於農耕民族較高的機動能力。在軍事上,機動性強的少數就能制勝安土重遷的農耕民族的多數。而中國古代文明的中心區域(中原)基本上是一片沖積平原,在面對歐亞大陸廣袤、縱深的腹地中經常噴湧出的遊牧的人壓力時,它基本無險隘可守,缺少阻擋遊牧民族南下段天然屏障。遊牧人一旦進入關中,對中原地區就處於居高臨下之勢,由此而形成的衝擊力量,往往使農耕世界文明先進的國家,特別是當它們因內部矛盾而陷於衰落的時期,面對上升時期的好戰和敢斗的遊牧騎兵,就處於難以防禦的地位。萬里長城就是“相對隔絕”的自然缺環的人工補充。

    遊牧文化對農耕文化的挑戰與應戰,萬里長城規模浩大的修補工程與中國封建社會相始共終的。匈奴南侵,碰上了秦漢兩個盛大的王朝,所以遭到失敗。但也加速了這兩個帝國的衰落。東漢西羌之禍擾得幾代皇帝不得安寧,隋唐兩代突厥的侵擾,明代蒙古人的擾邊,都是當時盛大的中央王朝頭痛的大事。國家的財政收入大部分御邊。每當中央王朝政權消弱之際,北方遊牧民族便大舉入侵。西晉之後的“五胡亂中華”,南北朝對峙鮮卑入主中原,宋金對峙,元蒙滅南宋,清軍入關,兩種文化的挑戰和應戰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大舞臺上最有聲色、非愴雄壯、動人心魄的場面。

    二、長城效應與長城精神

    在歷史上,只要入侵的遊牧勢力一旦離開長城腳下,長城的軍事價值就只剩下心理方面的價值——它提供了一道抵禦鐵蹄踐踏的心理“堤防”。在抵抗遊遊民族的長期鬥爭中,中原農耕社會產生了一種獨特的防禦機制,我們不妨形象地稱其為“長城效應”。它鑄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央集權制、及信奉天下和平的兩大歷史遺產。

    面對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挑戰,中原地區的農業居民,若要保衛自己先進的經濟和文化,戰勝強悍的遊牧民族,只有一個選擇,就是依靠大規模組織起來的集團力量,即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而在當時,這種有效的組織方式只能是中央集權式的,這就是中國封建社會能夠保持長期統一和中央集權制度能夠長期延續的根本原因之一。五千年來,中國文化雖然經歷了盛衰變遷,但始終延續不絕,說明中國文化自身必然有其超越於時間框架之上的傳統優勢。面對遊牧民族的衝擊,長城精神完成了凝聚中華民族內聚力和無與倫比的偉大統一力的特質,這一物化基石傳承了積極進取、剛健有為的民族性格。

    明代萬曆年間來華的義大利人利瑪竇指出,明朝軍隊是他所見到過的世界上數量最龐大,裝備最精良的軍隊,但他發現這支軍隊完全是防禦性的,華人沒有想過用這支軍隊侵略別國。華人作為一個農業民簇,所採用的主要是農業勞動力與土地這種自然力相結合的生產方式,農民固著土地之上,既是農民自身的要求,也是統治農民的地主階級的要求。這樣,古代華人所追求的是從事從週而復始、自產自銷的農業所必須的安寧和穩定。這與中亞、西亞多次崛起的遊牧民族以軍事征服、戰爭掠奪為榮譽的心理大相徑庭,與以商品交換和海外殖民為致富手段的民族對外拓展的意向也判然有別。一些工商業比較發達的海洋民族,如古代的羅馬、中世紀及近代的曰本,多次制定過征服世界的計劃,而在中國汗牛充棟的經、史、子、集和各類典藉中,可以發現我們的先民有過“兼愛”、“非攻”、“禮運大同”、“歸墟五神山”之類美好的理想或奇妙的玄想,唯獨找不到海外擴張、征服世界的狂想。這大概只能用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大陸性農業民族平實、求安定的文化心理加以解釋。

    中國傳統國防觀念是由農業社會的屬性所決定的。中國古人雖然不乏“勤遠略”的軍事家和探險家。有過張騫通西域、鄭和下西洋之類的壯舉,但國家和民族孜孜以求的基本戰略目標是“四夷賓服”、式的“協和萬邦”。杜甫“前出塞”詩云:“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它反映了我們民族在歷史上既有抗禦處敵入侵的堅強決心,又不熱衷於無限擴張疆域,濫殺生靈。長城這種防禦性的軍事建築,正是華人歷來求統一求和平的民族心理的物質表徵。

    面對遊牧民族對中原地區為主的農耕民族的衝擊,氣勢雄偉、耗資巨大的萬里長城,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防禦工程,完成了它凝聚農耕社會這一歷史使命,其特質延續著中國封建社會的強大生命力,這筆豐厚的歷史遺產傳承著我們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積極進取,剛健有為民族性格,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偉大統一力的物化基石。

  • 2 # 使用者谷中的百合花

    長城是中華勞動人民智慧結晶,雄偉壯麗,防禦外敵。但不能增加民族的力量與凝聚力,惟有日光之上的真智慧能強國富民禦敵。

  • 3 # 大林W

    這個問題了解的不算多,只能從歷史知識方面淺意回答一下。

    長城離家鄉不算很遠,但只是路過而已,並沒有親臨其境觀賞。

    都說長城是秦始皇當令建築的,其實先朝幾個小國分段都已建了。只不過秦始皇統一後,重新連結上,繼續加長而已。目的是為防禦外敵入侵,也有邊界線的說法,但做為今天的我們也無法說清,也關係到國家級密。

    長城記載了華夏人民的智慧和勇敢。同時也記載著秦始皇為修成此長城,用殘酷手段種種傳說。暴君之稱也來源於此。據歷史資料查證,秦始皇為奪得統一,確實在施政中手段殘忍無情。功績在於統一了中國。也給後人留下了一段不忘的經典。長城建築成功之舉,應屬秦始皇施政期所獲。

    由於歷史知識瞭解的少,回答一定不會周全,敬請名人專家指點。

    再見。

  • 4 # 首屈兩指106677431

    因為不懂軍事,所以對長城的作用不甚瞭解。曾經遊覽過幾處長城,就曾想過,我如果要打仗入侵,難道不能繞開長城嗎。

  • 5 # 風輕雲淡137837366

    謝邀!長城是古時扺抗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軍事設施,是一段延綿橫亙的城牆,連線著中原政權北方邊境的一些重要城市,在往來交通要道上設有關隘,隔一段距離築有烽火臺,平常有士兵駐守巡邏,警惕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古代冷兵器時期,高大城牆有著巨大的防禦作用。封土建國、築牆圍城,這是政權建立的標誌,築牆圍城其實從人類發展進入部落氏族時期就開始有雛形了,而長城的誕生大約是在西周王朝建立後開始形成,後經北方各諸侯國不斷修建,規模越來越大,到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後,秦始皇派公子扶蘇大將蒙恬率幾十萬士卒民夫將原秦、趙、燕等國修的長城聯接起來,形成了秦帝國的長城,後經歷朝歷代不斷修建擴充,有了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萬里長城,直到抗日戰爭時期,長城仍然發揮了一定的軍事作用。今天,萬里長城已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精神和文化的象徵,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物證,是一個國家大城的城牆。今天它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上的實用性作用而成為一道風景、一種象徵,但長城永在,中國永在!

  • 6 # 通鑑小歷史

    長城的存在,其起到的作用與所付出的價值實在不成正比。其起到的作用多數是戰術性的,而不是戰略性的。

    說他是戰術性的,是因為有長城的存在,的確可以在一定意義上,保護長城內部的百姓,每當外族大規模入侵,烽煙再起,透過長城的預警作用,可以讓百姓有一個規避風險的時間。

    但是,之所以說他與所付出的價值不成正比,是因為歷朝歷代在修長城過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以秦長城為例,當時六國總人口不過2000餘萬,而光是修築長城便調動了百萬勞役赴邊疆修築長城,相當於拿全國一半的青壯年人口來修築長城。加上當時在修築長城過程中,大量勞役在修築過程中死亡,導致農業荒廢,收成大減,民怨沸騰。直接動搖了秦朝的統治根基。

    花費了這麼大人力物力修築的長城真的起到了抵禦外族入侵的作用嗎?並沒有,漢朝開國直至漢武帝,120多年時間,一直都在向匈奴疏鬆錢糧,並且用通婚的形勢安撫匈奴。真正在漢族免於匈奴入侵的是霍去病、衛青、李廣、張騫等為了家國大義不顧性命保衛國家的軍人和背後強大的國力支援。

    長城,從來都不是阻擋外族入侵的法寶。真正能抵抗入侵的是強大的國家與自強的華人。但現如今,長城作為中國悠久歷史的象徵與民族智慧的體現,其存在更多的是一種象徵意義。象徵著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與吃苦耐勞的精神!

  • 7 # 荊州紅星

    長城修建並不代表保守,起到劃分農業社會和牧業社會作用。長城關口在歷史上又是兩個世界物質交流場所,也是貿易市場,否則,何以絲綢之路聞名於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騰訊微雲從免費1t變成10g,所謂網際網路的永久免費承諾還可靠嗎?